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擁有一大堆攻堅好手。
兀突骨、鬱保四暫且不提,梁山四步將同樣實力非凡,此外還有賈複這一尊大神。
賈複相當於馬下呂布,攻城效果極佳,帶頭衝鋒既可提高士兵作戰欲望,同樣可以降低敵軍士氣,一舉兩得。
而敵軍麾下除王彥章可堪一戰,其餘諸將皆有差距。
段青鬆並非害怕攻城,而是擔心損失過大。
攻打錫山縣勢必陷入苦戰,這是一台絞肉機,折損一兩萬人很正常,段青鬆缺乏足夠決心投進去。
“如今隻能相信龐德公了,不過也要聽聽周亞夫的意見。”
周亞夫是武城中流砥柱,最好的士兵全部在他麾下,包括一萬五千名細柳兵,一萬七千名長樂騎士,副將為關勝、董平、羅成和唿延灼。
朱溫等人忌憚周亞夫實力,遲遲不敢出兵決戰,與其過往戰績有很大關係。
雙方進入戰略僵持階段,為了安撫呂布情緒,段青鬆派遣龐德公前去商談。
呂布是所有諸侯當中處境最為尷尬一位,他允許段青鬆領兵進入蘇洲府,等於將底牌掀了。
現如今,不少蘇洲府百姓已經默認武城統治,主動前來投誠者不在少數,時間拖越久,他越沒有退路。
段青鬆若想拉住這位盟友,必須給對方希望,稍有遲疑便有可能導致聯盟破裂。
他需要表明態度,這一仗必須打。
八月四日,經過長時間準備,賈複領兵攻入錫山縣。
與此同時,皇甫嵩率領三萬大軍直撲袁紹大營。
袁紹麾下僅剩兩萬精兵,新吳城之戰折損一萬人,錫山城留下一萬人交給大將顏良統領。
好在朱溫傾盡全力相助,不僅派遣楊師厚領兵一萬支援錫山城,更是從常洲府抽調兩萬精兵,分別由王彥章、葛叢周統領。
而皇太極、楊秀清二人也收起心思,率領精兵悍將進入江陰縣,與呂布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八月五日,賈複成功抵達錫山城,楊師厚作見狀不敢怠慢,親自登上城頭布置防務。
作為朱溫最為倚重的統帥之一,楊師厚純謹敏幹,勇猛善騎射,在常州府訓練一支四階弓兵,為朱溫崛起立下過汗馬功勞。
……
“賈複有大將之風,每逢大戰必奮勇當先,乃強敵矣。
然錫山城內有兩萬精兵,其後有主公、袁使君支援,和新吳城不可同日而語。
若顏將軍堅守城池,定可抵擋此人。”
楊師厚在城頭上勸說顏良,生怕對方頭腦發熱出城決戰。
在他心裏,賈複縱使有霸王之勇,也不過是小患,心腹大患乃周亞夫大軍。
武城將精銳集中一處,包含一萬五千名細柳兵,一萬七千名四階騎士,本就為決戰準備。
楊師厚清楚其中厲害,打算堅守城池,逐步消耗賈複兵力。
城下,武城大軍在此紮營,主將賈複正與匆匆趕來的龐德公商討軍事。
“先生希望我圍而不攻?”
