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人禍使百人遇難,銅築貪官拜亡靈
漢末之開局擁有龍象之力 作者:醉枕忘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平四年,十一月初。
在晉陽的吳狄,收到了張定邊通過錦衣衛傳迴來的書信。
在書信中,張定邊講述了他們從渤海出海後,遇到的風浪,以及一些見聞。
通過書信內容,吳狄知道,此時的玄武衛,抵達了濟州島。
吳狄正要提筆寫迴信,王猛前來求見。
很是疑惑的吳狄,便讓人將王猛請來書房。
王猛見到吳狄後,急忙匯報到:“主公,陽曲縣丞薛懷恩密報,三日前的大雪,陽曲縣西城安置房被雪壓塌,已有一百六十三人喪生。”
吳狄聞言,臉色大變,問道:“修建陽曲縣西城安置房的人是何人?”
被吳狄這一問,王猛頓時羞愧到:“主公,修建陽曲縣西城安置房的,是屬下族人王杲。”
“屬下看了文書後,便去他家中尋他。等我到時,他已死了。”
吳狄問:“怎麽死的?”
王猛:“看他七孔流血,似吞藥自殺。”
吳狄:“這麽說,此次陽曲縣雪災,讓一百六十三人遇難,乃是人禍。”
一念及此,吳狄對門外的典韋道:“惡來(典韋字),去將狄仁傑請來。”
“靖宇,去傳令吳起,讓他帶兵去將陽曲縣圍住,並將陽曲縣令柳誌一家,以及縣中所有官員控製住。”
見吳狄這番操作,王猛也明白吳狄要幹啥了。
王猛有心想要勸阻,但不知道如何開口。
這時,狄仁傑來到吳狄書房。
吳狄將陽曲縣之事,以及王杲在家中自殺之事告訴了狄仁傑。
聰明的狄仁傑,頓時便明白吳狄之意。
狄仁傑望了望旁邊的王猛,心中若有所思。
這時,吳狄對王猛道:“景略,你隨我前往陽曲縣,賑災、救人。”
“至於王杲的具體死因,以及牽扯的事情,便交給懷英你去查證。”
“我隻有一個要求,那便是查到任何人,都一律嚴辦。”
“我將靖宇留下協助你,許你調動三千虎衛之權。”
聽到吳狄這樣講,王猛和狄仁傑、以及武仇,都是臉色一變。
片刻後,狄仁傑領命而去。
望著有些失落的王猛,吳狄對他道:“景略,你對我的忠心,對百姓的愛護之心,我自是知曉的。這次的事情,也是時候將你王氏之中的蛀蟲,梳理一遍了。”
聽到吳狄的寬慰,王猛拜謝。
接著,吳狄傳令雲、並兩州官員,務必嚴格執行州府下發的防治雪災細則。若有雪災發生,第一時間將受災百姓救出,妥善安置,並上報州府。
若是誰敢在這個時候伸了不該伸的手,拿了不該拿的東西。
輕,則處死本人,沒收所有家產,且子孫三代不得為官、當兵。
重,則夷滅其三族,發配六族為奴。
吳狄最痛恨的就是貪官汙吏。
自他成為雁門太守開始,一直對治下官吏都是厚待。並三令五申,讓官員不要去貪墨,更不得剝削百姓。因為吳狄給他們的俸祿,足足是朝廷俸祿的雙倍。
地方縣令,按東漢朝廷俸祿三百石來算,在雲州、並州的縣令,則是六百石。但他們拿到手頭的,是三百石糧,其餘三百石,則是折算為五銖錢發放。
他們的收入,不僅這些。還有每年的政績考核後,會根據其治下百姓的評價,給予其不薄的獎賞。政績突出的,在通過州府考核後,不但加大賞賜,還會對其升遷。
陽曲縣一百六三民百姓喪生雪災,作為縣令的柳誌沒有上報,反而是縣丞密報了。
吳狄相信,這柳誌絕對有問題。
當天夜裏,吳狄等人便趕到了陽曲縣。
此時的陽曲縣城,已經被武卒軍接手城防,銳士營、翎鴉軍在外圍困。
進入縣城後,吳狄與王猛直接去了西城安置房。
望著塌成一片的房屋,以及被安置在了臨時搭建的茅草屋中的受災百姓,吳狄胸中的怒火上湧。
也就在這時,武卒軍士卒押著陽曲縣令柳誌,及縣中大小官吏前來。
被壓著的柳誌,在見到吳狄後,沒有一絲害怕,反而神情輕鬆。
吳狄問道:“柳誌,本將問你。雪災發生後,你是如何做的?一百六十三人喪生於倒塌的安置房,你又為何不上報州府?”
