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魏晉作者:曹植作品:箜篌引內容:置酒高殿上,親交從我遊。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秦箏何慷慨,齊瑟和且1柔。陽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謳。樂飲過三爵,緩帶傾庶羞。主稱千金壽,賓奉萬年酬。久要不可忘,薄終義所尤。
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盛時不再來,百年忽我遒。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先民誰不死,知命複何憂?關於此詩的寫作時間,主要有兩說:一說是曹植後期作品,大約是明帝太和時期所作,二說是早期之作。
朱緒曾引劉履:“此蓋子建既封王之後燕享賓親而作。”作按語說:“案子建在文帝時雖膺王爵,四節之會塊然獨處,至明帝時始上疏求存問親戚,恐無燕享賓親事。然則此篇作於封平原、臨淄侯時也。”(《曹子建詩注》62頁)兩說都在其中矣。晚年說的證據:1、“京洛出名謳“中的京洛,鄴城之時洛陽尚未恢複,2、“盛時不可再”等句子,格調灰暗,似乎不是青年子建的話語。
《箜篌引》,據崔豹《古今注》說,有瘋人衝入河中而死,其妻子彈箜篌而唱:“公無渡河,公無渡河,墜河而死,當奈公何!”歌罷亦投河而死。此詩主題為遊宴詩,“始言豐膳樂飲,盛賓主之獻酬,中言歡極而悲,嗟盛時之不再,終言歸於知命而無憂也。
“(趙幼文《曹植集校注》,460頁)誰是此詩的主人,此詩是怎樣的背景下寫作的?古今說法不一。以木齋之見:從詩中“主稱千金壽,客奉萬年酬”的句意來看,曹植並非詩中的主人,恰恰相反,是客人。其句意是,主人在酒宴上,拿出千金為客壽,客人則致以祝主人萬壽無疆的答詞,從這個角度來說,像是曹植在太和六年正月,赴京師洛陽朝會,曹植參加明帝的宴會所作。
此前,曹植一直是縣王,直到太和六年二月,才改封為郡王,《曹植傳》:“其二月,以陳四縣封植為陳王,邑三千五百戶”,比之原先的采邑,增加一千戶,這當是詩中所說的“主稱千金壽”的意思。詩中涉及生死的哀歎,也是有所指的,當時正值明帝女兒平原公主夭折,明帝甚為傷感,親自作誄臨送,當時“從兒陵上還,哀懷未散,作兒誄。
”(《禦覽》五百九十六引明帝詔),當時,曹植、曹彪等均在洛陽,曹植《答明帝詔表》說:“句句感切,哀動神明,痛貫天地。楚王彪等聞臣為讀,莫不揮泣。”《箜篌引》作於明帝女兒死前還是死後,尚需考索。故此詩應該是太和六年二月,曹植在洛陽明帝的酒會上所作。
試以此背景來詮釋此詩:“置酒高殿上,親友從我遊。”則置酒高殿的主人是明帝曹?保“高殿”二字,大抵也不會是陳王曹植所作為主人之所,“親友”,或作“親交”,為親近的友人,說親友(當指曹彪)也隨他一同赴會,大概是?毖縝氬苤病2鼙胄值艿難緇帷?“中廚辦豐膳”以下六句,都寫宴會的場景,兩句寫豐膳,兩句寫音樂,兩句寫歌舞,“陽阿”,《淮南子》注說“陽阿”是人名,古代的名倡,《漢書》說趙飛燕微賤時屬陽阿公主家,學歌舞,陽阿在今山西境內,這兩句說表演陽阿之奇舞,演唱洛陽的名歌。
“樂飲過三爵”以下,視角轉向主客之間,三爵,即三杯,《禮記?玉藻》說:君子喝到第三杯酒就要恭敬告辭,而此詩說,酒過三爵,不僅不告辭,還要“緩帶傾庶羞“,緩帶即解帶,脫去禮服換上便裝,顯示了主客之間漸趨親密,庶羞,各種美味,大概在這時,明帝表達了改封郡王和增加采邑千戶的意思,這便是“主稱千金壽“的意思,以饋贈表示敬意為壽,“酬”,答謝。
