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光陰轉眼就到,昨日傍晚之際,柳雲卿、李仙兒、三郎一行就住在了惠和坊一帶的連升店中。柳雲卿自昨日飯後飽睡一番,東方才微微發白之際,這就沐浴盥洗。飽餐一頓後與三郎一人一騎取道來到了東華門外。
這屆製科與富彥國那屆一般,喚作博通墳典明於教化科,待那上早朝的官員次第入內之後。應試製科之人,大約二三十個,在小黃門的帶領下,也走進了東華門內。
這製科與進士科大相徑庭,應試者寥寥無幾。倒不需要準備那筆墨與硯台等物,空手而走,倒也悠閑一些。
東華門內,長長的街北廊全是金瓦紅牆,不時設有銅釘朱漆的垂花門來。在晨光熹微之中,可以看見那層層大殿披著晨光,如星光一般閃爍不定。
鬥拱飛簷之上掛著鈴鐺在風姿作響,四周寂靜,聽得見同行者匆匆的腳步聲。眾人自東向西而去,大約走了二三裏之後,自集英門而入了集英殿院,集英殿正是那進士科取士之所。
不過製科考試卻不在此處,柳雲卿隨眾人自安樂門而入,走過含和門,最後來到了龍圖閣前。
龍圖閣,天章閣,寶文閣便是皇家藏書之處。而今日的製科考試便設在龍圖閣中。
數層木質大樓矗立眼前,作為圖書館來說已經頗為龐大。金瓦映照著朝陽,熠熠生輝。柳雲卿夾在人群之中,抬頭仰望,隻見窗欞比比皆是,想著是為了透氣,而防止蟲蟻叮咬書籍的緣故。
又見那金磚鋪就的院子之中,擺著巨大的銅缸,想是全都裝滿了水,用以防止寶閣著火而為了能及時撲救而設。
還未走到寶閣那數十層踏步之處,便有一些皂衣小吏在搜覓夾帶。都是男人,柳雲卿自然不會過於別扭,而那一眾同伴,多是進士及第之人,搜身自然是題中應有之意,他們豈能不知,但仍然有人深感奇恥大辱,斯文掃地,小聲叫罵著。
一番搜身之後,眾人拾級而上,魚貫而入。柳雲卿眼見大殿頗為開闊,東西二側書架林立,中間擺著數十張低矮的書案,案下蒲團一個,卻並無桌椅。
落座之後,柳雲卿以為這是要按照古禮席地而坐,也就是如秦漢魏晉之際一般,跪著書寫。誰承想,自己才方跪坐完畢,就見眾人紛紛盤腿而做,有的神情肅穆,閉著眼睛在迴味那九經詩書,好似老僧入定一般。
有的則乜斜著眸子,打量著閣中情景。有的已然汗流浹背,才要磨墨,卻在那硯台之中倒了太多的水來。柳雲卿要說不緊張那自然是假的,不過經過數月的題海戰術訓練,他深知此刻自己大約是最佳狀態,故而弄錯了坐姿之後,略略緊張一陣,也盤腿坐在蒲團之上,不慌不忙的,仿照著眾人的模樣,磨起墨來。
製科考試,一日之間,要做出六篇文章,每篇都要在三千言左右之多,共一萬八千多字,又要用蠅頭小楷工工整整的寫出,任務之艱巨,非是後世高考所能比。
而經過題海戰術訓練之後的柳雲卿做這等文章,應該略有優勢。因為縱然你文思如泉湧,但一天能蓄滿大湖嗎?一萬八千言,照抄寫來,一般之人也著實難以完成了。故而柳雲卿於速度之上,優勢就體現了出來。
這不,當那紫色袍服的館閣官人聯袂而來,點上長香,宣讀了聖旨,又訓話一陣,宣布考試之後,柳雲卿一看那題目,不由的露出了笑意。
原來這六道題目之中有三篇分別出《漢書》、《史記》、《春秋公羊傳》之中,三篇都是名人列傳之言,柳雲卿有著近千年的知識積累,所能發議論自然新穎,不過引經據典,符合儒家聖人之言方麵還要仔細斟酌一番。
第四道題目又出自《尚書》之《大禹謨》,該篇柳雲卿已經背的滾瓜爛熟,其經義也曾與李仙兒多次探討,也曾逐字逐句的割裂,嚐試著做過策論,故而這題也不難。
其餘兩道題目,一者出自《詩經》,由於與十三娘鴻雁傳書的緣故,《詩經》竟然是柳雲卿之所長,故而也不至於生澀。而另外一篇就對柳雲卿來說,難度就很高了,竟然出自那《禮記》篇。
