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早,吳銘率領大軍開拔,沿著楚王來時的路,進軍洛陽,支援長沙王。
五天後。
長安最後一批百姓撤離後,整個長安城都陷入了一片寂靜中,寥寥炊煙飄散。悅仙閣成了整個長安最熱鬧的地方了,整條街道上隻有這裏,還有人在進進出出的忙碌著。
齊王、劉景雲、劉伯、雲舒師徒倆都跟著百姓的隊伍一起離開了,隻留下小霸王跟著林楚主持大局,城內的守兵滿打滿算也就兩千出頭。
另一邊趙州予帶著四千士兵也趕到了潼關。
時間緊迫,進了關之後,趙州予便派了兩千士兵將已經裝好的馬車,拉走。隨後便帶人繼續裝車,裝完便出發。
為了防止楚王不信守承諾,趙州予留了一千士兵在北上的岔路口,防止敵人偷襲。
而遠在北大營的中軍大帳卻也發生了一件大事,北大營幾乎全部的統領都聚在了這裏。
近期牧族的進攻已經停下了,在收到徐來送來的信後,李老將軍猶豫了許久,才下定決心將他們叫來開會。
千夫長、校尉、偏將,所有一線作戰隊伍的指揮官都來了,四五十人坐在大帳內,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討論著前線的情況。
“瑪德,也不知牧族抽的什麽風?突然又撤了。”
“是啊,老陸,你們傷亡如何啊?”
半個月前,牧族的大軍突然後撤了五十裏。
“傷亡不大,他們這次跟往年不同,隻是為了牽製住我們。”
“是啊,也不知楚王許了他們什麽好處?”
“送出的都是我黎國的東西,真該殺啊。”
......
楚王叛亂的消息早就傳遍了全國,北大營的士兵對楚王那是恨得牙癢,提及楚王,不問候一下他全家, 都算是積了口德了。
“安靜。”
突然,李老將軍走了進來,一聲雷鳴般的厲喝響起,帳內漸漸安靜了下來。
“把地圖拿來。”
李老將軍話音落,四名士兵抬著一卷布走到了眾人的前方,還有兩名士兵搬著凳子到了這四名士兵的後麵。
地圖緩緩拉開,後側的兩名士兵站到了凳子上,這樣眾將領便能很清晰的看到地圖了。
“隨軍的先鋒已經進了黎國,大軍不日便會抵達長安城下,城外還有楚王虎視眈眈,楚王已經攻城一個月,城內糧草不濟,如果是你們守長安,這仗要怎麽打?”
這便是當下長安城的處境,李老將軍鬢角花白,他在戰場摸爬滾打多年,卻曾未遇到過類似如今長安的困境,所以他準備以此為題,跟自己手下的這些將領一塊探討探討。
“將軍,隨國多少兵力?”
“最少二十萬。”
“守兵兵力多少?”
“不到四萬。”
“有支援嗎?”
“紫炎營被蜀兵絆住,而我們則被牧族牽製,目前,潼關在我們手裏。”
下麵不斷的有人補充問題,隨後,帳內三五人一塊開始小聲的討論,李老將軍也沒有催,坐在主位上,開始品茶。然後讓舉著地圖的士兵暫時休息。
“將軍,這是死局,糧草不夠,長安根本守不住啊。”
大概一盞茶後,一名裨將站了起來,城內沒有糧草,外麵又沒支援,這還怎麽守啊。他們無論怎麽推演,最後都過不了糧草這關。
“那麽如果你們是長安的守將,你會如何應對?”
但凡有點軍事常識的都知道長安守不住,李老將軍的重點也不在這裏,他考校的是他們的戰略能力。
“撤。”
“死守等支援。”
眾人紛紛發言,有人堅持死守,有人提議撤出長安。
“往哪撤?”
“潼關。”
“漢中。”
......