柳誌:“將軍,下官收到消息的當夜,便在這裏搭建臨時住所,以安置受災的百姓。這雪災每年都會發生,下官想著都已安置了百姓,便無需上報州府了。”
吳狄:“這安置房,可有嚴格按照州府下發的安置房修建要求建造?”
柳誌:“嚴格按照要求修建的。”
望著一排排掛滿白布的茅草房,吳狄再度問道:“柳誌,本將再給你一次機會,如實告訴本將,可有嚴格按照州府下發的安置房修建要求建造?”
柳誌:“迴將軍,確實是按照州府下發的文件要求建造的。”
聽到柳誌的迴答,圍觀的百姓中,一個須發皆白的老者道:“將軍,他說謊。”
吳狄聞言,將老者請到跟前,讓他具體說說。
於是,老者將自己的姓名、身份、以及家中有幾口人都告訴了吳狄後,才緩緩講出了修建安置房所用的材料。
因他曾參與修建安置房材料的搬運,發現砌牆所用的不是水泥,而是與水泥相似的稀泥,磚石也是容易風化的石頭,木頭是快腐朽了的雜木。
吳狄一邊聽著老者的講述,一邊觀察柳誌的神色。
聽完老者之言,吳狄直接拔刀,將柳誌的雙手砍掉。
而後,吳狄下令將柳誌一家驅趕出來,讓其住在這茅草屋中。這裏的百姓,盡數搬去縣衙和柳誌府邸安置。
也就在此時,蔣瓛向吳狄匯報了陽曲縣參與挪用修建安置房專款的人,並遞上了一份錦衣衛調查的詳情名單。
看完錦衣衛調查的結果,吳狄心中殺意節節攀升。
隨後,吳狄下令,這處垮塌的安置房,不要清理了。將在雪災中喪生的一百六十三人,葬在此處。再在外圍砌上半人高的圍牆,並撰寫碑文,記錄此次雪災,致使一百六十三人喪生的前因後果。
吳狄想以此作為對治下官員的警示,也是以此提醒他,不要輕視民生工程。
隨著吳狄一聲令下,武卒軍便開始幫助百姓搬家。
被吳狄砍去雙手的柳誌,聽著吳狄之言,頓時麵如死灰。隻要碑文立下,他將遺臭萬年。
想到此,柳誌不由一陣膽寒。
旋即,他便向吳狄請求。他可以將挪用修建安置房專款的所有人告發,隻希望吳狄不要在此撰寫碑文。
吳狄都沒再看他一眼,而是對武卒軍吩咐道。
“待死難得百姓安葬好之後,將這個畜生,還有這名單上,他圈出來的官員、豪族之人。全都用銅汁澆築在墳前,讓他們世日日夜夜跪拜這,向死難得百姓懺悔!”
望著吳狄那噴火的目光,王猛勸阻。請吳狄收迴銅汁澆築這一條命令,這將會讓吳狄背上殘暴的罵名。
吳狄對王猛道:“孤之罵名,少嗎。孤就是要讓所有人都知道,敢動百姓生計者,便是這般下場!”
王猛再想勸阻,但被吳狄那孤寂的背影,以及他那敢為百姓背罵名的氣魄,迷糊了雙眼。
望著吳狄走向坍塌的安置房處,王猛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他要擔下這殘暴的罵名!
於是,他朝著吳狄的方向,跪拜道:“謝主公采用王猛以銅汁澆築貪官汙吏之計,猛得遇真心為民之明主,願誓死追隨主公濟世安民之腳步,至死方休!”
果不其然,在王猛這話出口後,周圍的百姓頓時議論紛紛。
百姓甲:“我就說嘛,我們敬愛的吳狄將軍,怎麽會想出用銅汁澆築活人的辦法,原來是這個叫王猛的家夥獻的計啊。”
百姓乙:“誰要是再說我們崇拜的吳狄將軍壞話,我跟他拚命。”
百姓丙:“就是就是,誰要是說吳狄將軍的壞話,我點了他家房子。”
霎時間,這些原本懼怕吳狄殘暴的百姓,對吳狄的愛戴之情,又迴到了原來的高度。
聽著王猛之語的吳狄,快步來到王猛身前,將其攙扶了起來。
望著王猛堅定的眼神,吳狄雙目含淚,低聲道:“景略,你何必如此啊!”
聽著百姓的議論,王猛笑著道:“此乃猛之願矣。”
“主公必將問鼎天下,猛唯望主公愛惜自身羽毛。將來史書記載,主公是一位愛民如子、仁愛和善的君主。”
聞言,吳狄重重地握著王猛之手道:“隻要政治清明、百姓過得好。你我君臣,擔下殘暴之名,又有何妨!”
