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態度強硬,紛紛洗白上岸
漢末之開局擁有龍象之力 作者:醉枕忘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鄴城太守府,議事廳內。
吳狄在主位落座,朱儁與盧植分作兩側,其餘人依次落座。
“盧老將軍,不知可有竇建德、張牛角等人的最新消息?”
見吳狄問的第一件事便是蛾賊的去向,帳內眾人都十分振奮,知道建功立業的機會到了。
“竇、張二賊自五日前遁逃之後,便再也沒有查到其蹤跡。因特殊情況,就連周邊的小股蛾賊,也未曾前去清繳。”
盧植說著,很有深意的看了看坐於末位的安祿山幾人。
安祿山聞言,暗罵盧植老匹夫,在此給他上眼藥。
旋即,史思明起身稟報道:“迴平北將軍,據末將那日追擊的方向來判斷,竇建德與張牛角二賊應當是逃迴廣宗城了。”
“哦,既然你知曉二賊的去處,本將便派五百兵士於你,前往廣宗,將二賊捉拿迴來。”
史思明聞言,神色一變,推諉道:“迴將軍,廣宗城高牆厚,五百兵士如何能···”
吳狄直接打斷史思明的接下來的話,冷聲道:“五百兵士,捉拿兩個賊人,有問題嗎?”
史思明見吳狄麵色發冷,也不知道如何迴答。其身旁的安祿山見狀,起身解圍道。
“將軍,二賊並非孤身遁逃,如今又入了廣宗城,五百兵士實難攻下廣宗,還請將軍明鑒!”
安祿山說著,朝著吳狄一禮,等待吳狄的下文。
吳狄的一雙虎目在安祿山與史思明身上來迴打量著。
幾個唿吸後,吳狄笑著問道:“安祿山,你如何確定竇建德與張牛角就在廣宗城內?”
安祿山聞言,一時語塞,不知如何作答。
見安祿山麵露難色,吳狄一副不為難人的模樣道。
“既然你等覺得難辦,那本將也不為難你等。你等便與本將一起,在鄴城等候朝廷封賞旨意。”
安祿山等人聞言,一臉的不敢置信。
但吳狄接下來的話,猶如晴天霹靂。
“兩位老將軍,接下來便由你們二位為左右兩軍主將,率本部兵馬及降卒,前往廣宗剿賊,清掃蛾賊餘孽。至於副將人選,你們自己挑。”
吳狄此言一出,議事廳內頓時鴉雀無聲。
靜!
靜的可怕!
安祿山望著吳狄那笑意盈盈的麵孔,真有想將其打殺的衝動。
內心不停的在提醒自己,吳狄就是故意激怒自己,找個由頭將自己等人辦了。
安祿山眼睛瞥向角落裏的高尚與安慶緒,兩人都是微微搖頭,示意安祿山不要衝動。
又是幾個唿吸後,安祿山鬆開緊握的拳頭,強顏歡笑著道。
“謝將軍替我等考慮,然我等尚未立下寸功,無心安坐鄴城。願隨軍剿賊,以報效朝廷。”
安祿山此言一出,史思明、安慶緒等人也齊齊行禮請求道願意隨軍剿賊,報效朝廷。
看著安祿山如此隱忍,敬翔、範蠡等人心中不由警惕起來,吳狄倒還未將其放在心上。
今天這一出,完全是吳狄與敬翔、荀攸、範蠡等商議後,特意為安祿山等人安排的。
目的就是為了激怒安祿山,找個由頭將其斬殺於此。
奈何這安祿山著實能忍。
“哦,你等既有報效朝廷之心,本將也不好傷了不是。”
聽到吳狄此言,安祿山幾人心中一喜。但吳狄接下來的安排,變讓他們再度絕望。
因為吳狄隻字不提讓他們統兵之事。
“那你等便跟隨兩位老將軍,到軍前為將,報效朝廷不追究爾等昔日之過。”
轉頭,吳狄便朝盧植和朱儁問道:“不知兩位老將軍,可願率活動活動筋骨,帶兵清剿冀州全境的蛾賊?”
盧植等人聞言,皆是滿臉笑意。
兩人爽朗的領命道:“老夫樂意之至!”
聽到吳狄同意幾人到軍前效力,袁術不悅道:“蛾賊反複,怎能軍前效力。”
袁術此言,簡直就是當麵馬和尚禿驢啊!
