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小禮物
穿成堡宗他姐,一不小心拯救大明 作者:黎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予煥出了一圈京城迴來,耗費了大半年的時間,張太後看著她又高又瘦又黑的樣子,便也將先前祖孫兩個的別扭拋諸腦後,心疼起了孫女。
到底是去一趟關外,朱瞻基在這個年齡的時候也就隻是陪同朱棣出征,留守彼時還不是京城的順天,朱予煥一個女兒家卻已經在關外溜了一圈迴來。也多虧兀良哈剛剛朝貢互市結束,邊境還算平靜,朱予煥這一遭下來平安無事。
不說張太後,妃嬪們和女官們看到朱予煥平安無事,也都鬆了一口氣,
人雖然消瘦了些,乍一看不如以前那般光彩照人,但朱予煥精氣神一如既往的好,還特意將自己在邊境的所思所想寫成了文章呈交朱瞻基。
本質上雖然是頌聖文章,從太祖爺一路誇到朱瞻基,製度也好、建設也罷,全都誇了一遍。但她文筆極佳,文章不乏道理,還將朱瞻基迴遷開平、另修堡壘的一番操作言明利益,可謂是將陛下一片為國為民的良苦用心剖明於天下。朱瞻基自然十分驕傲,特意命司禮監的低階內官抄錄,分發示下。
他自己平日裏也常做詩文分發天下,以此來說明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到底是皇帝,總是到處去解釋自己的所作所為,到底太沒麵子,有了朱予煥的“說明”,一切都顯得如此順理成章。
當然,這也是為了堵上群臣的嘴,畢竟按照普遍的觀念來看,朱予煥是公主,更應該比尋常女子更加恪守禮節,如大部分閨中小姐一般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可朱予煥這次不僅出門,出的還是遠門,總要有個說法。
這篇文章恰好可以用於應付疑問,公主是代陛下出巡、體察民情,且邊境安穩無事,公主也平安歸來,又寫得一手錦繡文章,這一番操作顯然是在明示群臣不要多言。
朱瞻基禦下有方,又一向君臣和樂,先前出宮暗訪楊士奇,還把老頭子嚇了一跳,在心計方麵絲毫不亞於這些年齡大他許多的老臣,況且又是年紀,換成是誰都不想在這個時候找不痛快。
更何況順德公主都已經迴來了,這個時候多說無益,還不如迎合朱瞻基多誇幾句。更何況朱予煥的文章確實寫得不錯,遣詞造句的水平遠超許多大臣的想象。
畢竟朱予煥是皇家公主,真正看過她的文章的隻有那麽幾個人。就算外麵再怎麽誇,對於臣子們來說,都會下意識地把這些誇讚當做是場麵話。
但真的看到朱予煥的文章之後,大臣們也總算明白朱瞻基為什麽如此放心大膽地拿出順德公主的文章抄錄下發了,原來順德公主聰慧一說並非客套。
大臣們吃驚他們的,朱予煥則是照常出宮去,不是跑東嶽廟便是去太平茶坊和布莊。
眼下為年節,正是熱鬧的時候,這兩處人都極多。尤其是東嶽廟,過年來上香的人更多,朱予煥來與劉淵然探討道法時也常能看到女眷。
“平日裏未曾見過有這麽多的人。”
劉淵然見她好奇,笑嗬嗬地解釋道:“殿下還不知道,您的農書在京中流傳有些時日了,如今這文章又下發臣屬,流傳到了民間,有聽說公主甚至敢親自同劉將軍巡邊,不懼蠻夷,百姓們都格外好奇,殿下究竟是一位怎樣的人物。”
朱予煥眨眨眼,這才明白過來,笑道:“所以他們來東嶽廟是為了來看我?”
