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的三人暫時不能外放朱友建是清楚的,他原本也就沒打算讓劉若宰管紹寧和史可法三個這麽快就出任一方,這三個人他還是都比較看好的,當然,還有二甲的頭名何瑞徵,也是在朱友建的考慮中的。


    可問題總得解決啊,最後思來想去,朱友建把左光先擢升為了順德知府。一方麵因為左光先是跟隨自己的從龍之臣,另一方麵他在霸州任上的這半年多時間裏幹得確實不錯。月初的時候朱友建去接金南珠,返迴京師時,還特地繞路到霸州去暗訪了一下。


    左光先也確實是個能做實事的人,把霸州治理的井井有條,樣貌大有改觀。既然是這樣,也正好多給他加點擔子,畢竟這會兒朱友建手底下還是缺人啊。於是左光先就像坐火箭一樣,才當正五品的知州半年多,就又連升兩級,做了正四品的順德知府。


    這個任命倒是出乎意料的沒有大臣反對,因為大家知道左光先不僅是皇上潛邸的老臣,還是左光鬥的弟弟,再加上人家幹的又真的不錯,所以眾人是都沒什麽意見。


    自己手底下能用的人還是少啊,朱友建心中暗暗歎息著。好不容易得到這麽個機會,可以在州府這一級安插兩個自己真正可用的人,而且還是直隸這個自己的腹地。可最後挑來選去,隻占住了一個,剩下那個實在是沒有人了,朱友建也隻能望州興歎了。


    他現在直恨不得把天底下所有的官員都換成自己別院那所學校培養出來的人。好歹那些人多少都是經受過一些科學教育的,又被自己洗腦,相對來說忠誠度不僅高,而且執行自己的命令也不會打折扣。


    不過到現在為止,別院學校裏才培養出第一批畢業生,都是那些年紀至少已經有十七八歲,過了學習的黃金階段的。這些人因為多少懂得一些知識,所以大部分都被別院的那些工廠給瓜分了。剩下的那一小部分,又有一大半被黃得功給忽悠走了,進入了軍隊中。最後隻有一二十個人留下,被朱友建分派到了朝廷的各個部門,先去跟隨實習。真的是太缺人了啊!


    朱友建也知道,培養人才這種事情不是一朝一夕的,能夠在十幾年內稍有小成就算是謝天謝地了。像後世共和國那樣開掛式的發展,朱友建想都不敢想,自己還是按部就班的慢慢來吧。所幸現在自己手邊就有這麽一批剛剛踏入官場的菜鳥,還沒被這個大染缸汙染,仔細考核一下,想來還是能有一些可用之人的。


    殿試放榜之後的第二天,也就是朱友建和內閣商議封賞事宜過後的那一天,便是禦賜恩榮宴的日子。一般來說,這種事情都是由皇上下一道旨意,再由禮部負責組織就行了。宴會的地點設在翰林院,整個宴會過程皇帝是不出席、不參加也不會再操心的。參與宴會的人除了上榜的這些個進士們之外,就都是禮部、鴻臚寺的大小官員和讀卷官以及參與殿試各項事宜的官員等。


    在宴會之前,還有一個由新科狀元率領眾進士進宮謝恩,以及前往國子監拜謁至聖先師孔子廟的儀式。等儀式結束後,眾進士便脫去身上的布衣,換上禮部準備好的官服,這最後的一項叫做“釋褐”,即表示他們不再是民而是官了。之後國子監會照例立碑題名,將這一科進士的名字全部記錄下來。


    這是朱友建登基以來,崇禎朝的第一科進士,總共點了三百一十六名,再加上地方官員恰好缺乏人手,朱友建對於此次他們進宮謝恩也是很重視,畢竟這可以算是自己第一次召見他們。


    這天一大早,剛過卯時,三百一十六名進士便如官員上朝一般,在午門外排好長隊,由鴻臚寺和禮部司官領著,待左掖門打開之後,就依照次序走入了宮中。


    劉若宰是今科狀元,自然是要走在最前邊的,後麵緊跟著的是榜眼管紹寧,探花史可法和一眾的新科進士們。跟在一甲三人身後的是何瑞徵,他有些豔羨的看了看三個人。雖然之前在酒樓裏和書童說的很輕鬆,但在他的內心中又何嚐不對一甲十分向往呢?


    畢竟這種事情一輩子隻有一次,再無重來的機會。即使以後封侯拜相,那自己也是以二甲的成績做到的,和一甲相比,還是會有遺憾的。想到這裏,何瑞徵不禁又心生怨懟,覺得要不是史可法,自己必然能夠榮登一甲。跟著又把劉若宰和管紹寧兩個也恨上了,若他們兩個有一個不在,那自己豈不也是一甲?


    眾人在金水橋南側稍作停頓,待鴻臚寺的官員又交待了一番要注意的事項之後,才在帶領下跨過金水橋,走進了皇極門。


    這已經是他們第三次進宮了,但心情相較於前兩次,卻是顯得更加輕鬆,很多人都在偷偷打量著四周,想仔細看一看這天家的居所。對於他們中的很多人來說,這說不定便是他們最後一次進宮了,畢竟一旦被外放出京,到某個偏遠的地方任職,可能就一輩子都迴不來了。


    不過當他們來到皇極殿的台階前,看著那巍峨高大的宮殿,還有那站得筆挺,排列在兩旁的大漢將軍們時。所有人的心裏都不由得緊張起來,連腳步都放得輕了,生恐自己做出什麽君前失儀的事情來,那自己這十數載的寒窗苦讀可就全白費了。


    這時候皇極殿前的大廣場上,十分的安靜,除了眾人的腳步聲外,竟連一絲別的聲音都聽不到。新科進士們低頭垂首,跟著前邊人的步伐,亦步亦趨的走著,眼前所能看到的一切,都是這樣的莊重和肅穆,更讓他們感到九重天闕那皇家的森嚴。


    進士們第一次覲見皇上,這可不是一件小事,是絕對不能鬧出笑話的。不過鴻臚寺事先都已經事先安排好了,從哪裏走,走多少步,該如何行禮,又要怎麽說話,已經是讓他們演練了許多次了。正常情況下,是絕對不會出錯的。所以別看一下子來了三百多人,可是卻行進有序,絲毫不亂,完全沒有一絲生疏的感覺。


    待眾人在丹墀上站定,就有官員進入大殿去向皇上稟告。這時候那些進士們才算是稍稍鬆了口氣,隻要自己站在這裏不亂動,聽候下一步的指示,那就不會有錯了。所以他們很多人這會兒都是浮想連翩:一想到自己孤燈寒窗十載苦讀,現在終於有了結果,可以光耀門楣了;再一想到覲見皇上以後即將到來的恩遇和榮寵,又有那個不是激動萬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振大明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萬裏高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萬裏高歌並收藏重振大明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