柳雲卿秉承小學老師所交代的金科玉律,合理利用時間,先從那最簡單的開始,先易後難的原則之下,鋪上稿子,拿起《詩經》那題便咬著筆杆,思付起來。
俄而下筆如有神助,洋洋灑灑之際,不經意之間已經寫了五千多言,這才完畢。
此時已經是日上三竿之際,柳雲卿伸著雙臂,活動下筋骨,舉目四望,隻見眾人也都奮筆疾書,雖然是仲春時間,不少人已經開始汗流浹背。
柳雲卿暗暗歡喜之際,目光與一館閣官人四目相對,那官人目露怒意,柳雲卿急忙低下頭來,攤開一張試卷,又拿起了那道出自《大禹謨》之題咬起了筆杆。
時光就在眾人落筆揮灑之際,就在考官來迴巡視當中匆匆而過。眼看著外麵已經是紅霞漫天之際,柳雲卿還捧著那道出自《禮記》的題目苦思冥想,而一眾同考之人也大多一般無二的表情,有的雖奮筆疾書,但那神色暗淡,方寸早已經大亂了。
良晌,柳雲卿眉頭一皺,嘴角一揚提筆寫道:“臣聞帝王之臨馭宇內也,必有禮樂之盛,而後可以約束人臣,錯蹤萬幾,有以致堯舜之治……”
幾個考官此時早已經饑腸轆轆,百無聊賴,四下走動之際,看到柳雲卿的卷麵字跡,不盡紛紛點頭稱讚不已。
當暮色漸漸籠罩之際,那三根胳膊粗細的長香終於燃盡,考官大喝一聲,皂隸進門開始收卷。而柳雲卿正巧寫下了最後一個字來。
柳雲卿抬頭眼見其餘同考之人,多是匆匆茫茫的模樣,有人隻不過才寫了三四篇而已。有人甚至苦苦央求那皂隸,請再等他一會兒,自然引來紫袍烏紗帽,掛著金玉袋子的館閣官人高聲嗬斥,隻得無可奈何的交了上去。
走出東華門之際,已然是繁星漫天,而李仙兒在三郎的陪同下早就焦急的等待在不遠之處,眼見柳雲卿大步流星而來,李仙兒眉飛色舞的迎了上去。
柳雲卿激動之下,將李仙兒攔腰抱起,轉著圈子,高聲叫喊道:“仙兒,你小乙哥哥大約是中了!”
此番情形,古人怎會見過,紛紛矚目,柳雲卿耳畔便響起了了河南先生的嗬斥之聲,“天子宮闕之下,不敢放肆!”
……
這屆製科與富彥國那屆一般,喚作博通墳典明於教化科,待那上早朝的官員次第入內之後。應試製科之人,大約二三十個,在小黃門的帶領下,也走進了東華門內。
這製科與進士科大相徑庭,應試者寥寥無幾。倒不需要準備那筆墨與硯台等物,空手而走,倒也悠閑一些。
東華門內,長長的街北廊全是金瓦紅牆,不時設有銅釘朱漆的垂花門來。在晨光熹微之中,可以看見那層層大殿披著晨光,如星光一般閃爍不定。
鬥拱飛簷之上掛著鈴鐺在風姿作響,四周寂靜,聽得見同行者匆匆的腳步聲。眾人自東向西而去,大約走了二三裏之後,自集英門而入了集英殿院,集英殿正是那進士科取士之所。
不過製科考試卻不在此處,柳雲卿隨眾人自安樂門而入,走過含和門,最後來到了龍圖閣前。
龍圖閣,天章閣,寶文閣便是皇家藏書之處。而今日的製科考試便設在龍圖閣中。
數層木質大樓矗立眼前,作為圖書館來說已經頗為龐大。金瓦映照著朝陽,熠熠生輝。柳雲卿夾在人群之中,抬頭仰望,隻見窗欞比比皆是,想著是為了透氣,而防止蟲蟻叮咬書籍的緣故。
又見那金磚鋪就的院子之中,擺著巨大的銅缸,想是全都裝滿了水,用以防止寶閣著火而為了能及時撲救而設。
還未走到寶閣那數十層踏步之處,便有一些皂衣小吏在搜覓夾帶。都是男人,柳雲卿自然不會過於別扭,而那一眾同伴,多是進士及第之人,搜身自然是題中應有之意,他們豈能不知,但仍然有人深感奇恥大辱,斯文掃地,小聲叫罵著。
一番搜身之後,眾人拾級而上,魚貫而入。柳雲卿眼見大殿頗為開闊,東西二側書架林立,中間擺著數十張低矮的書案,案下蒲團一個,卻並無桌椅。
