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新衙門
穿成堡宗他姐,一不小心拯救大明 作者:黎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瞻基雖然班師迴朝,但事務眾多,自然是不能一迴來就大擺宴席慶賀勝利。
首要的便是處理漢王朱高煦一家,朱瞻基暫時沒有要他們性命的打算,隻是命工部在西苑修建高牆,將朱高煦一家全部關在裏麵,吃穿供應倒是還和在王府時期一樣,還特意分派了宮人前去照顧漢王一家,並沒有苛待朱高煦的意思,甚至可以說寬和大度,畢竟朱高煦可是實實在在地謀反,換成是太祖太宗,早就拉出去砍了。
至於為什麽特意關在西苑,想必也是為了方便朱瞻基能夠隨時詢問朱高煦,好將他的證詞和錦衣衛先前在京中搜集的證據一一對應。
之前劉永誠已經幫吳家做好了掃尾工作,加上塞哈智本人和先前無風起浪的紀綱不同,更偏向於無功無過,他本人又是朱予煥的師傅,師徒兩個人之中的任意一個出了事,另一個都跑不了,朱予煥自然不必擔心,隻是讓靠得住的女官盯緊漢王,免得他說出什麽不該說的東西來。
朱高煦為了活命,大概正在不斷地往外亂吐消息,誰知道這個人會不會和吳妙素來一場自爆。
不過依照朱高煦的個性,要是真想和吳妙素同歸於盡,估計早就爆了,也不用特意忍耐。
對於朱瞻基來說,雖然不能夠確定漢王的這些情報幾分是真、幾分是假,但朱瞻基必然會詳細地記錄在案,然後再想辦法去核實,甚至以此來拿捏朝中官員。
漢王是皇帝的叔叔,大臣們可不是,一旦和造反扯上關係,想要善終那是萬萬不可能的。
尤其是在楊士奇和楊溥共同反對陳山和楊榮捉拿趙王的提議之後,朱瞻基即便麵上不顯山不露水,可心中大概率還是惱怒的,誰要是撞在這個槍口上,那就少不了要脫層皮了。
朱瞻基是體麵人,雖然楊士奇和楊溥和他唱反調,但名義上都是為了皇帝的名聲,更不用說兩人都是先帝留下的肱股之臣,朱瞻基自然也不會將這點小事放在心上,隻是陳山作為帶頭提出“擒拿趙王”的人,免不得要受些磋磨。
朱予煥不在局中,反而能明顯看得出來,朱瞻基手中拿捏的東西越來越多,也就無所謂自己在朝中有沒有話事人了。更何況陳山曾是他的老師,又是忠心於他的臣子,就算受些委屈也不會有怨言。
加上之前陳山和楊士奇針鋒相對,不免都對對方有些怨言,反而讓朱瞻基從中獲利。
因此不久後,朱瞻基便讓陳山到宮內新開設的內書堂中做講官,負責教授宦官三字經、千字文,再到四書五經,加上陳山這個曾經的戶部尚書做老師,這樣的私塾,若是放在外麵,恐怕早就被人踏破了門檻。
內書堂的上級是司禮監,在吸收過有一定知識和政治素養的內官之後,無形之中可以對標翰林院。
所以別看陳山似乎“落魄”到要去教內官讀書,可這也恰恰體現了朱瞻基對他的信任。
要是第一批內官由楊士奇等人教授,反而會成為朱瞻基的掣肘。
朱予煥對別的不做評價,也不得不承認,朱瞻基在這方麵確實玩得轉,但凡換個人玩,十有八九要翻車。
內書堂選拔要求嚴格,資質越高越好,好處也十分明顯,朱予煥自然是毫不猶豫地讓懷恩也去參加選拔。
這種大好事不去白不去,雖然內書堂讀書讀不好肯定不會是簡單的戒尺懲罰,但能過堅持下去也會有巨大收益,而且平日裏讀書的時候還不用幹活,即使都是普通內官,隻要入了內書堂,也比其他內官更受尊重,這種好事誰不想參加?