“你們是不是忘了城外還有楚王的大軍?兵力差不多七八萬吧。”
李老將軍提醒道。
其實這樣的會議經常會在北大營的各個大帳內進行,針對某一行動進行反複推演,直到規避掉己方容易出錯的地方。
李老將軍沒有參與討論的意思,隻是不停的迴答他們補充進來的條件。
“不要桎梏於長安這一座城池。戰爭中,一座城池的重要與否,取決於你是否能夠挖掘出它的戰略價值。”
李老將軍又給了他們一個提醒。
“咳咳,你們誰來說說啊,想到什麽便說什麽嘛。”
李老將軍見他們都討論來討論去,好像陷入了一種困境之中,始終拿不出確定的方案來。
“將軍,各位,俺先來吧。”
話音落,下麵一位虎背熊腰的大漢舉起了右手。
“俺的想法是撤到潼關,潼關易守難攻,城內有四萬兵馬,足夠俺守潼關了。”
“長安不就丟了嗎?”
有人出聲提醒道。
“長安俺守不住。”
大漢迴道。
“這個方法可行嗎?隨軍於楚王的性質是不同的,他是外敵,如果隨軍采用步步蠶食的方法,那麽長安以西的地方,不出十年便會成了隨國的領土。所以你們不光要考慮當下,還要把時間線拉長。”
李老將軍沒有否定他的想法,隻是不停的給他們提供可供參考的思路。
“將軍,那齊王現在是如何應對的?”
突然,人群中不知誰問了一句,眼下身處困境的不是他們啊,他們的方案好與壞都影響不到齊王呀。
“地圖。”
李老將軍輕笑,示意士兵再將地圖舉起來。
“他們已經決定撤到延安。”
“啊!”
“這怎麽可能?”
“延安在鬧旱災,去延安能有什麽用。”
前段時間,延安旱災,有向北大營送信求援,這事他們都知道,所以剛剛他們都自動的屏蔽了延安這個地方。
“嗬嗬,你們看地圖。漢中、潼關、延安和北大營,這四個地方連起來就成了一道大壩,而長安就是這大壩前的一道堰,隨軍奔湧而來,兵勢會在抵達長安時達到最大,長安肯定是守不住的,所以齊王幹脆便退了出來,將守衛力量轉移到了延安。你們想隨軍占了長安後,還會不會東進攻打潼關?”
李老將軍拿著一支令牌指著地圖,在這四個地方畫了一道弧線。
“會。”
“肯定會的。”
......
眾人紛紛點頭。
“那麽你們再看。隨軍攻打潼關時,退出來的這四萬人撲到長安,或者直接攻打他們的尾部,隨軍便很難應付。而且,延安到我們的距離並不遠,即便牧族發動大規模進攻,我們還是能夠抽出兵力前去支援的,所以便斷了隨軍攻打延安的念頭。而且即便隨軍攻破了潼關,可他們敢過河嗎?後方綿延幾百數千公裏,齊王這四萬多人就成了一柄懸在隨軍頭頂的劍,可以斬斷他們的糧草運輸,也可以襲擾他們的隊伍。這還是沒考慮紫炎營的兵力,老郭收拾完蜀兵,豈會坐視不管,到時南北合攏,便能徹底鎖死隨軍東進的路。”
“妙啊。”
眾人聽了李老將軍的解釋,也都想明白了齊王為何要退到延安,紛紛誇讚此計的絕妙。
“嗬嗬,如果我告訴你們,這個謀略出自一個少年之手,你們作何感想。”
李老將軍收到林楚的信時,自己也是震驚了許久,不過他第一時間便讓輜重營,抽調營帳糧草送往延安了。不過帶著全城百姓轉移的消息他沒有跟眾人說,他還是比較擔心的,畢竟一座大型城池的遷徙,其中的難度不是一般的大,所以他對那個少年更加的欽佩。
李老將軍再次呷了一口茶,香。
“小霸王?”
