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退也進
穿成堡宗他姐,一不小心拯救大明 作者:黎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予煥的聰慧,身為父親的朱瞻基自然是一清二楚,更不用說朱予煥自幼接受的便是不遜於皇太子的教導,還有張太後指點。
朱瞻基本人就是自幼跟在朱棣身邊長大,自然比誰都更明白自幼身處宮廷這樣複雜環境中的孩子到底要受多少苦,但也並不後悔當初將朱予煥送到朱棣身邊討好。
若沒有這段經曆,何來今日的朱予煥?她已經享有遠超普通公主的權利,可以讀書習武,甚至還能與朝臣有來往。
常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能撐得住的必然會有所作為,撐不住也無所謂,便是像孫夢秋這樣跟在他的身邊,總不會受到苛待。
正是明白這一點,朱瞻基自認對女兒沒什麽虧欠的地方,至少肯定不會讓女兒吃苦。但聽剛才朱予煥的語氣和話裏話外的意思,顯然是有些委屈,恐怕也早就聽說了一些風言風語。
朱瞻基對女兒還有期許,自然不希望父女兩個因為這樣的小事而傷了感情,索性直接和女兒挑明。
朱予煥本就是故意這樣直白地表示自己的感情,好讓朱瞻基隻是將她當做一個有些聰慧的女兒,免得懷疑她別有心機。
因此在聽到朱瞻基的問題之後,朱予煥便借坡下驢,小聲嘟囔道:“煥煥不敢……爹爹是帝王,要考慮的事情自然要比我多上許多……”
朱瞻基見她嘴上這麽說,但臉上還有委屈的神情,抬手摸了摸她的臉頰,道:“煥煥,不論外麵說什麽,你始終是爹爹的女兒,始終是大明的公主。”
言外之意便是他打定主意要廢胡立孫,如今不過是想提前打個預防針,試探一下眾人的態度,順便起到一個循序漸進的作用。
隻是沒想到民間的流言越傳越廣、越傳越雜,甚至還從孫家直接傳出了廢除胡皇後的消息,對於朱瞻基和孫家的名聲都有損毀,他這才打算緊急冊封朱予煥來讓眾人安心。
朱予煥微微頷首,但眼眶通紅,道:“煥煥明白的。娘早就和煥煥說過了,正妃之位原本並不屬於她,她也一直心懷愧疚,所以多年來一直對孫娘娘照顧有佳,隻是……”
朱瞻基微微一愣,開口問道:“隻是什麽?”
朱予煥哽咽片刻,這才小聲道:“隻是擔心牽連爹爹的名聲。”
胡善祥當然是不會說出這種話,這些全都是朱予煥編好的,為的就是讓胡善祥給朱瞻基留個好印象,這樣才能順理成章地提出其他要求。畢竟廢除胡善祥之後,朱瞻基確實有一絲後悔,雖然大部分是因為廢後這件事無形之中損傷了他這個聖明皇帝的名聲,但也並非對胡善祥沒有一絲愧意。
她的話一出口,朱瞻基不免有些愧疚,開口問道:“你娘真說是這麽說的?”