“正是如此,此次出兵乃權宜之策,為了安撫呂布。
如今皇甫嵩將軍已親率大軍前往袁紹大營,而周亞夫將軍同樣在整軍備武,不日便會前往江陰縣。”
龐德公將心中想法說出,這同樣也是周亞夫的意思。
段青鬆一直在思索破敵之法,思來想去隻有將目標放在皇太極和楊秀清身上。
首先他們初來乍到,與袁紹、朱溫二人有隔閡。
其次兩人的根基在金陵府、振江府,不太可能拚盡全力。
按照周亞夫的意思,應先攻江陰縣,最好可以將皇太極、楊秀清兩人斬殺,如果實在不行,也可以一路往西攻振江、金陵府,迫使對方迴援。
等戰略目標完成,周亞夫便會和呂布分開。
呂布繼續往西攻城拔寨,而周亞夫則趁勢南下攻打常洲府,與朱溫決戰。
此策略沒有什麽稀奇之處,甚至稱不上計謀,田豐、沮授等人一眼就能看出來。
龐德公和周亞夫充分利用敵軍弱點,將人性當中的自私麵激化出來。
江南四位諸侯各有特色,水平參差不齊。
朱溫求賢若渴、治軍嚴格,有明君之相。
洪秀全缺乏大局觀,戰略眼光不如楊秀清、石達開等人,
袁紹待人寬厚,卻不夠果斷。
而皇太極乃女真族,很難讓人信服。
幾人各懷鬼胎,互相之間缺乏信任,沒辦法共進退。
……
八月十日,備受矚目的周亞夫領兵進入江陰縣,呂布見狀大喜,當即命令高順攻城。
五千陷陣死士對江陰城發起猛攻,郝萌、魏續等一眾黃金武將身先士卒,令主防的楊秀清疲於奔命。
楊秀清麾下缺乏高階兵種,全部為三階天國聖徒,皇太極倒是帶了一萬人,不過有五千名鑲黃旗八旗兵,這些都是騎兵,剩餘五千人為四階鑲藍旗八旗兵,如今已投入守城。
一開始他們還算盡職,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等到細柳兵參與作戰的時候,才意識到大事不妙。
周亞夫願意讓珍貴的五階士兵攻城,顯然抱著孤注一擲的想法,打算速戰速決。
江陰城內,皇太極一臉陰沉地看著楊秀清,在沒結盟之前,他與洪秀全曾發生過幾次小規模戰爭,雖勝多敗少,但因為兵力有限,沒辦法吃掉對方,其中很大原因在於楊秀清和石達開兩人。
現在麵對周亞夫和呂布聯手,對方超過六萬大軍,幾乎是必敗之局。
“楊將軍打算退兵?”
皇太極起身從木椅上站起,望著窗外景色漠然道。
楊秀清聽聞嗤笑一聲,迴道:“我主根基在金陵府,怎會為了區區江陰縣折損兩萬精兵?”
“此言雖有道理,但楊將軍可知退兵的後果?
一旦我們棄守江陰城,四家同盟便會形同虛設,到時段青鬆必會截斷南下道路,從後方偷襲朱溫,形勢將急轉直下,最終形成一家獨大之局麵,此不利於洪使君。
若楊將軍願意堅守城池,我也會信守承諾,從振江府繼續抽調兵力。”
皇太極說得斬釘截鐵,但楊秀清一個字都不信,仍然堅持退兵。
兀突骨、鬱保四暫且不提,梁山四步將同樣實力非凡,此外還有賈複這一尊大神。
賈複相當於馬下呂布,攻城效果極佳,帶頭衝鋒既可提高士兵作戰欲望,同樣可以降低敵軍士氣,一舉兩得。
而敵軍麾下除王彥章可堪一戰,其餘諸將皆有差距。
段青鬆並非害怕攻城,而是擔心損失過大。
攻打錫山縣勢必陷入苦戰,這是一台絞肉機,折損一兩萬人很正常,段青鬆缺乏足夠決心投進去。
“如今隻能相信龐德公了,不過也要聽聽周亞夫的意見。”
周亞夫是武城中流砥柱,最好的士兵全部在他麾下,包括一萬五千名細柳兵,一萬七千名長樂騎士,副將為關勝、董平、羅成和唿延灼。
朱溫等人忌憚周亞夫實力,遲遲不敢出兵決戰,與其過往戰績有很大關係。
雙方進入戰略僵持階段,為了安撫呂布情緒,段青鬆派遣龐德公前去商談。
呂布是所有諸侯當中處境最為尷尬一位,他允許段青鬆領兵進入蘇洲府,等於將底牌掀了。
現如今,不少蘇洲府百姓已經默認武城統治,主動前來投誠者不在少數,時間拖越久,他越沒有退路。
段青鬆若想拉住這位盟友,必須給對方希望,稍有遲疑便有可能導致聯盟破裂。
他需要表明態度,這一仗必須打。
八月四日,經過長時間準備,賈複領兵攻入錫山縣。
與此同時,皇甫嵩率領三萬大軍直撲袁紹大營。
袁紹麾下僅剩兩萬精兵,新吳城之戰折損一萬人,錫山城留下一萬人交給大將顏良統領。
好在朱溫傾盡全力相助,不僅派遣楊師厚領兵一萬支援錫山城,更是從常洲府抽調兩萬精兵,分別由王彥章、葛叢周統領。
而皇太極、楊秀清二人也收起心思,率領精兵悍將進入江陰縣,與呂布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八月五日,賈複成功抵達錫山城,楊師厚作見狀不敢怠慢,親自登上城頭布置防務。
作為朱溫最為倚重的統帥之一,楊師厚純謹敏幹,勇猛善騎射,在常州府訓練一支四階弓兵,為朱溫崛起立下過汗馬功勞。
……
“賈複有大將之風,每逢大戰必奮勇當先,乃強敵矣。
然錫山城內有兩萬精兵,其後有主公、袁使君支援,和新吳城不可同日而語。
若顏將軍堅守城池,定可抵擋此人。”
楊師厚在城頭上勸說顏良,生怕對方頭腦發熱出城決戰。
在他心裏,賈複縱使有霸王之勇,也不過是小患,心腹大患乃周亞夫大軍。
武城將精銳集中一處,包含一萬五千名細柳兵,一萬七千名四階騎士,本就為決戰準備。
楊師厚清楚其中厲害,打算堅守城池,逐步消耗賈複兵力。
城下,武城大軍在此紮營,主將賈複正與匆匆趕來的龐德公商討軍事。
“先生希望我圍而不攻?”