懷恩心中放不下朱予煥,但想到在內書堂通過考核之後便更能幫得上朱予煥,便欣然同意。
他平日裏就跟在朱予煥身邊一起聽講,入門級的考試自然是不在話下,輕輕鬆鬆便進了內書堂。
身邊沒了懷恩時常跟隨,朱予煥一開始是有些不習慣,不過平日裏練習拳腳的時候便也更加輕鬆隨意,隻是負傷的情況也更加頻繁。
朱瞻基好不容易忙完這一堆事,這才有閑暇去後宮,順便將自己出征前未能告訴女兒的好消息傳達到位,沒想到一進門就看到朱予煥讓宮人幫她處理淤青,不免有些詫異。
朱予煥一向性格堅毅,也不是什麽忍氣吞聲的個性,被打了竟然不告訴別人……難不成是在宮外被打的?
朱瞻基當然知道女兒在宮外開茶坊、賣琉璃,但這本就是無傷大雅的小事,也不至於這麽招人恨,更不必說沒人敢毆打公主,朱予煥怎麽會受傷呢?
原本任由宮人處理淤青的朱予煥將衣袖放下,乖乖行禮道:“煥煥見過爹爹。”她有些疑惑地問道:“怎麽不見娘和桐桐?”
“太後留皇後和嬪妃們訓話,朕就先來看看你。”朱瞻基調侃道:“朕可是聽太後說了,順德公主如今是越來越忙了,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見到的。”
朱予煥聞言笑彎了眼睛,又努力故作嚴肅,道:“軍令如山,爹爹神武威揚,一聲令下,天下莫敢不從。”
朱瞻基伸手捏捏女兒的臉頰,莞爾道:“你這丫頭,從小就會哄人,這一張嘴可是越來越靈巧了。”他坐在主座上,見宮人端上來的茶水也和宮外所傳的太平茶坊的茶湯一模一樣,不由有些好笑,道:“聽說宮外的太平茶坊的生意很是不錯,開張那幾日更是免費送了茶水。”
朱予煥也不隱瞞,大大方方地開口問道:“煥煥也是想著趁爹爹迴京的時候沾沾喜氣,爹爹大人有大量,應該不會責怪煥煥吧?”
朱瞻基見她這樣坦然,也不再多說什麽,畢竟這些於他而言也不過是無關緊要的東西,權當是朱予煥鬧著玩,倒是有幾個禦史寫了參奏的奏疏,也被他隨手放到了一邊。
——因為朱瞻基出征前特意放出新衙門與順德公主有關的風聲,大部分人對此也持觀望態度,寫奏疏的反而是少數。
朱瞻基還特意問過之前朱予煥曾經推薦、如今已經升為禦史的於謙,他倒是也不避嫌,先是重點闡述了自己所見過的改良農具等,對於朱予煥的誇獎也算是中規中矩,大抵是考慮到朱予煥的公主身份,於謙未曾像朱瞻基見過的奏疏那樣,指摘朱予煥身為公主,卻做有失身份的事情。
依朱瞻基來看,既然自家女兒有這樣的才能,不好好加以利用實在是太過可惜。
朱瞻基抬手揮退屋內時候的宮人,開口問道:“平日裏伺候你的那個內官呢?我看你身邊就屬他最機敏,勉強算是中用。”
朱予煥笑眯眯地迴答道:“爹爹設立內書堂,在內官中選拔人才,雖然他平日裏都在我身邊侍候,但內書堂有陳尚書作為講官,又有翰林院的學士教導,這樣的好機會,我也不舍得他就隻在我身邊做些粗活兒。”
朱瞻基搖搖頭,對女兒總這樣體恤下人無可奈何,轉移話題道:“前朝有司農寺,主管農桑水利,太祖爺將這些衙門的職權分散到六部,擅自收迴確實有些難度。”他將茶盞放到一旁,手指輕輕扣著椅子扶手,道:“而如今國家冗餘衙門實在是太多,擅自增添衙門不是一件好事。”
朱予煥沒想到朱瞻基會和自己說這個,聽完之後又不由腹誹。
你都做了違背祖宗的決定,開始正式教內官讀書了,還怕什麽擅作主張?
不過麵上朱予煥還是讚同地點點頭,道:“爹爹說得有理,若是衙門冗餘,便是重蹈宋之覆轍。”
朱瞻基這才接著說道:“爹爹思來想去,將這批有功的工匠單獨拎出來做一個衙門,另取新名,不受原本的衙門和工部管轄,如何?到時候還是由你來管理他們,再讓你五叔陪著你,也不必擔心外麵的風言風語。”
朱予煥頓時明白了朱瞻基的意思,試探著開口問道:“那他們算是新衙門的官員還是工匠……?”