在他的印象中,胡善祥在他麵前永遠是個一言不發、一絲不苟的人,甚至不像是個女人,對他這個丈夫也從不透露半點心聲,似乎全然不在乎他這個丈夫,沒想到竟然也會和女兒談論起他的事情,甚至還會關心他的名聲。
朱予煥乖巧地點點頭,道:“娘知道爹爹誌在繼承曾爺爺和爺爺的遺誌,胸懷大略、勵精圖治,隻為天下太平、澤披蒼生,所以一直勤勤懇懇打理家事,不願讓爹爹分神……可如今的傳言沸沸揚揚,讓爹爹夾在其中、左右兩難,娘心裏很是難受,偷偷哭了幾次,隻是不敢讓外人看出來。”
朱瞻基聞言不免有些愧疚,道:“你娘平日裏從不說這些,還是心中藏著事情。”
朱予煥一挺胸口,語氣中已經沒了哭腔,她認真地說道:“娘說了,大丈夫誌在天下,不能總是為了小事分神,身為妻子,更應該讓夫君無後顧之憂。”
朱瞻基隱約從她的身上看出了一絲胡善祥的神情,卻沒了往日裏的不耐煩,倒是多了幾分猶豫。
除了後宮的事情,朱瞻基還有許多政務要處理,當然不可能為了這種事情分出太多精力。
更何況如今的孫夢秋膝下也隻有一女,家中又沒有立下什麽大功,名不正言不順,朱瞻基當然是不可能為了她公然和大臣們議論廢後的事情,到時候隻會損傷朱瞻基的名聲。
朱予煥料定朱瞻基本人的感情還算充沛,不至於徹底沒心沒肺,才會有這麽一番發言。
她對朱瞻基會不會廢除皇後這件事拿不準,畢竟朱瞻基本就不需要征得朱予煥的同意,不過讓胡善祥在朱瞻基麵前留個好印象還是很有必要的。
如今胡善祥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在朱瞻基那裏拿點印象分,辦事也更容易一些。
胡善祥對於朱瞻基恭敬卻不順從,也和他脾性不投,她沒有為朱瞻基生下兒子,還有胡善圍這個在朱瞻基眼中投機取巧的女官姐姐,加上朱瞻基本人更喜歡孫夢秋,朱瞻基自然是希望廢胡立孫。
說到底朱瞻基自己也知道胡善祥多年來兢兢業業打理朱瞻基的生活與後院,沒有任何錯漏之處,他確實沒有正當理由廢除胡善祥的皇後之位。
所以胡善祥越是一個“好人”,就越礙朱瞻基的事,他也隻能揪住一個“無子”的理由來想辦法廢黜胡善祥的皇後之位。
察覺到朱瞻基片刻的猶豫,朱予煥接著說道:“娘如今還操持著後宮的事情,若是爹爹需要,娘不日便將各類事務移交到孫娘娘手中,退居冷宮,煥煥和桐桐也願意隨娘一起遷宮,一切以大明為重,絕不讓爹爹為難。”
朱瞻基不由在心底歎了一口氣,擺擺手道:“這件事暫且不急,爹爹還需要慎重考慮。”
孫夢秋屈居妃位,覺得委屈合乎情理,隻是比起顧全大局、忍氣吞聲的胡善祥,確實差了一些。
朱予煥隻當沒有察覺到朱瞻基的猶疑態度,隻是輕輕地點點頭,道:“煥煥知道了。”
她也就是打定了朱瞻基還在乎明君的美名,才使出這麽一招以退為進。
朱瞻基本人就是自幼跟在朱棣身邊長大,自然比誰都更明白自幼身處宮廷這樣複雜環境中的孩子到底要受多少苦,但也並不後悔當初將朱予煥送到朱棣身邊討好。
若沒有這段經曆,何來今日的朱予煥?她已經享有遠超普通公主的權利,可以讀書習武,甚至還能與朝臣有來往。
常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能撐得住的必然會有所作為,撐不住也無所謂,便是像孫夢秋這樣跟在他的身邊,總不會受到苛待。
正是明白這一點,朱瞻基自認對女兒沒什麽虧欠的地方,至少肯定不會讓女兒吃苦。但聽剛才朱予煥的語氣和話裏話外的意思,顯然是有些委屈,恐怕也早就聽說了一些風言風語。
朱瞻基對女兒還有期許,自然不希望父女兩個因為這樣的小事而傷了感情,索性直接和女兒挑明。
朱予煥本就是故意這樣直白地表示自己的感情,好讓朱瞻基隻是將她當做一個有些聰慧的女兒,免得懷疑她別有心機。
因此在聽到朱瞻基的問題之後,朱予煥便借坡下驢,小聲嘟囔道:“煥煥不敢……爹爹是帝王,要考慮的事情自然要比我多上許多……”
朱瞻基見她嘴上這麽說,但臉上還有委屈的神情,抬手摸了摸她的臉頰,道:“煥煥,不論外麵說什麽,你始終是爹爹的女兒,始終是大明的公主。”
言外之意便是他打定主意要廢胡立孫,如今不過是想提前打個預防針,試探一下眾人的態度,順便起到一個循序漸進的作用。
隻是沒想到民間的流言越傳越廣、越傳越雜,甚至還從孫家直接傳出了廢除胡皇後的消息,對於朱瞻基和孫家的名聲都有損毀,他這才打算緊急冊封朱予煥來讓眾人安心。
朱予煥微微頷首,但眼眶通紅,道:“煥煥明白的。娘早就和煥煥說過了,正妃之位原本並不屬於她,她也一直心懷愧疚,所以多年來一直對孫娘娘照顧有佳,隻是……”
朱瞻基微微一愣,開口問道:“隻是什麽?”
