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事者根據當時荷蘭的戰艦推測出赫克托號的數據:3桅戰艦,,船長56.60米,寬10.5米,吃水5.1米,定員341名水手,排水量為600噸,軍艦分上下雙層炮台,密布36門火炮,在當時的歐洲海軍中,火力值一般,但在亞洲戰場其火力和防護已然是龐然大物,即便明末一度稱雄東亞海域的鄭成功海軍,也難有與之匹敵的軍艦。1661年4月,海戰爆發,為了擊沉荷蘭的這艘主力戰艦,鄭成功水師主動大小軍艦60餘艘,集中圍攻赫克托號,由於鄭成功水師大部分軍艦火炮設置在船頭,僅隻有幾門,火力有限,而赫克托號利用兩側36門火炮,向四周的明朝軍艦開火。而明軍未擊沉赫克托號,采用各種手段,炮擊、火箭、甚至使用自殺式火船,在赫克托號的連續反擊下也傷亡慘重,整個海戰中,僅對付赫克托號,鄭成功水師就被擊沉30餘艘軍艦,死傷官兵上千人。
激戰數小時後,赫克托號突然發生大爆炸,並隨即燃燒沉沒,艦上官兵大部喪生,爆炸原因存在爭議,一說被鄭家水師擊中火藥庫,但荷蘭軍史記載疑似赫克托號上的官兵失誤引爆了火藥造成爆炸,隨後剩餘荷蘭軍艦逃離戰場。
鄭成功和他的後人們也沒有從這次海戰中得到啟發去建造大型風帆戰艦,所以說整個震旦都沉浸在天朝大國的美夢中,一直到19世紀被打疼了,打趴下了,這次知道厲害,可是為時已晚。
宋智可不是那些隻會讀聖賢書的呆子相比的,他的聖賢書讀得不咋地,他長期在南洋海麵上混,對於海洋的富庶和威力有著更加直觀的認識,也知道風帆戰艦對於海洋的意義。所以他想盡力吧風帆戰艦複製出來,同時在流球和海南島上建立秘密據點,他知道,離開了大唐這個龐大的市場,他不能攢起這麽多的財富來建造戰艦。
馬六甲海戰黎敏帶領護衛隊的成員也參加了,認識了瑞獅堂的劉銳,他也帶著瑞獅堂的一般人,混了個小隊長。瑞獅堂的人分配在棉蘭老島,所以雙方一直沒有見麵,禦史黃辰和羅明也有消息,黃辰戰死,羅明投敵,成了宋智的幕僚。
唐誌在經營泉州的時候,青海的禦林軍也沒有閑著。653年5月,唐朝軍隊從青海玉樹和四川鬆州分兩路對盤踞在青藏高原邊沿的黨項族和白蘭羌族發動進攻,年底,兩族投降。
654年5月,盤踞在結古鎮的禦林軍2萬人進攻吐蕃,占領囊謙、類烏齊、丁青、巴青、索縣5縣,並在索縣大敗吐蕃軍,繳獲牛羊3000餘匹。祿東讚派人求和,不許。
655年2月,第一艘風帆戰艦“美人魚”號下水,張璿帶領南洋艦隊全體船員和陸戰隊成員開始在海上訓練,補給都事先吊裝到船上。唐誌把後世海軍服裝和標識都照搬過來,陸戰隊員、工作人員和水手有常服和禮服之分,軍官都是大蓋帽,水手是無簷帽,軍服的色調是海軍藍和白色,陸戰隊員是大唐標準服裝和迷彩服,工作人員則是藍色夾克。
風帆戰艦上的英國皇家陸戰隊的服裝都是紅色的,是火槍射擊最好的靶子。1899年,英軍入侵南非,與當地的荷蘭人後裔布布爾人進行持續3年的“英布戰爭”。布爾人發現,英軍穿紅色軍服,在南非的森林和熱帶草原的綠色中格外醒目,極易暴露。布爾人從中受到啟發,立即將自己的服裝和槍炮改為草綠色,便於在密草叢林中隱藏。布爾人常常神不知鬼不靠近英軍,突然發動襲擊,打得英軍措手不及,而英軍想打卻難以發現目標。於是迷彩服在英軍中得到大力推廣,震旦陸軍的綠色軍服也是這樣來的。
唐誌和康有義來到碼頭送行,唐誌給官兵發表演講:“中國曆來是一個大陸國家,對於海洋了解得太少,心存畏懼。今天你們是第一代遠洋艦隊,你們是先行者,身負探索海洋、征服海洋、為華夏民族開拓生存空間的神聖曆史使命。海洋深處有廣闊的大陸、富饒的礦產,華夏民族的未來就寄托在你們身上。希望你們乘風破浪,勇往直前,挾雷掣電,氣衝雲海!”
