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第一份口供畫了押,小掌事忙不迭地去向上司稟報。不到半一刻鍾,這份口供便送到了外廷監監正朱友文手中。
朱友文擰上了眉頭。
其實,這件事在審出來之前,他就猜了個八九不離十。
前幾日溫玉郎未經偵訊便被處以非刑,段凝又忽然被外放,這兩件事湊到一起,朱友文想不想入非非也不行。加之外廷監本就對朝臣的隱私知之甚詳,他自是知道段凝在背地裏捅葛從周的屁股。
葛大帥的屁股,自然不是那麽好捅的,人家也不會輕易把自己的屁股露出來給人捅。但曆來大丈夫難免妻不賢子不肖,葛民安是個什麽貨色,朱友文早就心裏有數,要是出事,必定會著落在他身上。
果不其然!
按說接下來該怎麽做,自有皇帝陛下吩咐,朱友文已經不能左右了。
但這份要命的口供畢竟是外廷監審出來的,就算坦坦蕩蕩毫無私心,可葛大帥會怎麽想?軍中其他老將會怎麽想?
葛民安身份敏感,這可不是一樁非黑即白的案子。
一不小心,就會有人聯想到“兔死狗烹”之類的典故上。
陛下之前不問情由便將溫玉郎活活打死,不也是怕直接咬出葛大帥,大家臉上都不好看麽?
可最後還是咬出來了,難道就要如實報給陛下嗎?
按說這大小算一樁功勞,可此時朱友文心裏一萬個不願意立這個功。
略作思索,朱友文吩咐幹淨利落地將參與審訊的小掌事和幾個獄卒料理掉了,官麵上的說法不外乎因公殉職之類。至於潘大山,畏罪自殺,咬舌自盡,根據目前的證據,他便是軍械走私案的幕後主使了。
何天富那幫人還在牢裏圈著,朱友文一時心煩,便讓底下人快刀斬亂麻,盡快結案。
因為主犯已經“畏罪自殺”,這些從犯也就不太好處置。不過這都不是外廷監需要操心的事兒了,他們隻要將案卷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判詞自然有大理寺那幫案牘老手來辦理。
兩三日之內,案子便有了結果,何天富家財盡數上繳,但好歹保住了性命,被發往北境做苦役;其餘人等,或流放,或坐牢,也有幾個倒黴催的,加之確實對走私案知之甚詳,便被判了斬立決。還有幾名潘大山的心腹之人,或多或少參與到走私案中,但都是一問三不知的主兒,顯然潘大山守口如瓶,沒有透露葛公子的身份。這幾人死罪可免,活罪難饒,無一例外打了軍棍,扒了鎧甲,趕迴家種田去了。
這事兒要是拿到桌麵上,其實很難說得圓——“主犯”“畏罪自殺”不假,可頭號從犯何天富花錢買命,隻判了個苦役,可偏偏二三流的貨色中,有人掉了腦袋,未免死得冤枉。
不過終究無一人站出來為那幾個倒黴鬼說話。
倒是軍中不少將軍對外廷監辦的這件案子讚不絕口,都說大郎君明察秋毫,法眼如電,緝拿奸尻,肅清軍中的害群之馬,功莫大焉。
處以暴風眼中的葛公子,擔驚受怕好些日子之後,見案子塵埃落定,本來心中竊喜。忽然有一日老爹沉著臉將葛公子揪到院子裏,先是賜下一頓家法,結結實實地打了五十軍棍,爾後擲下嚴令,葛公子閉門讀書三年,這三年裏,不得出府門半步。至於兵部的差事,自然也要交卸了。
圍觀葛公子被打屁股的,有一人並非葛府中人。麵白無須,舉止陰柔。見發落完了,便施施然出府,一路來到皇宮,徑直見了朱溫,稟報在葛府所見。
朱溫聽了,疲憊地一笑。
治大國如烹小鮮,難啊。好在咱老朱不但打仗是高手,治國同樣也不賴。這麽一樁風波,不就消弭於無形了麽?
