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獲得那巨額的財富之後,村民們被邪惡的念頭漸漸侵蝕。


    他們的眼中閃爍著如餓狼般貪婪的光芒,死死地將目光鎖定在村子裏的其他女孩身上。


    這些村民已然陷入瘋狂,但是沒有人願意獻祭出自己的女兒怎麽辦,那他們便會做出喪心病狂之事,去人為地製造孤兒。


    有幾位女子的父母死得莫名其妙,而在父母死後,孤苦無依的少女就會被村民抓住舉行河神祭祀。


    禾竹無奈地聳聳肩,攤開雙手,滿臉愁容:“從那之後,每年都有女孩被獻祭下來,到今年已經是第七個了。”


    她輕歎一口氣,接著說道,“我本想去獵妖局求援,可那五通神天天守在河邊。


    我要是一走,這些被救下的女孩們可就危險了。然而好幾年過去了,我每天隻能找點魚蝦水草來給他們吃。


    陳宣和陳雨這兩個來得早的,都快被這種日子給逼瘋了,主要是沒曬太陽,容易抑鬱,雖然我的內丹能發光,但是終究不是太陽。”


    【這些村民怎麽能如此殘忍?為了財富,竟然做出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


    【人性啊。】


    【這不是活畜生嗎!】


    【太造孽了。】


    【這就是殺人啊!】


    禾竹無奈地搖搖頭,說道:“人性的貪婪一旦被激發,便很難再控製,哪裏還顧得上別人的死活。”


    【五通神有多強啊,雖然禾竹是個小神明,但是應該也不至於打不過一個邪神吧?】


    【我記得五通神發源很早來的。】


    林清歌看著彈幕說道:“五通神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白象國的佛教五通仙人,根據《大正藏》的統計,有185部佛經出現了五通。


    他們被認為是具有五種神通的人物,包括天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和宿命通。


    這些神通使他們能夠飛天入地、看見六道眾生輪迴的苦樂之相、聽到世間一切聲音、知道他人心中所念之事以及了解過去未來的所作所為?。


    當然了,這時候還不算邪神。


    之後就是引入中原之後的事情了。”


    【果然古代神話就是一個融合的過程。】


    【那另一個說法是什麽?】


    林清歌看著彈幕繼續道:“關於五通神,還有第二種說法。


    這種說法極有可能源自屈原《九歌》中記載的楚國巫祝對於地方鬼神的稱謂。


    在九歌裏麵,巫祝稱其父為太一,其子為雲霄五郎和山魈五郎,他們也分別被稱作東皇太一和山鬼,而五通神便被認為是處於山間鬼神範疇之內。


    自古以來,華夏大地一直有著祭祀鬼神的傳統。


    人們出於對鬼神的敬畏,為了祈求平安,故而進行祭祀,五通神便是眾多被祭祀的對象之一。


    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乃是五通神發展的早期階段。


    在這一時期,有關五通神的記載逐漸增多,其形象與信仰也開始初步形成。


    南梁時期的《滅惑論》中曾記載:若乃神仙小道,名為五通。


    這是目前已知較早明確提到五通的文獻記載。


    然而此時,五通神的概念還相對模糊。


    這一時期,佛教在華夏廣泛傳播,佛教文化與本土文化不斷融合,但五通神依舊沒有正式進入邪神範疇。


    唐代文人施肩吾在《逸句》中指出:五通本是佛家奴,所以五通神的起源大概還是由楚歌中的雲霄五郎和山魈五郎的形象,然後融合了佛教。


    畢竟後世傳下來的畫像,或者描述,五通神跟山魈的形象真的很像,都是猿猴模樣。


    兩宋時期官方試圖通過冊封的方式,將五通神納入到正統的宗教譜係中。


    宋徽宗曾封五神為通貺候、通佑候、通澤候、通惠候、通濟候,後來又封其為顯應公、顯濟公、顯靈公、顯寧公、顯佑公,五通神由此也被稱為五顯公。


    【但是五顯公不是正經神明嗎?】


    【但是好像五顯公是個正經廟啊。】


    【我記得五顯公好像也是五通神。】


    林清歌而看著彈幕笑道:“這就得說一下五顯公從五通神獨立出來自成一脈的事情了,雖然他們也是五通神,但是與原本的五通神還是有區別的。


    五顯公是官方的冊封,對民間的信仰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得五通神在民間的信仰更加廣泛。


