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暑氣襲來。烈日曝曬之下,柳家灣一帶遊人紛紛湧向那樹蔭之中,汴河裏畫舫明顯多了起來。絲竹管弦大作,而夏蟲也在那高柳枝頭低吟淺唱。
成片成片的蘆葦蕩鋪天蓋地延伸而去,水鳥間或出沒其中。又被遊人畫舫所驚起,引頸大叫,互相唿喊著衝天而起。
晴空萬裏,一片碧藍。四五月間那連日陰雨連綿的天氣一去不複返,取而代之的乃是一個又一個的豔陽天。入了三伏之後,更是滴雨未下,河北、京東幾路旱情嚴重,那蝗蟲又肆虐開來,鋪天蓋地,恰似垂天之雲一般。蝗蟲群過境,那原本幾欲枯死的禾苗好似憑空消失一般,至留下桔梗茬子而已。
俗語有雲,好死不幹六月活。地麵之上,熱氣騰騰而起,天地仿佛偌大的蒸籠一般。公子王孫坐在樹蔭之下,池塘水榭之中,尚且要揮著扇麵。難民、役夫們在那烈日曝曬之下忙碌,那真是揮汗如雨,又被烈日曬幹,麻布短衫之上,布滿了析出的鹽漬一片又一片。
好在管勾提舉芙蓉城建造的柳說書,柳官人心善。不但難民們一日有四五百錢的工錢,就是那些前來服徭役的祥符縣農戶,每人每日也有二三百錢的進項。
故而在如此天氣,工匠、力工們熱情高漲,那建造城池的進度之快捷,那真是一日一樣了。
柳雲卿身穿深綠色絲綢官袍,寬袍大袖,行走之間,有清風自袖口與下擺之間遊走,倒還涼快。隻是那平翅烏紗帽戴在頭上,致使他稍有不雅動作,那烏紗便傾斜開來,故而隻得四平八穩,挺胸抬頭的邁著八字步來。
他心中嘀咕著“趙匡胤還真有辦法,如此官帽,就是輕佻的二流子戴在頭上,也不得不嚴肅起來,慢慢的自有一股正氣在身。”
柳雲卿就這般出了夭桃街的軍巡鋪。那圓領官袍穿並無花紋,穿在身上,顯得他修長而儒雅不少。提舉楊召南自然尾隨其後,青衫直裰的書辦們撐開兩把大傘,罩著柳、楊二人。而幾個押司又一路陪侍在側,不時地奉承幾句。數人身後,又是衙役二三十名,場麵之大,也稱得上是浩浩蕩蕩。官威之下,那夭桃街兩側納涼之人,紛紛讓出道來。
沿著夭桃街榆柳綠蔭之中的人行道,柳雲卿一路往北,過了那“詠荷軒”不久,但見鋪麵整齊羅列,叫賣著蜂窩煤爐,成衣,香皂等物,也有那珠寶、文玩、字畫,蔬菜瓜果、一應小吃。
一條條小巷子向東而去,兩側俱是粉白的馬頭牆,朱漆銅環的大門此地排列。正是聯合商行已經售賣出去的院落。不少牙人穿梭其中,領著前來此地置業之人穿街走巷,絡繹不絕。
柳雲卿一行一路往北,又見夭桃街一路延伸,兩側又出現了一個個的地窩子,接著又是一片片的工地。間或廠棚連連,掛著“柳家灣聯合商行建築中心第三項目點”等等的牌子。柳雲卿看著看著便會心一笑,不急不忙的繼續向北而行。
夭桃街已經修通,南麵經披雲橋與籠煙街交叉而過,又繞著那拓荒廣場、聯合中心總部一分為二,之後又匯合一起,隻抵達芙蓉城南門。北麵自然直通北門,與南側一般分別與一環,二環,三環大街交叉而過。
三條環形大路隻具備雛形,不少的工匠,力夫們在鋪著方磚,而那路麵中間的矮矮花牆已經砌成。磚乃是汴梁北郊有名的大磚,而經水泥砂漿砌成,自與夭桃街中間一帶的花牆不同,自然牢固不少。
柳雲卿笑著向身邊同楊烏紗帽子,青色官府的楊召南幾人指指點點之際,眾人已經走過了四五裏地,而來到了那芙蓉城北門。
目力所見,無數力工們挖出了兩道深溝,又用巨石經水泥砂漿砌著城牆地基,而護城河已經挖了三尺之深,挖出的土堆積在裏側,緊靠著堆放如山的城磚。
就在那正在深挖的護城河外麵,新修的官道已經竣工,並不鋪磚,隻用黃土墊高了一尺有餘。柳雲卿一行行走其上,遠遠望去,隻見官道,護城河壕溝,城牆地基隱隱呈圓環之狀。
連日不雨,鋪著黃土的官道之上,已經是塵土飛揚,使得柳雲卿眉頭微微皺起,臉色不快起來。
提舉楊召南見狀,苦笑道:“大宋官道曆來如此,咱們新修的這一段,已經是上好的了。”
柳雲卿聞言,搖了搖頭,也苦笑道:“這一段官道原本就在城中,自芙蓉城東門而至西門,臨著汴河。眼下芙蓉城已經修建,以後自然天黑關閉城門,而天黑之後汴梁自然也會關門九門。就是有人要經官道而往汴梁,天黑之後也就不多,故而本說書是不想修此路的。奈何朝廷兩府堅持,才不得不為之了。”
“以下官之見,那兩府相公所堅持者,無非是若逢重要書信、邸報來往,有官道直通汴梁,可保無虞吧!”