眾人麵麵相覷,不知該如何迴應,他們剛剛潛意識的認為這都是齊王在主導,而李老將軍卻說是出自一個少年之手,他們猜測應該是小霸王。
“不是。這人你們不少人都見過,林楚,那個拾荒者的頭領。”
李老將軍很是喜愛這個機靈聰慧的少年,隻是自上次一別,已有三年之久了。
眾人聽到是林楚時,反應比剛剛平淡了不少,他們對拾荒者這群半大小子都是心生敬佩的。
會議結束後,李老將軍便讓他們返迴前線,以防牧族再次進攻。
五天後。
長安最後一批百姓撤離後,整個長安城都陷入了一片寂靜中,寥寥炊煙飄散。悅仙閣成了整個長安最熱鬧的地方了,整條街道上隻有這裏,還有人在進進出出的忙碌著。
齊王、劉景雲、劉伯、雲舒師徒倆都跟著百姓的隊伍一起離開了,隻留下小霸王跟著林楚主持大局,城內的守兵滿打滿算也就兩千出頭。
另一邊趙州予帶著四千士兵也趕到了潼關。
時間緊迫,進了關之後,趙州予便派了兩千士兵將已經裝好的馬車,拉走。隨後便帶人繼續裝車,裝完便出發。
為了防止楚王不信守承諾,趙州予留了一千士兵在北上的岔路口,防止敵人偷襲。
而遠在北大營的中軍大帳卻也發生了一件大事,北大營幾乎全部的統領都聚在了這裏。
近期牧族的進攻已經停下了,在收到徐來送來的信後,李老將軍猶豫了許久,才下定決心將他們叫來開會。
千夫長、校尉、偏將,所有一線作戰隊伍的指揮官都來了,四五十人坐在大帳內,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討論著前線的情況。
“瑪德,也不知牧族抽的什麽風?突然又撤了。”
“是啊,老陸,你們傷亡如何啊?”
半個月前,牧族的大軍突然後撤了五十裏。
“傷亡不大,他們這次跟往年不同,隻是為了牽製住我們。”
“是啊,也不知楚王許了他們什麽好處?”
“送出的都是我黎國的東西,真該殺啊。”
......
楚王叛亂的消息早就傳遍了全國,北大營的士兵對楚王那是恨得牙癢,提及楚王,不問候一下他全家, 都算是積了口德了。
“安靜。”
突然,李老將軍走了進來,一聲雷鳴般的厲喝響起,帳內漸漸安靜了下來。
“把地圖拿來。”
李老將軍話音落,四名士兵抬著一卷布走到了眾人的前方,還有兩名士兵搬著凳子到了這四名士兵的後麵。
地圖緩緩拉開,後側的兩名士兵站到了凳子上,這樣眾將領便能很清晰的看到地圖了。
“隨軍的先鋒已經進了黎國,大軍不日便會抵達長安城下,城外還有楚王虎視眈眈,楚王已經攻城一個月,城內糧草不濟,如果是你們守長安,這仗要怎麽打?”
這便是當下長安城的處境,李老將軍鬢角花白,他在戰場摸爬滾打多年,卻曾未遇到過類似如今長安的困境,所以他準備以此為題,跟自己手下的這些將領一塊探討探討。
“將軍,隨國多少兵力?”
“最少二十萬。”
“守兵兵力多少?”
“不到四萬。”
“有支援嗎?”
“紫炎營被蜀兵絆住,而我們則被牧族牽製,目前,潼關在我們手裏。”
下麵不斷的有人補充問題,隨後,帳內三五人一塊開始小聲的討論,李老將軍也沒有催,坐在主位上,開始品茶。然後讓舉著地圖的士兵暫時休息。
“將軍,這是死局,糧草不夠,長安根本守不住啊。”
大概一盞茶後,一名裨將站了起來,城內沒有糧草,外麵又沒支援,這還怎麽守啊。他們無論怎麽推演,最後都過不了糧草這關。
“那麽如果你們是長安的守將,你會如何應對?”
但凡有點軍事常識的都知道長安守不住,李老將軍的重點也不在這裏,他考校的是他們的戰略能力。
“撤。”
“死守等支援。”
眾人紛紛發言,有人堅持死守,有人提議撤出長安。
“往哪撤?”
“潼關。”
“漢中。”
......
