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闖王李自成出世,淺談刺史與中郎
漢末之開局擁有龍象之力 作者:醉枕忘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迴到營帳後,狄隨意坐下,查看起係統中的消息來。
“叮,羊頭山之戰結束,宿主獲得招募點246點。”
“叮,宿主及麾下斬殺單屬性超過90點的人物三人,分別是薛舉、薛仁杲、宗羅睺,平衡三人:祖大壽、吳三桂、丘民仰。”
姓名:【祖大壽,字複宇】。
年齡:29歲。
身份:斬殺薛舉平衡出,植入為祖茂之弟,現隨孫堅征戰。
四維:武力86,智力73,政治77,統禦80。
出處:明末清初-明末。
原曆史上,祖大壽,本名天壽,五十歲時改名大壽,字複宇,遼東寧遠人,明末清初名將,吳三桂的舅舅。
明天啟年,督師孫承宗督遼,令其輔佐金冠守島。後又令其修築寧遠,在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兩次佐守寧遠的戰事中立功。
崇禎四年,督兵修築大淩河城。皇太極率兵困之,糧竭降後金,後歸錦州,鬆錦大戰中守錦州。
姓名:【吳三桂,字素存、長伯】。
年齡:20歲。
身份:斬殺薛仁杲平衡出,植入為吳春次子,名圭,字三桂。現為宿主親衛。
四維:武力91,智力90,政治93,統禦90。
出處:明末清初-清初。
忠誠度:100。
原曆史上,吳三桂,遼東廣寧前屯衛中後所人,原籍南直隸高郵。明錦州總兵吳襄之子,遼東前鋒總兵祖大壽外甥。自幼便粗通弓馬騎射,以武舉承父蔭,初授都指揮,後擢總兵。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後,吳三桂上書降清。參加山海關大戰,大敗李自成,跟隨清軍入關,受封平西王。
康熙元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被晉封為平西親王,並兼轄貴州省,成為擁兵自重的異姓藩王。
姓名:【丘民仰,字長白】。
年齡:28歲。
身份:斬殺宗羅睺平衡出,植入為潁川汾丘丘家之人,名望,字民仰。
四維:武力43,智力81,政治88,統禦51。
出處:明末清初-明末。
原曆史上,丘民仰,渭南人,明後期官吏。
崇禎十三年,擢右僉都禦史,巡撫遼東,駐寧遠。次年,清兵圍錦州,總督洪承疇集兵,丘民仰轉餉。未發,明廷催師。至錦州五六裏而營,五路皆敗,退保鬆山。
“叮,薛舉勢力消滅,平衡出【明末闖王李自成】。李自成攜帶高桂英、李過、李岩、高迎祥、張存孟、王佐掛、張獻忠、田見秀、袁宗第、李定國、劉宗敏,共攜帶十二人。李自成出現在潁川,黃巾軍的一員。”
原曆史上,李自成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生於陝西延安府米脂縣李繼遷寨。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大順政權建立者。
崇禎四年於米脂號召饑民起義,率眾投靠農民軍不沾泥,繼投高迎祥,號八隊闖將。王自用病卒後,與張獻忠合兵,在河南林縣擊敗明總兵鄧玘。
崇禎九年,高迎祥被殺後,李自成被推為闖王,領眾“以走致敵”,采取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的戰法,連下階州、隴州、寧羌。崇禎十六年,建立大順政權,改襄陽為襄京。
崇禎十七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改西安為西京,定軍製、封功臣、開科取士。攻取北京,推翻明朝統治。改明五軍都督府為五軍部,變武將稱謂,定品位,完善軍製。
後與吳三桂、多爾袞於山海關開戰,不幸戰敗。
“叮,由於宿主麾下斬殺三個單項屬性達到90的人物,除去將魂碎片外,獎勵宿主糧草300石、白銀9萬兩、軍隊招募令1枚。”
“叮,由於宿主消滅薛舉勢力,並平衡出一個勢力,獎勵宿主天級招募令1枚、軍隊招募令2枚、黃金9千兩、寶馬6匹、神兵6柄。”
當吳狄看到平衡出來的是李自成之後,一陣唏噓。
斬殺薛舉、薛仁杲和宗羅睺平衡出的三個人中,自己得一個本家的吳三桂,孫堅得一個祖大壽。剩下一個丘民仰,不知會被誰招攬。