在晉陽的吳狄,收到了張定邊通過錦衣衛傳迴來的書信。
在書信中,張定邊講述了他們從渤海出海後,遇到的風浪,以及一些見聞。
通過書信內容,吳狄知道,此時的玄武衛,抵達了濟州島。
吳狄正要提筆寫迴信,王猛前來求見。
很是疑惑的吳狄,便讓人將王猛請來書房。
王猛見到吳狄後,急忙匯報到:“主公,陽曲縣丞薛懷恩密報,三日前的大雪,陽曲縣西城安置房被雪壓塌,已有一百六十三人喪生。”
吳狄聞言,臉色大變,問道:“修建陽曲縣西城安置房的人是何人?”
被吳狄這一問,王猛頓時羞愧到:“主公,修建陽曲縣西城安置房的,是屬下族人王杲。”
“屬下看了文書後,便去他家中尋他。等我到時,他已死了。”
吳狄問:“怎麽死的?”
王猛:“看他七孔流血,似吞藥自殺。”
吳狄:“這麽說,此次陽曲縣雪災,讓一百六十三人遇難,乃是人禍。”
一念及此,吳狄對門外的典韋道:“惡來(典韋字),去將狄仁傑請來。”
“靖宇,去傳令吳起,讓他帶兵去將陽曲縣圍住,並將陽曲縣令柳誌一家,以及縣中所有官員控製住。”
見吳狄這番操作,王猛也明白吳狄要幹啥了。
王猛有心想要勸阻,但不知道如何開口。
這時,狄仁傑來到吳狄書房。
吳狄將陽曲縣之事,以及王杲在家中自殺之事告訴了狄仁傑。
聰明的狄仁傑,頓時便明白吳狄之意。
狄仁傑望了望旁邊的王猛,心中若有所思。
這時,吳狄對王猛道:“景略,你隨我前往陽曲縣,賑災、救人。”
“至於王杲的具體死因,以及牽扯的事情,便交給懷英你去查證。”
“我隻有一個要求,那便是查到任何人,都一律嚴辦。”
“我將靖宇留下協助你,許你調動三千虎衛之權。”
聽到吳狄這樣講,王猛和狄仁傑、以及武仇,都是臉色一變。
片刻後,狄仁傑領命而去。
望著有些失落的王猛,吳狄對他道:“景略,你對我的忠心,對百姓的愛護之心,我自是知曉的。這次的事情,也是時候將你王氏之中的蛀蟲,梳理一遍了。”
聽到吳狄的寬慰,王猛拜謝。
接著,吳狄傳令雲、並兩州官員,務必嚴格執行州府下發的防治雪災細則。若有雪災發生,第一時間將受災百姓救出,妥善安置,並上報州府。
若是誰敢在這個時候伸了不該伸的手,拿了不該拿的東西。
輕,則處死本人,沒收所有家產,且子孫三代不得為官、當兵。
重,則夷滅其三族,發配六族為奴。
吳狄最痛恨的就是貪官汙吏。
自他成為雁門太守開始,一直對治下官吏都是厚待。並三令五申,讓官員不要去貪墨,更不得剝削百姓。因為吳狄給他們的俸祿,足足是朝廷俸祿的雙倍。
地方縣令,按東漢朝廷俸祿三百石來算,在雲州、並州的縣令,則是六百石。但他們拿到手頭的,是三百石糧,其餘三百石,則是折算為五銖錢發放。
他們的收入,不僅這些。還有每年的政績考核後,會根據其治下百姓的評價,給予其不薄的獎賞。政績突出的,在通過州府考核後,不但加大賞賜,還會對其升遷。
陽曲縣一百六三民百姓喪生雪災,作為縣令的柳誌沒有上報,反而是縣丞密報了。
吳狄相信,這柳誌絕對有問題。
當天夜裏,吳狄等人便趕到了陽曲縣。
此時的陽曲縣城,已經被武卒軍接手城防,銳士營、翎鴉軍在外圍困。
進入縣城後,吳狄與王猛直接去了西城安置房。
望著塌成一片的房屋,以及被安置在了臨時搭建的茅草屋中的受災百姓,吳狄胸中的怒火上湧。
也就在這時,武卒軍士卒押著陽曲縣令柳誌,及縣中大小官吏前來。
被壓著的柳誌,在見到吳狄後,沒有一絲害怕,反而神情輕鬆。
吳狄問道:“柳誌,本將問你。雪災發生後,你是如何做的?一百六十三人喪生於倒塌的安置房,你又為何不上報州府?”