殺人誅心,不過如此。
安祿山準備開口說什麽,卻見吳狄假模假樣的道:“公路兄,我等不可傷了任何一個願意為朝廷效力的人。”
隨即,吳狄便安排起其他事情來,不給安祿山幾人說話的機會。
安祿山等人見吳狄態度強硬,便暫時隱忍下來。
此時,安祿山望著有條不紊地調度大軍事宜,心中不由暗戳戳發誓道:‘隻要皇帝劉宏的旨意一下來,自己便有一安身立命之地,到時,定要吳狄狗賊好看!’
旋門關(虎牢關)。
成皋縣,本古東虢國,春秋鄭製邑,又名虎牢。春秋之鄭,戰國之韓,皆為重地。楚漢亦相持於此,漢西漢始置成皋縣。
成皋北麵和西麵臨黃河,南麵和東麵為深澗,故成皋之名是取山嶺高矗瀕臨黃河之義,屬河南郡。
而虎牢關便坐落與此地。
關內守將不是別人,正是當朝皇後二兄,大將軍何進二弟的何苗。此時的何苗官越騎校尉、河南尹。
此刻,統兵兩千駐守與此的他,望著關外密密麻麻的黃巾營地,內心惶惶不安。
黃巾到關下都已經有兩日了,未見其進攻之意。
這讓隨時準備跑路的何苗感覺十分迷惑,同時決定再等等。
反正細軟都收拾好了,要是蛾賊攻城,直接遁走便是。
又是三日的漫長時光過去,何苗也收到了安祿山斬殺張角,歸降朝廷的消息。
此時的虎牢關外的黃巾營地中,已經亂做一團。
日常守衛張梁安全的大洪突然發現,自家人公將軍慘死在營中,還被人在臉上拉了幾道橫豎口子。急忙將這個消息傳遞給了李密、洪秀全、宋江、王薄等人。
中軍大帳內,王薄環視帳內相互對視的幾人,出言道。
“三位將軍既死,我等還聚集在此有何作用,不如散了,各自逍遙去吧。”
王薄話音剛落,宋江、李密、洪秀全三人目光聚交,會心地點了一下頭。
緊接著,幾個彪形大漢便朝著王薄幾人所在奔去。
這幾人分別是李密麾下渠帥翟讓、王伯當、柴孝和,宋江麾下劉唐、王英、黃信、白勝,洪秀全麾下石達開、陳玉成、林鳳祥。
十人瞬間將王薄、孟讓、孟海公、孫宣雅、李義滿,大洪、平漢、苦蝤八人瓜分斬殺。
主帳內慘叫連連,八人之中,唯有孟海公、大洪兩人掙紮了幾下。最終也慘死在王伯當、劉唐和陳玉成手中。
“來人,抬出去。”
隨著李密一聲令下,帳外進來幾個士卒,將幾人的屍體清理了出去。
眾人重新各自落座,看向對方的眼神中,都充滿了極強的戒備心。
片刻之後,麵黑如煤的宋江望著洪秀全和李密道。
“李兄、洪兄,人公將軍既死,我等也斬殺了想要繼續作亂的王薄等人。不如便派使者入關,將其首級獻給朝廷,我等也好從歸朝廷治下,兩位以為如何?”
