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夏縣。


    “迴來了,娃兒們,你們大迴來了咧。”一個婦人站在一棵老榆樹下注視著村口,激動的往屋裏叫道。


    “大……”


    兩個七八歲數的孩童一男一女,激動的從屋子裏跑了出來,與母親一同往外看去。


    隻見縣城的胡同上,一個麵色黝黑的漢子正挑著兩個籮筐,那籮筐明顯裝了不少玩意,壓的漢子肩膀一沉一沉的。


    漢子叫吳大用,顯然更加激動,看到妻兒老小在家門院子門口怯生生的張望,似乎有些難以置信。


    漢軍果然是好漢,在這縣城駐紮了這麽久,竟然不擾民!?


    他心中一一熱,把擔子放下,然後衝兩個孩子想開了臂膀。


    “娃兒,大迴來咧。”


    “哇……”兩個娃兒看的真切,急忙鑽入漢子懷裏,放聲大哭。


    吳大用一邊抱著兩個孩子,一邊伸手往籮筐扒拉一下。


    隻見他掀開茅草,裏頭竟然放著不少吃食。


    半扇拔了毛的羊肉,以及一些甜食,如冰糖葫蘆、糕點之類的玩意。


    這年頭甜食可是奢侈品,說來也是常態,尋常百姓一年到頭吃不到幾迴葷腥,那頭大幹巴巴卷的跟鳥窩似的,看不到半點頭油。


    蓬頭垢麵這一詞語,可見並非空穴來風。


    後世營養過剩,頭皮都能冒油的,在這個時代尋常百姓幾乎不可找到。


    吳大用給兩個兒女一人一串糖葫蘆,然後看向妻子。


    “渾家,我不在家這段時間,你們過得還好嗎?”吳大用略微緊張的看向妻子說道。


    婦人歎了口氣,感歎道:“你被吳三桂抓壯丁後,我們娘仨原本都快過不下去了。去年大雪封路,縣外凍死了不少人借咧,哪想有天夜裏,漢軍來敲門了。”


    “啥?漢軍敲門,他們想幹什麽,我跟他們拚了!”吳大用捏緊了拳頭,恨聲道。


    他僅僅憑借想象力,就能猜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麽。


    “不,不是當家的你想的那迴事。”婦人見丈夫麵紅赤耳的,怕不是二愣子毛病一犯,便要去討要說法,那不冤枉人家漢軍了嗎。


    “什麽,那,那後來是怎麽個迴事?”


    婦人緩緩道:“漢軍敲門,我怕他們跟以前的那些土匪兵一樣,找不到人,對咱們娃兒下手,於是死活不答應開門。


    按道理,當兵的敲門敲不開不應該砸門衝進來又逼又搶的嗎,可是啊,那些當兵的不知是得了命令,還是軍規所限,沒有硬闖,反而從院牆丟了糧食進來。”


    “當兵的發糧食?!”吳大用活了這麽多年,還是頭一次聽到這種稀罕事。


    “是的咧,整整二十斤,那個冬天,我們娘仨就是靠這點糧食,混著榆樹皮做窩頭,硬生生挺過來的。”


    “唿!”吳大用長出了一口氣,走了兩步,撫摸著院子裏的老榆樹。


    “崇禎九年,俺娘走之前,硬挺著一口氣,交代俺大,哪怕全家都要餓死,也要讓棵榆樹長大。


    當時不以為意,現在才發現,這老榆樹,當真的我們一家的恩人。”


    吳大用一邊摸著榆樹皮,一邊用一種緬懷的語氣,說出了一段話。


    婦人點了點頭,不置可否的說道:“誰說不是呢,老人們見多識廣,知道災年裏,一棵老榆樹意味著什麽咧。


    這老榆樹的樹皮,樹芽、樹花……哪樣不是救命的東西……”


    時至中午,夫婦二人把籮筐挑進了屋裏頭,然後婦人開始磨麵粉,吳大用卻在身上摸了摸,掏出了一張紙張。


    婦人眼尖的很,一邊麻利做飯,一邊抽空問道:“當家的,那是……”


    “征召令。”吳大用縮了縮頭,歎了一口氣,說道。


    咣當一聲,麵杆子失去了動力,掉落在地上。


    婦人緊張兮兮的問道:“朝廷不是廢除了徭役,免除了農稅了,咋咧,當官的說話不算話,還要人服徭役啊?!”


    服徭役短則三個月,長則半年,還要自己管飯,跟去死沒有任何區別,也難怪婦人緊張。


    “你胡說八道啥咧,不是服徭役,是征召你當家的當兵!”吳大用縮著頭,半蹲著在炕上說道。


    婦人沉默了下來,兩個小的不懂大人憂愁,在角落裏你一嘴我一嘴的吃著糖葫蘆。


    “當兵是賣命的活計,當家的,咱能不去不?”婦人猶猶豫豫的說道。


    “不成啊,聽縣裏頭幾個老鄉說了,無故而不召不到者,要吃牢飯的。”吳大用唉聲歎氣的說著,指著籮筐裏頭的東西。


    “瞅瞅,筐裏頭有肉有糧,還有一錠銀子,是事先發的安家費……”


    婦人委屈的掉下了眼淚,低聲哭泣道:“這不是強買強賣嗎……家裏頭今年分了地……官府又免除了農稅……以後種多少都是自個的,哪裏還要用你去賣命……掙那點碎銀子?”


    “哭哭哭,就知道哭,你也不想想,這胳膊能擰過大腿嗎,征召日期一到,看不到我的名字,官府第二天就來抓人,你說怎麽辦?”


    “可這天底下高個子多了去了,為何偏偏征召你?”婦人梗著脖子反駁道。


    “這我哪知道,反正就是輪到我了……”吳大用認命說道。


    且說天子平遼之後,迴到北京有感於兵力捉襟見肘,便下了一道旨意,征召十萬兵馬!


    而山西各縣今年有一千多個征召名額,卻是被吳大用撞上了大運。


    北京英武殿內,天子叫上一些心腹,開起了小朝會。


    兵部尚書張煌言站立在大殿中央,躬身拱手,將此次商議的內容一字不落的背誦了出來。


    “……此次征兵十萬,年齡範圍大致在十八到二十二之間,以未成婚、老實巴交的為主!”


    “在原先八軍原有之基礎上,設立第九至第二十軍,每軍大約一萬,設指揮使統領!”


    “每軍分為十個營,設千戶!”


    “每個營分十個隊,設百戶!”


    “每隊約十人至十五人不等,設隊官!”


    “以上編製,皆按陛下要求,雖與前明相似,卻更容易發揮火銃的威力……”


    趙成武坐在禦座上,聽完張煌言背誦完關於軍隊整編事宜後,便點了點頭。


    “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之烽火連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八月玻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八月玻璃並收藏明末之烽火連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