朱友文擰上了眉頭。
其實,這件事在審出來之前,他就猜了個八九不離十。
前幾日溫玉郎未經偵訊便被處以非刑,段凝又忽然被外放,這兩件事湊到一起,朱友文想不想入非非也不行。加之外廷監本就對朝臣的隱私知之甚詳,他自是知道段凝在背地裏捅葛從周的屁股。
葛大帥的屁股,自然不是那麽好捅的,人家也不會輕易把自己的屁股露出來給人捅。但曆來大丈夫難免妻不賢子不肖,葛民安是個什麽貨色,朱友文早就心裏有數,要是出事,必定會著落在他身上。
果不其然!
按說接下來該怎麽做,自有皇帝陛下吩咐,朱友文已經不能左右了。
但這份要命的口供畢竟是外廷監審出來的,就算坦坦蕩蕩毫無私心,可葛大帥會怎麽想?軍中其他老將會怎麽想?
葛民安身份敏感,這可不是一樁非黑即白的案子。
一不小心,就會有人聯想到“兔死狗烹”之類的典故上。
陛下之前不問情由便將溫玉郎活活打死,不也是怕直接咬出葛大帥,大家臉上都不好看麽?
可最後還是咬出來了,難道就要如實報給陛下嗎?
按說這大小算一樁功勞,可此時朱友文心裏一萬個不願意立這個功。
略作思索,朱友文吩咐幹淨利落地將參與審訊的小掌事和幾個獄卒料理掉了,官麵上的說法不外乎因公殉職之類。至於潘大山,畏罪自殺,咬舌自盡,根據目前的證據,他便是軍械走私案的幕後主使了。
何天富那幫人還在牢裏圈著,朱友文一時心煩,便讓底下人快刀斬亂麻,盡快結案。
因為主犯已經“畏罪自殺”,這些從犯也就不太好處置。不過這都不是外廷監需要操心的事兒了,他們隻要將案卷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判詞自然有大理寺那幫案牘老手來辦理。
兩三日之內,案子便有了結果,何天富家財盡數上繳,但好歹保住了性命,被發往北境做苦役;其餘人等,或流放,或坐牢,也有幾個倒黴催的,加之確實對走私案知之甚詳,便被判了斬立決。還有幾名潘大山的心腹之人,或多或少參與到走私案中,但都是一問三不知的主兒,顯然潘大山守口如瓶,沒有透露葛公子的身份。這幾人死罪可免,活罪難饒,無一例外打了軍棍,扒了鎧甲,趕迴家種田去了。
這事兒要是拿到桌麵上,其實很難說得圓——“主犯”“畏罪自殺”不假,可頭號從犯何天富花錢買命,隻判了個苦役,可偏偏二三流的貨色中,有人掉了腦袋,未免死得冤枉。
不過終究無一人站出來為那幾個倒黴鬼說話。
倒是軍中不少將軍對外廷監辦的這件案子讚不絕口,都說大郎君明察秋毫,法眼如電,緝拿奸尻,肅清軍中的害群之馬,功莫大焉。
處以暴風眼中的葛公子,擔驚受怕好些日子之後,見案子塵埃落定,本來心中竊喜。忽然有一日老爹沉著臉將葛公子揪到院子裏,先是賜下一頓家法,結結實實地打了五十軍棍,爾後擲下嚴令,葛公子閉門讀書三年,這三年裏,不得出府門半步。至於兵部的差事,自然也要交卸了。
圍觀葛公子被打屁股的,有一人並非葛府中人。麵白無須,舉止陰柔。見發落完了,便施施然出府,一路來到皇宮,徑直見了朱溫,稟報在葛府所見。
朱溫聽了,疲憊地一笑。
治大國如烹小鮮,難啊。好在咱老朱不但打仗是高手,治國同樣也不賴。這麽一樁風波,不就消弭於無形了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