同樣麵色黝黑的李密聞言,笑著道:“天公將軍已然魂歸黃天,統領我等的人公將軍又慘死營中。
而今漢室氣數未盡,我等也棄暗投明,為朝廷效力,做出一番功績,也不枉來世一遭。”
隨著李密話落,洪秀全也幾位讚同道:“我曾夜觀天象,這漢室壽數雖還有半個甲子,但這天下卻日漸紛亂,我等此時當斬殺張梁,歸於朝廷。”
話題一打開,帳內眾人紛紛討論起來。
最後,決定由馮雲山、吳用、王伯當三人為使者,帶著王薄幾人的頭顱入關,向何苗傳達幾人棄暗投明之意。
期間,三方勢力商議,瓜分了張梁、王薄留下的士卒與輜重,壯大己身。
時間轉瞬即逝,眨眼又是五日過去。
最近半月時間,劉宏召開朝會的次數比之以往半年的都多。
主要是安祿山前腳斬殺了張角,宣布棄暗投明。陳兵虎牢關的張梁也被李密等人斬殺,獻其首級歸降。
盧植也上書,建議借此機會,對蛾賊進行招剿並用,並陳述了六條詳細的招降條陳。
第一條:各地蛾賊,隻要願意棄暗投明者,各地官府,各地方將校,不得橫加阻攔。
第二條,對於活動於各地的蛾賊,在請求歸降時,要求各地官府詳細甄別。作惡多端者,剿之;次者,納之;末者,賞之。
第三條,針對提出條件歸降的蛾賊,將其安置在邊疆。同時派遣忠於朝廷的太守、刺史、戍邊將軍監察。
第四條,凡歸降的蛾賊首領,須質子於朝十年,若期間有大功於朝廷,可酌情將質子放歸。
第五條,各地歸降蛾賊首領,須將麾下士卒遣散,所留不得過千。
第六條,凡歸降的蛾賊首領,不論善惡,皆不可封為實權官職,更不可賞賜爵位。
劉宏在閱覽了盧植上書的六條後,對於其陳述的六條,就第五條他是仔仔細細閱覽完了具體的細則的,其餘皆是一掃而過,過而即忘。
隨後,劉宏便與張讓一同商議,如何借此機會賺上一筆。
在他看來,這些各蛾賊,四處搶掠,所擁有的財帛,絕對不少於自己的內帑。
兩人一合計,便琢磨出了一條大發特發的發財之路。
定計之後,劉宏與張讓在朝會上一搭一唱,便下達了招降各地蛾賊的旨意。
這一次,袁氏、楊氏、大將軍何進等人都沒有拚死阻攔。
沒有這些人的決意阻攔,劉宏也絲毫沒有去理會少府黃琬、大司農張溫等忠臣的諫言,直接拂袖下朝。
接著,劉宏下旨,各地歸降的賊寇,可酌情考慮其封官賜爵的請求。但其所搶奪的財帛,須得上繳朝廷七成。得到朝廷封賞的聖旨後,再補交相應的‘修宮錢’。
否則,天軍降臨,圍剿之。
當劉宏這道旨意傳遍中原各地後,各地忠於大漢的有誌之士,紛紛咒罵劉宏昏庸,大漢氣數已盡之語。
各地的世家大族,郡望豪強,則是紛紛在暗中做著各種準備。
隨著這道旨意下達的,還有對歸降朝廷的安祿山、李密、宋江、洪秀全等人的封賞旨意。
封安祿山為上穀郡太守,賜爵都鄉侯。
封李密為東平郡太守,賜爵都亭侯。
封宋江為泰山郡太守,賜爵都亭侯。
封洪秀全為東萊郡太守,賜爵都亭侯。
隨著劉宏封賞這四賊的旨意下達各地,仍舊在觀望的黃巾賊勢力紛紛改旗易幟,請求歸降朝廷。
更有不少黃巾賊首的下屬斬殺了自己的首領,以其首級為晉升之資,紛紛借此機會洗白、上岸。
在九江郡曆陽與朱元璋打得有來有迴的陳友諒,在得到旨意後,也直接宣布棄暗投明,將自己洗白。
從宛城逃走的王慶,在長社遁走的李自成,也相繼宣布歸降。
還有其他的大小不一的黃巾蛾賊、山匪、水賊都洗白上岸。
劉宏也是個守信譽的人,在得到大量的財帛後,大手一揮,按照每人歸降的請求,逐一封賞。
繼安祿山幾人之後,劉宏又封陳友諒為九江郡都尉,賜爵關內侯;王慶為武陵郡都尉,賜爵關內侯:李自成為廬江郡都尉,賜爵關內侯。
鍾相在豫章郡斬殺渠帥卞喜,收降公昌、耳吉、黃葉後,遣使者請求歸降。
劉宏在收到財帛後,也封鍾相為豫章郡太守,賜爵都亭侯。
自此,各地勢力交大的黃巾賊,紛紛棄暗投明,洗白上岸。
餘者或遁入山林,嘯聚一方,逍遙自在。或投入當地世家、豪強懷抱,為其暗中勢力。
其中會稽郡裘甫、東郡龐勳、牂牁郡李順,皆是遁入山林中,占山為王。
張角三兄弟於光和六年九月九日起事,至光和七年七月各地黃巾紛紛棄暗投明,改旗易幟,洗白上岸為止。
曆時十個月的黃巾作亂,終於得以暫時的平息。
然而,這場長達十月之久、破壞之強的黃巾起義,使得各地百姓流離失所,冀州、青州、兗州三地的百姓更是顆粒無收。
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凡是被黃巾禍亂過得地方,百姓易子而食的情況,數不勝數。
吳狄在主位落座,朱儁與盧植分作兩側,其餘人依次落座。
“盧老將軍,不知可有竇建德、張牛角等人的最新消息?”
