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三進三出,占地又近四十來畝的聯合商行總部出來。柳雲卿與趙九州聯袂著,又沿著那拓荒廣場邊上的青石大陸,走進了煤爐中心。
這又是一個占地百餘畝的所在,從那掛著匾額的大門走了進去,眼見得廠棚林立,沒有花木流蘇,隻幾顆榆柳成蔭。看著三人不能合圍,便是建造之際,專門留下來的。
此處大約又有兩進院落,第一進之中,隻有靠西一層有著一排瓦房,還在塗著漆來,其餘全是敞開門麵的廠棚來著。東側的巨大的火爐裏吐著火舌,融化的鐵水,在砂模之際流動著,一個個桶狀之物被澆築而成,散布在院中偌大的地方。
北側的廠房之中鐵水奔流,熱浪滾滾,撲麵而來,趙九州不難而知,是在鍛打鑄造一些鐵器了。又見大院之中,黑乎乎的石炭堆積如山,又被壯漢們用大錘敲擊的如同粉末一般。
趙九州不解的問道:“小乙行事天馬行空。那鐵皮煙筒的鐵爐子小底也見過,自然好用。然則那火爐也是用大塊石炭燒火。
而此間弄得這般碎小,又能做何用?”
聞聽此言,柳雲卿笑而不答,帶著他今日了南側廠房之內。
趙九州眼見得,那些短打裝束,汗流浹背的壯漢們將那石炭粉末用黃泥調和成黑泥,又用一個奇怪的鐵件杵著。
隨著那鐵件的杵動,一個個圓柱形狀的,蜂窩狀的黑泥團便堆積在牆根之處。
趙九州滿臉詫異的道:“此又是何物?又有何用?”
柳雲卿笑而不答,又徑直帶著趙九州,來到了那工人們燒水的地方。
趙九州眼見一個矮矮的生鐵火爐,卻沒有精鐵鍛打的煙筒來,放著一把巨大的銅壺,那銅壺噴著水汽,已然燒開了那水來。
柳雲卿提起的銅壺,放到了地上,趙九州湊上前去,隻見方才見著的那蜂窩磚的黑泥圖靜靜的燃燒著,發出了藍汪汪的火焰來,詫異的說道:“此爐倒是新奇,既沒有煙筒,也沒有那風匣子,燒起石炭來,卻並無煙霧繚繞,正是奇哉,怪哉!”
柳雲卿嘿嘿一笑,洋洋自得的說道:“此爐喚作蜂窩煤爐,用時打開風門,可通過蜂窩孔送風,石炭便能熊熊燃燒。而不用之時,隻要關閉風門,便可長時間不滅。
汴京多小商小販,鬥升小民引車賣漿。那州橋夜市、東華門外的大小食攤上,多是如此。此物最為彼等小販用起來,最為便利不過了。”
“如此巧計百出,小乙著實非常人所能企及。”趙九州說道:“此物又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利器。不知惠及多少都升小民哩。”
趙九州的老仆也插嘴道:“柳大官人此舉,比為後人稱頌。雖不記載在史冊之中,也會流傳千古了。”
柳雲卿聞言,更是喜不自禁,說道:“謬讚,謬讚!”
進了第二進院落,隻見人們忙著還在建造巨棚,柳雲卿隻說了一句,這裏將來便是製作平板琉璃之所之類的幾句片言,這就帶著趙九州來到了那披雲橋之上。
二人遠眺柳家灣一帶的風光,眼見一片春意盎然之中,人來人物,建築拔地而起,一派的勃勃生機,趙九州又少不得唏噓一二。
少時,行走在那夭桃街上。眼見桃花燦若雲錦,楊柳風兒吹拂在身上,好不愜意。
在那“聽鶯苑”、“詠荷軒”一路留戀過去,趙九州心情大好,又見一片空地之上,一群一群的孩童放著紙鳶,不由得吟誦起柳雲卿新作的小詩出來,道: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柳雲卿臉色一紅,不好意思的,頗為尷尬的說道:“一時戲作而已,何以聽在六郎耳中。正是怡笑於大方之家了。”
“小乙此首《村居》落筆明快,用詞凝練,自是佳作無疑。”
趙九州說著,俄而又想起那那印在包著香皂的粉色紙上的幾句新詞來,打趣道:“小乙出品,畢樹精品!”
“六郎好不風趣!”
二人笑聲四散而去,在初春的曠野上四散開來。
趙六郎舉目四望之際,感慨連連,沒頭沒腦的說道:“官家以衝齡而踐九五之位,太後大行,天子擔萬幾於一聲,意欲富國強民,正月間便下了詔書,向兩府重臣詢問治國之策。
其詔曰:天下承平久矣,四夷和附,兵革不試。執政大臣其議更製,兵農可以為後世法者,條陳以聞。
小底雖非重臣,也欲上疏官家,興利除弊,奈何孤陋寡聞,學而無術。小乙大才,還請教我。”
“呃?”