柳誌:“將軍,下官收到消息的當夜,便在這裏搭建臨時住所,以安置受災的百姓。這雪災每年都會發生,下官想著都已安置了百姓,便無需上報州府了。”
吳狄:“這安置房,可有嚴格按照州府下發的安置房修建要求建造?”
柳誌:“嚴格按照要求修建的。”
望著一排排掛滿白布的茅草房,吳狄再度問道:“柳誌,本將再給你一次機會,如實告訴本將,可有嚴格按照州府下發的安置房修建要求建造?”
柳誌:“迴將軍,確實是按照州府下發的文件要求建造的。”
聽到柳誌的迴答,圍觀的百姓中,一個須發皆白的老者道:“將軍,他說謊。”
吳狄聞言,將老者請到跟前,讓他具體說說。
於是,老者將自己的姓名、身份、以及家中有幾口人都告訴了吳狄後,才緩緩講出了修建安置房所用的材料。
因他曾參與修建安置房材料的搬運,發現砌牆所用的不是水泥,而是與水泥相似的稀泥,磚石也是容易風化的石頭,木頭是快腐朽了的雜木。
吳狄一邊聽著老者的講述,一邊觀察柳誌的神色。
聽完老者之言,吳狄直接拔刀,將柳誌的雙手砍掉。
而後,吳狄下令將柳誌一家驅趕出來,讓其住在這茅草屋中。這裏的百姓,盡數搬去縣衙和柳誌府邸安置。
也就在此時,蔣瓛向吳狄匯報了陽曲縣參與挪用修建安置房專款的人,並遞上了一份錦衣衛調查的詳情名單。
看完錦衣衛調查的結果,吳狄心中殺意節節攀升。
隨後,吳狄下令,這處垮塌的安置房,不要清理了。將在雪災中喪生的一百六十三人,葬在此處。再在外圍砌上半人高的圍牆,並撰寫碑文,記錄此次雪災,致使一百六十三人喪生的前因後果。
吳狄想以此作為對治下官員的警示,也是以此提醒他,不要輕視民生工程。
隨著吳狄一聲令下,武卒軍便開始幫助百姓搬家。
被吳狄砍去雙手的柳誌,聽著吳狄之言,頓時麵如死灰。隻要碑文立下,他將遺臭萬年。
想到此,柳誌不由一陣膽寒。
旋即,他便向吳狄請求。他可以將挪用修建安置房專款的所有人告發,隻希望吳狄不要在此撰寫碑文。
吳狄都沒再看他一眼,而是對武卒軍吩咐道。
“待死難得百姓安葬好之後,將這個畜生,還有這名單上,他圈出來的官員、豪族之人。全都用銅汁澆築在墳前,讓他們世日日夜夜跪拜這,向死難得百姓懺悔!”
望著吳狄那噴火的目光,王猛勸阻。請吳狄收迴銅汁澆築這一條命令,這將會讓吳狄背上殘暴的罵名。
吳狄對王猛道:“孤之罵名,少嗎。孤就是要讓所有人都知道,敢動百姓生計者,便是這般下場!”
王猛再想勸阻,但被吳狄那孤寂的背影,以及他那敢為百姓背罵名的氣魄,迷糊了雙眼。
望著吳狄走向坍塌的安置房處,王猛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他要擔下這殘暴的罵名!
於是,他朝著吳狄的方向,跪拜道:“謝主公采用王猛以銅汁澆築貪官汙吏之計,猛得遇真心為民之明主,願誓死追隨主公濟世安民之腳步,至死方休!”
果不其然,在王猛這話出口後,周圍的百姓頓時議論紛紛。
百姓甲:“我就說嘛,我們敬愛的吳狄將軍,怎麽會想出用銅汁澆築活人的辦法,原來是這個叫王猛的家夥獻的計啊。”
百姓乙:“誰要是再說我們崇拜的吳狄將軍壞話,我跟他拚命。”
百姓丙:“就是就是,誰要是說吳狄將軍的壞話,我點了他家房子。”
霎時間,這些原本懼怕吳狄殘暴的百姓,對吳狄的愛戴之情,又迴到了原來的高度。
聽著王猛之語的吳狄,快步來到王猛身前,將其攙扶了起來。
望著王猛堅定的眼神,吳狄雙目含淚,低聲道:“景略,你何必如此啊!”
聽著百姓的議論,王猛笑著道:“此乃猛之願矣。”
“主公必將問鼎天下,猛唯望主公愛惜自身羽毛。將來史書記載,主公是一位愛民如子、仁愛和善的君主。”
聞言,吳狄重重地握著王猛之手道:“隻要政治清明、百姓過得好。你我君臣,擔下殘暴之名,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