見吳狄問的第一件事便是蛾賊的去向,帳內眾人都十分振奮,知道建功立業的機會到了。
“竇、張二賊自五日前遁逃之後,便再也沒有查到其蹤跡。因特殊情況,就連周邊的小股蛾賊,也未曾前去清繳。”
盧植說著,很有深意的看了看坐於末位的安祿山幾人。
安祿山聞言,暗罵盧植老匹夫,在此給他上眼藥。
旋即,史思明起身稟報道:“迴平北將軍,據末將那日追擊的方向來判斷,竇建德與張牛角二賊應當是逃迴廣宗城了。”
“哦,既然你知曉二賊的去處,本將便派五百兵士於你,前往廣宗,將二賊捉拿迴來。”
史思明聞言,神色一變,推諉道:“迴將軍,廣宗城高牆厚,五百兵士如何能···”
吳狄直接打斷史思明的接下來的話,冷聲道:“五百兵士,捉拿兩個賊人,有問題嗎?”
史思明見吳狄麵色發冷,也不知道如何迴答。其身旁的安祿山見狀,起身解圍道。
“將軍,二賊並非孤身遁逃,如今又入了廣宗城,五百兵士實難攻下廣宗,還請將軍明鑒!”
安祿山說著,朝著吳狄一禮,等待吳狄的下文。
吳狄的一雙虎目在安祿山與史思明身上來迴打量著。
幾個唿吸後,吳狄笑著問道:“安祿山,你如何確定竇建德與張牛角就在廣宗城內?”
安祿山聞言,一時語塞,不知如何作答。
見安祿山麵露難色,吳狄一副不為難人的模樣道。
“既然你等覺得難辦,那本將也不為難你等。你等便與本將一起,在鄴城等候朝廷封賞旨意。”
安祿山等人聞言,一臉的不敢置信。
但吳狄接下來的話,猶如晴天霹靂。
“兩位老將軍,接下來便由你們二位為左右兩軍主將,率本部兵馬及降卒,前往廣宗剿賊,清掃蛾賊餘孽。至於副將人選,你們自己挑。”
吳狄此言一出,議事廳內頓時鴉雀無聲。
靜!
靜的可怕!
安祿山望著吳狄那笑意盈盈的麵孔,真有想將其打殺的衝動。
內心不停的在提醒自己,吳狄就是故意激怒自己,找個由頭將自己等人辦了。
安祿山眼睛瞥向角落裏的高尚與安慶緒,兩人都是微微搖頭,示意安祿山不要衝動。
又是幾個唿吸後,安祿山鬆開緊握的拳頭,強顏歡笑著道。
“謝將軍替我等考慮,然我等尚未立下寸功,無心安坐鄴城。願隨軍剿賊,以報效朝廷。”
安祿山此言一出,史思明、安慶緒等人也齊齊行禮請求道願意隨軍剿賊,報效朝廷。
看著安祿山如此隱忍,敬翔、範蠡等人心中不由警惕起來,吳狄倒還未將其放在心上。
今天這一出,完全是吳狄與敬翔、荀攸、範蠡等商議後,特意為安祿山等人安排的。
目的就是為了激怒安祿山,找個由頭將其斬殺於此。
奈何這安祿山著實能忍。
“哦,你等既有報效朝廷之心,本將也不好傷了不是。”
聽到吳狄此言,安祿山幾人心中一喜。但吳狄接下來的安排,變讓他們再度絕望。
因為吳狄隻字不提讓他們統兵之事。
“那你等便跟隨兩位老將軍,到軍前為將,報效朝廷不追究爾等昔日之過。”
轉頭,吳狄便朝盧植和朱儁問道:“不知兩位老將軍,可願率活動活動筋骨,帶兵清剿冀州全境的蛾賊?”
盧植等人聞言,皆是滿臉笑意。
兩人爽朗的領命道:“老夫樂意之至!”
聽到吳狄同意幾人到軍前效力,袁術不悅道:“蛾賊反複,怎能軍前效力。”
袁術此言,簡直就是當麵馬和尚禿驢啊!