“若是有軍國重事之消息來傳,就是星夜而往,芙蓉城豈能不予放行,兩府所慮,誠乃杞人憂天,而修此官道,自芙蓉城東門,繞了整整半圈。如此以來,不是就遠了許多嗎?”
楊召南聞言,思付一陣,又道:“若有客商,星夜活動在郊外苑郭,有了此路也終歸方便一些。”
“以本官所見,芙蓉城東西二門夜間不關閉,而暢通無阻,那星夜而來,意欲前往汴梁之人,自然直流芙蓉城中,也為芙蓉城增添人氣,何樂而不為哩。”
“說書官人言之有理,隻是夜間不關城門,無有前例。若是如此,又何必建造城池哩。”
楊召南耿直,這般直抒胸臆,柳雲卿也不生氣,笑著說道:“太平時節,自然大開城門。而當有賊人劫掠,或者敵國來襲之際,自然緊閉四門了。”
“說書官人之言,也不是毫無道理。隻是汴梁開宵禁之際,就有不少兩府重臣反對。而芙蓉城若連城門都不關閉,想必反對之聲音,要高上許多了。”
柳雲卿聞言,也覺得說的在理,心中嘀咕道:“看來移風易俗,確實不容易,也不是朝夕可定的。那沒有城牆,宵禁的城市出現,還需要各種條件哩。路漫漫其修遠兮……”
成片成片的蘆葦蕩鋪天蓋地延伸而去,水鳥間或出沒其中。又被遊人畫舫所驚起,引頸大叫,互相唿喊著衝天而起。
晴空萬裏,一片碧藍。四五月間那連日陰雨連綿的天氣一去不複返,取而代之的乃是一個又一個的豔陽天。入了三伏之後,更是滴雨未下,河北、京東幾路旱情嚴重,那蝗蟲又肆虐開來,鋪天蓋地,恰似垂天之雲一般。蝗蟲群過境,那原本幾欲枯死的禾苗好似憑空消失一般,至留下桔梗茬子而已。
俗語有雲,好死不幹六月活。地麵之上,熱氣騰騰而起,天地仿佛偌大的蒸籠一般。公子王孫坐在樹蔭之下,池塘水榭之中,尚且要揮著扇麵。難民、役夫們在那烈日曝曬之下忙碌,那真是揮汗如雨,又被烈日曬幹,麻布短衫之上,布滿了析出的鹽漬一片又一片。
好在管勾提舉芙蓉城建造的柳說書,柳官人心善。不但難民們一日有四五百錢的工錢,就是那些前來服徭役的祥符縣農戶,每人每日也有二三百錢的進項。
故而在如此天氣,工匠、力工們熱情高漲,那建造城池的進度之快捷,那真是一日一樣了。
柳雲卿身穿深綠色絲綢官袍,寬袍大袖,行走之間,有清風自袖口與下擺之間遊走,倒還涼快。隻是那平翅烏紗帽戴在頭上,致使他稍有不雅動作,那烏紗便傾斜開來,故而隻得四平八穩,挺胸抬頭的邁著八字步來。
他心中嘀咕著“趙匡胤還真有辦法,如此官帽,就是輕佻的二流子戴在頭上,也不得不嚴肅起來,慢慢的自有一股正氣在身。”
柳雲卿就這般出了夭桃街的軍巡鋪。那圓領官袍穿並無花紋,穿在身上,顯得他修長而儒雅不少。提舉楊召南自然尾隨其後,青衫直裰的書辦們撐開兩把大傘,罩著柳、楊二人。而幾個押司又一路陪侍在側,不時地奉承幾句。數人身後,又是衙役二三十名,場麵之大,也稱得上是浩浩蕩蕩。官威之下,那夭桃街兩側納涼之人,紛紛讓出道來。
沿著夭桃街榆柳綠蔭之中的人行道,柳雲卿一路往北,過了那“詠荷軒”不久,但見鋪麵整齊羅列,叫賣著蜂窩煤爐,成衣,香皂等物,也有那珠寶、文玩、字畫,蔬菜瓜果、一應小吃。
一條條小巷子向東而去,兩側俱是粉白的馬頭牆,朱漆銅環的大門此地排列。正是聯合商行已經售賣出去的院落。不少牙人穿梭其中,領著前來此地置業之人穿街走巷,絡繹不絕。