唐誌的演講慷慨激昂,美人魚號的官兵熱血沸騰,群情激昂,康有義不動神色,心中暗歎,這唐九郎太會忽悠人了,當年我就是這樣被他忽悠上了賊船的。古人說三寸不爛之舌,我現在才明白,這張嘴太能說,明明知道他胡說八道,卻反駁不了,唯一能指望的就是他這舌頭爛掉,這樣他才騙不了人了。
在軍樂隊伴奏下,船員和海軍陸戰隊成員都陸續上艦,按照慣例,船長是最後一個就位的。此時張璿穿著海軍少將禮服,袖口繡著軍銜,向唐誌敬禮作別,轉身爬上繩梯。哨聲響起,船隊所有成員穿著常服在甲板上列隊迎接。
張璿在眾軍官的簇擁下來到艦尾樓,麵對全體船員宣布起航,於是船上的水手都忙碌起來,有人推動絞盤把鐵錨收起來,有人爬上船頂把帆桁上的軟帆解開,掛起風帆,戰艦終於慢慢啟動了。
康有義看著高聳入雲的風帆,心裏的一塊大石終於落地,為了這艘戰艦,興業公司填進去60萬錢,今天終於看到希望,下一步就是把南海和北海的地質水文搞清楚,開辟南洋和北海的航道。為了練兵需要,唐誌命令南洋艦隊占領流球島,他特地把流球島改為台灣島,同時命令張璿把琉球群島和海南島全部占領下來,建立遠洋基地,下一步就是掃蕩北海,占領濟州島作為進攻高句麗和百濟的基地。
這次康有義來到泉州和唐誌見麵,見到唐誌一歲多的嫡子唐暄。因為唐誌長期在泉州,薩爾金等人都陸續跟過來了,現在泉州成為唐誌的大本營,就連鄯州湟源高中生都跟著遷過來了。沒有唐誌看著,這些高中生的學業很成問題。
康有義帶來一個消息,李治已經廢王立武了。
其實這個風聲去年就有,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很多老臣極力反對。武咪咪還特地讓康有義試探薛仁貴和唐誌的口風,得到的迴答是“全憑聖人裁定”。
這次康有義來,是有了確切的消息,去年年底中書舍人李義府首起倡導“廢王立武”,得到李治和武則天的重賞,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大臣見機行事,也都轉而支持立武則天為後。元老李積又表態說“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使李治、武則天在廢立皇後的問題上的不利局麵一下扭轉過來了。去年11月,聖人頒下詔書,以‘陰謀下毒’的罪名,將王皇後和蕭淑妃廢為庶人,囚於別院;她們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嶺南。七天以後,李治再次下詔,將武則天立為皇後;與此同時,又將反對最力的宰相褚遂良外貶。
康有義道:“李義府因為首倡有功,被拜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封廣平縣男。他與許敬宗、王德儉、崔義玄、袁公瑜、侯善業等人相互援引,狼狽為奸,漸漸將長孫無忌這幫老臣排擠在外,看樣子長孫無忌的日子也不好過啊,可能也是被貶的下場。”
武咪咪登上皇後的位置,讓康有義喜懼參半。現在他隻想早點在南海找一塊地方落腳,遠離朝廷這個是非中心。唐誌擔心的是長孫澤的安全,如果長孫無忌被貶,他肯定會受影響,看來還是把他調入南海艦隊為好,讓他躲到南洋躲過這一劫。隻是那曲戰役的準備在即,等打完這一戰再說吧。
那曲位於邏些(拉薩)北部,地處唐古拉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及岡底斯山脈之內,湖泊星羅棋布。吐蕃在此設“孫波如”,共轄11個東岱,作為吐蕃向西域和河湟江岷地區擴張的基地。
從河湟唐蕃古道進軍到類烏齊,這些路段地處青藏高原的邊沿地帶,因為橫斷山脈即可以攔截到太平洋、印度洋兩方麵刮過來的水氣;又可以讓這兩大洋的水氣,順著河穀爬升,輸送到高原腹地,這裏的降水還是比較豐富的,牧場、農田和人口還是比較多的。
但是從類烏齊往西走到索縣,就進入青藏高原的腹地。索縣位於藏北高原與藏東高山峽穀的結合部,地處怒江上遊的索曲河流域,地理位置和戰略價值非常重要。吐蕃的軍糧馬匹,有一半是出自藏北高原的那曲。如果這裏被禦林軍占領,那麽吐蕃可以說要亡國了,所以那曲之戰可能會引起大唐和吐蕃的戰略決戰。