“這不是閑吃蘿卜淡操心嘛!”柳雲卿沉吟道:“以小生一家之見。這大宋雖富庶,但隻不過富庶在汴京、京兆府等大都會而已。集聚天下財貨,供養豪強勳貴而已。稅賦極重,升鬥小民負擔太重,社稷根基不穩。
稻苗未立而和糴,桑葉未吐而合買。如此寅吃卯糧,皆賴三冗積弊。
之所以兵冗者,乃是武備不休,強敵環窺伺,北有契丹虎狼之國,猶如利劍在頭。西有黨項反複無常,比為我朝大患矣!”
趙六郎聞言,那眉宇之際隱隱又騰騰怒氣,仔細思索良久之後,竟然臉色難看之極,問道:“黨項不過銀夏宥綏等邊遠數州之地,而小乙看來,竟然比那北國都要厲害一些?”
柳雲卿微微點頭,不知可否,繼續說道:“朝廷空有百萬大軍,但卻不能護境安民。這又大力填充兵員,終成冗兵痹症。
官僚眾多,職位重疊,高官厚祿之下,竟然無所事事,此又成冗官之痹症。
冗兵,冗官之下,自然冗費。看似承平,實則如履薄冰矣!”
趙六郎聞聽此番話來,沉吟良久,臉色竟然越來越差。
“六郎這是怎底了?”
“哦!”趙六郎醒過神來,又道:“三冗實乃本朝積弊,隻是牽扯甚多,不知小乙可有良法一一除之。”
“此乃兩府大臣所擘畫之事,六郎既然是微末官人,又何必諫言哩。”
“小底曾聞聽小乙有言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今日為何又教小底這烏龜縮頭之法哩?”
柳雲卿聞言,哈哈大笑,大言不慚地又剽竊他人之策,說道:“小乙不才,思慮之下,有十策獻於六郎。就不知那官家敢不敢采納了。”
就在趙六郎緊蹙眉頭之際,柳雲卿大放闕詞道:“明黜陟,抑僥幸,均公田,厚農桑……”
趙六郎聞言,雙目為之一亮,沉吟良久,又搖著頭,就像撥浪鼓一樣。
柳雲卿見他這般模樣,嘿嘿一笑,又說起些風花雪月的故事來,趙六郎聽著,倒是津津有味了。
這又是一個占地百餘畝的所在,從那掛著匾額的大門走了進去,眼見得廠棚林立,沒有花木流蘇,隻幾顆榆柳成蔭。看著三人不能合圍,便是建造之際,專門留下來的。
此處大約又有兩進院落,第一進之中,隻有靠西一層有著一排瓦房,還在塗著漆來,其餘全是敞開門麵的廠棚來著。東側的巨大的火爐裏吐著火舌,融化的鐵水,在砂模之際流動著,一個個桶狀之物被澆築而成,散布在院中偌大的地方。
北側的廠房之中鐵水奔流,熱浪滾滾,撲麵而來,趙九州不難而知,是在鍛打鑄造一些鐵器了。又見大院之中,黑乎乎的石炭堆積如山,又被壯漢們用大錘敲擊的如同粉末一般。
趙九州不解的問道:“小乙行事天馬行空。那鐵皮煙筒的鐵爐子小底也見過,自然好用。然則那火爐也是用大塊石炭燒火。
而此間弄得這般碎小,又能做何用?”
聞聽此言,柳雲卿笑而不答,帶著他今日了南側廠房之內。
趙九州眼見得,那些短打裝束,汗流浹背的壯漢們將那石炭粉末用黃泥調和成黑泥,又用一個奇怪的鐵件杵著。
隨著那鐵件的杵動,一個個圓柱形狀的,蜂窩狀的黑泥團便堆積在牆根之處。
趙九州滿臉詫異的道:“此又是何物?又有何用?”
柳雲卿笑而不答,又徑直帶著趙九州,來到了那工人們燒水的地方。
趙九州眼見一個矮矮的生鐵火爐,卻沒有精鐵鍛打的煙筒來,放著一把巨大的銅壺,那銅壺噴著水汽,已然燒開了那水來。
柳雲卿提起的銅壺,放到了地上,趙九州湊上前去,隻見方才見著的那蜂窩磚的黑泥圖靜靜的燃燒著,發出了藍汪汪的火焰來,詫異的說道:“此爐倒是新奇,既沒有煙筒,也沒有那風匣子,燒起石炭來,卻並無煙霧繚繞,正是奇哉,怪哉!”
