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建好了,糧食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長出來的,村長又找了村裏糧食比較多的幾戶人家,同他們商量先借些糧食出來,幫助斷糧的人家度過眼下這段難熬的日子,等大棚裏的糧食長出來了,再還他們。
再不願意,村長的麵子還是要給的,不說村裏現在搭了不少大棚,借出去的糧食還迴來的希望挺大,就是他們以後還要在村子生活下去,有些事情就不能做的太絕了。
借糧的人真心實意,又有村長擔保,整個過程並沒有多困難,還算順利的完成了。
陳念雖然沒有跟風弄大棚,卻也想把空間裏再多種點糧食。
空間裏的幾塊靈田,兩塊種了水稻,還有幾塊亂七八糟的種著水果蔬菜之類,然後就是原本長著的草藥。
之前種下的時候沒仔細弄,陳念想著借這個機會好好規整一下。
水稻特地挖了溝渠的,不能動,長著草藥的幾塊陳念也不敢隨便亂動,還是齊鶴水進來,看哪些可以移植,挑挑揀揀的移植到一起了,這樣一來,就又空出不少土地。
從前種水果的,就還是種水果,隻是把空著的地方全部利用起來;蔬菜也是種了幾人愛吃的,考慮到後院的菜園沒了,就又多種了些。
剩下的土地一部分種上玉米,陳念比較喜歡吃嫩嫩的煮玉米,還種了奶奶喜歡吃的高粱米,齊鶴水倒是不挑,沒有特別喜歡吃的主食,於是就種了營養價值很高的穀子。
空間裏的水潭陳念還種了幾株蓮藕上去,等到開花的時候,可以一邊吃著美滋滋的水果,一邊賞蓮了。
這一忙就是大半個月,等他們終於又可以閑下來的時候,時間已經到了十月底。
天氣越來越幹燥,氣溫也越來越低了,村裏的人緊趕慢趕終於把大棚裏的土地都種上了,不過也沒敢種太嬌貴的作物,大多還是些土豆紅薯玉米之類的,第一次弄大棚,怕控製不好溫度,盡量種些好養活的。
齊鶴水說空間裏的幾株草藥成熟了,這幾天都在折騰那些草藥,摘下來就要馬上製成丹藥,放久了靈氣就會流失。
這些陳念卻是不懂的,但每次齊鶴水進空間煉丹,陳念必須得陪著,呆的時間久了,覺得實在無聊,就把前陣子收的紅薯都拿出來了,準備曬點紅薯幹吃。
農村不像大城市買什麽都方便,小孩子零食不多,陳念小時候的零食差不多都是奶奶親手做的。
雖然空間裏堆著不少齊鶴水當初買迴來囤積的零食,薯片餅幹什麽的種類還是挺多的,但陳念還是不由得懷念起小時候的味道。
做紅薯幹要先把紅薯熬煮地透爛,擱置一個晚上放涼,第二天再切片。
陳念也不管汙染了這仙境一般的地方,就在齊鶴水煉丹的旁邊架起一口鍋生火煮起紅薯來,怕煮出來的不夠甜,還加了點冰糖。
等到紅薯被煮的爛爛的,用筷子一戳能很容易穿透的時候,就是可以了。
放涼之後切成條狀,放在蓋頂板上晾著,等著水分慢慢蒸發。
蓋頂板是用高粱杆兒做的,選粗細差不多的高粱杆,並成緊緊的一排,用粗粗的麻繩一根根逢起來,連著逢幾排,就不會散架了,邊緣再修剪成圓形或者正方形。
一般農村每家每戶都會有許多大小形狀不一的蓋頂板,用來晾紅薯幹、蘿卜幹之類的是最好不過。
剩下的都交給時間,等這些紅薯條曬幹之後,就可以吃了,甜甜的很有嚼勁。
村裏也有人曬紅薯幹的,不過大多數人家還是選擇把紅薯切成絲,曬幹之後可以當糧食吃,從前吃不飽的時候,大家都是這麽做的。
等陳念的紅薯幹曬好能吃的時候,齊鶴水終於完成了所有丹藥的煉製,陳念也沒去問他都煉了些什麽靈丹妙藥,反正用的時候自然會知道的。
除了煉丹,齊鶴水另選了些草藥,根據不同草藥的藥性,各選了幾種水果,分別製作了好幾壇果酒,這卻是專門為陳奶奶準備的。