殺人誅心,不過如此。
安祿山準備開口說什麽,卻見吳狄假模假樣的道:“公路兄,我等不可傷了任何一個願意為朝廷效力的人。”
隨即,吳狄便安排起其他事情來,不給安祿山幾人說話的機會。
安祿山等人見吳狄態度強硬,便暫時隱忍下來。
此時,安祿山望著有條不紊地調度大軍事宜,心中不由暗戳戳發誓道:‘隻要皇帝劉宏的旨意一下來,自己便有一安身立命之地,到時,定要吳狄狗賊好看!’
旋門關(虎牢關)。
成皋縣,本古東虢國,春秋鄭製邑,又名虎牢。春秋之鄭,戰國之韓,皆為重地。楚漢亦相持於此,漢西漢始置成皋縣。
成皋北麵和西麵臨黃河,南麵和東麵為深澗,故成皋之名是取山嶺高矗瀕臨黃河之義,屬河南郡。
而虎牢關便坐落與此地。
關內守將不是別人,正是當朝皇後二兄,大將軍何進二弟的何苗。此時的何苗官越騎校尉、河南尹。
此刻,統兵兩千駐守與此的他,望著關外密密麻麻的黃巾營地,內心惶惶不安。
黃巾到關下都已經有兩日了,未見其進攻之意。
這讓隨時準備跑路的何苗感覺十分迷惑,同時決定再等等。
反正細軟都收拾好了,要是蛾賊攻城,直接遁走便是。
又是三日的漫長時光過去,何苗也收到了安祿山斬殺張角,歸降朝廷的消息。
此時的虎牢關外的黃巾營地中,已經亂做一團。
日常守衛張梁安全的大洪突然發現,自家人公將軍慘死在營中,還被人在臉上拉了幾道橫豎口子。急忙將這個消息傳遞給了李密、洪秀全、宋江、王薄等人。
中軍大帳內,王薄環視帳內相互對視的幾人,出言道。
“三位將軍既死,我等還聚集在此有何作用,不如散了,各自逍遙去吧。”
王薄話音剛落,宋江、李密、洪秀全三人目光聚交,會心地點了一下頭。
緊接著,幾個彪形大漢便朝著王薄幾人所在奔去。
這幾人分別是李密麾下渠帥翟讓、王伯當、柴孝和,宋江麾下劉唐、王英、黃信、白勝,洪秀全麾下石達開、陳玉成、林鳳祥。
十人瞬間將王薄、孟讓、孟海公、孫宣雅、李義滿,大洪、平漢、苦蝤八人瓜分斬殺。
主帳內慘叫連連,八人之中,唯有孟海公、大洪兩人掙紮了幾下。最終也慘死在王伯當、劉唐和陳玉成手中。
“來人,抬出去。”
隨著李密一聲令下,帳外進來幾個士卒,將幾人的屍體清理了出去。
眾人重新各自落座,看向對方的眼神中,都充滿了極強的戒備心。
片刻之後,麵黑如煤的宋江望著洪秀全和李密道。
“李兄、洪兄,人公將軍既死,我等也斬殺了想要繼續作亂的王薄等人。不如便派使者入關,將其首級獻給朝廷,我等也好從歸朝廷治下,兩位以為如何?”
