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弓弩作坊買不起,段青鬆幹脆先把常備營買下來。
對於這座二級兵營,他已經垂涎很長時間了。
選擇支付瞬間,案桌上便多了一張圖紙。
【名稱】:常備營
【類別】:軍事類特殊建築
【功能】:每天可訓練三十名二階步兵,步兵可經由白銀及以上武將篩選,最終晉階為騎兵、弓兵和水兵。
【貢獻軍事指數】:2000點
……
和鄉勇營一樣,常備營訓練出來的士兵同樣可以晉升,隻是條件相對困難一些,需要白銀及以上武將才可以。
這個世界的階級劃分非常明顯,青銅級武將隻能訓練一階士兵,白銀級武將訓練二階士兵。
往上的黃金、鉑金、鑽石、至尊及王者級武將,分別對應三到七階士兵,無法跨階層訓練。
如此限製等於提升了高階武將的價值,毫不誇張的說,如果一名領主擁有白銀級騎將,並訓練出兩千名二階騎兵,僅憑這些軍隊就足以碾壓武村,甚至讓武村毫無還手之力。
二階士兵不僅武力值更高,基礎士氣也比一階士兵多出十點。
這些優勢如果單獨列出來不算大,個體實力也沒有形成斷層,但隻要成千上萬人聚集在一起,雙方的差距便會迅速拉大,最終形成碾壓局麵。
段青鬆很清楚這一點,所以才著急購買常備營。
武村打算利用一個月的時間訓練出九百名二階步兵,並配備長刀、盾牌和鐵甲。
等形成戰鬥力以後,段青鬆還打算率領他們攻打其他村莊。
……
就在武村積極備戰的時候,石秀大敗的消息也傳到了金陵府。
怒火中燒的秦宗權不顧洪秀全反對,命遠在皖、浙兩郡的屬下立刻返迴金陵府,打算集合所有力量親自攻打武村。
與此同時,一直執行“韜光養晦”策略的宋江也徹底撕下了偽裝。
他原本還想暗中發展勢力,意圖麻痹洪秀全等人,為取得主導權積蓄力量。
但眼看洪秀全的威望越來越高,投靠對方的流寇首領日益增多,如今身邊已聚集了十餘人,包含他非常看重的天理教首領林清、李文成和馮克善三人。
這三人的投靠如同壓垮宋江的最後一根稻草,知道一味忍讓隻能讓洪秀全不斷做大,所以幹脆自立山頭,和對方徹底決裂。
九月二十五日,宋江聽從吳用建議,領軍從金陵府撤離,並一路往東進入鬆江府。
他這次選擇鬆江府並非單純為了尋仇,而是可供選擇的地方太少了。
金陵府周邊有洪秀全坐鎮,皖郡有朱元璋,浙郡有東吳孫家,北麵有長江阻隔,一番看下來,也隻能往東發展。
這是不得已之下才做出的選擇。
至於攻打武村,宋江的欲望並不強烈,秦宗權已明確表態,甚至不惜和洪秀全翻臉,他沒必要上前摻一腳。
……
烽火元年九月二十六日,經過五天時間的急行,皖、浙兩地的魔王軍終於趕迴金陵府,加上秦宗權留守的四千兵馬,合計一萬四千人,這已是他最後的底牌。
使用起義令將三座軍營“打包”帶有,秦宗權為了避免夜長夢多,於一日之後,也就是九月二十七日啟程殺往青浦縣。
短短幾日,洪秀全連失兩員“大將”,實力大損。
更為嚴重的是,在其內部也出現了分歧。
包括最早投靠的鍾相,以及後期陸續投靠的藍大順、李順、張樂行和張清等人,同時出現了聽宣不聽調的現象。
當初借著一紙同盟,洪秀全風光無限,快速聚攏一大批流寇首領。
如今隨著時間推移,不少人已有了異心。
流寇終究是流寇,可能因為生存暫時合作,但很難長久下去。
眼看局勢朝向不可控的方向發展,洪秀全不得不加快劫掠速度。
九月二十八日,楊秀清親率領本部兩萬人馬,連同侍王李世賢手下一萬人、輔王楊輔清八千人、求王林鳳祥五千人,祝王吉文元三千人以及肺王羅大綱兩千人攻打朱元璋,合計兵力多達四萬八千人。