    但是這時候的五通神在民間已經有點惡名了。


    五通神在一些地方被視為淫祠,其信仰和祭祀活動存在一些不符合官方正統觀念的行為。


    比如傳說中五通神有貪財好色、奸淫婦女等不良行為。


    而五顯公經過官方的加封和正名,與這類不良形象逐漸劃清界限,成為具有正麵形象和合法地位的神隻,從而獨立出來。


    樹立了相對獨立且更為正統的形象。


    官方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將民間信仰納入到一定的規範和管理之下,五顯公便成為了官方認可的、具有一定正統性的神隻。


    道教也對五顯公的獨立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道教將五顯公納入自己的神靈體係,賦予其特定的神職和地位,如將五顯公視為能夠降妖除魔、護佑百姓的神靈。


    經過道教的吸納和改造,五顯公的信仰內涵更加豐富,與五通神的差異也更加明顯。


    所以五顯公其實也是五通神,隻是他從有點邪靈特質的五通中獨立了出來,成為了正向神明。


    而這時候的五通神,雖然帶了點邪神的性質,但是還沒徹底轉化完成。”


    【盲猜一手清朝惹禍。】


    【我猜大概也是。】


    林清歌搖搖頭:“其實這個跟清朝沒什麽關係,曆史演化與傳說到現在的修改罷了。


    繼續往下說吧,五通神的巔峰應該是在元明時期,五通神信仰的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影響力也隨之擴大。


    在官方的推動下,各地建立起大量五通神行祠。


    但是原本已經獨立出去的五顯公體係,這一時期,五顯和五通在人們的認知中常常被混在一起,二者的界限並不十分明顯。


    民間將五通神稱為五顯靈公,鄉村地區唿為五郎神,人們認為其本質上是同一種神隻的不同稱唿。


    這種混淆使得五通神的形象和屬性更加複雜多樣。


    佛教中也出現了關於五通神的新故事和傳說,如華光菩薩與五通神的聯係更加緊密,甚至出現了五顯靈官,也就是華光菩薩救母等故事。


    其實在元明的時候,五通神還算是個熱門神明”


    【五顯公:我好不容易獨立出去了,被你一把又拉迴去了。】


    【我說怎麽這麽怪,我認識很多人對五通神的看法都不一樣,有的說是正神,有的說是邪神,原來是縫合了。】


    【閩省的福市還有五靈公,好像也和五通神挺混淆的,上次還有個人告訴我他就是五通神。】


    林清歌看著最後一個彈幕解釋道:“其實他們是不同的,隻是名字太過混肴,然後加上營銷號的原因。


    五靈公,又稱五顯大帝。


    相傳在大明崇禎年間,泉州有 5 位舉子同赴省城趕考,路過福州南門外白龍山時在山上五瘟廟暫宿。


    當夜聽聞五瘟神欲降瘟疫於省城的五口水源大井中,五舉子隔日留書示警並以身阻止百姓取水,後投井受毒。


    福州居民感念其義舉,雕塑金身,立廟奉祀,之後他們被封為張為顯靈公、鍾為應靈公、劉為宣靈公、史為揚靈公、趙為振靈公。


    合稱為五顯大帝,令其掌管民間瘟疫,主要司職是掌管民間瘟疫、傳染病等,是福州地區民眾信仰中能夠驅瘟除疫的神靈。


    但是五通神也稱為五瘟神,五靈公也稱為五瘟神。


    所以可能是五通神下毒,五名書生投井,然後頂替掉了原本在福州作亂的五瘟神,成為了五靈公。”


    【好亂,我已經聽麻了。】


    【好亂,我也已經聽麻了。】


    【但是什麽時候開始成為邪神的啊?】


    林清歌笑道:“那就不得不說一下清朝了,其實清朝在這件事上幹的還算是好事。


    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民間對於五通神信仰的茶筵祭祀儀式可謂是盛極一時。


    茶筵之上,人們精心地為五通神及其家人披上極為華麗的服飾。


    同時,他們還特意以觀音、城隍、土地神作為從祀之神,為五通神組建一個豪華的陣容。


    祭祀儀式的場麵極為隆重。


    在儀式當中,會宰殺牲畜,同時還會請人演奏音樂。


    還有花錢請巫者則在一旁吟唱歎歌。


    然而,這種祭祀儀式的耗費卻是巨大的。


    為了籌備這場祭祀,民眾們不惜花費大量的錢財,購買華麗的服飾、準備豐盛的祭品、聘請專業的巫者。


    許多民眾甚至不惜借貸來舉行儀式,他們不顧家庭的經濟狀況,隻為了能在五通神麵前表達自己的虔誠。


    這一行為不但給民眾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讓許多家庭陷入了債務的泥潭之中。


    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社會的正常經濟秩序,影響了人們的生活。


    原本應該用於生產、生活的資金被大量投入到祭祀活動中,導致經濟發展受到了阻礙,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因此下降。


