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不愧為怪物房,悠久的曆史造就了數以千計的豪傑。
以青浦縣周邊的三人為例,吳三桂出身遼西將門望族,自幼習武,善騎射,曾在山海關戰役中擊敗李自成。
史思明是安史之亂的發動者之一,袁術為東漢末年重要諸侯,麾下有韓暹、紀靈等猛將,稱得上人傑。
以他們所取得的“成就”來說,放在一些小國甚至不弱於開國皇帝,但放在華夏卻不夠看了。
華夏因為麵積大、人口多,自古以來就是超大型文明國家。
民族建構早在秦始皇時期便初具雛形,在漢武帝時期達到第一個高峰,喊出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宣言。
到了盛唐時期,民族自信心空前提高,開始展現出天朝上國的氣魄,寬容、具有開拓精神、熱情。
盛世的光耀讓處於那個時代的人們追求進步,具有大無畏勇敢之精神。
這個國家誕生的人傑,絕非域外國家能想象的。
即使到災變前,號稱第一強國的美利堅仍沒有完成民族建構。
她建立在種族滅絕的基礎上,占據主導地位的盎格魯撒克遜人骨子裏瞧不起少數族裔,而且看起來沒有破解之法。
華夏則不同,她同樣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但很少有人歧視少數族裔。
因為在種族之上,還有一個更加廣泛的稱謂,也可稱之為中華民族。
絕大多數人自稱華夏人,幾乎沒人自稱漢族裔華夏人,或者苗族裔華夏人,因為沒必要,大家會不自覺忽略自己的種族,這就是民族建構。
經過五千年的曆史演變,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已經逐步形成了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共同文化認同以及共同心理的穩定體。
一旦發生國戰,那些拚死拚活的各路諸侯總會下意識放下爭執,你甚至不能用道德約束來定義這種現象,或許用條件反射來形容比較貼切。
段青鬆生在這個國家,所以才清楚皇帝諸侯對於統一的執念。
他們擁有遠大的抱負,希望結束戰亂,骨子裏都是“大一統思想”的擁護者。
……
在參謀司與眾人商討一天,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放棄主動進攻,采取守勢,等形勢發生變化再做定奪。
參謀司認為武鎮實力不濟,暫時無法與其他幾大勢力爭鋒,需要修煉內功,強化各方麵基礎。
有一名吏員說得非常現實,武鎮兵不過一萬兩千餘,將不過六人,人口僅有十七萬。
無論從硬實力還是潛力都不占優,四處招惹對手純粹找死,隻需一場慘敗就能讓之前的所有努力付之東流,武鎮經受不起一次失敗。
討論結果出爐之後,段青鬆神情陰鬱,他把大部分希望都寄托在戡亂戰役上。
如今是烽火元年十二月八日,兩天之後就能得到最終結果了。
時間飛逝,段青鬆這兩天一直在關注周邊動向,尤其南邊的袁術,對方自從占據鬆江縣就小動作不斷。
先派遣黃金武將橋蕤騷擾南邊的金山縣,與金山縣領主陶謙大戰,雙方各有勝負,後又與盤踞在閔行縣的黑山賊張燕有過交手。
實際自從朱元璋、東吳孫家將領地提升到一級小城以後,洪秀全、張角等人的計劃就破產了。
王朝皇帝升到城級可以解鎖黃金武將池,每月招募一人,一年下來就有十二人,隻要底蘊夠強,他們理論上可以組織一支黃金武將縱隊,人數不少於一百。
除解鎖更高級別的武將,他們還解鎖了四級兵營,這才是最致命的一點。
四級兵營除了王朝皇帝,其他諸侯或者普通領主很難擁有,更別說流寇了。
洪秀全等人心有餘而力不足,最終選擇放棄,“流寇聯盟”名存實亡,僅僅維持三個多月。
大家各奔東西,所以才有黑山軍張燕占據閔行縣的事情發生。
段青鬆不知道袁術如何想的,但對方“勇而無斷”的評價卻坐實了,他甚至不如史思明能沉住氣。
大批探子往來於各縣之間,他們化整為零,不再追求固定駐點,一場隱藏在暗處的諜戰率先開始了。
烽火元年十二月十日,戡亂戰役正式結束,段青鬆作為參戰方之一,再次“傳送到”長安城。
此戰兩位帝王以“平局”收場,根據其他領主轉述,劉邦在丟掉四號資源城以後基本放棄了決戰。
後麵六天直接龜縮在城池裏,而劉徹樂見其成,兩人非常默契地沒有任何動作,最終受到損失的隻有華夏盟。