朱予煥哽咽片刻,這才小聲道:“隻是擔心牽連爹爹的名聲。”
胡善祥當然是不會說出這種話,這些全都是朱予煥編好的,為的就是讓胡善祥給朱瞻基留個好印象,這樣才能順理成章地提出其他要求。畢竟廢除胡善祥之後,朱瞻基確實有一絲後悔,雖然大部分是因為廢後這件事無形之中損傷了他這個聖明皇帝的名聲,但也並非對胡善祥沒有一絲愧意。
她的話一出口,朱瞻基不免有些愧疚,開口問道:“你娘真說是這麽說的?”
在他的印象中,胡善祥在他麵前永遠是個一言不發、一絲不苟的人,甚至不像是個女人,對他這個丈夫也從不透露半點心聲,似乎全然不在乎他這個丈夫,沒想到竟然也會和女兒談論起他的事情,甚至還會關心他的名聲。
朱予煥乖巧地點點頭,道:“娘知道爹爹誌在繼承曾爺爺和爺爺的遺誌,胸懷大略、勵精圖治,隻為天下太平、澤披蒼生,所以一直勤勤懇懇打理家事,不願讓爹爹分神……可如今的傳言沸沸揚揚,讓爹爹夾在其中、左右兩難,娘心裏很是難受,偷偷哭了幾次,隻是不敢讓外人看出來。”
朱瞻基聞言不免有些愧疚,道:“你娘平日裏從不說這些,還是心中藏著事情。”
朱予煥一挺胸口,語氣中已經沒了哭腔,她認真地說道:“娘說了,大丈夫誌在天下,不能總是為了小事分神,身為妻子,更應該讓夫君無後顧之憂。”
朱瞻基隱約從她的身上看出了一絲胡善祥的神情,卻沒了往日裏的不耐煩,倒是多了幾分猶豫。
除了後宮的事情,朱瞻基還有許多政務要處理,當然不可能為了這種事情分出太多精力。
更何況如今的孫夢秋膝下也隻有一女,家中又沒有立下什麽大功,名不正言不順,朱瞻基當然是不可能為了她公然和大臣們議論廢後的事情,到時候隻會損傷朱瞻基的名聲。
朱予煥料定朱瞻基本人的感情還算充沛,不至於徹底沒心沒肺,才會有這麽一番發言。
她對朱瞻基會不會廢除皇後這件事拿不準,畢竟朱瞻基本就不需要征得朱予煥的同意,不過讓胡善祥在朱瞻基麵前留個好印象還是很有必要的。
如今胡善祥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在朱瞻基那裏拿點印象分,辦事也更容易一些。
胡善祥對於朱瞻基恭敬卻不順從,也和他脾性不投,她沒有為朱瞻基生下兒子,還有胡善圍這個在朱瞻基眼中投機取巧的女官姐姐,加上朱瞻基本人更喜歡孫夢秋,朱瞻基自然是希望廢胡立孫。
說到底朱瞻基自己也知道胡善祥多年來兢兢業業打理朱瞻基的生活與後院,沒有任何錯漏之處,他確實沒有正當理由廢除胡善祥的皇後之位。
所以胡善祥越是一個“好人”,就越礙朱瞻基的事,他也隻能揪住一個“無子”的理由來想辦法廢黜胡善祥的皇後之位。
察覺到朱瞻基片刻的猶豫,朱予煥接著說道:“娘如今還操持著後宮的事情,若是爹爹需要,娘不日便將各類事務移交到孫娘娘手中,退居冷宮,煥煥和桐桐也願意隨娘一起遷宮,一切以大明為重,絕不讓爹爹為難。”
朱瞻基不由在心底歎了一口氣,擺擺手道:“這件事暫且不急,爹爹還需要慎重考慮。”
孫夢秋屈居妃位,覺得委屈合乎情理,隻是比起顧全大局、忍氣吞聲的胡善祥,確實差了一些。
朱予煥隻當沒有察覺到朱瞻基的猶疑態度,隻是輕輕地點點頭,道:“煥煥知道了。”
她也就是打定了朱瞻基還在乎明君的美名,才使出這麽一招以退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