總而言之,這次自己不虧,得到了三人中,綜合最強的一個。
雖然這個吳三桂在曆史上毀譽參半,但是其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至於李自成攜帶出的十二人中,李岩、李定國、張獻忠、袁宗第及劉宗敏幾人,都非常的不錯,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機會招攬到一兩人。
—— —— ——
傍晚時分,前去洛陽的吳麟迴來了。
不僅帶來了皇帝劉宏對雲州軍上下的獎賞旨意,還有催促南下剿滅黃巾的聖旨。
當聽到劉宏讓他兼任東中郎將時,吳狄不由一愣。
在記憶中,這東中郎將好像是董卓的。如今劉宏讓自己兼任了,也不知還會不會發生盧植因剿賊不利,被下獄的事情,那董卓會不會以別的官職出現在剿滅黃巾的戰場上。
話說,這董卓也夠倒黴的。若是沒有自己的出現,他現在應該是並州刺史、河東郡太守。根據錦衣衛的消息,現在的董卓乃是安定郡太守,防備羌人。
在錦衣衛探查到的消息中,董卓與袁家十分親近。張角起義前夕,董卓正在通過袁家,想要獲取涼州刺史一職。
現經黃巾這一鬧騰,不知道其能否如願,獲得涼州刺史一職。吳狄估計,依照皇帝劉宏的脾性,若是董卓不是涼州本地人,成功的概率還較大。隻是董卓乃是涼州隴西郡臨洮人,其成功的概率就微乎其微了。
話說這漢代刺史製度,其雛形可追溯到秦代。《史記·秦始皇本紀》:“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 郡置守尉監。”其中的守,尉,監分別就是郡守,太尉和郡監。
秦代郡監權力很大,也是因為郡監的擅權,使得郡守權力分散。在很多方麵政令無法有效通暢地運行,因而在陳勝吳廣起義時,很多地方響應。
西漢初期,漢朝對內需要解決異姓諸侯王的威脅,對外則需要應對匈奴的騷擾。
對於地方的發展和同姓諸侯王國的發展,朝廷決定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減少地方政府對於民眾百姓的生活幹預。因而,在整體上仍舊遵循秦製的漢初,並未設立郡監。
《漢舊儀·補遺卷上》記載:“惠帝三年 ,相國奏遣禦史監三輔郡, 察辭詔訟,凡九條。監者兩歲左右,常以中月奏事也。”
同樣的在《通典·三十二》中也記載:“文帝十三年,以禦史不奉法,下失其職,乃遣丞相史出刺,並督監察禦史。”
由於文景之際,禦史,郡監,丞相之間的職能重疊,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等到漢武帝時期,地方監察製度的改革便提上了日程。
《史記·平準書》記載武帝時期:“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能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武帝時期,經濟政治文化都達到了西漢時期的巔峰。為了保障對外匈奴戰爭能夠有效地進行,漢武帝便開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方麵進行改革。
元封元年,武帝廢除了禦史監察地方的職能。《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奏詔條察州。”
武帝設立刺史,指定“六條”來作為刺史進行檢察職能的標準,在這“六條”以外的一概不理。
在這“六條”中,隻有第一條是針對地方豪強的,其餘五條都是針對俸祿“兩千石”的地方太守官員。
從“六條”的頒布中,可看到刺史最初的職能便是監管地方官員工作。
這樣的好處就是防止地方和王國的太守不聽從中央號令,也避免了秦朝郡監權力過大而幹擾地方。
武帝設立的刺史俸祿“六百石”遠低於“兩千石”的地方長官,但是刺史位卑權重,直接監管郡國守相。
監察和行政權力的分離,成功地保障了中央和地方實力的穩定,因而也被曆代王朝所繼承。
《漢書·朱博傳》記載:“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乘一州之統,選第大吏,所薦者高至九卿,所惡立退,任職重大。”
隨著權力的擴大,刺史有了自己的固定治所,有了自己的屬官,刺史開始與地方長官爭奪地方治理的權力。
