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的一連串失敗,令他的部下人心惶惶,很多人都開始考慮改換門庭。


    許多人都看出公孫瓚並非袁紹的對手,戰局的發展對公孫瓚越來越不利。


    趙雲便托言兄長去世,需要自己操辦葬禮,辭別公孫瓚,返迴故鄉常山。這是一個合理的請求,也是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


    趙雲離開的那天,劉備親自前來送行。兩人相視而立,眼中都充滿了複雜的情感。劉備知道,趙雲這一去,恐怕就不會再迴來了。常山當時正處於袁紹的控製之下,趙雲迴到故鄉,很可能會被迫加入袁紹的陣營。


    “子龍,你這一去,要多多保重。”劉備緊緊地握住趙雲的手,語氣中充滿了關切與不舍。


    趙雲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堅定:“玄德公,你也保重。”


    兩人相視而笑,但笑容中卻都帶著一絲苦澀。他們都知道,在這個亂世之中,再相聚的機會渺茫。趙雲轉身,邁開堅定的步伐,逐漸消失在遠方。


    袁紹在界橋之戰前後,麵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鄴城的失陷,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然而,他選擇了嚴密封鎖這個消息,不讓它影響到自己的軍隊和士氣。


    在收複了整個冀州之後,袁紹才引軍南歸,撲向鄴城。


    三月暮春,萬物複蘇,空氣中彌漫著花香和泥土的芬芳。袁紹率大軍凱旋南歸,士氣高昂,旌旗飄飄。初五日丁巳,陽光明媚,兵馬來到經縣境內漳河之上的薄落津。此地位於河北巨鹿縣東,漳河蜿蜒而過,景色宜人。


    原來,在中國古代,流行著一種暮春三月洗浴於東流清水之上的風俗,叫做“祓禊”,又稱之為“大絜”。


    儒家經典《論語·先進》有雲: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孔子心馳神往的遊春浴水活動,正是祓禊習俗的早期胚胎。在春光明媚的季節,萬物複蘇,大地披上綠裝,人們紛紛投身於這項古老而神聖的儀式。這種活動,到了東漢時期,已被廣泛認為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夠洗滌身心,祛除舊年累積的汙垢與疾病。


    東漢時期的祓禊風俗,尤其在洛陽城達到了鼎盛。春日裏,洛水之畔,人聲鼎沸,熱鬧非凡。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紛紛湧向河邊。他們手捧香草,麵帶虔誠,依次踏入清澈的河水,進行祓禊儀式。在這場盛大的沐浴活動中,人們相信,通過沐浴洛水,可以洗去身上的晦氣,迎接新的一年。


    袁紹傳令下寨安營,他要在此地歡樂一番,慶祝勝利。士兵們忙碌地搭建帳篷,安放輜重,而袁紹則站在高處,眺望著漳河的美景,心情愉悅。


    就在宴飲的氣氛如同煮沸的開水般達到頂峰,歡聲笑語和酒杯碰撞的聲音此起彼伏之際,突然,西南方的天際線上升起一縷黃塵,那塵土似乎在宣示著不祥的預兆。緊接著,一陣急促而有力的馬蹄聲打破了宴會的歡鬧,如同鼓點般敲擊在每個人的心上。


    眾人紛紛放下手中的酒杯,齊刷刷地轉過頭去,目光聚焦於那越來越近的馬蹄聲來源。


    隻見一匹快馬疾馳而來,馬上的騎士滿麵塵土,顯然是經曆了長途跋涉。左右侍衛迅速上前,將這位風塵仆仆的急使引領至袁紹的麵前。


    急使在袁紹麵前匆匆下馬,顧不得擦拭臉上的塵土,便急切地施以禮數。


    宴會的氣氛瞬間凝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急使身上。使者喘息未定,便急促地報告了那個令人心驚膽戰的消息:“主公,鄴城……鄴城被他人武裝占領了!”