每天飲一點,對老人的身體有好處,也可以延年益壽。
陳念不懂這些草藥的道道,隻聽說對奶奶身體好,就高高興興的接了,每日都會給奶奶倒一杯喝。
果酒不比其他,酒精含量低,還有一種獨特的藥草味道。奶奶開始喝不慣,可架不住孫女日日看著勸著,到後來也習慣了,倒真覺得精神好了不少。
小峪村越來越熱鬧了,外麵工作不好找,許多工廠都在歇業,而且賺到的幾個錢還不夠買糧食吃呢,在外打工的村民基本都迴來了。
除此之外,村裏還來了很多外麵的人,大都是來投奔的親戚朋友。
這個時候,人們普遍認為農村自己種糧食,怎麽也比城市好過一點,這個認知倒也不錯,至少小峪村目前為止沒有餓肚子的。此時誰要有個農村親戚,可要引得旁人好一頓羨慕。
這可真是風水輪流轉,平時難登大雅之堂的泥腿子窮親戚,此刻搖身一變竟成了救命稻草,還要上趕著巴結。
不過形式比人強,再怎麽心裏不平衡,也還得彎腰低頭的。
陳念想起一句俗語: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現在完全反過來了,那些上門投奔的,無不拖家帶口,大包小包的還帶了不少禮物。
給大人的漂亮時尚衣服,給小男孩的電動玩具汽車,給小女孩的大洋娃娃。大人們倒是看的明白,不會被這點糖衣炮彈打倒,奈何自家沒怎麽見過世麵的小崽子抵不住誘惑,看見玩具就雙眼放光,抱著不肯撒手,就不太好意思開口趕人走了。
很快小峪村就多了許多“城裏人”,不管他們來之前生活的怎樣,到了小峪村總算不會再餓肚子了。
意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的,陳家再次迎來了陳雲珍一家。
這次算上陳念的姑父,全家大大小小五口人都來齊了,也沒再用什麽司機,陳念姑父親自開車來的,全家五口人擠在一輛小轎車裏,還要裝上一些衣服之類的日用品,委委屈屈的到來了。
再不願意,村長的麵子還是要給的,不說村裏現在搭了不少大棚,借出去的糧食還迴來的希望挺大,就是他們以後還要在村子生活下去,有些事情就不能做的太絕了。
借糧的人真心實意,又有村長擔保,整個過程並沒有多困難,還算順利的完成了。
陳念雖然沒有跟風弄大棚,卻也想把空間裏再多種點糧食。
空間裏的幾塊靈田,兩塊種了水稻,還有幾塊亂七八糟的種著水果蔬菜之類,然後就是原本長著的草藥。
之前種下的時候沒仔細弄,陳念想著借這個機會好好規整一下。
水稻特地挖了溝渠的,不能動,長著草藥的幾塊陳念也不敢隨便亂動,還是齊鶴水進來,看哪些可以移植,挑挑揀揀的移植到一起了,這樣一來,就又空出不少土地。
從前種水果的,就還是種水果,隻是把空著的地方全部利用起來;蔬菜也是種了幾人愛吃的,考慮到後院的菜園沒了,就又多種了些。
剩下的土地一部分種上玉米,陳念比較喜歡吃嫩嫩的煮玉米,還種了奶奶喜歡吃的高粱米,齊鶴水倒是不挑,沒有特別喜歡吃的主食,於是就種了營養價值很高的穀子。
空間裏的水潭陳念還種了幾株蓮藕上去,等到開花的時候,可以一邊吃著美滋滋的水果,一邊賞蓮了。
這一忙就是大半個月,等他們終於又可以閑下來的時候,時間已經到了十月底。
天氣越來越幹燥,氣溫也越來越低了,村裏的人緊趕慢趕終於把大棚裏的土地都種上了,不過也沒敢種太嬌貴的作物,大多還是些土豆紅薯玉米之類的,第一次弄大棚,怕控製不好溫度,盡量種些好養活的。
齊鶴水說空間裏的幾株草藥成熟了,這幾天都在折騰那些草藥,摘下來就要馬上製成丹藥,放久了靈氣就會流失。