柳雲卿嘿嘿一笑,洋洋自得的說道:“此爐喚作蜂窩煤爐,用時打開風門,可通過蜂窩孔送風,石炭便能熊熊燃燒。而不用之時,隻要關閉風門,便可長時間不滅。
汴京多小商小販,鬥升小民引車賣漿。那州橋夜市、東華門外的大小食攤上,多是如此。此物最為彼等小販用起來,最為便利不過了。”
“如此巧計百出,小乙著實非常人所能企及。”趙九州說道:“此物又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利器。不知惠及多少都升小民哩。”
趙九州的老仆也插嘴道:“柳大官人此舉,比為後人稱頌。雖不記載在史冊之中,也會流傳千古了。”
柳雲卿聞言,更是喜不自禁,說道:“謬讚,謬讚!”
進了第二進院落,隻見人們忙著還在建造巨棚,柳雲卿隻說了一句,這裏將來便是製作平板琉璃之所之類的幾句片言,這就帶著趙九州來到了那披雲橋之上。
二人遠眺柳家灣一帶的風光,眼見一片春意盎然之中,人來人物,建築拔地而起,一派的勃勃生機,趙九州又少不得唏噓一二。
少時,行走在那夭桃街上。眼見桃花燦若雲錦,楊柳風兒吹拂在身上,好不愜意。
在那“聽鶯苑”、“詠荷軒”一路留戀過去,趙九州心情大好,又見一片空地之上,一群一群的孩童放著紙鳶,不由得吟誦起柳雲卿新作的小詩出來,道: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柳雲卿臉色一紅,不好意思的,頗為尷尬的說道:“一時戲作而已,何以聽在六郎耳中。正是怡笑於大方之家了。”
“小乙此首《村居》落筆明快,用詞凝練,自是佳作無疑。”
趙九州說著,俄而又想起那那印在包著香皂的粉色紙上的幾句新詞來,打趣道:“小乙出品,畢樹精品!”
“六郎好不風趣!”
二人笑聲四散而去,在初春的曠野上四散開來。
趙六郎舉目四望之際,感慨連連,沒頭沒腦的說道:“官家以衝齡而踐九五之位,太後大行,天子擔萬幾於一聲,意欲富國強民,正月間便下了詔書,向兩府重臣詢問治國之策。
其詔曰:天下承平久矣,四夷和附,兵革不試。執政大臣其議更製,兵農可以為後世法者,條陳以聞。
小底雖非重臣,也欲上疏官家,興利除弊,奈何孤陋寡聞,學而無術。小乙大才,還請教我。”
“呃?”
“這不是閑吃蘿卜淡操心嘛!”柳雲卿沉吟道:“以小生一家之見。這大宋雖富庶,但隻不過富庶在汴京、京兆府等大都會而已。集聚天下財貨,供養豪強勳貴而已。稅賦極重,升鬥小民負擔太重,社稷根基不穩。
稻苗未立而和糴,桑葉未吐而合買。如此寅吃卯糧,皆賴三冗積弊。
之所以兵冗者,乃是武備不休,強敵環窺伺,北有契丹虎狼之國,猶如利劍在頭。西有黨項反複無常,比為我朝大患矣!”
趙六郎聞言,那眉宇之際隱隱又騰騰怒氣,仔細思索良久之後,竟然臉色難看之極,問道:“黨項不過銀夏宥綏等邊遠數州之地,而小乙看來,竟然比那北國都要厲害一些?”
柳雲卿微微點頭,不知可否,繼續說道:“朝廷空有百萬大軍,但卻不能護境安民。這又大力填充兵員,終成冗兵痹症。
官僚眾多,職位重疊,高官厚祿之下,竟然無所事事,此又成冗官之痹症。
冗兵,冗官之下,自然冗費。看似承平,實則如履薄冰矣!”
趙六郎聞聽此番話來,沉吟良久,臉色竟然越來越差。
“六郎這是怎底了?”
“哦!”趙六郎醒過神來,又道:“三冗實乃本朝積弊,隻是牽扯甚多,不知小乙可有良法一一除之。”
“此乃兩府大臣所擘畫之事,六郎既然是微末官人,又何必諫言哩。”
“小底曾聞聽小乙有言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今日為何又教小底這烏龜縮頭之法哩?”
柳雲卿聞言,哈哈大笑,大言不慚地又剽竊他人之策,說道:“小乙不才,思慮之下,有十策獻於六郎。就不知那官家敢不敢采納了。”
就在趙六郎緊蹙眉頭之際,柳雲卿大放闕詞道:“明黜陟,抑僥幸,均公田,厚農桑……”
趙六郎聞言,雙目為之一亮,沉吟良久,又搖著頭,就像撥浪鼓一樣。
柳雲卿見他這般模樣,嘿嘿一笑,又說起些風花雪月的故事來,趙六郎聽著,倒是津津有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