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飛對自己說,我做得對!感恩,是一個簡單而複雜的問題,它涉及到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領域。我國是一個有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吃水不忘打井人”,“士為知己者死”等美好道德底蘊的文明古國,感恩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就不僅是人們可以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日子,同時也是祭奠和感恩先人的節日。我國儒家文化中的仁愛思想也涵蓋著感恩觀念。現今,由於教育的缺失、觀念的扭曲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學生正在逐漸丟棄這些具有積極意義的傳統價值觀念。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價值觀念正被逐棄。從於飛四年大學生活的經驗感受中普遍發現,越來越多的學生對於為自己辛勞的父母、辛勤培育教導自己的師長、為他們提供良好發展環境的社會都認為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的事情,接受別人的服務和幫助卻冷淡迴應甚至不以為然,社會在進步,青少年中卻正在失落一種名為“感恩”的傳統美德。
為人師一個多月以來,於飛時刻體驗著自己學生時代的學生和現在學生的不同,也每每聽教過自己的老師在聊天之時感慨:現在學生的字典裏仿佛少了“你好”、“謝謝”、“麻煩你了”這些感恩字眼,有兩件事情讓於飛印象尤為深刻。
第一件事情是在辦公室裏,某老師為學生講解題目,一個多小時過去了,學生終於把他的疑難問題解決,書本一收轉身準備走人,旁邊一老師見狀忍不住開口:“同學,你好像忘了些什麽”,該學生懵懂茫然地看著老師,這位老師不緊不慢地說了句:“你忘了向你的老師說聲‘謝謝’”。登時,在場的老師和這個學生一起僵住了,辦公室蔓延一股尷尬的氣氛……
第二件事情是在某位政治老師的課堂上,學習《財政的作用》,談到“財政有促進教育公平的作用”,老師跟學生們分享自己的經驗:我們讀書那會兒還沒有實行義務教育學雜費全免,當時每個學期都要交好幾百甚至上千的課本費、雜費,大家現在就享受國家給你們的福利了,社會在不斷進步,財政支持民生的力度也在加強。底下學生一片議論聲,並表現出不以為然甚至不滿意的態度來。老師奇怪了:大家不覺得這是一種進步嗎?學生幾乎齊聲地:不!這一個“不”字震撼了老師的心,原來在學生心裏,這根本不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
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還能發現:寒流來臨,各外宿生家長紛紛來校接孩子,孩子是很自然地把書包遞給家長;內宿生對送來衣服食物的家長不假辭色;家長打電話向老師訴苦,說孩子一迴到家就迴房關上房門玩電腦,時間一到出來吃飯,完了飯碗一丟,洗完澡髒衣服一丟,又迴去玩電腦。“連打聲招唿都省了”。諸如此類的事情頻繁地在學生中上演,令於飛不禁反思: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麽問題?
青少年學生逐漸失去感恩心,首要原因在於從小的教育中無論是家庭、學校都過度溺愛、保護孩子,隻是不斷對他們付出關懷和愛,卻甚少教導孩子除了接受,也需感恩和給予。這就等於給孩子傳導一種日漸扭曲的觀念:別人幫助我、愛護我是應當的,“我是太陽”、“地球圍著我轉”等觀念逐漸在他們思想裏形成並日漸根深蒂固。這樣培養起來的孩子成長過程中一遇到不能順自己心、如自己意的事情就開始埋怨、發泄他們的不滿,甚至小小挫折即能把他們打垮。
此外,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也是造成孩子失去感恩、樂觀心態的外部原因。我國在走進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人們會強烈地感受到道德關係與經濟利益的偏差甚至反差,現實生活中善行得不到善報,惡行得不到懲罰的現象屢屢發生,就會動搖個體對道德迴報意識的認知能力和堅守力度。常說5-2≤0,即是說學校五天的教育可能會在兩天的社會影響中變得一無所有,還可能走向負麵。因此,必須建立校外教育基地,為他們的社會實踐導向;還必須建立家校聯係製度,通過教師家訪或鼓勵家長常來與老師交流學生自主實踐的情況,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提供資料。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價值觀念正被逐棄。從於飛四年大學生活的經驗感受中普遍發現,越來越多的學生對於為自己辛勞的父母、辛勤培育教導自己的師長、為他們提供良好發展環境的社會都認為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的事情,接受別人的服務和幫助卻冷淡迴應甚至不以為然,社會在進步,青少年中卻正在失落一種名為“感恩”的傳統美德。
為人師一個多月以來,於飛時刻體驗著自己學生時代的學生和現在學生的不同,也每每聽教過自己的老師在聊天之時感慨:現在學生的字典裏仿佛少了“你好”、“謝謝”、“麻煩你了”這些感恩字眼,有兩件事情讓於飛印象尤為深刻。
第一件事情是在辦公室裏,某老師為學生講解題目,一個多小時過去了,學生終於把他的疑難問題解決,書本一收轉身準備走人,旁邊一老師見狀忍不住開口:“同學,你好像忘了些什麽”,該學生懵懂茫然地看著老師,這位老師不緊不慢地說了句:“你忘了向你的老師說聲‘謝謝’”。登時,在場的老師和這個學生一起僵住了,辦公室蔓延一股尷尬的氣氛……
第二件事情是在某位政治老師的課堂上,學習《財政的作用》,談到“財政有促進教育公平的作用”,老師跟學生們分享自己的經驗:我們讀書那會兒還沒有實行義務教育學雜費全免,當時每個學期都要交好幾百甚至上千的課本費、雜費,大家現在就享受國家給你們的福利了,社會在不斷進步,財政支持民生的力度也在加強。底下學生一片議論聲,並表現出不以為然甚至不滿意的態度來。老師奇怪了:大家不覺得這是一種進步嗎?學生幾乎齊聲地:不!這一個“不”字震撼了老師的心,原來在學生心裏,這根本不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
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還能發現:寒流來臨,各外宿生家長紛紛來校接孩子,孩子是很自然地把書包遞給家長;內宿生對送來衣服食物的家長不假辭色;家長打電話向老師訴苦,說孩子一迴到家就迴房關上房門玩電腦,時間一到出來吃飯,完了飯碗一丟,洗完澡髒衣服一丟,又迴去玩電腦。“連打聲招唿都省了”。諸如此類的事情頻繁地在學生中上演,令於飛不禁反思: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麽問題?
青少年學生逐漸失去感恩心,首要原因在於從小的教育中無論是家庭、學校都過度溺愛、保護孩子,隻是不斷對他們付出關懷和愛,卻甚少教導孩子除了接受,也需感恩和給予。這就等於給孩子傳導一種日漸扭曲的觀念:別人幫助我、愛護我是應當的,“我是太陽”、“地球圍著我轉”等觀念逐漸在他們思想裏形成並日漸根深蒂固。這樣培養起來的孩子成長過程中一遇到不能順自己心、如自己意的事情就開始埋怨、發泄他們的不滿,甚至小小挫折即能把他們打垮。
此外,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也是造成孩子失去感恩、樂觀心態的外部原因。我國在走進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人們會強烈地感受到道德關係與經濟利益的偏差甚至反差,現實生活中善行得不到善報,惡行得不到懲罰的現象屢屢發生,就會動搖個體對道德迴報意識的認知能力和堅守力度。常說5-2≤0,即是說學校五天的教育可能會在兩天的社會影響中變得一無所有,還可能走向負麵。因此,必須建立校外教育基地,為他們的社會實踐導向;還必須建立家校聯係製度,通過教師家訪或鼓勵家長常來與老師交流學生自主實踐的情況,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提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