落座之後,柳雲卿以為這是要按照古禮席地而坐,也就是如秦漢魏晉之際一般,跪著書寫。誰承想,自己才方跪坐完畢,就見眾人紛紛盤腿而做,有的神情肅穆,閉著眼睛在迴味那九經詩書,好似老僧入定一般。
有的則乜斜著眸子,打量著閣中情景。有的已然汗流浹背,才要磨墨,卻在那硯台之中倒了太多的水來。柳雲卿要說不緊張那自然是假的,不過經過數月的題海戰術訓練,他深知此刻自己大約是最佳狀態,故而弄錯了坐姿之後,略略緊張一陣,也盤腿坐在蒲團之上,不慌不忙的,仿照著眾人的模樣,磨起墨來。
製科考試,一日之間,要做出六篇文章,每篇都要在三千言左右之多,共一萬八千多字,又要用蠅頭小楷工工整整的寫出,任務之艱巨,非是後世高考所能比。
而經過題海戰術訓練之後的柳雲卿做這等文章,應該略有優勢。因為縱然你文思如泉湧,但一天能蓄滿大湖嗎?一萬八千言,照抄寫來,一般之人也著實難以完成了。故而柳雲卿於速度之上,優勢就體現了出來。
這不,當那紫色袍服的館閣官人聯袂而來,點上長香,宣讀了聖旨,又訓話一陣,宣布考試之後,柳雲卿一看那題目,不由的露出了笑意。
原來這六道題目之中有三篇分別出《漢書》、《史記》、《春秋公羊傳》之中,三篇都是名人列傳之言,柳雲卿有著近千年的知識積累,所能發議論自然新穎,不過引經據典,符合儒家聖人之言方麵還要仔細斟酌一番。
第四道題目又出自《尚書》之《大禹謨》,該篇柳雲卿已經背的滾瓜爛熟,其經義也曾與李仙兒多次探討,也曾逐字逐句的割裂,嚐試著做過策論,故而這題也不難。
其餘兩道題目,一者出自《詩經》,由於與十三娘鴻雁傳書的緣故,《詩經》竟然是柳雲卿之所長,故而也不至於生澀。而另外一篇就對柳雲卿來說,難度就很高了,竟然出自那《禮記》篇。
柳雲卿秉承小學老師所交代的金科玉律,合理利用時間,先從那最簡單的開始,先易後難的原則之下,鋪上稿子,拿起《詩經》那題便咬著筆杆,思付起來。
俄而下筆如有神助,洋洋灑灑之際,不經意之間已經寫了五千多言,這才完畢。
此時已經是日上三竿之際,柳雲卿伸著雙臂,活動下筋骨,舉目四望,隻見眾人也都奮筆疾書,雖然是仲春時間,不少人已經開始汗流浹背。
柳雲卿暗暗歡喜之際,目光與一館閣官人四目相對,那官人目露怒意,柳雲卿急忙低下頭來,攤開一張試卷,又拿起了那道出自《大禹謨》之題咬起了筆杆。
時光就在眾人落筆揮灑之際,就在考官來迴巡視當中匆匆而過。眼看著外麵已經是紅霞漫天之際,柳雲卿還捧著那道出自《禮記》的題目苦思冥想,而一眾同考之人也大多一般無二的表情,有的雖奮筆疾書,但那神色暗淡,方寸早已經大亂了。
良晌,柳雲卿眉頭一皺,嘴角一揚提筆寫道:“臣聞帝王之臨馭宇內也,必有禮樂之盛,而後可以約束人臣,錯蹤萬幾,有以致堯舜之治……”
幾個考官此時早已經饑腸轆轆,百無聊賴,四下走動之際,看到柳雲卿的卷麵字跡,不盡紛紛點頭稱讚不已。
當暮色漸漸籠罩之際,那三根胳膊粗細的長香終於燃盡,考官大喝一聲,皂隸進門開始收卷。而柳雲卿正巧寫下了最後一個字來。
柳雲卿抬頭眼見其餘同考之人,多是匆匆茫茫的模樣,有人隻不過才寫了三四篇而已。有人甚至苦苦央求那皂隸,請再等他一會兒,自然引來紫袍烏紗帽,掛著金玉袋子的館閣官人高聲嗬斥,隻得無可奈何的交了上去。
走出東華門之際,已然是繁星漫天,而李仙兒在三郎的陪同下早就焦急的等待在不遠之處,眼見柳雲卿大步流星而來,李仙兒眉飛色舞的迎了上去。
柳雲卿激動之下,將李仙兒攔腰抱起,轉著圈子,高聲叫喊道:“仙兒,你小乙哥哥大約是中了!”
此番情形,古人怎會見過,紛紛矚目,柳雲卿耳畔便響起了了河南先生的嗬斥之聲,“天子宮闕之下,不敢放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