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吏部尚書劉鴻訓出列奏道:“皇上,據臣了解,這占城與我大明之間尚隔著一個安南,不光路途遙遠,且其間多為山地,道路崎嶇,難以行走。即使有大量稻米,隻怕轉運起來也是十分困難,大費周折。臣恐運來的些許米糧,尚不足支撐路上消耗。若是如此,耗費人力物力,卻一無所得,隻怕會引起民怨啊!”


    這就是目光短淺了,為什麽非要盯著陸路呢?是沒有看到可以用海運嗎?當然,也很有可能是劉鴻訓作為東林黨的骨幹分子,看出了一旦從占城大規模進口糧食,會對東南的富商們造成極大的衝擊。所以他才會這麽說,覺得皇上年少,對於外界的東西所知不多,想要以此來打消皇上的念頭。


    “嗬嗬,劉卿豈不聞陸路不通,尚可走海路?占城與大明雖不相鄰,但朕也知道,其國靠海,當年三寶太監就曾率船隊到占城宣慰成祖皇帝的旨意。既有海路相通,我大明又非無船,自可選派人手,由海路前往占城。”朱友建將劉鴻訓的話直接反駁了。


    劉鴻訓本欲再言,卻看到一旁的首輔韓爌從袖袍底下向他微微擺手。雖然心中尚有些不明韓爌之意,但他也還是退迴了班列之中。劉鴻訓不是不知道可以海運,主要是他對大海心有餘悸。


    當年神宗和光宗皇帝在一個月內相繼駕崩,他奉命前往朝鮮頒布詔書。迴來的時候,因為遼陽陷落,陸上已經無法走通,隻能乘坐朝鮮建造的大船。結果半道上遇到風浪,把船打壞了,他隻能轉乘小船,在海上漂泊了三天三夜,才算迴到登州。有這麽一場,他實在是對海運沒有多少信心。


    這時戶部尚書郭允厚又出班道:“皇上,臣以為若是直接派使者前往占城,占城官員百姓勢必很快就會知道我大明缺糧,若是其人奸詐,到時再坐地起價,難免又節外生枝,隻怕耗費得要比預計的多,故而需從長計議,想一個萬全之策。”


    郭允厚的話音剛落,刑部尚書孫慎行就跟著出言道:“皇上,若是如郭尚書所言,臣以為更應派人照會占城,令其國主發布告示,令其國人不得隨意哄抬米價。想來若我助其免遭安南侵擾,再能保證與其常年互市,占城不過小藩,又豈敢辜負我天朝聖恩?”


    孫慎行這話有些想當然了,在藩屬國的問題上,大明已經不知道吃了多少暗虧了,往往都是小國拿一些不值錢的爛東西,從大明真金白銀的換走大量的賞賜,這都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可大明卻還為此沾沾自喜,覺得這時萬國來朝,大明強盛的表現。


    對於大明的這種做法,朱友建真的不知道說什麽好。反正依照這貨隻占便宜不吃虧的個性,以後這些藩屬國再像以前那樣想從大明身上摳摸點好處,那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就拿朱友建這貨的便宜爺爺萬曆皇帝時的援朝抗倭之戰來看,雖說在後世看來,大明不遺餘力的支援朝鮮,的確是保證了自身側翼的安全,讓朝鮮對大明是感恩戴德,忠貞不二,而且還讓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腳步延後了兩百年。可在朱友建看來,這一場仗打下來,除了把大明的國庫打空了以外,是半點好處都沒撈到啊。就算不能從日本人身上割點肉,那也得讓朝鮮人付出些東西吧?


    所以朱友建這貨是絕不會讓自己吃虧的,以後在對外的關係上,隻能是大明占便宜,就算是要吃虧,那也得是為了占更大更多的便宜。


    “眾卿家所言皆有道理,不過據朕得到的消息,這占城所產的稻米,即便是不夠滿足我大明所缺,但若是再加上真臘、暹羅等國之產出,想來必能滿足我大明短缺之糧。至於轉運的問題,朕看完全可以用大船從海上運來。況且朕已命孫元化孫國禎二人在塘沽督造戰艦海船,再則還有新降的鄭芝龍,他手裏還有上百艘的戰艦大船,隻要各國有糧,這些都算不上什麽問題。”朱友建直接把剛才大臣們提出的問題全都給解決了。


    “皇上,臣以為用海船轉運,風險實在太大,萬一稍有不測,在海上遇到狂風大浪,隻怕會船毀糧盡,還請皇上三思啊!”吏部左侍郎張鳳翔出列跪在地上,大聲地說道。


    看著張鳳翔一副為國盡心的樣子,朱友建若不是知道他的底細,還真就說不定被他的模樣給騙了。張鳳翔此人可也是一個老牌東林了,而且作為吏部左侍郎的他,可沒少動用自己手裏的那點權利,給自己的親朋好友以及門生故吏們謀好處。可以說,他完全就是一個鐵杆東林人,一心在為東林黨以及他們背後的金主服務。


    東廠和錦衣衛早就已經把他的所作所為呈到朱友建的禦案前了,對於他的那些作為,已經在朱友建的心裏上了黑名單了,隻不過張鳳翔自己還覺得做的很高明,沒有露出任何破綻。今天的這番話一出,朱友建怎麽還能不知道他心裏在打得什麽主意?說不定劉鴻訓跟他目的是一樣的。


    “海船有風險,漕運難道就沒有?每年在運河上傾覆的各種船隻還少嗎?隻要能夠解我大明缺糧之困,冒再大的風險都是值得的!朕主意已定,卿等不必再勸!”朱友建一錘定音,大臣們見皇上這麽說,自然也不好再多言。


    “馬上派人,加急向西南傅宗龍處傳旨,命他在其麾下各總兵中選派一人,再抽調八千精銳,開拔至廣西與安南邊境,以作威壓之勢,同時派人令安南不得再犯占城。安南若有不從,這八千人便是先鋒,傅宗龍再帶大軍,掃平不臣!”


    朱友建這話說的有些滿,安南若是這麽好對付的,那當年宣宗皇帝就不會把兵全撤迴來,放棄這麽大的地盤了。可韓爌袁可立孫承宗等人對於安南那邊的內情比朱友建了解的更多一些,他們似乎知道這是打不起來的,所以也就沒有出言阻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振大明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萬裏高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萬裏高歌並收藏重振大明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