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情報部門改組後,接著就該是六部和督察院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外加督察院的左都禦史可以說是外朝的七位最高級別的領導人了,因為內閣大臣雖說是朝廷的核心,但他們其實是屬於皇帝的內朝的組成部分的。隻不過經過大明兩百年的發展,內閣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宰輔了。


    朱友建看了看現在的六部尚書和左都禦史,除了戶部尚書郭允厚、禮部尚書來宗道和左都禦史房壯麗之外,剩下的四部尚書周應秋、崔呈秀、閻鳴泰和薛鳳翔四個,可以說都是魏忠賢的鐵杆,是必須要拿下的。不過崔呈秀已經自殺,周應秋也已經被下獄,等待著被問罪。至於閻鳴泰和薛鳳翔兩個,也已經被罷免了官職,早晚也要被拉清單的。


    除去這四個,朱友建翻了翻剩下的三個:郭允厚、來宗道和房壯麗的履曆以及內閣送來的評語和錦衣衛的調查,發現這三個人看起來還是不錯的。


    其中房壯麗是剛剛被自己起複才擔任左都禦史的,不論人家會幹的怎麽樣,自己都不能現在就換人吧,不然不就是自己打自己臉了?


    而郭允厚可以說是一位能臣,身為戶部尚書,在這風雨飄搖的時候還能將戶部打理的井井有條,供給遼東前線各類物資,不得不說他的能力還是很不錯的。


    再說來宗道,也是很厲害的一位,天啟時就很得天啟帝器重,朱友建即位前天啟帝還囑咐他來宗道可堪大用,朱友建看看他也沒什麽大的惡跡,依附魏忠賢也屬迫不得已,所以也就沒再追究,讓他繼續做禮部尚書。


    空下來的四部,朱友建先看了看內閣遞上來的名單,又翻看了自己之前記錄的本子,又和孫承宗、袁可立商議一番,最後才選定了劉鴻訓、孫慎行、王永光和徐光啟四人。


    其中孫慎行和徐光啟是朱友建早就定好的,孫慎行雖說也是東林中人,但向來為人剛正不阿,讓他做刑部尚書十分合適。而讓徐光啟這位科學大拿來做工部尚書那是再合適不過,另外朱友建還把宋應星從江西找來了,他此時正因科考失敗,在老家服侍母親。


    朱友建通過科舉的檔案把他給找著了,順手也給調入工部做個主事。雖說宋應星並非朱友建信王府潛邸的人,也沒有從龍之功,但不過是一個正六品的小官,加上這段時間清理閹黨之流,人心惶惶的,也就沒有人提出什麽反對的意見。


    至於劉鴻訓和王永光,也都是可堪大用之人。劉鴻訓在曆史上曾做到內閣首輔,輔佐崇禎皇帝處理朝政,改革吏治,提拔人才,並且積極支持袁崇煥在遼東的軍事行動。而王永光此時正在南京任兵部尚書,曾單騎入軍營平定了營內的噪亂,可以說也是位知兵之人。


    雖說他也有閹黨的嫌疑,但朱友建翻來覆去的看了幾遍,兵部尚書這個職位上如今也隻有王永光比較合適了,他要是真的不行,那也隻能等以後再換了。朱友建相信,有這些人在位,自己想要推行的政策還是能夠得到實施和執行的。


    而像其它的五寺寺卿以及各部侍郎,朱友建打算等這些尚書們接手之後再進行廷推,畢竟整個朝廷的官員全靠自己去選拔,那可是一件十分浩大的工程。


    不過在這之前,朱友建還要進行論功行賞,像英國公張惟賢、定國公徐希、懷遠侯常胤緒等人,在他登基以及誅殺魏忠賢的行動中可都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尤其是英國公張惟賢,若非他從中大力幫助,朱友建想要即位,那還不知道要起多少波折呢。


    不過張惟賢已經是國公了,爵位已無再晉封的可能,隻能在官位上再進行加封,或者加蔭其子嗣。按照張惟賢擁立天啟崇禎兩位皇帝的功勞,其實加封個太師也不過分,但朱友建覺得,這份榮譽還是等他致休之後再給,畢竟縱觀之前這兩百年的大明王朝,活著時被封為太師的也就四個——李善長、張輔、張居正以及魏良卿。


    當然,其實魏良卿的那個太師隻能算是個笑話,李善長和張輔都是因為軍功而封的太師,張居正那也是有大功,輔佐幼主,進行一係列改革。平心而論,若無張居正的變法,大明很難再堅持這五六十年,所以他的太師那也算得上實至名歸。


    等張惟賢致休後封太師,估計也沒人能說什麽,但現在就不行了,現在給他,那就捧的太高了,恐怕朝野上下也會議論的。


    所以朱友建思來想去,決定將他的幾個兒子孫子進行加封。接著又抬他入閣,畢竟現在內閣隻有四個人,讓張惟賢入閣也完全可以,他的能力和見識還是有的。於是很快,朱友建就發了旨意,晉封張惟賢為文淵閣大學士,加禮部尚書銜。


    這樣一來,朱友建的內外朝核心就出爐了,內閣人員如下:


    韓爌,內閣首輔,中極殿大學士,加吏部尚書;


    袁可立,建極殿大學士,加戶部尚書;


    孫承宗,武英殿大學士,加兵部尚書;


    張惟賢,文淵閣大學士,加禮部尚書;


    李標,東閣大學士,加刑部尚書。


    這其中,朱友建雖然沒有任命次輔,但袁可立已是建極殿大學士,又掌管戶部,儼然已經成為事實上的次輔。隻不過朱友建不想讓朝臣們過多議論,所以暫時沒有下達明旨而已。


    當然,六部尚書和督察院左都禦史的任命也都在同一天發了下去。不過這其中,王永光還在南京任上,估計還要一段時間才能趕到,所以兵部暫時還由孫承宗帶著人在那裏撐著,他每日都得在內閣和兵部來迴跑,還好老大人身體硬朗,又有朱友建派去的禦醫時常檢查,一時半會兒倒也沒什麽事。


    至於定國公徐希懷遠侯常胤緒等人,他們原本就是勳貴出身,掌管著五軍都督府,是為軍方的代表,所以不可能棄下這些而投入文官之中,而徐希已然是國公,與張惟賢一樣,爵位再無晉封的可能。


    常胤緒則是隻憑著這點從龍之功就想恢複祖上的開國公爵位,也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朱友建想了想,加封他們的子嗣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況且徐允禎、常延齡、湯文瓊和鄧文明四個的能力也確實不錯,放出去好好曆練一番,必然能夠有一番不小的作為。


    故而朱友建在與劉萊臣宋獻策商議之後,又叫來徐希常胤緒等人,征詢了他們的意見之後,便將常延齡徐允禎四個分別任命為三大營的總兵和副總兵,分別統管了數千人馬。三大營整頓在即,有了這幾個先行進去摸情況,朱友建相信到時候自己改編整頓時遇到的阻力也會小一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振大明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萬裏高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萬裏高歌並收藏重振大明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