此次出兵將集中在合淝府,主要為了搶奪人口、糧食,附帶著削弱朱元璋的實力。
洪秀全雖然已經在金陵府建立了勢力,但人口、糧食極度缺乏,他即便想擴充兵力也做不到。
不止如此,普通百姓一聽太平天國名號,紛紛舉家逃亡。
短短半個月,金陵府的人口總數已從兩百萬降到不足三十萬。
洪秀全很清楚自身處境,所以完全放棄經濟發展,轉而以擴充士兵數量為主。
在金陵府境內,總共駐紮了二十三位領主,合計擁有一座三級兵營,五座二級兵營以及二十三座一級兵營。
每天可訓練三十名三階士兵、二百五十名二級士兵以及兩千三百名一階士兵。
隻要能解決兵源問題,太平天國根本不懼皇帝諸侯。
如今,金陵周邊絕大多數人口都集中在合淝、杭洲兩府,也就是朱元璋和東吳孫家的地盤。
其他地區隻有高級別村莊才有能力吸納人口。
至於分散各地的小勢力,多的能有一萬人,少的隻有一兩千,洪秀全暫時顧不上他們。
接近五萬大軍於九月二十九日進入皖郡境內,隨即開始了“堅壁清野”策略,所有能看得上的東西全部帶走,不論人、物都如此。
與此同時,洪秀全還在金陵府大肆宣揚《勸世良言》,於各縣設立拜上帝會,意圖用宗教手段加強統治。
為防止人口外流,他力主頒布了保甲法,大力推行保甲製。
這套戶籍製度最早起源於宋朝,帶有強烈的軍事色彩。
它以戶為單位,設戶長一名,並規定十戶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
甲長由三級兵天國聖徒擔任,加強管理力度。
一旦發現有人逃亡,不僅其所在家庭受到牽連,還會連帶同甲家庭,而且處罰極為嚴重。
逃亡者及其家族成員全部淩遲處死,同甲家庭編入“敢死隊”,充當戰場炮灰。
對於這座二級兵營,他已經垂涎很長時間了。
選擇支付瞬間,案桌上便多了一張圖紙。
【名稱】:常備營
【類別】:軍事類特殊建築
【功能】:每天可訓練三十名二階步兵,步兵可經由白銀及以上武將篩選,最終晉階為騎兵、弓兵和水兵。
【貢獻軍事指數】:2000點
……
和鄉勇營一樣,常備營訓練出來的士兵同樣可以晉升,隻是條件相對困難一些,需要白銀及以上武將才可以。
這個世界的階級劃分非常明顯,青銅級武將隻能訓練一階士兵,白銀級武將訓練二階士兵。
往上的黃金、鉑金、鑽石、至尊及王者級武將,分別對應三到七階士兵,無法跨階層訓練。
如此限製等於提升了高階武將的價值,毫不誇張的說,如果一名領主擁有白銀級騎將,並訓練出兩千名二階騎兵,僅憑這些軍隊就足以碾壓武村,甚至讓武村毫無還手之力。
二階士兵不僅武力值更高,基礎士氣也比一階士兵多出十點。
這些優勢如果單獨列出來不算大,個體實力也沒有形成斷層,但隻要成千上萬人聚集在一起,雙方的差距便會迅速拉大,最終形成碾壓局麵。
段青鬆很清楚這一點,所以才著急購買常備營。
武村打算利用一個月的時間訓練出九百名二階步兵,並配備長刀、盾牌和鐵甲。
等形成戰鬥力以後,段青鬆還打算率領他們攻打其他村莊。
……
就在武村積極備戰的時候,石秀大敗的消息也傳到了金陵府。
怒火中燒的秦宗權不顧洪秀全反對,命遠在皖、浙兩郡的屬下立刻返迴金陵府,打算集合所有力量親自攻打武村。
與此同時,一直執行“韜光養晦”策略的宋江也徹底撕下了偽裝。
他原本還想暗中發展勢力,意圖麻痹洪秀全等人,為取得主導權積蓄力量。
但眼看洪秀全的威望越來越高,投靠對方的流寇首領日益增多,如今身邊已聚集了十餘人,包含他非常看重的天理教首領林清、李文成和馮克善三人。