“正是如此,此次出兵乃權宜之策,為了安撫呂布。
如今皇甫嵩將軍已親率大軍前往袁紹大營,而周亞夫將軍同樣在整軍備武,不日便會前往江陰縣。”
龐德公將心中想法說出,這同樣也是周亞夫的意思。
段青鬆一直在思索破敵之法,思來想去隻有將目標放在皇太極和楊秀清身上。
首先他們初來乍到,與袁紹、朱溫二人有隔閡。
其次兩人的根基在金陵府、振江府,不太可能拚盡全力。
按照周亞夫的意思,應先攻江陰縣,最好可以將皇太極、楊秀清兩人斬殺,如果實在不行,也可以一路往西攻振江、金陵府,迫使對方迴援。
等戰略目標完成,周亞夫便會和呂布分開。
呂布繼續往西攻城拔寨,而周亞夫則趁勢南下攻打常洲府,與朱溫決戰。
此策略沒有什麽稀奇之處,甚至稱不上計謀,田豐、沮授等人一眼就能看出來。
龐德公和周亞夫充分利用敵軍弱點,將人性當中的自私麵激化出來。
江南四位諸侯各有特色,水平參差不齊。
朱溫求賢若渴、治軍嚴格,有明君之相。
洪秀全缺乏大局觀,戰略眼光不如楊秀清、石達開等人,
袁紹待人寬厚,卻不夠果斷。
而皇太極乃女真族,很難讓人信服。
幾人各懷鬼胎,互相之間缺乏信任,沒辦法共進退。
……
八月十日,備受矚目的周亞夫領兵進入江陰縣,呂布見狀大喜,當即命令高順攻城。
五千陷陣死士對江陰城發起猛攻,郝萌、魏續等一眾黃金武將身先士卒,令主防的楊秀清疲於奔命。
楊秀清麾下缺乏高階兵種,全部為三階天國聖徒,皇太極倒是帶了一萬人,不過有五千名鑲黃旗八旗兵,這些都是騎兵,剩餘五千人為四階鑲藍旗八旗兵,如今已投入守城。
一開始他們還算盡職,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等到細柳兵參與作戰的時候,才意識到大事不妙。
周亞夫願意讓珍貴的五階士兵攻城,顯然抱著孤注一擲的想法,打算速戰速決。
江陰城內,皇太極一臉陰沉地看著楊秀清,在沒結盟之前,他與洪秀全曾發生過幾次小規模戰爭,雖勝多敗少,但因為兵力有限,沒辦法吃掉對方,其中很大原因在於楊秀清和石達開兩人。
現在麵對周亞夫和呂布聯手,對方超過六萬大軍,幾乎是必敗之局。
“楊將軍打算退兵?”
皇太極起身從木椅上站起,望著窗外景色漠然道。
楊秀清聽聞嗤笑一聲,迴道:“我主根基在金陵府,怎會為了區區江陰縣折損兩萬精兵?”
“此言雖有道理,但楊將軍可知退兵的後果?
一旦我們棄守江陰城,四家同盟便會形同虛設,到時段青鬆必會截斷南下道路,從後方偷襲朱溫,形勢將急轉直下,最終形成一家獨大之局麵,此不利於洪使君。
若楊將軍願意堅守城池,我也會信守承諾,從振江府繼續抽調兵力。”
皇太極說得斬釘截鐵,但楊秀清一個字都不信,仍然堅持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