同樣麵色黝黑的李密聞言,笑著道:“天公將軍已然魂歸黃天,統領我等的人公將軍又慘死營中。
而今漢室氣數未盡,我等也棄暗投明,為朝廷效力,做出一番功績,也不枉來世一遭。”
隨著李密話落,洪秀全也幾位讚同道:“我曾夜觀天象,這漢室壽數雖還有半個甲子,但這天下卻日漸紛亂,我等此時當斬殺張梁,歸於朝廷。”
話題一打開,帳內眾人紛紛討論起來。
最後,決定由馮雲山、吳用、王伯當三人為使者,帶著王薄幾人的頭顱入關,向何苗傳達幾人棄暗投明之意。
期間,三方勢力商議,瓜分了張梁、王薄留下的士卒與輜重,壯大己身。
時間轉瞬即逝,眨眼又是五日過去。
最近半月時間,劉宏召開朝會的次數比之以往半年的都多。
主要是安祿山前腳斬殺了張角,宣布棄暗投明。陳兵虎牢關的張梁也被李密等人斬殺,獻其首級歸降。
盧植也上書,建議借此機會,對蛾賊進行招剿並用,並陳述了六條詳細的招降條陳。
第一條:各地蛾賊,隻要願意棄暗投明者,各地官府,各地方將校,不得橫加阻攔。
第二條,對於活動於各地的蛾賊,在請求歸降時,要求各地官府詳細甄別。作惡多端者,剿之;次者,納之;末者,賞之。
第三條,針對提出條件歸降的蛾賊,將其安置在邊疆。同時派遣忠於朝廷的太守、刺史、戍邊將軍監察。
第四條,凡歸降的蛾賊首領,須質子於朝十年,若期間有大功於朝廷,可酌情將質子放歸。
第五條,各地歸降蛾賊首領,須將麾下士卒遣散,所留不得過千。
第六條,凡歸降的蛾賊首領,不論善惡,皆不可封為實權官職,更不可賞賜爵位。
劉宏在閱覽了盧植上書的六條後,對於其陳述的六條,就第五條他是仔仔細細閱覽完了具體的細則的,其餘皆是一掃而過,過而即忘。
隨後,劉宏便與張讓一同商議,如何借此機會賺上一筆。
在他看來,這些各蛾賊,四處搶掠,所擁有的財帛,絕對不少於自己的內帑。
兩人一合計,便琢磨出了一條大發特發的發財之路。
定計之後,劉宏與張讓在朝會上一搭一唱,便下達了招降各地蛾賊的旨意。
這一次,袁氏、楊氏、大將軍何進等人都沒有拚死阻攔。
沒有這些人的決意阻攔,劉宏也絲毫沒有去理會少府黃琬、大司農張溫等忠臣的諫言,直接拂袖下朝。
接著,劉宏下旨,各地歸降的賊寇,可酌情考慮其封官賜爵的請求。但其所搶奪的財帛,須得上繳朝廷七成。得到朝廷封賞的聖旨後,再補交相應的‘修宮錢’。
否則,天軍降臨,圍剿之。
當劉宏這道旨意傳遍中原各地後,各地忠於大漢的有誌之士,紛紛咒罵劉宏昏庸,大漢氣數已盡之語。
各地的世家大族,郡望豪強,則是紛紛在暗中做著各種準備。
隨著這道旨意下達的,還有對歸降朝廷的安祿山、李密、宋江、洪秀全等人的封賞旨意。
封安祿山為上穀郡太守,賜爵都鄉侯。
封李密為東平郡太守,賜爵都亭侯。
封宋江為泰山郡太守,賜爵都亭侯。
封洪秀全為東萊郡太守,賜爵都亭侯。
隨著劉宏封賞這四賊的旨意下達各地,仍舊在觀望的黃巾賊勢力紛紛改旗易幟,請求歸降朝廷。
更有不少黃巾賊首的下屬斬殺了自己的首領,以其首級為晉升之資,紛紛借此機會洗白、上岸。
在九江郡曆陽與朱元璋打得有來有迴的陳友諒,在得到旨意後,也直接宣布棄暗投明,將自己洗白。
從宛城逃走的王慶,在長社遁走的李自成,也相繼宣布歸降。
還有其他的大小不一的黃巾蛾賊、山匪、水賊都洗白上岸。
劉宏也是個守信譽的人,在得到大量的財帛後,大手一揮,按照每人歸降的請求,逐一封賞。
繼安祿山幾人之後,劉宏又封陳友諒為九江郡都尉,賜爵關內侯;王慶為武陵郡都尉,賜爵關內侯:李自成為廬江郡都尉,賜爵關內侯。
鍾相在豫章郡斬殺渠帥卞喜,收降公昌、耳吉、黃葉後,遣使者請求歸降。
劉宏在收到財帛後,也封鍾相為豫章郡太守,賜爵都亭侯。
自此,各地勢力交大的黃巾賊,紛紛棄暗投明,洗白上岸。
餘者或遁入山林,嘯聚一方,逍遙自在。或投入當地世家、豪強懷抱,為其暗中勢力。
其中會稽郡裘甫、東郡龐勳、牂牁郡李順,皆是遁入山林中,占山為王。
張角三兄弟於光和六年九月九日起事,至光和七年七月各地黃巾紛紛棄暗投明,改旗易幟,洗白上岸為止。
曆時十個月的黃巾作亂,終於得以暫時的平息。
然而,這場長達十月之久、破壞之強的黃巾起義,使得各地百姓流離失所,冀州、青州、兗州三地的百姓更是顆粒無收。
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凡是被黃巾禍亂過得地方,百姓易子而食的情況,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