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篝火
皇帝剛削藩,我就起兵造反! 作者:騎著野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康大本營。
說這裏是個大本營,其實連個營地都沒有,就是張康等人,圍著一堆篝火。
“諸位,我們與馬步山穀的聯係徹底切斷了。”
“留給我們隻有兩條路了,要麽死戰到底,拚死一搏,如此尚有一線微薄的生機,或者投降,苟活!”
“雖然我是現在軍團的領頭人,但是我也隻是臨時上位的。”
“在決定軍團未來的時候,我不會選擇獨斷,而是我想聽聽諸位的建議。”張康看向眾人,等待著眾人的迴答。
此時眾人也明白,現在如果不投降,下場是什麽結果,此時他們也摸不準張康心裏想的是什麽。
其實有些江南門閥的人,內心深處對於投降,也沒有那麽抵觸了,畢竟如果不投降,那是可能戰死在這裏的。
沒有人想死……
但是他們都是軍人,也沒有人願意主動出來說投降,畢竟這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
作為士兵,而且還多數出身一些將門世家之中,內心之中,有著一定的榮譽感。
這種榮譽感,會大大地束縛他們……
而此時一位將領,看向張康,他沒有說話,隻是看著張康,好像想說些什麽,但是他又遲遲未開口……
而張康注意到了他,低聲說道:“吳統領,有什麽想說的,就直接說吧。”
“現在我們都是在困局之中,要想破除困局,我們需要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才可以。”
“有想法,那就說出來,至於行不行,那就是看大家的意思了。”
這個吳統領聽到了張康的話後,他深吸了口氣,然後低聲說道:“我們投降吧。”
“我們與馬步山穀失去了聯係,敵人正在逐步地布置包圍圈。”
“布置了包圍圈後,並沒有壓上來,很明顯敵人知道我們的糧食不多。”
“想以這種包圍的方式,把我們給困死在這裏。”
“我們戰之,真的有機會突破出去嗎?”
“即使突破出去,諸位認為,我們都可以突破出去,還是隻會突破出去一兩個?”
“即使突破出去了,對於整個戰局又有什麽影響呢?”
“突破出去,我們還能號召出來軍隊嗎?”
“即使是有殘兵,跟著我們一起出去了,但是以我們殘兵的力量,麵對李子明的東海軍團,可有一戰之力?”
此時眾人沉默起來了,是啊,即使突破出去,那又如何呢,你不是依然還要麵臨東海軍團嗎?
以他們這點力量,再次麵對李子明,有勝算嗎?
如果是全軍出擊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有點勝算,但如果是敗兵之軍,重振旗鼓後,再麵對李子明,從士氣上就已經大大地不如先前了。
此時眾人的心裏,都是如此想法,要說投降,在場的並非隻有這個吳統領想投降,大家都想投降,就是現在礙於麵子,沒有人願意去主動說這個投降。
如今吳統領說出來了,他們則可以順著杆子往上爬,把投降的責任和問題,都推到吳統領的身上。
比如他們是想死戰一下,但是你們卻想投降,我不得不跟著投降,我是被迫投降,你是主動投降。
此時就有人站出來:“吳統領,你在說什麽?”
“我等軍人,不應該就是,明知是死,也要死戰之嗎?”
“豈能為了活命,苟且偷生呢?”
“如此之下,吳統領,你如何對得起你身上的這身戎裝呢?”
當然有一個人站出來這麽說,必然有第二個人這麽說,當然也有人害怕,最後真的死戰到底了。
也有人站出來打圓場地說道:“也不能這麽說,吳統領,也是為我們考慮啊。”
“我們是不是怕死,但是,我們的死得有意義啊。”
“軍人不畏死亡,沒有錯,但是死的得有意義,得死得其所。”
“你說,我們就這樣死在這裏了,意義是什麽?”
“有什麽意義呢?”
