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的幾天,朱友建開始將這段時間積攢的事情一件件的處理。當然,有些工作自然就放權給了劉萊臣、史可法和左光先等人去做。


    畢竟現在的他已經不是剛剛開始的時候了,手底下除了幾個太監,沒有人可用。而劉萊臣等人見識到朱友建竟然已經有了這麽大的一片產業時,也都是十分驚訝,完全不敢相信。劉萊臣也愈發地肯定,自己沒有看錯人。


    別院在與皇莊整合之後,已經擴大到了兩萬多畝的麵積,朱友建命高啟潛將皇莊整頓一番,把那些屍位素餐、人浮於事的太監以及匠人全部驅逐,提拔了一批積極幹活的人,又製定了新的獎懲措施,大大激發了勞動效率。


    隨著他臨走之前種下去的玉米、紅薯等作物的豐收,朱友建決定等開春後將擴大這些作物的種植麵積,反正皇莊已經屬於自己了,也不再需要給皇宮交什麽,那以後種什麽就是自己說了算了。


    另外的好消息則是來自由老沈和迪特瑪幾個人組成的那個微型研究所:第一座小高爐建了起來,在利用了自己指導的新技術後,經過幾個人和老鐵匠的反複實驗,他們終於煉出了合格的鋼材。


    當然,這個合格是相對於這個時代的鐵器來說的,與後世的那些普通鋼材相比,他們煉出來的鋼都還差的很遠。不過進步還是很大的,至少這些鋼材比起這時代的所有的鋼鐵都要好。


    再加上硫酸也已經製備出來,朱友建覺得自己已經看見了各種先進的火器即將到來的時代。不過他也知道,憑自己掌握的那些知識,再加上這些人的努力,頂天了也隻能做出手榴彈、地雷和燧發槍等,就這還得是黑火藥的。


    等技術再發展個十幾年,能造出後裝槍就謝天謝地了。不過迫擊炮倒是有可能很快造出來,隻是引信和底火會有些難度,得等自己有時間了好好與老沈、迪特瑪他們研究研究。


    日子在充實的時候總是過得很快的,眨眼間就已經到了十二月底,算一算日子,朱友建來到這個時代已經整整一年的時間了。不過一年的時間他也沒有白費,至少他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個小班底,已經為將來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別院裏,朱友建將自己手底下的眾人全都聚齊,趁著過年前的時間,和他們好好聚一聚。看看坐著的眾人,連同孫娜恩在內,文臣計有劉萊臣、史可法、左光先三個,武將有黃得功、李青、吳六奇和燕客。


    燕客在將“東林六君子”的遺物送迴家鄉後,便迴到京師來麵見朱友建,在朱友建的招攬下,他有感於信王的恩義,便答應留了下來。


    技術流的有老沈、迪特瑪、老鐵匠以及兩名年輕的煉丹師和一個木匠、一個石匠。還有李鬆閣、張永榆兩個財務管家以及曹化淳、方正化、徐應元、高啟潛四個太監。


    看著這些自己的第一批班底,朱友建心中也升起不少感慨:自己拯救大明的希望就要從這裏開始了,雖然自己的勢力還很弱小,不要說和魏忠賢的閹黨相比,就是比之已經全麵敗退、潰不成軍的東林黨,這點微弱的力量,也是不值一提的。


    不過朱友建堅信後世太祖的那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己的勢力一定會逐漸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的,而大明也必將在自己的手中再次涅盤重生!


    想到這裏,朱友建不禁豪情萬丈,他端起酒杯,對眾人說道:“諸位,這第一杯酒,本王要感謝大家在這一年裏的辛勤付出,可以說,沒有你們的大力相助,也就沒有本王今天的風光以及別院現在的成就。這一杯,本王就先幹為敬了!”


    眾人也都紛紛舉杯向朱友建祝賀,一時之間,氣氛融洽,其樂融融,整個大廳內觥籌交錯,絲竹之聲飄揚,顯得十分歡快。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朱友建跟著將今後的工作大致安排了一下:黃得功的職務不變,依舊擔任親兵隊指揮使,負責訓練朱友建明麵上的力量——王府衛隊,不過如今的衛隊人數即將增長。因為他馬上就要出宮建府了,就可以有自己的正式護衛隊伍,不管是在京城,還是以後到封地,這三百人根本是不夠看的。


    要知道當年萬曆皇帝送福王就藩,光衛隊就有數萬人,雖說現在的朱友建不能與那時候的福王相比,但天啟帝對自己這個兄弟還確實很夠意思。吳六奇因為來曆清白,不怕調查,就擔任了副指揮使一職。


    而且天啟帝在考慮人選這個問題時還專門把朱友建叫來問了問,朱友建當然是擺出一副但憑皇兄做主的樣子,隻是選擇時機將黃得功恰當的推了出去。天啟帝自然不會駁了弟弟的麵子,就任命了黃得功統管衛隊,隊伍的規模也從三百人擴充至一千五百餘人。


    至於會不會增加,那自然是要等朱友建離京就藩再說了。不過朱友建自己知道,按照曆史走向,這自然是不可能了,估計在自己登基之前,自己明麵上的實力也就隻能是這麽一點了。


    這支隊伍交給上過戰場的黃得功和閱曆豐富的吳六奇去帶,朱友建自然是十分放心的。而別院內的護衛隊,就由燕客和李青來負責,燕客熟讀兵書,精通陣法,訓練這些隻需要守衛別院的護衛足夠了,李青武藝高強,隨便傳授給他們一招半式,也就足夠讓他們受用不盡。


    當然,李青還有另外的任務——負責在別院的那些孩童和年輕人中尋找好苗子,作為後備力量好好培養,相信假以時日,總會教出幾個高手的。


    劉萊臣負責總攬全局,對朱友建負責,史可法作為文書,專職負責機要之事,左光先則專管糾劾之事。李鬆閣負責對外貿易,張永榆則處理別院內部的審計工作,兩個人屬於互相監督的那種。


    微型的研究所依舊是由老沈在主導,迪特瑪是顧問,其它的幾個人各司其職,各自打理好自己手裏的事物。曹化淳和方正化則是隨侍自己身邊,跑跑腿,傳達一些命令和指示。徐應元繼續發展宮內的諜報網,高起潛還是打理別院的所有雜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振大明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萬裏高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萬裏高歌並收藏重振大明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