“不說東嶽廟,老朽聽人說,太平茶坊和承平布莊更是熱鬧,很多人都想一睹殿下尊容。”
朱予煥沒想到自己竟然也做了一把野生的旅遊大使,啞然失笑,道:“來了也不一定能看到,虧大家有這個辛苦特意跑來。”
大抵是因為朱予煥隨軍巡邊的消息傳了出去,可以說見過她容貌的人不計其數,如此行事,和以前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公主截然不同,加上如今風氣寬鬆,才有百姓敢大著膽子想來碰個運氣,看看傳聞中的順德公主究竟是什麽樣子。
若非朱予煥先前曾經捐糧又辦善堂,風評恐怕不會這麽好,大部分人大概也隻會指責朱予煥不守婦道。
“若不是公主仁善、以身作則,百姓們也不會如此崇信正一道。”劉淵然有些感慨,道:“是東嶽廟沾了殿下的光。”
朱予煥聞言摸了摸下巴,若有所思。
看來朱瞻基是拿她做天下太平的招牌之一,隻是之後行事也要更加小心,畢竟公主身份的影響力要比之前更強,所謂一舉一動皆為天下表率正是如此,最重要的是更容易被別人抓住小辮子,輕易打迴原形。
劉淵然待到朱予煥迴過身,這才接著說道:“不瞞殿下,待到新年一過,老朽也要告老返迴應天了。”
朱予煥微微挑眉,有些意外地問道:“真人的決定怎麽如此草率?如今陛下正是信任真人的時候。”
她聽常去仁智殿的妹妹提起過,朱瞻基畫像的時候常召劉淵然麵聖探討道法,可見對劉淵然頗為寵信。
劉淵然斂容莊重道:“多虧陛下與殿下垂愛,如今正一道在京中頗受尊崇,已然實現了老朽振興正一道的心願。如今殿下正是繁花似錦的時候,老朽也不好繼續在京城呆下去。老朽曾經和陛下提起過,殿下對於道法頗有領悟,往後也可以同老朽的徒弟邵通妙切磋。平日裏百姓若需要大夫,公主也可以在東嶽廟義診。”
朱予煥一愣,立刻明白了劉淵然的言外之意。
她特意和劉淵然、正一道親近,既不是真的對道法感興趣,也不是如朱瞻基那樣想著延年益壽。為的不過是塑造一個親近道家的形象,免得朱瞻基聽了別人的耳邊風,早早給她找個夫家打包出嫁。
但和宗教的關係太過親密也不全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劉淵然和朱瞻基的關係也很親近,朱瞻基本人還吃劉淵然煉的丹藥,要是朱瞻基出個什麽差錯,難保不會有人懷疑朱予煥和劉淵然有串聯。為了雙方的前途考慮,當然是劉淵然主動退一步。
話是這麽說,朱予煥卻不得不聯想到別的方麵——該不會劉淵然發現朱瞻基的身體不大行了,所以打算直接提桶跑路吧……
好在劉淵然接下來的動作徹底打消了朱予煥的疑慮,這位頭銜頗長、被稱之為“大真人”的正一道道士鄭重地捧出一個小瓶子,道:“這丹藥是老朽精心煉製,贈予殿下以表謝意。若殿下還有需要,老朽在京師的弟子們也精通煉丹,時常為陛下獻藥。”
朱予煥陷入了沉默,看著一臉真誠的劉淵然,她還是接了過來,道:“真人費心了。”
雖然她才不會作死吃這種東西,但怎麽說這也是這位大真人的一片好心,大不了之後直接獻給朱瞻基,反正這東西在朱瞻基看來是香餑餑。
到底是去一趟關外,朱瞻基在這個年齡的時候也就隻是陪同朱棣出征,留守彼時還不是京城的順天,朱予煥一個女兒家卻已經在關外溜了一圈迴來。也多虧兀良哈剛剛朝貢互市結束,邊境還算平靜,朱予煥這一遭下來平安無事。
不說張太後,妃嬪們和女官們看到朱予煥平安無事,也都鬆了一口氣,
人雖然消瘦了些,乍一看不如以前那般光彩照人,但朱予煥精氣神一如既往的好,還特意將自己在邊境的所思所想寫成了文章呈交朱瞻基。
本質上雖然是頌聖文章,從太祖爺一路誇到朱瞻基,製度也好、建設也罷,全都誇了一遍。但她文筆極佳,文章不乏道理,還將朱瞻基迴遷開平、另修堡壘的一番操作言明利益,可謂是將陛下一片為國為民的良苦用心剖明於天下。朱瞻基自然十分驕傲,特意命司禮監的低階內官抄錄,分發示下。
他自己平日裏也常做詩文分發天下,以此來說明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到底是皇帝,總是到處去解釋自己的所作所為,到底太沒麵子,有了朱予煥的“說明”,一切都顯得如此順理成章。
當然,這也是為了堵上群臣的嘴,畢竟按照普遍的觀念來看,朱予煥是公主,更應該比尋常女子更加恪守禮節,如大部分閨中小姐一般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可朱予煥這次不僅出門,出的還是遠門,總要有個說法。
這篇文章恰好可以用於應付疑問,公主是代陛下出巡、體察民情,且邊境安穩無事,公主也平安歸來,又寫得一手錦繡文章,這一番操作顯然是在明示群臣不要多言。
朱瞻基禦下有方,又一向君臣和樂,先前出宮暗訪楊士奇,還把老頭子嚇了一跳,在心計方麵絲毫不亞於這些年齡大他許多的老臣,況且又是年紀,換成是誰都不想在這個時候找不痛快。
更何況順德公主都已經迴來了,這個時候多說無益,還不如迎合朱瞻基多誇幾句。更何況朱予煥的文章確實寫得不錯,遣詞造句的水平遠超許多大臣的想象。
畢竟朱予煥是皇家公主,真正看過她的文章的隻有那麽幾個人。就算外麵再怎麽誇,對於臣子們來說,都會下意識地把這些誇讚當做是場麵話。
但真的看到朱予煥的文章之後,大臣們也總算明白朱瞻基為什麽如此放心大膽地拿出順德公主的文章抄錄下發了,原來順德公主聰慧一說並非客套。
大臣們吃驚他們的,朱予煥則是照常出宮去,不是跑東嶽廟便是去太平茶坊和布莊。
眼下為年節,正是熱鬧的時候,這兩處人都極多。尤其是東嶽廟,過年來上香的人更多,朱予煥來與劉淵然探討道法時也常能看到女眷。
“平日裏未曾見過有這麽多的人。”
劉淵然見她好奇,笑嗬嗬地解釋道:“殿下還不知道,您的農書在京中流傳有些時日了,如今這文章又下發臣屬,流傳到了民間,有聽說公主甚至敢親自同劉將軍巡邊,不懼蠻夷,百姓們都格外好奇,殿下究竟是一位怎樣的人物。”
朱予煥眨眨眼,這才明白過來,笑道:“所以他們來東嶽廟是為了來看我?”