    此言一出,如同石破天驚,宴會的喧囂瞬間被冰冷的沉默所取代,眾人麵麵相覷,震驚之情溢於言表。袁紹的麵色更是驟變,原本的宴飲之樂瞬間被這場突如其來的噩耗擊得粉碎。


    這個消息對袁軍將校的家屬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他們大都在鄴城,聽到這個消息後紛紛驚慌失措,甚至痛哭流涕。


    宴會散去,夜幕低垂,袁紹的營帳內卻燈火通明。袁紹坐在主位上,臉色凝重,幾位心腹智囊圍坐在他周圍。


    “諸位,如今鄴城失陷,我們必須迅速采取行動,恢複我軍威名。你們怎麽看?”


    逢紀率先說道:“主公,屬下認為,當前之際,宜先穩住陣腳,再圖進取。”


    審配沉思片刻,然後說道:“我軍徑向西南進軍,既能避開敵人主力,又能迅速抵達鄴城。到那時,再根據實際情況製定下一步計劃。”


    許攸聞言,補充道:兩位所言甚是。此外,屬下建議立即任命一位新魏郡太守,以穩定民心,便於我軍接管鄴城。


    好!就依你們所言。子遠,你向來善於謀略,此事便交由你去辦。務必挑選一位忠誠能幹之人,擔任新魏郡太守。


    許攸拱手道:屬下遵命!定不負主公所托。


    三天之後,軍行二百裏,來到鄴城東北不到一百裏處的斥丘縣城(今河北省臨漳縣東北)。如果說,袁紹的部屬在薄落津曾被一個壞消息弄得不知所措的話,那麽在斥丘,他們便被一個好消息弄得手舞足蹈起來。


    好消息是他們的家屬全都安然無恙,而且很快就要從鄴城來到斥丘。


    魏郡軍隊的倒戈成為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在這股洪流中,有一個名叫陶升的將領,他的故事頗有些傳奇色彩。


    在鄴城的喧囂與混亂中,陶升這位曾的內黃小吏,此刻正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他的眼神中透露著不甘與狡黠,這是一個在宦海中浮沉多年,對機遇與風險都有著敏銳嗅覺的男人。他的心中,正盤算著一場豪賭。


    此人原本是魏郡內黃縣(今河南省內黃縣西)縣政府中一位小辦事員,在仕途上不甚得意,改而從軍,企圖在戰場博一個榮華富貴。


    然而,隨著他跟隨大軍倒向新任冀州牧壺壽,陶升並未獲得預期的封賞。心中的失落與不滿開始滋生,他暗自思忖:此次投機,所得甚微,若袁紹大軍卷土重來,攻占鄴城,自己的命運恐怕將不堪設想。權衡利弊,陶升覺得,此刻不如改投袁紹,或許還能撈到一份意想不到的厚利。


    機智的陶升,迅速將目光投向了袁軍高級官員的家屬。在鄴城秩序混亂之際,他果斷指揮部下,將袁紹及其高級僚佐的家人悉數用車裝載,火速送往袁紹軍中。就在他的先頭部隊抵達斥丘時,恰好與南下的袁紹大軍相遇。這一喜訊瞬間傳遍全軍,陶升的這次投機,似乎讓他看到了翻本的希望。


    陽光斜照,塵土飛揚,不到半日,陶升主力部隊護衛的車隊便如一條長龍,蜿蜒駛入了斥丘縣城。城門洞開,歡聲雷動,親人們曆險重逢的場麵,猶如一幅動人的畫卷在眼前展開。


    袁紹站在城樓上,目睹這一切,心中也是感慨萬千。他深知陶升在此役中的功不可沒,於是當即下令重賞陶升,並委任他為建義中郎將。這份殊榮不僅是對陶升能力的認可,更是對他忠誠與勇氣的嘉獎。


    陶升接旨後,心中自然是心滿意足。他恭敬地向袁紹行禮,隨後告退出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從交州開始製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左牽黃右擎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左牽黃右擎蒼並收藏漢末:從交州開始製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