這三人的投靠如同壓垮宋江的最後一根稻草,知道一味忍讓隻能讓洪秀全不斷做大,所以幹脆自立山頭,和對方徹底決裂。
九月二十五日,宋江聽從吳用建議,領軍從金陵府撤離,並一路往東進入鬆江府。
他這次選擇鬆江府並非單純為了尋仇,而是可供選擇的地方太少了。
金陵府周邊有洪秀全坐鎮,皖郡有朱元璋,浙郡有東吳孫家,北麵有長江阻隔,一番看下來,也隻能往東發展。
這是不得已之下才做出的選擇。
至於攻打武村,宋江的欲望並不強烈,秦宗權已明確表態,甚至不惜和洪秀全翻臉,他沒必要上前摻一腳。
……
烽火元年九月二十六日,經過五天時間的急行,皖、浙兩地的魔王軍終於趕迴金陵府,加上秦宗權留守的四千兵馬,合計一萬四千人,這已是他最後的底牌。
使用起義令將三座軍營“打包”帶有,秦宗權為了避免夜長夢多,於一日之後,也就是九月二十七日啟程殺往青浦縣。
短短幾日,洪秀全連失兩員“大將”,實力大損。
更為嚴重的是,在其內部也出現了分歧。
包括最早投靠的鍾相,以及後期陸續投靠的藍大順、李順、張樂行和張清等人,同時出現了聽宣不聽調的現象。
當初借著一紙同盟,洪秀全風光無限,快速聚攏一大批流寇首領。
如今隨著時間推移,不少人已有了異心。
流寇終究是流寇,可能因為生存暫時合作,但很難長久下去。
眼看局勢朝向不可控的方向發展,洪秀全不得不加快劫掠速度。
九月二十八日,楊秀清親率領本部兩萬人馬,連同侍王李世賢手下一萬人、輔王楊輔清八千人、求王林鳳祥五千人,祝王吉文元三千人以及肺王羅大綱兩千人攻打朱元璋,合計兵力多達四萬八千人。
此次出兵將集中在合淝府,主要為了搶奪人口、糧食,附帶著削弱朱元璋的實力。
洪秀全雖然已經在金陵府建立了勢力,但人口、糧食極度缺乏,他即便想擴充兵力也做不到。
不止如此,普通百姓一聽太平天國名號,紛紛舉家逃亡。
短短半個月,金陵府的人口總數已從兩百萬降到不足三十萬。
洪秀全很清楚自身處境,所以完全放棄經濟發展,轉而以擴充士兵數量為主。
在金陵府境內,總共駐紮了二十三位領主,合計擁有一座三級兵營,五座二級兵營以及二十三座一級兵營。
每天可訓練三十名三階士兵、二百五十名二級士兵以及兩千三百名一階士兵。
隻要能解決兵源問題,太平天國根本不懼皇帝諸侯。
如今,金陵周邊絕大多數人口都集中在合淝、杭洲兩府,也就是朱元璋和東吳孫家的地盤。
其他地區隻有高級別村莊才有能力吸納人口。
至於分散各地的小勢力,多的能有一萬人,少的隻有一兩千,洪秀全暫時顧不上他們。
接近五萬大軍於九月二十九日進入皖郡境內,隨即開始了“堅壁清野”策略,所有能看得上的東西全部帶走,不論人、物都如此。
與此同時,洪秀全還在金陵府大肆宣揚《勸世良言》,於各縣設立拜上帝會,意圖用宗教手段加強統治。
為防止人口外流,他力主頒布了保甲法,大力推行保甲製。
這套戶籍製度最早起源於宋朝,帶有強烈的軍事色彩。
它以戶為單位,設戶長一名,並規定十戶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
甲長由三級兵天國聖徒擔任,加強管理力度。
一旦發現有人逃亡,不僅其所在家庭受到牽連,還會連帶同甲家庭,而且處罰極為嚴重。
逃亡者及其家族成員全部淩遲處死,同甲家庭編入“敢死隊”,充當戰場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