王莽新政時期,由於王莽篡權及一係列偏向豪強的政策使得大量起義不斷爆發。為了維護新政權的穩固,王莽將地方刺史權力擴大。原本的監察職能不在,轉而將領兵和行政職能統為一體。
東漢時期,為了加快實現地方剩餘勢力割據局麵的結束。光武帝任命心腹將領擔任地方刺史,掌兵與行政權力統一,方便對割據勢力進行圍剿。或者任命割據勢力頭目為地方長官,實現和平統一。
這時候的刺史已是實際上的州牧了。
隨著東漢國家的統一,國家政權趨於穩定,原本用於割據戰爭需要的政策開始被逐漸廢除。
《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遂罷州牧 ,複置刺史。”原本的州牧恢複為刺史,仍舊監管地方長官的表現。
明、章 、和之際, 因為中央政府的勢弱,邊境不斷受到少數民族的騷擾。又開始賦予部分地方刺史權力,來保障邊境地區的安全。
如今黃巾軍起義,刺史獲得兵權,紛紛招兵買馬,東漢政權實質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
秦置中郎,至西漢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置中郎將以統領皇帝的侍衛,屬光祿勳。
平帝時又置虎賁中郎將,統虎賁郎,位比二千石。後又置羽林中郎將,統羽林軍,與虎賁中郎將同級,品秩比二千石,低於諸將軍和校尉。
東漢末期,中郎將不再限於禁衛統領等職,成為了一個大致介於將軍和校尉之間的階層,其職位、品秩、權力差異很大。統兵將領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稱號,如使匈奴中郎將、北中郎將等。
三國時期,各中郎將中比較著名的有建威中郎將周瑜、軍師中郎將諸葛亮、劉備義子劉封的副軍中郎將、關羽之子關平的典軍中郎將等。
建安年間,曹操魏王世子曹丕就領五官中郎將,為丞相的副職。此後出現的東、南、西、北等中郎將,其地位甚至一般被認為高於雜號將軍。
唐朝時期,中郎將又被恢複為各府衛的禁衛統領,品級在正四品下,為高級武職,僅次於正三品的大將軍和從三品的將軍。唐朝的大將軍多虛職,所以中郎將是十六衛軍的統兵主力。
宋初時期,中郎將曾用為虛銜,後廢止。
“叮,羊頭山之戰結束,宿主獲得招募點246點。”
“叮,宿主及麾下斬殺單屬性超過90點的人物三人,分別是薛舉、薛仁杲、宗羅睺,平衡三人:祖大壽、吳三桂、丘民仰。”
姓名:【祖大壽,字複宇】。
年齡:29歲。
身份:斬殺薛舉平衡出,植入為祖茂之弟,現隨孫堅征戰。
四維:武力86,智力73,政治77,統禦80。
出處:明末清初-明末。
原曆史上,祖大壽,本名天壽,五十歲時改名大壽,字複宇,遼東寧遠人,明末清初名將,吳三桂的舅舅。
明天啟年,督師孫承宗督遼,令其輔佐金冠守島。後又令其修築寧遠,在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兩次佐守寧遠的戰事中立功。
崇禎四年,督兵修築大淩河城。皇太極率兵困之,糧竭降後金,後歸錦州,鬆錦大戰中守錦州。
姓名:【吳三桂,字素存、長伯】。
年齡:20歲。
身份:斬殺薛仁杲平衡出,植入為吳春次子,名圭,字三桂。現為宿主親衛。
四維:武力91,智力90,政治93,統禦90。
出處:明末清初-清初。
忠誠度:100。
原曆史上,吳三桂,遼東廣寧前屯衛中後所人,原籍南直隸高郵。明錦州總兵吳襄之子,遼東前鋒總兵祖大壽外甥。自幼便粗通弓馬騎射,以武舉承父蔭,初授都指揮,後擢總兵。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後,吳三桂上書降清。參加山海關大戰,大敗李自成,跟隨清軍入關,受封平西王。
康熙元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被晉封為平西親王,並兼轄貴州省,成為擁兵自重的異姓藩王。
姓名:【丘民仰,字長白】。
年齡:28歲。
身份:斬殺宗羅睺平衡出,植入為潁川汾丘丘家之人,名望,字民仰。
四維:武力43,智力81,政治88,統禦51。
出處:明末清初-明末。
原曆史上,丘民仰,渭南人,明後期官吏。
