鄭和很有修養,謙謙君子一枚。他本不姓“鄭”,而姓“馬”。
洪武四年,雲南昆陽州寶山鄉和代會的一戶馬姓人家,隨著一聲清脆響亮的嬰兒啼哭聲,一個健康男嬰隆臨這個世代信奉***教的***家庭。
新生男嬰給全家帶來了很大的幸福與歡樂,更有希望!年輕的父母給他們的這個小兒子取名“和”,乳名“三保”,祈求真主保佑他們的兒子馬和能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中長大成人。
這也是每一對父母對自家孩子的希冀!
馬和的祖、父輩都曾是元順王朝的封疆大吏,祖父被元廷封為“滇陽侯”,父親馬哈曾擔任雲南行省參知政事,並襲封滇陽候。
馬和兄妹共五人,他排行第三。母親溫氏是一個賢惠女子,非常重視孩子們的文化教育,專門請人輔導他們的學習。所以馬和自幼與兄弟姐妹們學諸子百家、誦讀詩詞……
有話曾如此說道,人生的高度取決於你所讀書的厚度,是嗎?而幼時的烙印,無論好壞,都會影響人的一生,是嗎?
童年的馬和特別喜愛聽長輩們講故事,尤其是聽他們講述“朝天方”的故事。祖父和父親作為虔誠的***教信徒,都曾不畏艱險赴***聖城。平日裏,父親馬哈向孩子們介紹***教義,講述他們“朝天方”途中與驚濤駭浪搏鬥的經曆、沿途的風土人情和奇聞趣事。這如一顆種子,種入年幼的馬和心裏……
馬和家鄉昆陽州寶山鄉和代村鄰近滇池,是雲南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稱。馬和便是在這湖邊長大。向往大海的馬和常與夥伴們一起至滇池中遊泳、駕船遊玩。
風景秀美的滇池湖邊,平靜安逸的家庭環境中,馬和逐漸長大,轉瞬間成長為一個翩翩英俊少年……
然而曆史的車輪不會因個人而停下自己的腳步。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在政治招降、和平統一雲南失敗後,經過數年準備,決定武力平定雲南。
洪武十四年,穎川候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永昌候藍玉、西平候沐英分任左、右副將軍,統領三十萬大軍分路出征雲南。
大軍出師之日,長江之上,旌旗蔽日,鼓樂喧天……偏居一隅殘存的元順王朝勢力----雲南,豈是大明王朝鐵騎的對手!
明軍平定雲南的戰爭中,馬和的家庭遭到戰爭的沉重打擊。
馬和的父親馬哈作為元梁王轄下的滇陽候,戰爭中隻能站在梁王一邊,支持梁王與明軍一決死戰,最後馬哈血灑疆場,時年三十九歲。十餘歲的馬和,被明軍當成戰利品抓入軍營。
洪武十七年,傅友德、藍玉率征南大軍班師迴朝。馬和隨明軍來到都城南,並被明軍當作征服雲南的勝利品送予明太祖朱元璋,入皇宮當了一名侍童。入宮前,十餘歲的馬和接受了殘酷的“淨身”……
明啟王朝宦官分四等:一等為太監,官階正四品;二等少監,官階從四品;三等左右監丞,官階正五品;四等侍童,官階不一。
洪武十八年,明將傅友德、藍玉率部調防北平府,協助燕王朱棣加強北方軍事防禦,作為宦官侍童的馬和隨軍至北平。此後數年,馬和隨傅友德轉戰漠北、遼東等地。
洪武二十三年,傅友德部劃歸燕王轄製。一十九歲的馬和因少年老成、長相英俊、聰明能幹被燕王朱棣先中,進入劃王府中,伺候燕王朱棣起居。
侍俸燕王朱棣是個辛苦活。一早到晚,隨叫隨到。燕王朱棣逐漸喜歡上這聰明勤快的侍童,特別是在隨侍燕王北征之時,馬和的謙虛好學得到朱棣的欣賞,被選為貼身侍衛。
元滅南宋時,南宋朝廷的大量圖書由海路運至元大都(即北平),加上元朝宮廷藏書,朱棣入主元朝舊宮後,這些藏書都成為燕王府藏書。
豐富的藏書,為馬和等王府內侍們博覽群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加之馬和有一定的文化基礎,憑借其學識與才幹,很快自眾侍童中脫穎而出。
燕王府中,馬和結識了朱棣麾下第一謀士道衍法師。
道衍法師,俗名姚廣孝,蘇州長洲的一個中醫世家,自小好學,十四歲落發為僧,法號“道衍”。他擅詩書畫,通兵法,精儒、佛、道諸家之學,是元末明初江南知名高僧。洪武十五年,他經友人推薦入京,明太祖朱元璋派他前往北平住持慶壽寺,並輔佐燕王朱棣鎮守北方。由此,他成為朱棣麾下第一計謀士。