朱瞻基沒想到朱予煥問起的第一件事竟然是這個,先是一愣,隨後道:“自然還是工匠,這衙門之內還要設置負責管理的官員。”他微微蹙眉,道:“你是說讓這些工匠也成為官員?這匠籍自古有之,曆朝曆代都這樣沿襲下來,怎麽能輕易取消?”
朱予煥實在是不得不佩服朱瞻基這短短幾句話的含金量。
讓朱予煥幹活但不給朱予煥一個名正言順的官位,再派朱瞻墡負責整個衙門的運營,直接將朱予煥置於朱瞻墡的陰影之下,讓這叔侄倆不免心生嫌隙。而對於那些工匠來說,也不過是從一個衙門到另一個衙門,薪俸也好、身份也好,都沒有任何變化。
他要不是皇帝,早就被套麻袋了……
朱予煥隻好委婉開口道:“先前這些工匠在院內做工的時候,都有額外的薪俸……”
朱瞻基的眉頭這才舒展開來,他笑道:“這個不是什麽難事,到時候自然會給他們額外的工錢,比你給他們的再多幾分。”
朱予煥知道自己胳膊擰不過大腿,便解釋道:“工匠世世代代雖然都為匠籍,不得脫離原籍,輪班住坐,但並非人人都精通工藝,其中濫竽充數之人也不在少數。我也聽外城的百姓提起過,有的匠人為了脫離匠籍,甚至怠工、隱冒、逃亡。如此一來,不僅耽誤工匠的進度,也大大浪費官府的人力搜尋這些工匠,既然如此,若是可以以月錢來雇傭這些工匠,不僅免去了人力物力,還能讓這些工匠專注於自己的工藝提升,尤其是這些工匠都是老手,對於自己的工藝頗為了解,互相管理也更加規範……”
朱瞻基聽出她的弦外之音,道:“這些事情不是一時之功,全國工匠不在少數,為一部分人這樣費心,實在沒什麽必要。”
朱予煥對此無話可說,隻能順著朱瞻基的話道:“煥煥明白了。”
朱瞻基見她不再過多言語,緩聲提醒道:“煥煥,待人以寬未必能換來人心,有些人天生不懂得知足。”
朱予煥認真地點點頭,心底卻哼笑一聲,這話還是讓朱瞻基留給自己吧。
朱予煥如今雖然有幾分話語權,但到底沒有決定權,隻能在朱瞻基的意願下盡量為這些工匠們爭取權益。
既然已經爭無可爭,朱予煥也不想在這個話題上過多糾纏,轉而道:“前些日子,奶奶說她頭痛,宮外善堂正好有一位不錯的女醫,是陸老夫人的孫女,還曾為英國公家的郎君看過腿疾,頗有些成效。煥煥便想著請她進來為奶奶看診。隻是當時爹爹不在宮中,煥煥不敢擅作主張……”
朱瞻基倒是對陸老夫人有些印象,道:“既然確實是個人才,便如同當初征用她祖母一般,召她入宮為太後看診,再賞她一個女官官職便是,如此平日裏也能讓她為後宮中的妃嬪們請脈看診。”
朱予煥露出一個有些羞澀的笑容,道:“她倒是不求這個,隻是若她真能為奶奶調理好身體,爹爹能不能也如善堂一般,賜她一幅親筆題字?”