反正最後結論出來,不是他們怕死,才投降的。
此時眾人爭執了起來,這個時候,就需要張康來拍板了,看這情景,明顯是投降的人占多數。
張康敲打了下地,然後說道:“少數服從多數……”
“即使是我,也不例外。”
“我看諸位,大多數都是認同吳統領的想法,那麽明日一早,我們就舉旗投降吧……”
張康說話了,眾人沒有一個反駁的,當然在眾人的內心的當中,他們也是認同投降的。
翌日的清晨。
南河軍團開出陣口,張康走了出來,隨後跪在了地上:“南河軍團都尉張康,率軍投降!”
張康的聲音,響徹了整個戰場之上。
而在張康的麵前,則是李子明,李子明從戰馬上下來後,他走到了張康的麵前低聲說道:“站起來吧……”
張康此時才緩緩地站起來,張康一直低著頭,不敢直視李子明。
隨後李子明說道:“張將軍,希望你能給馬步山穀的鄧將軍,書信一封,讓他不要抵抗了,也投降於我軍。”
張康點了點頭:“王上,勸說鄧佰投降的事情,就交給我來做吧。”
“我一人,前往馬步山穀,勸說鄧佰。”
“我與鄧佰是多年的好友,有我的勸說,他一定會投降的。”
李子明沉默了起來,他害怕張康前往了馬步山穀,這一去不迴,對於張康,李子明並沒有多少的信任。
不過最終李子明吸了口氣,然後說道:“行吧,就有勞將軍,前往馬步山穀一趟了。”
李子明最終還是選擇了讓張康前往馬步山穀……
其實張康一人前往馬步山穀,對於戰局而言,沒有任何影響,如果真如張康所言,勸說了鄧佰,這是何樂而不為的事情呢?
即使真的叛變了,那麽張康一人也扭轉不了戰局了,對於李子明的損失,其實也不是很大。
所以在綜合的考慮之下,李子明選擇了接受張康的提議,讓他獨自一人前往馬步山穀勸說鄧佰。
聽到了李子明的允諾,張康欣喜地看著李子明說道:“王上,大可放心,我一定勸說鄧佰投降……”張康欣喜的則是他剛投降於李子明,就得到了李子明的信任。
如果這件事辦得好了,那麽未來可能得到李子明的器重,未來能在李子明的集團中,過得舒適。
說這裏是個大本營,其實連個營地都沒有,就是張康等人,圍著一堆篝火。
“諸位,我們與馬步山穀的聯係徹底切斷了。”
“留給我們隻有兩條路了,要麽死戰到底,拚死一搏,如此尚有一線微薄的生機,或者投降,苟活!”
“雖然我是現在軍團的領頭人,但是我也隻是臨時上位的。”
“在決定軍團未來的時候,我不會選擇獨斷,而是我想聽聽諸位的建議。”張康看向眾人,等待著眾人的迴答。
此時眾人也明白,現在如果不投降,下場是什麽結果,此時他們也摸不準張康心裏想的是什麽。
其實有些江南門閥的人,內心深處對於投降,也沒有那麽抵觸了,畢竟如果不投降,那是可能戰死在這裏的。
沒有人想死……
但是他們都是軍人,也沒有人願意主動出來說投降,畢竟這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
作為士兵,而且還多數出身一些將門世家之中,內心之中,有著一定的榮譽感。
這種榮譽感,會大大地束縛他們……
而此時一位將領,看向張康,他沒有說話,隻是看著張康,好像想說些什麽,但是他又遲遲未開口……
而張康注意到了他,低聲說道:“吳統領,有什麽想說的,就直接說吧。”
“現在我們都是在困局之中,要想破除困局,我們需要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才可以。”
“有想法,那就說出來,至於行不行,那就是看大家的意思了。”
這個吳統領聽到了張康的話後,他深吸了口氣,然後低聲說道:“我們投降吧。”
“我們與馬步山穀失去了聯係,敵人正在逐步地布置包圍圈。”
“布置了包圍圈後,並沒有壓上來,很明顯敵人知道我們的糧食不多。”
“想以這種包圍的方式,把我們給困死在這裏。”
“我們戰之,真的有機會突破出去嗎?”
“即使突破出去,諸位認為,我們都可以突破出去,還是隻會突破出去一兩個?”
“即使突破出去了,對於整個戰局又有什麽影響呢?”