柳雲卿一行一路往北,又見夭桃街一路延伸,兩側又出現了一個個的地窩子,接著又是一片片的工地。間或廠棚連連,掛著“柳家灣聯合商行建築中心第三項目點”等等的牌子。柳雲卿看著看著便會心一笑,不急不忙的繼續向北而行。
夭桃街已經修通,南麵經披雲橋與籠煙街交叉而過,又繞著那拓荒廣場、聯合中心總部一分為二,之後又匯合一起,隻抵達芙蓉城南門。北麵自然直通北門,與南側一般分別與一環,二環,三環大街交叉而過。
三條環形大路隻具備雛形,不少的工匠,力夫們在鋪著方磚,而那路麵中間的矮矮花牆已經砌成。磚乃是汴梁北郊有名的大磚,而經水泥砂漿砌成,自與夭桃街中間一帶的花牆不同,自然牢固不少。
柳雲卿笑著向身邊同楊烏紗帽子,青色官府的楊召南幾人指指點點之際,眾人已經走過了四五裏地,而來到了那芙蓉城北門。
目力所見,無數力工們挖出了兩道深溝,又用巨石經水泥砂漿砌著城牆地基,而護城河已經挖了三尺之深,挖出的土堆積在裏側,緊靠著堆放如山的城磚。
就在那正在深挖的護城河外麵,新修的官道已經竣工,並不鋪磚,隻用黃土墊高了一尺有餘。柳雲卿一行行走其上,遠遠望去,隻見官道,護城河壕溝,城牆地基隱隱呈圓環之狀。
連日不雨,鋪著黃土的官道之上,已經是塵土飛揚,使得柳雲卿眉頭微微皺起,臉色不快起來。
提舉楊召南見狀,苦笑道:“大宋官道曆來如此,咱們新修的這一段,已經是上好的了。”
柳雲卿聞言,搖了搖頭,也苦笑道:“這一段官道原本就在城中,自芙蓉城東門而至西門,臨著汴河。眼下芙蓉城已經修建,以後自然天黑關閉城門,而天黑之後汴梁自然也會關門九門。就是有人要經官道而往汴梁,天黑之後也就不多,故而本說書是不想修此路的。奈何朝廷兩府堅持,才不得不為之了。”
“以下官之見,那兩府相公所堅持者,無非是若逢重要書信、邸報來往,有官道直通汴梁,可保無虞吧!”
“若是有軍國重事之消息來傳,就是星夜而往,芙蓉城豈能不予放行,兩府所慮,誠乃杞人憂天,而修此官道,自芙蓉城東門,繞了整整半圈。如此以來,不是就遠了許多嗎?”
楊召南聞言,思付一陣,又道:“若有客商,星夜活動在郊外苑郭,有了此路也終歸方便一些。”
“以本官所見,芙蓉城東西二門夜間不關閉,而暢通無阻,那星夜而來,意欲前往汴梁之人,自然直流芙蓉城中,也為芙蓉城增添人氣,何樂而不為哩。”
“說書官人言之有理,隻是夜間不關城門,無有前例。若是如此,又何必建造城池哩。”
楊召南耿直,這般直抒胸臆,柳雲卿也不生氣,笑著說道:“太平時節,自然大開城門。而當有賊人劫掠,或者敵國來襲之際,自然緊閉四門了。”
“說書官人之言,也不是毫無道理。隻是汴梁開宵禁之際,就有不少兩府重臣反對。而芙蓉城若連城門都不關閉,想必反對之聲音,要高上許多了。”
柳雲卿聞言,也覺得說的在理,心中嘀咕道:“看來移風易俗,確實不容易,也不是朝夕可定的。那沒有城牆,宵禁的城市出現,還需要各種條件哩。路漫漫其修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