馬和與道衍交往密切,並將馬和收為佛門弟子。除佛家知識外,道衍還傳授馬和許多人生道理:不管世俗如何褒貶和蔑視,一個宦官要懂自尊自愛,忍辱負重,定能成大器。在道衍法師指導下,馬和飽覽群書,逐漸成長。年方二十的馬和隨侍朱棣左右,征戰北方各地。馬和與燕王朱棣情誼日深,馬和經常被委以重任。
燕王府內,唯一未將馬和當成宦官之人,便是燕王的幼女朱菁。朱菁性情細膩如發,小小年紀尤為善解人意,知書達禮。朱菁最小,前麵三個哥哥,三個姐姐,燕王朱棣尤為喜愛此女。
因為燕王,朱菁經常見到馬和,卻也奇怪,這朱菁非常喜歡這位俊郎的大哥哥,與馬和交情莫逆。
“馬和哥哥,你經常跟我講大海的故事,那你見過大海嗎?”年幼的朱菁問道。
“沒有,但我很是向往。”馬和答道。馬和予年幼朱菁所講的故事,卻是他幼時父親馬哈講予他的“朝天方”途中與驚濤駭浪搏鬥的經曆、沿途的風土人情和奇聞趣事。
“這故事你自哪聽來的?”年幼的朱菁問道。
“這是我的父親講給我聽的。”馬和道。
“你的父親呢?”朱菁眨著大眼睛問道。
“他早已故去了。”馬和沉吟一會兒答道。
“為何?”
“為人所拖累……”
在馬和心內,他何嚐不怨。但他不怨大明王朝。
他飽讀詩書,如今的他,認為大一統的明啟王朝是大勢;螳臂擋車、不自量力、不識大局的時任元順王朝的梁王,拒絕了明太祖政治招降,卻為罪魁禍首。雖然當時的梁王見大勢已去,絕望地驅趕妻兒投滇池而死,自己與部下自殺而亡,但戰爭所遺留的傷痕始終存於馬和內心深處。
當馬和道出“為人所拖累……”之言後,剛欲踏入廳堂的燕王朱棣退了出去。作為燕王朱棣豈會不知馬和的背景,防備之心一直都存,而今煙消雲散。
馬和對父親之死漸漸釋然,隨著對父親之死的釋然,他對大明王朝的認同感逐日提升。
而燕王朱棣對馬和亦同樣釋然……“靖難之役”後,馬和被永樂帝朱棣賜姓為“鄭”,名為鄭和。
洪武四年,雲南昆陽州寶山鄉和代會的一戶馬姓人家,隨著一聲清脆響亮的嬰兒啼哭聲,一個健康男嬰隆臨這個世代信奉***教的***家庭。
新生男嬰給全家帶來了很大的幸福與歡樂,更有希望!年輕的父母給他們的這個小兒子取名“和”,乳名“三保”,祈求真主保佑他們的兒子馬和能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中長大成人。
這也是每一對父母對自家孩子的希冀!
馬和的祖、父輩都曾是元順王朝的封疆大吏,祖父被元廷封為“滇陽侯”,父親馬哈曾擔任雲南行省參知政事,並襲封滇陽候。
馬和兄妹共五人,他排行第三。母親溫氏是一個賢惠女子,非常重視孩子們的文化教育,專門請人輔導他們的學習。所以馬和自幼與兄弟姐妹們學諸子百家、誦讀詩詞……
有話曾如此說道,人生的高度取決於你所讀書的厚度,是嗎?而幼時的烙印,無論好壞,都會影響人的一生,是嗎?
童年的馬和特別喜愛聽長輩們講故事,尤其是聽他們講述“朝天方”的故事。祖父和父親作為虔誠的***教信徒,都曾不畏艱險赴***聖城。平日裏,父親馬哈向孩子們介紹***教義,講述他們“朝天方”途中與驚濤駭浪搏鬥的經曆、沿途的風土人情和奇聞趣事。這如一顆種子,種入年幼的馬和心裏……
馬和家鄉昆陽州寶山鄉和代村鄰近滇池,是雲南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稱。馬和便是在這湖邊長大。向往大海的馬和常與夥伴們一起至滇池中遊泳、駕船遊玩。
風景秀美的滇池湖邊,平靜安逸的家庭環境中,馬和逐漸長大,轉瞬間成長為一個翩翩英俊少年……
然而曆史的車輪不會因個人而停下自己的腳步。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在政治招降、和平統一雲南失敗後,經過數年準備,決定武力平定雲南。
洪武十四年,穎川候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永昌候藍玉、西平候沐英分任左、右副將軍,統領三十萬大軍分路出征雲南。
大軍出師之日,長江之上,旌旗蔽日,鼓樂喧天……偏居一隅殘存的元順王朝勢力----雲南,豈是大明王朝鐵騎的對手!