“突破出去,我們還能號召出來軍隊嗎?”
“即使是有殘兵,跟著我們一起出去了,但是以我們殘兵的力量,麵對李子明的東海軍團,可有一戰之力?”
此時眾人沉默起來了,是啊,即使突破出去,那又如何呢,你不是依然還要麵臨東海軍團嗎?
以他們這點力量,再次麵對李子明,有勝算嗎?
如果是全軍出擊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有點勝算,但如果是敗兵之軍,重振旗鼓後,再麵對李子明,從士氣上就已經大大地不如先前了。
此時眾人的心裏,都是如此想法,要說投降,在場的並非隻有這個吳統領想投降,大家都想投降,就是現在礙於麵子,沒有人願意去主動說這個投降。
如今吳統領說出來了,他們則可以順著杆子往上爬,把投降的責任和問題,都推到吳統領的身上。
比如他們是想死戰一下,但是你們卻想投降,我不得不跟著投降,我是被迫投降,你是主動投降。
此時就有人站出來:“吳統領,你在說什麽?”
“我等軍人,不應該就是,明知是死,也要死戰之嗎?”
“豈能為了活命,苟且偷生呢?”
“如此之下,吳統領,你如何對得起你身上的這身戎裝呢?”
當然有一個人站出來這麽說,必然有第二個人這麽說,當然也有人害怕,最後真的死戰到底了。
也有人站出來打圓場地說道:“也不能這麽說,吳統領,也是為我們考慮啊。”
“我們是不是怕死,但是,我們的死得有意義啊。”
“軍人不畏死亡,沒有錯,但是死的得有意義,得死得其所。”
“你說,我們就這樣死在這裏了,意義是什麽?”
“有什麽意義呢?”
反正最後結論出來,不是他們怕死,才投降的。
此時眾人爭執了起來,這個時候,就需要張康來拍板了,看這情景,明顯是投降的人占多數。
張康敲打了下地,然後說道:“少數服從多數……”
“即使是我,也不例外。”
“我看諸位,大多數都是認同吳統領的想法,那麽明日一早,我們就舉旗投降吧……”
張康說話了,眾人沒有一個反駁的,當然在眾人的內心的當中,他們也是認同投降的。
翌日的清晨。
南河軍團開出陣口,張康走了出來,隨後跪在了地上:“南河軍團都尉張康,率軍投降!”
張康的聲音,響徹了整個戰場之上。
而在張康的麵前,則是李子明,李子明從戰馬上下來後,他走到了張康的麵前低聲說道:“站起來吧……”
張康此時才緩緩地站起來,張康一直低著頭,不敢直視李子明。
隨後李子明說道:“張將軍,希望你能給馬步山穀的鄧將軍,書信一封,讓他不要抵抗了,也投降於我軍。”
張康點了點頭:“王上,勸說鄧佰投降的事情,就交給我來做吧。”
“我一人,前往馬步山穀,勸說鄧佰。”
“我與鄧佰是多年的好友,有我的勸說,他一定會投降的。”
李子明沉默了起來,他害怕張康前往了馬步山穀,這一去不迴,對於張康,李子明並沒有多少的信任。
不過最終李子明吸了口氣,然後說道:“行吧,就有勞將軍,前往馬步山穀一趟了。”
李子明最終還是選擇了讓張康前往馬步山穀……
其實張康一人前往馬步山穀,對於戰局而言,沒有任何影響,如果真如張康所言,勸說了鄧佰,這是何樂而不為的事情呢?
即使真的叛變了,那麽張康一人也扭轉不了戰局了,對於李子明的損失,其實也不是很大。
所以在綜合的考慮之下,李子明選擇了接受張康的提議,讓他獨自一人前往馬步山穀勸說鄧佰。
聽到了李子明的允諾,張康欣喜地看著李子明說道:“王上,大可放心,我一定勸說鄧佰投降……”張康欣喜的則是他剛投降於李子明,就得到了李子明的信任。
如果這件事辦得好了,那麽未來可能得到李子明的器重,未來能在李子明的集團中,過得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