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shajia大大的打賞,今日先更為敬!)


    等又過得幾日,碼頭這邊的互市熱度依然是絲毫不減,占城各地的民眾仍舊是往來不絕,直恨不得把自己的口糧都給換出去,從船隊這裏換取更多的貨物。不過他們要是真這麽做了,隻怕就要鬧上兩三個月的饑荒了。畢竟他們才剛剛收獲上一此的稻子沒多久,新種下的水稻也方才插下秧沒幾天。


    不過還好大部分人雖然狂熱,非常想要從船隊這裏換取更多的貨物,但終究還是沒有失去最後的理智,還是留下了能夠支撐到下次收獲的口糧。可即便是如此,船隊的上百艘商船上所裝載的貨物,依然是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著,而稻米卻是把一艘接著一艘的船隻給裝得滿滿當當的。


    這一日賀逢聖正與孫國禎在船上查驗換來的稻米,兩人邊看邊說這話。尚未過得多久,就隻見鄭芝龍引著一個衣著與尋常大明人無異的外族之人上船,來到了他們近前。為什麽說那人是外族人?因為他的特征還是非常明顯的,別看此人穿著大明的服飾,可那黝黑的皮膚,以及與大明人風格迥異的樣貌,隻要你在近前仔細一看,絕對是能夠分辨出來的。


    一般而言,在沒有經過允許的情況下,一般人是絕不允許登上船隻的。別說是戰船了,就算隻是普通的商船也不例外。而且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就算是婆阿來了,隻要不是有什麽要緊的事情,那也是不會讓他上船的。可現在鄭芝龍卻在不打招唿的情況下,就把一個來曆不明的外族人帶上了船,這不由得賀逢聖和孫國禎多了一個心眼。


    不過還不等兩人發問,鄭芝龍就先揮手把一旁的人全部清退,接著才向兩人介紹道:“二位大人,這位是暹羅國的使者。暹羅聽聞我大明在此與占城進行互市,也願意以本國的稻米來換取我大明的茶葉絲綢瓷器等物。但那占城國王卻是不肯,使者無奈,又輾轉之下,他通過熟識之人找到了末將,拜托末將帶他來見二位大人,想要直接與我們商議互市的事情。賀大人,不知您意下如何?”


    聽完鄭芝龍的話,賀逢聖與孫國禎先是互相對視了一眼,也立刻明白了鄭芝龍為什麽會這樣不打報告,不經允許就把這個人帶上船了,而且還給他穿著大明的服飾。不為別的,就是擔心被占城的人看出來,發現其中的端倪。兩個人這時候也不得不佩服鄭芝龍的心思縝密,完全不似他表麵上那樣的粗獷。


    而且他們兩個心中也都十分清楚,那占城國王婆阿為什麽會不許暹羅插上這一腳。無他,與大明互市所換取的各樣物資,這可不僅僅是隻有占城才急需的,遍觀這東南諸國,又有誰敢說自己是不需要的?他們全都巴不得能從大明大量獲得各類的茶葉絲綢和瓷器,不論是自用也好,還是拿出去跟再往西的國家做交易也罷,完全都是有賺無賠的生意啊!


    這種事情放在誰的身上,估計誰做夢都能笑醒。這也是為什麽暹羅在得到消息之後,就巴巴的來找占城商量,不就是也希望能夠從中分一杯羹嗎?


    但話又說迴來了,現在是占城奪得了先機,獲得了大明的許可,能夠進行互市,而且還是在自己家門口就可以進行的,這種占了大便宜的事情占城又怎麽可能會讓出去?別說占城了,這種好事放在誰的身上,誰都不會傻傻地讓給別人,那樣豈不是真成了他人的笑料了?