朱瞻基沒想到她竟然會提出這樣一個要求,有些哭笑不得地開口道:“照你這麽個賜法,隻怕不久後滿京城都是朕的親筆題字了。”
朱予煥尷尬地笑了幾聲,道:“奶奶那邊我也說過了,奶奶答應給她一座醫館……”
朱瞻基:“你這丫頭……”
有的時候真不知道他這個女兒是聰明還是愚笨,什麽東西都敢輕易許人……
不過這樣也好,他現在隻希望自己的這個女兒想法越單純越好,免得未來兄弟姐妹之間勾心鬥角、不得安寧。
大明的繼承人聰慧固然是好,可若是因此手足相殘……他實在不想看到這樣的場麵,大抵先帝在的時屢次寬恕漢王和趙王,心中的想法也和他一樣吧。
首要的便是處理漢王朱高煦一家,朱瞻基暫時沒有要他們性命的打算,隻是命工部在西苑修建高牆,將朱高煦一家全部關在裏麵,吃穿供應倒是還和在王府時期一樣,還特意分派了宮人前去照顧漢王一家,並沒有苛待朱高煦的意思,甚至可以說寬和大度,畢竟朱高煦可是實實在在地謀反,換成是太祖太宗,早就拉出去砍了。
至於為什麽特意關在西苑,想必也是為了方便朱瞻基能夠隨時詢問朱高煦,好將他的證詞和錦衣衛先前在京中搜集的證據一一對應。
之前劉永誠已經幫吳家做好了掃尾工作,加上塞哈智本人和先前無風起浪的紀綱不同,更偏向於無功無過,他本人又是朱予煥的師傅,師徒兩個人之中的任意一個出了事,另一個都跑不了,朱予煥自然不必擔心,隻是讓靠得住的女官盯緊漢王,免得他說出什麽不該說的東西來。
朱高煦為了活命,大概正在不斷地往外亂吐消息,誰知道這個人會不會和吳妙素來一場自爆。
不過依照朱高煦的個性,要是真想和吳妙素同歸於盡,估計早就爆了,也不用特意忍耐。
對於朱瞻基來說,雖然不能夠確定漢王的這些情報幾分是真、幾分是假,但朱瞻基必然會詳細地記錄在案,然後再想辦法去核實,甚至以此來拿捏朝中官員。
漢王是皇帝的叔叔,大臣們可不是,一旦和造反扯上關係,想要善終那是萬萬不可能的。
尤其是在楊士奇和楊溥共同反對陳山和楊榮捉拿趙王的提議之後,朱瞻基即便麵上不顯山不露水,可心中大概率還是惱怒的,誰要是撞在這個槍口上,那就少不了要脫層皮了。
朱瞻基是體麵人,雖然楊士奇和楊溥和他唱反調,但名義上都是為了皇帝的名聲,更不用說兩人都是先帝留下的肱股之臣,朱瞻基自然也不會將這點小事放在心上,隻是陳山作為帶頭提出“擒拿趙王”的人,免不得要受些磋磨。
朱予煥不在局中,反而能明顯看得出來,朱瞻基手中拿捏的東西越來越多,也就無所謂自己在朝中有沒有話事人了。更何況陳山曾是他的老師,又是忠心於他的臣子,就算受些委屈也不會有怨言。
加上之前陳山和楊士奇針鋒相對,不免都對對方有些怨言,反而讓朱瞻基從中獲利。
因此不久後,朱瞻基便讓陳山到宮內新開設的內書堂中做講官,負責教授宦官三字經、千字文,再到四書五經,加上陳山這個曾經的戶部尚書做老師,這樣的私塾,若是放在外麵,恐怕早就被人踏破了門檻。
內書堂的上級是司禮監,在吸收過有一定知識和政治素養的內官之後,無形之中可以對標翰林院。
所以別看陳山似乎“落魄”到要去教內官讀書,可這也恰恰體現了朱瞻基對他的信任。
要是第一批內官由楊士奇等人教授,反而會成為朱瞻基的掣肘。
朱予煥對別的不做評價,也不得不承認,朱瞻基在這方麵確實玩得轉,但凡換個人玩,十有八九要翻車。
內書堂選拔要求嚴格,資質越高越好,好處也十分明顯,朱予煥自然是毫不猶豫地讓懷恩也去參加選拔。
這種大好事不去白不去,雖然內書堂讀書讀不好肯定不會是簡單的戒尺懲罰,但能過堅持下去也會有巨大收益,而且平日裏讀書的時候還不用幹活,即使都是普通內官,隻要入了內書堂,也比其他內官更受尊重,這種好事誰不想參加?