大概隻有對皇帝,才有可能有“賓奉萬年酬“的稱頌。“久要”以下四句,都是曹植對明帝表達的忠誠:久要,舊約,《論語》說:“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尤,過失,此兩句說,我當然懂得不忘平生之言,始厚而終薄,非道義之所為,我會始終保持謙謙君子,恭敬叩禮如磐的謙謹。
(磐是石製樂器,形狀若八字)“驚風”以下,轉入人生生死的話題。或說在酒宴上談論生死的話題,恐非所宜,但在曹魏時期,思想通脫,較少忌諱,況且,彼時以悲為美,喜愛談論生死的話題,從曹操的《短歌行》,到《今日良宴會》,再到《箜篌引》,都有生死問題作為其中的一個話題。
但此處之“驚風飄百日“以下六句,寫得更為生動感人。“驚風“一句,使用自己早年的《贈徐幹》詩的首句,以說明時光迅疾,引出“光景馳西流“之句;再引發“盛時不可再,百年忽我遒“的具體人生感受,“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通過生死的對比,將生命的短暫寫得如此真切,令人有不忍卒讀之感。
最後,再歸結到“先民誰不死,知命複何憂“的曠達語,似安慰主人,也似自我安慰。比較《短歌行》《今日良宴會》,三首詩主題相似,結構也有相似之處,都由三個部分組成:酒會場景的描繪,人生短暫的歎息,和最後的議論。隻不過前兩者歸結到建功立業、積極用事,後者歸結到知命何憂的曠達,這正是前後期的不同。
有學者說:曹植的《箜篌引》,“唱出‘今日良宴會''‘令德唱高言''的主題,唱到‘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意思彷佛圖窮匕首見了,《石遺雜說》:‘《箜篌引》自‘置酒高殿上'',至‘磬折欲何求'',使他人為之,詞意俱盡,將結束全篇矣,乃忽振起雲:‘驚風飄白日''。
。。。。。““古詩說‘含意俱未伸'',原是‘磬折欲何求''的正麵“,而曹植的“生存華屋處“,從反麵,從側麵說明同樣的主題。(參見林庚《中國文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121頁)正指出了《箜篌引》和《今日良宴會》的異曲同工之處。再比較曹植的同年元月所作的《元會》詩:“初歲元祚,吉日惟良。
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盛時不再來,百年忽我遒。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先民誰不死,知命複何憂?關於此詩的寫作時間,主要有兩說:一說是曹植後期作品,大約是明帝太和時期所作,二說是早期之作。
朱緒曾引劉履:“此蓋子建既封王之後燕享賓親而作。”作按語說:“案子建在文帝時雖膺王爵,四節之會塊然獨處,至明帝時始上疏求存問親戚,恐無燕享賓親事。然則此篇作於封平原、臨淄侯時也。”(《曹子建詩注》62頁)兩說都在其中矣。晚年說的證據:1、“京洛出名謳“中的京洛,鄴城之時洛陽尚未恢複,2、“盛時不可再”等句子,格調灰暗,似乎不是青年子建的話語。
《箜篌引》,據崔豹《古今注》說,有瘋人衝入河中而死,其妻子彈箜篌而唱:“公無渡河,公無渡河,墜河而死,當奈公何!”歌罷亦投河而死。此詩主題為遊宴詩,“始言豐膳樂飲,盛賓主之獻酬,中言歡極而悲,嗟盛時之不再,終言歸於知命而無憂也。
“(趙幼文《曹植集校注》,460頁)誰是此詩的主人,此詩是怎樣的背景下寫作的?古今說法不一。以木齋之見:從詩中“主稱千金壽,客奉萬年酬”的句意來看,曹植並非詩中的主人,恰恰相反,是客人。其句意是,主人在酒宴上,拿出千金為客壽,客人則致以祝主人萬壽無疆的答詞,從這個角度來說,像是曹植在太和六年正月,赴京師洛陽朝會,曹植參加明帝的宴會所作。
此前,曹植一直是縣王,直到太和六年二月,才改封為郡王,《曹植傳》:“其二月,以陳四縣封植為陳王,邑三千五百戶”,比之原先的采邑,增加一千戶,這當是詩中所說的“主稱千金壽”的意思。詩中涉及生死的哀歎,也是有所指的,當時正值明帝女兒平原公主夭折,明帝甚為傷感,親自作誄臨送,當時“從兒陵上還,哀懷未散,作兒誄。