    人們在信仰五通神的過程中,常常將好事歸功於五通神。


    當家庭富裕、事業順利、身體健康時,他們便認為這是五通神的恩賜,對五通神感恩戴德。


    而當遭遇壞事時,則歸咎於自己不夠誠心。他們會反思自己在祭祀過程中是否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是否沒有滿足五通神的要求。


    這種行為無疑給民眾個人和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也失去了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自主掌控能力。


    五通神傳說中存在著貪財好色、奸淫婦女、殘害性命等不良行徑。


    這些行為嚴重違背了傳統道德倫理,五通神的這些不良行為與這些品質背道而馳。


    這種違背傳統道德倫理的形象,與清朝政府所倡導的道德規範和社會秩序嚴重衝突。


    清朝政府本就是封建時代,對人民的思想自然是要控製。


    而當時不管是讀書人,還是官場基本上是八股文思想為主,八股文的題目來源於《四書》和《五經》,要的就是傳達聖賢的思想。


    對於這種不良的信仰行為自然不能容忍。


    這時候出現了一名叫做湯斌的官員,作為江蘇巡撫,他看到淫祀既損耗百姓財力,又敗壞風俗,心中充滿了憂慮。


    湯斌深知,這種不良的信仰行為如果不加以製止,將會給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


    於是,他奏請康熙禁毀五通神等淫祠。


    他向康熙闡述了淫祀的弊端和禁毀的必要性。


    在他的努力下,康熙最終被他的誠意所打動,給予了他支持。


    在獲得康熙支持後,湯斌大力開展毀淫祠行動。他首先下令收繳妖像,那些被視為五通神象征的妖像被一一收繳。


    對於木偶之類的神像,他毫不猶豫地將其付之一炬,讓它們在熊熊大火中化為灰燼。


    而對於土偶,則投入深淵,讓它們永遠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中。


    同時,他向地方官員發布檄文,要求將此類淫祠全部查毀。


    地方官員們在接到檄文後,紛紛行動起來,對轄區內的淫祠進行了全麵的清查和銷毀。


    他們把拆除的材料用於修學宮、修葺城垣等有益的建設,讓這些原本被浪費在淫祠上的資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


    在湯斌的強力推動下,禁止祭祀五通神的活動在當時取得了顯著成效。


    許多淫祠被拆除,人們對五通神的信仰也逐漸減弱。


    但是,自五通神信仰開始被打擊後,民間確實不再明麵上花費大量錢財去祭祀五通神了。


    然而,由於這種淫祀習俗由來已久,有著深厚的曆史根源和一定的生存土壤。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它已經深深地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之中,難以在短時間內徹底消除。


    而且,巫師、神棍等相關從業者眾多,他們依靠淫祀為生,自然不肯輕易退出曆史舞台。


    他們會想盡各種辦法來維持淫祀的存在,繼續蠱惑民眾。


    所以,雖經湯斌禁毀,但之後仍有死灰複燃的跡象。


    人們轉而開始關注五通神使人致富的能力。


    在現實生活的壓力下,人們對財富的渴望變得越來越強烈。


    作為邪神的五通神和作為正神的五顯神祭祀都被禁止後,民間便轉換名目進行祭祀。


    於是,他們想出了各種辦法來規避禁令,轉換祭祀的名目。


    而五通神傳說中具有使人致富的能力,這讓一些人看到了希望。


    例如乾隆時期的《元和縣誌》中記載:“又有求利之徒,書券契向神乞貸紙錢,後家道日興。”


    人們開始將五通神視為財富的象征,希望通過祭祀五通神來獲得財富。


    當然,人一旦開始通過神來求財,人心自然就變了。


    原本還在正邪之間反複橫跳的五通神,便徹底成為了邪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點高香敬神明,神明說我香不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清純萌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清純萌妹並收藏我點高香敬神明,神明說我香不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