懷恩心中放不下朱予煥,但想到在內書堂通過考核之後便更能幫得上朱予煥,便欣然同意。
他平日裏就跟在朱予煥身邊一起聽講,入門級的考試自然是不在話下,輕輕鬆鬆便進了內書堂。
身邊沒了懷恩時常跟隨,朱予煥一開始是有些不習慣,不過平日裏練習拳腳的時候便也更加輕鬆隨意,隻是負傷的情況也更加頻繁。
朱瞻基好不容易忙完這一堆事,這才有閑暇去後宮,順便將自己出征前未能告訴女兒的好消息傳達到位,沒想到一進門就看到朱予煥讓宮人幫她處理淤青,不免有些詫異。
朱予煥一向性格堅毅,也不是什麽忍氣吞聲的個性,被打了竟然不告訴別人……難不成是在宮外被打的?
朱瞻基當然知道女兒在宮外開茶坊、賣琉璃,但這本就是無傷大雅的小事,也不至於這麽招人恨,更不必說沒人敢毆打公主,朱予煥怎麽會受傷呢?
原本任由宮人處理淤青的朱予煥將衣袖放下,乖乖行禮道:“煥煥見過爹爹。”她有些疑惑地問道:“怎麽不見娘和桐桐?”
“太後留皇後和嬪妃們訓話,朕就先來看看你。”朱瞻基調侃道:“朕可是聽太後說了,順德公主如今是越來越忙了,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見到的。”
朱予煥聞言笑彎了眼睛,又努力故作嚴肅,道:“軍令如山,爹爹神武威揚,一聲令下,天下莫敢不從。”
朱瞻基伸手捏捏女兒的臉頰,莞爾道:“你這丫頭,從小就會哄人,這一張嘴可是越來越靈巧了。”他坐在主座上,見宮人端上來的茶水也和宮外所傳的太平茶坊的茶湯一模一樣,不由有些好笑,道:“聽說宮外的太平茶坊的生意很是不錯,開張那幾日更是免費送了茶水。”
朱予煥也不隱瞞,大大方方地開口問道:“煥煥也是想著趁爹爹迴京的時候沾沾喜氣,爹爹大人有大量,應該不會責怪煥煥吧?”
朱瞻基見她這樣坦然,也不再多說什麽,畢竟這些於他而言也不過是無關緊要的東西,權當是朱予煥鬧著玩,倒是有幾個禦史寫了參奏的奏疏,也被他隨手放到了一邊。
——因為朱瞻基出征前特意放出新衙門與順德公主有關的風聲,大部分人對此也持觀望態度,寫奏疏的反而是少數。
朱瞻基還特意問過之前朱予煥曾經推薦、如今已經升為禦史的於謙,他倒是也不避嫌,先是重點闡述了自己所見過的改良農具等,對於朱予煥的誇獎也算是中規中矩,大抵是考慮到朱予煥的公主身份,於謙未曾像朱瞻基見過的奏疏那樣,指摘朱予煥身為公主,卻做有失身份的事情。
依朱瞻基來看,既然自家女兒有這樣的才能,不好好加以利用實在是太過可惜。
朱瞻基抬手揮退屋內時候的宮人,開口問道:“平日裏伺候你的那個內官呢?我看你身邊就屬他最機敏,勉強算是中用。”
朱予煥笑眯眯地迴答道:“爹爹設立內書堂,在內官中選拔人才,雖然他平日裏都在我身邊侍候,但內書堂有陳尚書作為講官,又有翰林院的學士教導,這樣的好機會,我也不舍得他就隻在我身邊做些粗活兒。”
朱瞻基搖搖頭,對女兒總這樣體恤下人無可奈何,轉移話題道:“前朝有司農寺,主管農桑水利,太祖爺將這些衙門的職權分散到六部,擅自收迴確實有些難度。”他將茶盞放到一旁,手指輕輕扣著椅子扶手,道:“而如今國家冗餘衙門實在是太多,擅自增添衙門不是一件好事。”
朱予煥沒想到朱瞻基會和自己說這個,聽完之後又不由腹誹。
你都做了違背祖宗的決定,開始正式教內官讀書了,還怕什麽擅作主張?
不過麵上朱予煥還是讚同地點點頭,道:“爹爹說得有理,若是衙門冗餘,便是重蹈宋之覆轍。”
朱瞻基這才接著說道:“爹爹思來想去,將這批有功的工匠單獨拎出來做一個衙門,另取新名,不受原本的衙門和工部管轄,如何?到時候還是由你來管理他們,再讓你五叔陪著你,也不必擔心外麵的風言風語。”
朱予煥頓時明白了朱瞻基的意思,試探著開口問道:“那他們算是新衙門的官員還是工匠……?”