    婆阿能夠在安南的欺淩和壓迫之下,還穩穩地把持著占城的權利,沒有變成一個傀儡,而且還能帶領著占城趁機對外進行擴張,這足以說明婆阿還是很有能力的。即使把他放到大明,估計也是能和朝堂上的諸公鬥鬥法的。


    這樣一個人物,他又怎麽可能會做出讓自己得不到好處的事?不要說這次跟大明互市,婆阿拿出十萬石稻米其實是虧了,這種事情是需要換一換角度來看的。看似說大明幾乎隻是花費了五百塊真實價值連一千兩銀子都不到的玻璃,就從占城得到了十萬石的稻米,好像是占了天大的便宜。


    可從占城的角度來看呢?人家其實也真的沒有吃什麽虧啊!十萬石稻米對大明來說,似乎真的是一個很不小的數目。但對於占城這種每年都要爛掉不知多少糧食的國家來說,這真的不算什麽。僅僅付出一些原本就可能會爛掉的東西,就能換來大明兵馬對自己的保護,而且還有在市麵上總價值超過一萬兩銀子的琉璃,再加上能夠與大明的互市,占城怎麽算都是不吃虧的啊!


    所以說,同樣一個問題,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結果也會不同。大明與占城的這次互市,雙方都覺得自己占了便宜,那麽就完全可以說,這是一次雙贏的結果,大家都可以接受。


    不過人心都是很難以滿足的,既得隴複望蜀是許多人都會有的心理,朱友建跟婆阿同樣是如此的。朱友建現在是顧不上東南亞這邊,但他依舊已經有了長遠的規劃,東南亞早晚是他要收入囊中的一塊肥沃土地。因而在這一次互市之後,他也會慢慢派遣人手,對東南亞進行滲透,並且安插釘子,一步步地把手伸進來。


    婆阿雖然也有雄心壯誌,但他可沒有這麽高、這麽長遠的目光。他所考慮的,更多則是如何擺脫安南和阮主的控製,讓占城能夠真正獨立,再收複失地,重返因陀羅補羅,恢複占城昔日的榮光。至於其他的,已經不是他這個快六十的人能考慮的那麽多的了。


    因此站在婆阿的立場上,他可是巴不得自己的占城能夠一直獨攬與大明的互市,不給其他任何國家機會。這樣要不了幾年,這東南亞各國不都得想辦法從自己這邊來購買大明的茶葉絲綢和瓷器等物。真要到了那一步,他還不是要賺一個盆滿缽溢?


    等到了那個時候,不光是婆阿自己,就連整個占城也會非常的富足,擁有著用不完的金錢,再加上占城本身充足的糧食,以及大明在背後的支持,說不得收複失地的夢想就不再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了。


    大明之前對於整個東南亞的情況關注得不多,許多事情都是浮於表麵上。即便是身處最高層的內閣大臣以及廣東廣西的封疆大吏們,也隻是比一般人知道的多一點而已。而賀逢聖和孫國禎雖然整日都忙於互市的各項事務,但每天都仍然會花出一點時間,從各種各樣的途經來增加對婆阿、對占城以及整個東南亞的了解。


    也是通過這些天的努力,他們對於占城的許多事情都不再是像來之前那樣一無所知了。現在鄭芝龍把人往他們麵前一領,再加上方才的一番話,兩個人對於婆阿的打算和心思,很快就根據這些天打探到的消息推測出來了不少的幹貨。


    當然,估計還有一層的可能他們沒有想到,那就是婆阿說不定也是在擔心暹羅會後來居上,搶走與大明互市的大部分的份額。畢竟暹羅可是比占城大多了,不僅在國力上要比占城強盛,甚至就是比之安南也不遑多讓,而且產出的糧食也要比占城多了不知道多少。


    所以現在別說大明隻是帶了一百船的貨物來進行互市,哪怕就是大明帶一千艘船的貨,以暹羅的體量,那都是完全能夠吃得下而不會噎著的。


    基於這種種的考慮,婆阿不肯答應讓暹羅參與進來,分一杯羹也就不是不可以理解了。畢竟人家可是占城的國王,你暹羅的想法我憑什麽要考慮?我這麽做對占城又有什麽好處?故而婆阿不答應也是在情理之中。


    雖說可以理解歸可以理解,不過站在大明的角度看,大明又為什麽要理解你占城?有暹羅參與進來,大明不僅能夠再獲得一個穩定的貿易窗口,而且還可以再順勢壓一波價格,用一樣多的貨物換到更多的糧食,何樂而不為?