這些陳念卻是不懂的,但每次齊鶴水進空間煉丹,陳念必須得陪著,呆的時間久了,覺得實在無聊,就把前陣子收的紅薯都拿出來了,準備曬點紅薯幹吃。
農村不像大城市買什麽都方便,小孩子零食不多,陳念小時候的零食差不多都是奶奶親手做的。
雖然空間裏堆著不少齊鶴水當初買迴來囤積的零食,薯片餅幹什麽的種類還是挺多的,但陳念還是不由得懷念起小時候的味道。
做紅薯幹要先把紅薯熬煮地透爛,擱置一個晚上放涼,第二天再切片。
陳念也不管汙染了這仙境一般的地方,就在齊鶴水煉丹的旁邊架起一口鍋生火煮起紅薯來,怕煮出來的不夠甜,還加了點冰糖。
等到紅薯被煮的爛爛的,用筷子一戳能很容易穿透的時候,就是可以了。
放涼之後切成條狀,放在蓋頂板上晾著,等著水分慢慢蒸發。
蓋頂板是用高粱杆兒做的,選粗細差不多的高粱杆,並成緊緊的一排,用粗粗的麻繩一根根逢起來,連著逢幾排,就不會散架了,邊緣再修剪成圓形或者正方形。
一般農村每家每戶都會有許多大小形狀不一的蓋頂板,用來晾紅薯幹、蘿卜幹之類的是最好不過。
剩下的都交給時間,等這些紅薯條曬幹之後,就可以吃了,甜甜的很有嚼勁。
村裏也有人曬紅薯幹的,不過大多數人家還是選擇把紅薯切成絲,曬幹之後可以當糧食吃,從前吃不飽的時候,大家都是這麽做的。
等陳念的紅薯幹曬好能吃的時候,齊鶴水終於完成了所有丹藥的煉製,陳念也沒去問他都煉了些什麽靈丹妙藥,反正用的時候自然會知道的。
除了煉丹,齊鶴水另選了些草藥,根據不同草藥的藥性,各選了幾種水果,分別製作了好幾壇果酒,這卻是專門為陳奶奶準備的。
每天飲一點,對老人的身體有好處,也可以延年益壽。
陳念不懂這些草藥的道道,隻聽說對奶奶身體好,就高高興興的接了,每日都會給奶奶倒一杯喝。
果酒不比其他,酒精含量低,還有一種獨特的藥草味道。奶奶開始喝不慣,可架不住孫女日日看著勸著,到後來也習慣了,倒真覺得精神好了不少。
小峪村越來越熱鬧了,外麵工作不好找,許多工廠都在歇業,而且賺到的幾個錢還不夠買糧食吃呢,在外打工的村民基本都迴來了。
除此之外,村裏還來了很多外麵的人,大都是來投奔的親戚朋友。
這個時候,人們普遍認為農村自己種糧食,怎麽也比城市好過一點,這個認知倒也不錯,至少小峪村目前為止沒有餓肚子的。此時誰要有個農村親戚,可要引得旁人好一頓羨慕。
這可真是風水輪流轉,平時難登大雅之堂的泥腿子窮親戚,此刻搖身一變竟成了救命稻草,還要上趕著巴結。
不過形式比人強,再怎麽心裏不平衡,也還得彎腰低頭的。
陳念想起一句俗語: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現在完全反過來了,那些上門投奔的,無不拖家帶口,大包小包的還帶了不少禮物。
給大人的漂亮時尚衣服,給小男孩的電動玩具汽車,給小女孩的大洋娃娃。大人們倒是看的明白,不會被這點糖衣炮彈打倒,奈何自家沒怎麽見過世麵的小崽子抵不住誘惑,看見玩具就雙眼放光,抱著不肯撒手,就不太好意思開口趕人走了。
很快小峪村就多了許多“城裏人”,不管他們來之前生活的怎樣,到了小峪村總算不會再餓肚子了。
意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的,陳家再次迎來了陳雲珍一家。
這次算上陳念的姑父,全家大大小小五口人都來齊了,也沒再用什麽司機,陳念姑父親自開車來的,全家五口人擠在一輛小轎車裏,還要裝上一些衣服之類的日用品,委委屈屈的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