朱瞻基沒想到朱予煥問起的第一件事竟然是這個,先是一愣,隨後道:“自然還是工匠,這衙門之內還要設置負責管理的官員。”他微微蹙眉,道:“你是說讓這些工匠也成為官員?這匠籍自古有之,曆朝曆代都這樣沿襲下來,怎麽能輕易取消?”
朱予煥實在是不得不佩服朱瞻基這短短幾句話的含金量。
讓朱予煥幹活但不給朱予煥一個名正言順的官位,再派朱瞻墡負責整個衙門的運營,直接將朱予煥置於朱瞻墡的陰影之下,讓這叔侄倆不免心生嫌隙。而對於那些工匠來說,也不過是從一個衙門到另一個衙門,薪俸也好、身份也好,都沒有任何變化。
他要不是皇帝,早就被套麻袋了……
朱予煥隻好委婉開口道:“先前這些工匠在院內做工的時候,都有額外的薪俸……”
朱瞻基的眉頭這才舒展開來,他笑道:“這個不是什麽難事,到時候自然會給他們額外的工錢,比你給他們的再多幾分。”
朱予煥知道自己胳膊擰不過大腿,便解釋道:“工匠世世代代雖然都為匠籍,不得脫離原籍,輪班住坐,但並非人人都精通工藝,其中濫竽充數之人也不在少數。我也聽外城的百姓提起過,有的匠人為了脫離匠籍,甚至怠工、隱冒、逃亡。如此一來,不僅耽誤工匠的進度,也大大浪費官府的人力搜尋這些工匠,既然如此,若是可以以月錢來雇傭這些工匠,不僅免去了人力物力,還能讓這些工匠專注於自己的工藝提升,尤其是這些工匠都是老手,對於自己的工藝頗為了解,互相管理也更加規範……”
朱瞻基聽出她的弦外之音,道:“這些事情不是一時之功,全國工匠不在少數,為一部分人這樣費心,實在沒什麽必要。”
朱予煥對此無話可說,隻能順著朱瞻基的話道:“煥煥明白了。”
朱瞻基見她不再過多言語,緩聲提醒道:“煥煥,待人以寬未必能換來人心,有些人天生不懂得知足。”
朱予煥認真地點點頭,心底卻哼笑一聲,這話還是讓朱瞻基留給自己吧。
朱予煥如今雖然有幾分話語權,但到底沒有決定權,隻能在朱瞻基的意願下盡量為這些工匠們爭取權益。
既然已經爭無可爭,朱予煥也不想在這個話題上過多糾纏,轉而道:“前些日子,奶奶說她頭痛,宮外善堂正好有一位不錯的女醫,是陸老夫人的孫女,還曾為英國公家的郎君看過腿疾,頗有些成效。煥煥便想著請她進來為奶奶看診。隻是當時爹爹不在宮中,煥煥不敢擅作主張……”
朱瞻基倒是對陸老夫人有些印象,道:“既然確實是個人才,便如同當初征用她祖母一般,召她入宮為太後看診,再賞她一個女官官職便是,如此平日裏也能讓她為後宮中的妃嬪們請脈看診。”
朱予煥露出一個有些羞澀的笑容,道:“她倒是不求這個,隻是若她真能為奶奶調理好身體,爹爹能不能也如善堂一般,賜她一幅親筆題字?”
朱瞻基沒想到她竟然會提出這樣一個要求,有些哭笑不得地開口道:“照你這麽個賜法,隻怕不久後滿京城都是朕的親筆題字了。”
朱予煥尷尬地笑了幾聲,道:“奶奶那邊我也說過了,奶奶答應給她一座醫館……”
朱瞻基:“你這丫頭……”
有的時候真不知道他這個女兒是聰明還是愚笨,什麽東西都敢輕易許人……
不過這樣也好,他現在隻希望自己的這個女兒想法越單純越好,免得未來兄弟姐妹之間勾心鬥角、不得安寧。
大明的繼承人聰慧固然是好,可若是因此手足相殘……他實在不想看到這樣的場麵,大抵先帝在的時屢次寬恕漢王和趙王,心中的想法也和他一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