    賀逢聖經過這一段時間的熏陶,雖說不是變得市儈了,但這一次的出使,也極大地開拓了他的眼界,讓他能更多的站在一個國家的層麵考慮許多問題,而不僅僅是去站在道德層麵看待某些事情。因此對於暹羅想要參與進來互市的請求,他的內心裏還是很願意答應的,這會給大明帶來更多一些的好處。


    但是願意歸願意,這件事究竟該怎麽做可不是他一個人現在這麽一拍板就能決定的。雖然朱友建給了他先斬後奏的權利,可真到用的時候,賀逢聖也得斟酌再斟酌,掂量再掂量。與暹羅進行互市,這其中涉及到的可不僅僅是大明和暹羅之間的事情,可是還和占城也有很大關係的。


    真要算起來,畢竟是人家占城有意在先,凡事總要講究一個先來後到的吧?不論人家是出於什麽樣的目的,反正是人家先跑過來給你大明獻殷勤的。現在你好處也收了,事情也都做了,吃幹抹淨之後,忽然發現又有一個更讓你心動的,也主動地貼了上來,難不成你就準備拔x無情,翻臉不認人?把占城一腳踹開,再去跟暹羅你儂我儂?


    或者說,就算你心裏並不是這樣打算的,也沒有想著要把占城給踢開。可是一旦你真的與暹羅開始進行互市,人家占城又會怎麽想?人家難道就不會覺得你這是占完了便宜之後,起了其他的心思,是有些看不上人家了?


    綜上所述,這件事真的不是自己一個臨機決斷就能處置的。這其中牽涉到的問題和方麵真的是太多了,若是一個處理不好,那麽就會引起一堆的情況。到時候自己被皇上問罪下獄反倒是小事,破壞了與占城的兩國邦交,耽誤了互市反而是大事。而讓陝西數百萬的災民再無糧可食,那才更是天大的事!


    不要以為占城沒有這樣的能力,兔子逼急了還咬人呢!更何況是一個國家呢?現在大明所有的船隻可都停靠在占城王都賓童龍的碼頭呢!隻要這個消息泄露出去一點,占城的君臣再反應的快一點,那造成的後果真的是無法估量的!


    這也是為什麽鄭芝龍會讓暹羅的來使換上大明的服飾,在事先沒有跟賀逢聖孫國禎打招唿的情況下就領著他上船,麵見兩人的原因。怕的就是走漏消息,讓更多人知道了這件事,那反倒是真的可能會出現問題的。


    最後思來想去,賀逢聖覺得這件事還是需要向國內、向皇上請示一下,讓皇上與內閣商議後再做決定的好。這並不是賀逢聖想要甩鍋,而是這其中真的要涉及太多的方方麵麵,自己實在不好自專。即便是能夠跟孫國禎商議,那依然會出現當局者迷的情況。


    不過好在經過這麽些天的互市,整支船隊已經有一大半的船隻都已經處於滿載狀態了,估計再要不了幾天,自己出使時帶來的那上百艘的商船,就全都能裝滿糧食了。


    所以自己隻要先想辦法穩住暹羅來使,再將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寫成奏折,派人攜帶奏折隨商船盡快迴去,請皇上與朝中大臣們仔細商議,拿出可行的辦法來。同時將自己在占城這段時間得到的消息以及自己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全部寫明,以供皇上參考。雖說這一來一迴至少要兩三個月的時間,但對比其他,這已經是最穩妥的一個辦法了。


    至於應該如何穩住暹羅使者這邊,賀逢聖認為現在其實也好辦。這會兒與占城進行互市已經有十多天的時間了,而自己帶來的這百餘艘商船的貨物,其實也已經跟占城上下交易的七七八八了,剩下的貨物確實也沒有多少了。即便是暹羅能夠立刻送來大批的稻米,隻怕自己也是有心無力,根本拿不出多餘的貨物來與暹羅進行互市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振大明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萬裏高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萬裏高歌並收藏重振大明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