“你們是不是忘了城外還有楚王的大軍?兵力差不多七八萬吧。”
李老將軍提醒道。
其實這樣的會議經常會在北大營的各個大帳內進行,針對某一行動進行反複推演,直到規避掉己方容易出錯的地方。
李老將軍沒有參與討論的意思,隻是不停的迴答他們補充進來的條件。
“不要桎梏於長安這一座城池。戰爭中,一座城池的重要與否,取決於你是否能夠挖掘出它的戰略價值。”
李老將軍又給了他們一個提醒。
“咳咳,你們誰來說說啊,想到什麽便說什麽嘛。”
李老將軍見他們都討論來討論去,好像陷入了一種困境之中,始終拿不出確定的方案來。
“將軍,各位,俺先來吧。”
話音落,下麵一位虎背熊腰的大漢舉起了右手。
“俺的想法是撤到潼關,潼關易守難攻,城內有四萬兵馬,足夠俺守潼關了。”
“長安不就丟了嗎?”
有人出聲提醒道。
“長安俺守不住。”
大漢迴道。
“這個方法可行嗎?隨軍於楚王的性質是不同的,他是外敵,如果隨軍采用步步蠶食的方法,那麽長安以西的地方,不出十年便會成了隨國的領土。所以你們不光要考慮當下,還要把時間線拉長。”
李老將軍沒有否定他的想法,隻是不停的給他們提供可供參考的思路。
“將軍,那齊王現在是如何應對的?”
突然,人群中不知誰問了一句,眼下身處困境的不是他們啊,他們的方案好與壞都影響不到齊王呀。
“地圖。”
李老將軍輕笑,示意士兵再將地圖舉起來。
“他們已經決定撤到延安。”
“啊!”
“這怎麽可能?”
“延安在鬧旱災,去延安能有什麽用。”
前段時間,延安旱災,有向北大營送信求援,這事他們都知道,所以剛剛他們都自動的屏蔽了延安這個地方。
“嗬嗬,你們看地圖。漢中、潼關、延安和北大營,這四個地方連起來就成了一道大壩,而長安就是這大壩前的一道堰,隨軍奔湧而來,兵勢會在抵達長安時達到最大,長安肯定是守不住的,所以齊王幹脆便退了出來,將守衛力量轉移到了延安。你們想隨軍占了長安後,還會不會東進攻打潼關?”
李老將軍拿著一支令牌指著地圖,在這四個地方畫了一道弧線。
“會。”
“肯定會的。”
......
眾人紛紛點頭。
“那麽你們再看。隨軍攻打潼關時,退出來的這四萬人撲到長安,或者直接攻打他們的尾部,隨軍便很難應付。而且,延安到我們的距離並不遠,即便牧族發動大規模進攻,我們還是能夠抽出兵力前去支援的,所以便斷了隨軍攻打延安的念頭。而且即便隨軍攻破了潼關,可他們敢過河嗎?後方綿延幾百數千公裏,齊王這四萬多人就成了一柄懸在隨軍頭頂的劍,可以斬斷他們的糧草運輸,也可以襲擾他們的隊伍。這還是沒考慮紫炎營的兵力,老郭收拾完蜀兵,豈會坐視不管,到時南北合攏,便能徹底鎖死隨軍東進的路。”
“妙啊。”
眾人聽了李老將軍的解釋,也都想明白了齊王為何要退到延安,紛紛誇讚此計的絕妙。
“嗬嗬,如果我告訴你們,這個謀略出自一個少年之手,你們作何感想。”
李老將軍收到林楚的信時,自己也是震驚了許久,不過他第一時間便讓輜重營,抽調營帳糧草送往延安了。不過帶著全城百姓轉移的消息他沒有跟眾人說,他還是比較擔心的,畢竟一座大型城池的遷徙,其中的難度不是一般的大,所以他對那個少年更加的欽佩。
李老將軍再次呷了一口茶,香。
“小霸王?”
眾人麵麵相覷,不知該如何迴應,他們剛剛潛意識的認為這都是齊王在主導,而李老將軍卻說是出自一個少年之手,他們猜測應該是小霸王。
“不是。這人你們不少人都見過,林楚,那個拾荒者的頭領。”
李老將軍很是喜愛這個機靈聰慧的少年,隻是自上次一別,已有三年之久了。
眾人聽到是林楚時,反應比剛剛平淡了不少,他們對拾荒者這群半大小子都是心生敬佩的。
會議結束後,李老將軍便讓他們返迴前線,以防牧族再次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