崇禎十三年,擢右僉都禦史,巡撫遼東,駐寧遠。次年,清兵圍錦州,總督洪承疇集兵,丘民仰轉餉。未發,明廷催師。至錦州五六裏而營,五路皆敗,退保鬆山。
“叮,薛舉勢力消滅,平衡出【明末闖王李自成】。李自成攜帶高桂英、李過、李岩、高迎祥、張存孟、王佐掛、張獻忠、田見秀、袁宗第、李定國、劉宗敏,共攜帶十二人。李自成出現在潁川,黃巾軍的一員。”
原曆史上,李自成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生於陝西延安府米脂縣李繼遷寨。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大順政權建立者。
崇禎四年於米脂號召饑民起義,率眾投靠農民軍不沾泥,繼投高迎祥,號八隊闖將。王自用病卒後,與張獻忠合兵,在河南林縣擊敗明總兵鄧玘。
崇禎九年,高迎祥被殺後,李自成被推為闖王,領眾“以走致敵”,采取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的戰法,連下階州、隴州、寧羌。崇禎十六年,建立大順政權,改襄陽為襄京。
崇禎十七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改西安為西京,定軍製、封功臣、開科取士。攻取北京,推翻明朝統治。改明五軍都督府為五軍部,變武將稱謂,定品位,完善軍製。
後與吳三桂、多爾袞於山海關開戰,不幸戰敗。
“叮,由於宿主麾下斬殺三個單項屬性達到90的人物,除去將魂碎片外,獎勵宿主糧草300石、白銀9萬兩、軍隊招募令1枚。”
“叮,由於宿主消滅薛舉勢力,並平衡出一個勢力,獎勵宿主天級招募令1枚、軍隊招募令2枚、黃金9千兩、寶馬6匹、神兵6柄。”
當吳狄看到平衡出來的是李自成之後,一陣唏噓。
斬殺薛舉、薛仁杲和宗羅睺平衡出的三個人中,自己得一個本家的吳三桂,孫堅得一個祖大壽。剩下一個丘民仰,不知會被誰招攬。
總而言之,這次自己不虧,得到了三人中,綜合最強的一個。
雖然這個吳三桂在曆史上毀譽參半,但是其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至於李自成攜帶出的十二人中,李岩、李定國、張獻忠、袁宗第及劉宗敏幾人,都非常的不錯,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機會招攬到一兩人。
—— —— ——
傍晚時分,前去洛陽的吳麟迴來了。
不僅帶來了皇帝劉宏對雲州軍上下的獎賞旨意,還有催促南下剿滅黃巾的聖旨。
當聽到劉宏讓他兼任東中郎將時,吳狄不由一愣。
在記憶中,這東中郎將好像是董卓的。如今劉宏讓自己兼任了,也不知還會不會發生盧植因剿賊不利,被下獄的事情,那董卓會不會以別的官職出現在剿滅黃巾的戰場上。
話說,這董卓也夠倒黴的。若是沒有自己的出現,他現在應該是並州刺史、河東郡太守。根據錦衣衛的消息,現在的董卓乃是安定郡太守,防備羌人。
在錦衣衛探查到的消息中,董卓與袁家十分親近。張角起義前夕,董卓正在通過袁家,想要獲取涼州刺史一職。
現經黃巾這一鬧騰,不知道其能否如願,獲得涼州刺史一職。吳狄估計,依照皇帝劉宏的脾性,若是董卓不是涼州本地人,成功的概率還較大。隻是董卓乃是涼州隴西郡臨洮人,其成功的概率就微乎其微了。
話說這漢代刺史製度,其雛形可追溯到秦代。《史記·秦始皇本紀》:“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 郡置守尉監。”其中的守,尉,監分別就是郡守,太尉和郡監。
秦代郡監權力很大,也是因為郡監的擅權,使得郡守權力分散。在很多方麵政令無法有效通暢地運行,因而在陳勝吳廣起義時,很多地方響應。
西漢初期,漢朝對內需要解決異姓諸侯王的威脅,對外則需要應對匈奴的騷擾。
對於地方的發展和同姓諸侯王國的發展,朝廷決定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減少地方政府對於民眾百姓的生活幹預。因而,在整體上仍舊遵循秦製的漢初,並未設立郡監。
《漢舊儀·補遺卷上》記載:“惠帝三年 ,相國奏遣禦史監三輔郡, 察辭詔訟,凡九條。監者兩歲左右,常以中月奏事也。”
同樣的在《通典·三十二》中也記載:“文帝十三年,以禦史不奉法,下失其職,乃遣丞相史出刺,並督監察禦史。”