“不說東嶽廟,老朽聽人說,太平茶坊和承平布莊更是熱鬧,很多人都想一睹殿下尊容。”
朱予煥沒想到自己竟然也做了一把野生的旅遊大使,啞然失笑,道:“來了也不一定能看到,虧大家有這個辛苦特意跑來。”
大抵是因為朱予煥隨軍巡邊的消息傳了出去,可以說見過她容貌的人不計其數,如此行事,和以前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公主截然不同,加上如今風氣寬鬆,才有百姓敢大著膽子想來碰個運氣,看看傳聞中的順德公主究竟是什麽樣子。
若非朱予煥先前曾經捐糧又辦善堂,風評恐怕不會這麽好,大部分人大概也隻會指責朱予煥不守婦道。
“若不是公主仁善、以身作則,百姓們也不會如此崇信正一道。”劉淵然有些感慨,道:“是東嶽廟沾了殿下的光。”
朱予煥聞言摸了摸下巴,若有所思。
看來朱瞻基是拿她做天下太平的招牌之一,隻是之後行事也要更加小心,畢竟公主身份的影響力要比之前更強,所謂一舉一動皆為天下表率正是如此,最重要的是更容易被別人抓住小辮子,輕易打迴原形。
劉淵然待到朱予煥迴過身,這才接著說道:“不瞞殿下,待到新年一過,老朽也要告老返迴應天了。”
朱予煥微微挑眉,有些意外地問道:“真人的決定怎麽如此草率?如今陛下正是信任真人的時候。”
她聽常去仁智殿的妹妹提起過,朱瞻基畫像的時候常召劉淵然麵聖探討道法,可見對劉淵然頗為寵信。
劉淵然斂容莊重道:“多虧陛下與殿下垂愛,如今正一道在京中頗受尊崇,已然實現了老朽振興正一道的心願。如今殿下正是繁花似錦的時候,老朽也不好繼續在京城呆下去。老朽曾經和陛下提起過,殿下對於道法頗有領悟,往後也可以同老朽的徒弟邵通妙切磋。平日裏百姓若需要大夫,公主也可以在東嶽廟義診。”
朱予煥一愣,立刻明白了劉淵然的言外之意。
她特意和劉淵然、正一道親近,既不是真的對道法感興趣,也不是如朱瞻基那樣想著延年益壽。為的不過是塑造一個親近道家的形象,免得朱瞻基聽了別人的耳邊風,早早給她找個夫家打包出嫁。
但和宗教的關係太過親密也不全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劉淵然和朱瞻基的關係也很親近,朱瞻基本人還吃劉淵然煉的丹藥,要是朱瞻基出個什麽差錯,難保不會有人懷疑朱予煥和劉淵然有串聯。為了雙方的前途考慮,當然是劉淵然主動退一步。
話是這麽說,朱予煥卻不得不聯想到別的方麵——該不會劉淵然發現朱瞻基的身體不大行了,所以打算直接提桶跑路吧……
好在劉淵然接下來的動作徹底打消了朱予煥的疑慮,這位頭銜頗長、被稱之為“大真人”的正一道道士鄭重地捧出一個小瓶子,道:“這丹藥是老朽精心煉製,贈予殿下以表謝意。若殿下還有需要,老朽在京師的弟子們也精通煉丹,時常為陛下獻藥。”
朱予煥陷入了沉默,看著一臉真誠的劉淵然,她還是接了過來,道:“真人費心了。”
雖然她才不會作死吃這種東西,但怎麽說這也是這位大真人的一片好心,大不了之後直接獻給朱瞻基,反正這東西在朱瞻基看來是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