明軍平定雲南的戰爭中,馬和的家庭遭到戰爭的沉重打擊。
馬和的父親馬哈作為元梁王轄下的滇陽候,戰爭中隻能站在梁王一邊,支持梁王與明軍一決死戰,最後馬哈血灑疆場,時年三十九歲。十餘歲的馬和,被明軍當成戰利品抓入軍營。
洪武十七年,傅友德、藍玉率征南大軍班師迴朝。馬和隨明軍來到都城南,並被明軍當作征服雲南的勝利品送予明太祖朱元璋,入皇宮當了一名侍童。入宮前,十餘歲的馬和接受了殘酷的“淨身”……
明啟王朝宦官分四等:一等為太監,官階正四品;二等少監,官階從四品;三等左右監丞,官階正五品;四等侍童,官階不一。
洪武十八年,明將傅友德、藍玉率部調防北平府,協助燕王朱棣加強北方軍事防禦,作為宦官侍童的馬和隨軍至北平。此後數年,馬和隨傅友德轉戰漠北、遼東等地。
洪武二十三年,傅友德部劃歸燕王轄製。一十九歲的馬和因少年老成、長相英俊、聰明能幹被燕王朱棣先中,進入劃王府中,伺候燕王朱棣起居。
侍俸燕王朱棣是個辛苦活。一早到晚,隨叫隨到。燕王朱棣逐漸喜歡上這聰明勤快的侍童,特別是在隨侍燕王北征之時,馬和的謙虛好學得到朱棣的欣賞,被選為貼身侍衛。
元滅南宋時,南宋朝廷的大量圖書由海路運至元大都(即北平),加上元朝宮廷藏書,朱棣入主元朝舊宮後,這些藏書都成為燕王府藏書。
豐富的藏書,為馬和等王府內侍們博覽群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加之馬和有一定的文化基礎,憑借其學識與才幹,很快自眾侍童中脫穎而出。
燕王府中,馬和結識了朱棣麾下第一謀士道衍法師。
道衍法師,俗名姚廣孝,蘇州長洲的一個中醫世家,自小好學,十四歲落發為僧,法號“道衍”。他擅詩書畫,通兵法,精儒、佛、道諸家之學,是元末明初江南知名高僧。洪武十五年,他經友人推薦入京,明太祖朱元璋派他前往北平住持慶壽寺,並輔佐燕王朱棣鎮守北方。由此,他成為朱棣麾下第一計謀士。
馬和與道衍交往密切,並將馬和收為佛門弟子。除佛家知識外,道衍還傳授馬和許多人生道理:不管世俗如何褒貶和蔑視,一個宦官要懂自尊自愛,忍辱負重,定能成大器。在道衍法師指導下,馬和飽覽群書,逐漸成長。年方二十的馬和隨侍朱棣左右,征戰北方各地。馬和與燕王朱棣情誼日深,馬和經常被委以重任。
燕王府內,唯一未將馬和當成宦官之人,便是燕王的幼女朱菁。朱菁性情細膩如發,小小年紀尤為善解人意,知書達禮。朱菁最小,前麵三個哥哥,三個姐姐,燕王朱棣尤為喜愛此女。
因為燕王,朱菁經常見到馬和,卻也奇怪,這朱菁非常喜歡這位俊郎的大哥哥,與馬和交情莫逆。
“馬和哥哥,你經常跟我講大海的故事,那你見過大海嗎?”年幼的朱菁問道。
“沒有,但我很是向往。”馬和答道。馬和予年幼朱菁所講的故事,卻是他幼時父親馬哈講予他的“朝天方”途中與驚濤駭浪搏鬥的經曆、沿途的風土人情和奇聞趣事。
“這故事你自哪聽來的?”年幼的朱菁問道。
“這是我的父親講給我聽的。”馬和道。
“你的父親呢?”朱菁眨著大眼睛問道。
“他早已故去了。”馬和沉吟一會兒答道。
“為何?”
“為人所拖累……”
在馬和心內,他何嚐不怨。但他不怨大明王朝。
他飽讀詩書,如今的他,認為大一統的明啟王朝是大勢;螳臂擋車、不自量力、不識大局的時任元順王朝的梁王,拒絕了明太祖政治招降,卻為罪魁禍首。雖然當時的梁王見大勢已去,絕望地驅趕妻兒投滇池而死,自己與部下自殺而亡,但戰爭所遺留的傷痕始終存於馬和內心深處。
當馬和道出“為人所拖累……”之言後,剛欲踏入廳堂的燕王朱棣退了出去。作為燕王朱棣豈會不知馬和的背景,防備之心一直都存,而今煙消雲散。
馬和對父親之死漸漸釋然,隨著對父親之死的釋然,他對大明王朝的認同感逐日提升。
而燕王朱棣對馬和亦同樣釋然……“靖難之役”後,馬和被永樂帝朱棣賜姓為“鄭”,名為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