”(《禦覽》五百九十六引明帝詔),當時,曹植、曹彪等均在洛陽,曹植《答明帝詔表》說:“句句感切,哀動神明,痛貫天地。楚王彪等聞臣為讀,莫不揮泣。”《箜篌引》作於明帝女兒死前還是死後,尚需考索。故此詩應該是太和六年二月,曹植在洛陽明帝的酒會上所作。
試以此背景來詮釋此詩:“置酒高殿上,親友從我遊。”則置酒高殿的主人是明帝曹?保“高殿”二字,大抵也不會是陳王曹植所作為主人之所,“親友”,或作“親交”,為親近的友人,說親友(當指曹彪)也隨他一同赴會,大概是?毖縝氬苤病2鼙胄值艿難緇帷?“中廚辦豐膳”以下六句,都寫宴會的場景,兩句寫豐膳,兩句寫音樂,兩句寫歌舞,“陽阿”,《淮南子》注說“陽阿”是人名,古代的名倡,《漢書》說趙飛燕微賤時屬陽阿公主家,學歌舞,陽阿在今山西境內,這兩句說表演陽阿之奇舞,演唱洛陽的名歌。
“樂飲過三爵”以下,視角轉向主客之間,三爵,即三杯,《禮記?玉藻》說:君子喝到第三杯酒就要恭敬告辭,而此詩說,酒過三爵,不僅不告辭,還要“緩帶傾庶羞“,緩帶即解帶,脫去禮服換上便裝,顯示了主客之間漸趨親密,庶羞,各種美味,大概在這時,明帝表達了改封郡王和增加采邑千戶的意思,這便是“主稱千金壽“的意思,以饋贈表示敬意為壽,“酬”,答謝。
大概隻有對皇帝,才有可能有“賓奉萬年酬“的稱頌。“久要”以下四句,都是曹植對明帝表達的忠誠:久要,舊約,《論語》說:“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尤,過失,此兩句說,我當然懂得不忘平生之言,始厚而終薄,非道義之所為,我會始終保持謙謙君子,恭敬叩禮如磐的謙謹。
(磐是石製樂器,形狀若八字)“驚風”以下,轉入人生生死的話題。或說在酒宴上談論生死的話題,恐非所宜,但在曹魏時期,思想通脫,較少忌諱,況且,彼時以悲為美,喜愛談論生死的話題,從曹操的《短歌行》,到《今日良宴會》,再到《箜篌引》,都有生死問題作為其中的一個話題。
但此處之“驚風飄百日“以下六句,寫得更為生動感人。“驚風“一句,使用自己早年的《贈徐幹》詩的首句,以說明時光迅疾,引出“光景馳西流“之句;再引發“盛時不可再,百年忽我遒“的具體人生感受,“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通過生死的對比,將生命的短暫寫得如此真切,令人有不忍卒讀之感。
最後,再歸結到“先民誰不死,知命複何憂“的曠達語,似安慰主人,也似自我安慰。比較《短歌行》《今日良宴會》,三首詩主題相似,結構也有相似之處,都由三個部分組成:酒會場景的描繪,人生短暫的歎息,和最後的議論。隻不過前兩者歸結到建功立業、積極用事,後者歸結到知命何憂的曠達,這正是前後期的不同。
有學者說:曹植的《箜篌引》,“唱出‘今日良宴會''‘令德唱高言''的主題,唱到‘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意思彷佛圖窮匕首見了,《石遺雜說》:‘《箜篌引》自‘置酒高殿上'',至‘磬折欲何求'',使他人為之,詞意俱盡,將結束全篇矣,乃忽振起雲:‘驚風飄白日''。
。。。。。““古詩說‘含意俱未伸'',原是‘磬折欲何求''的正麵“,而曹植的“生存華屋處“,從反麵,從側麵說明同樣的主題。(參見林庚《中國文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121頁)正指出了《箜篌引》和《今日良宴會》的異曲同工之處。再比較曹植的同年元月所作的《元會》詩:“初歲元祚,吉日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