以青浦縣周邊的三人為例,吳三桂出身遼西將門望族,自幼習武,善騎射,曾在山海關戰役中擊敗李自成。
史思明是安史之亂的發動者之一,袁術為東漢末年重要諸侯,麾下有韓暹、紀靈等猛將,稱得上人傑。
以他們所取得的“成就”來說,放在一些小國甚至不弱於開國皇帝,但放在華夏卻不夠看了。
華夏因為麵積大、人口多,自古以來就是超大型文明國家。
民族建構早在秦始皇時期便初具雛形,在漢武帝時期達到第一個高峰,喊出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宣言。
到了盛唐時期,民族自信心空前提高,開始展現出天朝上國的氣魄,寬容、具有開拓精神、熱情。
盛世的光耀讓處於那個時代的人們追求進步,具有大無畏勇敢之精神。
這個國家誕生的人傑,絕非域外國家能想象的。
即使到災變前,號稱第一強國的美利堅仍沒有完成民族建構。
她建立在種族滅絕的基礎上,占據主導地位的盎格魯撒克遜人骨子裏瞧不起少數族裔,而且看起來沒有破解之法。
華夏則不同,她同樣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但很少有人歧視少數族裔。
因為在種族之上,還有一個更加廣泛的稱謂,也可稱之為中華民族。
絕大多數人自稱華夏人,幾乎沒人自稱漢族裔華夏人,或者苗族裔華夏人,因為沒必要,大家會不自覺忽略自己的種族,這就是民族建構。
經過五千年的曆史演變,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已經逐步形成了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共同文化認同以及共同心理的穩定體。
一旦發生國戰,那些拚死拚活的各路諸侯總會下意識放下爭執,你甚至不能用道德約束來定義這種現象,或許用條件反射來形容比較貼切。
段青鬆生在這個國家,所以才清楚皇帝諸侯對於統一的執念。
他們擁有遠大的抱負,希望結束戰亂,骨子裏都是“大一統思想”的擁護者。
……
在參謀司與眾人商討一天,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放棄主動進攻,采取守勢,等形勢發生變化再做定奪。
參謀司認為武鎮實力不濟,暫時無法與其他幾大勢力爭鋒,需要修煉內功,強化各方麵基礎。
有一名吏員說得非常現實,武鎮兵不過一萬兩千餘,將不過六人,人口僅有十七萬。
無論從硬實力還是潛力都不占優,四處招惹對手純粹找死,隻需一場慘敗就能讓之前的所有努力付之東流,武鎮經受不起一次失敗。
討論結果出爐之後,段青鬆神情陰鬱,他把大部分希望都寄托在戡亂戰役上。
如今是烽火元年十二月八日,兩天之後就能得到最終結果了。
時間飛逝,段青鬆這兩天一直在關注周邊動向,尤其南邊的袁術,對方自從占據鬆江縣就小動作不斷。
先派遣黃金武將橋蕤騷擾南邊的金山縣,與金山縣領主陶謙大戰,雙方各有勝負,後又與盤踞在閔行縣的黑山賊張燕有過交手。
實際自從朱元璋、東吳孫家將領地提升到一級小城以後,洪秀全、張角等人的計劃就破產了。
王朝皇帝升到城級可以解鎖黃金武將池,每月招募一人,一年下來就有十二人,隻要底蘊夠強,他們理論上可以組織一支黃金武將縱隊,人數不少於一百。
除解鎖更高級別的武將,他們還解鎖了四級兵營,這才是最致命的一點。
四級兵營除了王朝皇帝,其他諸侯或者普通領主很難擁有,更別說流寇了。
洪秀全等人心有餘而力不足,最終選擇放棄,“流寇聯盟”名存實亡,僅僅維持三個多月。
大家各奔東西,所以才有黑山軍張燕占據閔行縣的事情發生。
段青鬆不知道袁術如何想的,但對方“勇而無斷”的評價卻坐實了,他甚至不如史思明能沉住氣。
大批探子往來於各縣之間,他們化整為零,不再追求固定駐點,一場隱藏在暗處的諜戰率先開始了。
烽火元年十二月十日,戡亂戰役正式結束,段青鬆作為參戰方之一,再次“傳送到”長安城。
此戰兩位帝王以“平局”收場,根據其他領主轉述,劉邦在丟掉四號資源城以後基本放棄了決戰。
後麵六天直接龜縮在城池裏,而劉徹樂見其成,兩人非常默契地沒有任何動作,最終受到損失的隻有華夏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