由於文景之際,禦史,郡監,丞相之間的職能重疊,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等到漢武帝時期,地方監察製度的改革便提上了日程。
《史記·平準書》記載武帝時期:“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能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武帝時期,經濟政治文化都達到了西漢時期的巔峰。為了保障對外匈奴戰爭能夠有效地進行,漢武帝便開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方麵進行改革。
元封元年,武帝廢除了禦史監察地方的職能。《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奏詔條察州。”
武帝設立刺史,指定“六條”來作為刺史進行檢察職能的標準,在這“六條”以外的一概不理。
在這“六條”中,隻有第一條是針對地方豪強的,其餘五條都是針對俸祿“兩千石”的地方太守官員。
從“六條”的頒布中,可看到刺史最初的職能便是監管地方官員工作。
這樣的好處就是防止地方和王國的太守不聽從中央號令,也避免了秦朝郡監權力過大而幹擾地方。
武帝設立的刺史俸祿“六百石”遠低於“兩千石”的地方長官,但是刺史位卑權重,直接監管郡國守相。
監察和行政權力的分離,成功地保障了中央和地方實力的穩定,因而也被曆代王朝所繼承。
《漢書·朱博傳》記載:“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乘一州之統,選第大吏,所薦者高至九卿,所惡立退,任職重大。”
隨著權力的擴大,刺史有了自己的固定治所,有了自己的屬官,刺史開始與地方長官爭奪地方治理的權力。
王莽新政時期,由於王莽篡權及一係列偏向豪強的政策使得大量起義不斷爆發。為了維護新政權的穩固,王莽將地方刺史權力擴大。原本的監察職能不在,轉而將領兵和行政職能統為一體。
東漢時期,為了加快實現地方剩餘勢力割據局麵的結束。光武帝任命心腹將領擔任地方刺史,掌兵與行政權力統一,方便對割據勢力進行圍剿。或者任命割據勢力頭目為地方長官,實現和平統一。
這時候的刺史已是實際上的州牧了。
隨著東漢國家的統一,國家政權趨於穩定,原本用於割據戰爭需要的政策開始被逐漸廢除。
《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遂罷州牧 ,複置刺史。”原本的州牧恢複為刺史,仍舊監管地方長官的表現。
明、章 、和之際, 因為中央政府的勢弱,邊境不斷受到少數民族的騷擾。又開始賦予部分地方刺史權力,來保障邊境地區的安全。
如今黃巾軍起義,刺史獲得兵權,紛紛招兵買馬,東漢政權實質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
秦置中郎,至西漢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置中郎將以統領皇帝的侍衛,屬光祿勳。
平帝時又置虎賁中郎將,統虎賁郎,位比二千石。後又置羽林中郎將,統羽林軍,與虎賁中郎將同級,品秩比二千石,低於諸將軍和校尉。
東漢末期,中郎將不再限於禁衛統領等職,成為了一個大致介於將軍和校尉之間的階層,其職位、品秩、權力差異很大。統兵將領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稱號,如使匈奴中郎將、北中郎將等。
三國時期,各中郎將中比較著名的有建威中郎將周瑜、軍師中郎將諸葛亮、劉備義子劉封的副軍中郎將、關羽之子關平的典軍中郎將等。
建安年間,曹操魏王世子曹丕就領五官中郎將,為丞相的副職。此後出現的東、南、西、北等中郎將,其地位甚至一般被認為高於雜號將軍。
唐朝時期,中郎將又被恢複為各府衛的禁衛統領,品級在正四品下,為高級武職,僅次於正三品的大將軍和從三品的將軍。唐朝的大將軍多虛職,所以中郎將是十六衛軍的統兵主力。
宋初時期,中郎將曾用為虛銜,後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