後世的青藏高原上氣候惡劣,人們耐以生存的物資很少,但是在唐朝時期,世界氣候進入溫暖濕潤時期,溫暖多雨的氣候,加上高山冰雪融化,讓高原出現少有的牛羊遍地的繁榮景象,也讓吐蕃政權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強大的唐朝東平高句麗、北驅突厥,卻啃不下西邊的吐蕃。這個中緣由,除了因為高原獨特的地理環境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朝實在太大了,唐朝幅員遼闊、國力強盛。但也恰恰是因為他太大了,導致四麵樹敵,兵力過於分散。
唐初李世民時期,因為忙於跟高句麗、突厥的爭霸,而對吐蕃的入侵選擇了隱忍、忽視。也正是在這段時間裏,吐蕃迅速崛起,特別唐蕃和親之後,吐蕃的國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所以到了唐高宗之後,吐蕃才足以與唐朝抗衡。
為了對付強大的吐蕃軍隊,禦林軍在高原訓練了5萬牧民軍隊,還搞了一個短訓班,培養牧民的底層士官。沒有辦法,這些人的文化太低,無法在國子監和禦林軍校這些高等學校讀書。這幾年禦林軍校的畢業生全部去青藏高原,通天河的石拱橋已經修好,大唐的戰爭物資開始向高原上輸送,為這次大戰做準備。
大唐的步步緊逼讓祿東讚焦頭爛額,連輸兩場戰役讓他的威信跌入低穀,雖然平息了叛亂,但是貴族的不滿情緒卻越積越厚,大唐指名道姓要把祿東讚押送長安受審,這個目的沒有達成,大唐是不會罷兵的,這祿東讚把我們整個吐蕃都拖進了戰爭的深淵。
祿東讚也被唐朝大軍的戰略搞得沒了脾氣,他本來以為唐軍會千裏奔襲邏些,沒想到大唐的策略是蠶食,挖一塊肉慢慢消化,接著再挖一塊肉,毫不在意戰爭的持續時間和消耗的人力物力,這是要把吐蕃拖垮啊!看樣子要和禦林軍做一次了結,要不然吐蕃和自己都要失血而死。
655年5月,禦林軍在索縣築城駐軍3萬,對那曲地區的牧場掃蕩,劫掠牧民和牛羊,吐蕃也在這裏駐軍15萬,和禦林軍的騎兵在高原上追逐,互有勝負。薛仁貴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練兵之地,開始分批次把禦林軍各部在這裏輪戰。
現在禦林軍已經擴充到兩個軍5萬人,還有婁師德率領的建設兵團10萬基幹民兵,完全有能力和吐蕃打一場戰略決戰,祿東讚也派人下戰書約戰,但是薛仁貴一點也不著急,不緊不慢地和吐蕃對峙。現在著急的是祿東讚,而且現在是吐蕃的地盤上,吐蕃人急於求戰複仇,同仇敵愾,所謂哀兵必勝,即使戰勝了也元氣大傷,薛仁貴肯定不會如他們所願。現在他把吐蕃耗在這裏,把吐蕃人鼓起的士氣慢慢消耗幹淨,等這些哀兵變成疲兵、死兵再動手。
對於薛仁貴的策略祿東讚無可奈何,總不能帶著大軍來爭奪索縣,如果唐軍像結古鎮一樣來一個防守反擊,那自己可就完蛋了。現在自己帶著大軍在那曲和唐軍對峙,邏些那幫貴族蠢蠢欲動,如果不是害怕禦林軍土地改革,解放農奴,他們早就發動政變了。現在有些人暗地裏聯絡禦林軍,特別是那幫王族的混蛋,竟然想拉攏禦林軍來對付自己,真是不知死活,大唐能給你們什麽好處?最多是吧你們遷徙到長安城,做一個清閑王爺。
激戰數小時後,赫克托號突然發生大爆炸,並隨即燃燒沉沒,艦上官兵大部喪生,爆炸原因存在爭議,一說被鄭家水師擊中火藥庫,但荷蘭軍史記載疑似赫克托號上的官兵失誤引爆了火藥造成爆炸,隨後剩餘荷蘭軍艦逃離戰場。
鄭成功和他的後人們也沒有從這次海戰中得到啟發去建造大型風帆戰艦,所以說整個震旦都沉浸在天朝大國的美夢中,一直到19世紀被打疼了,打趴下了,這次知道厲害,可是為時已晚。
宋智可不是那些隻會讀聖賢書的呆子相比的,他的聖賢書讀得不咋地,他長期在南洋海麵上混,對於海洋的富庶和威力有著更加直觀的認識,也知道風帆戰艦對於海洋的意義。所以他想盡力吧風帆戰艦複製出來,同時在流球和海南島上建立秘密據點,他知道,離開了大唐這個龐大的市場,他不能攢起這麽多的財富來建造戰艦。
馬六甲海戰黎敏帶領護衛隊的成員也參加了,認識了瑞獅堂的劉銳,他也帶著瑞獅堂的一般人,混了個小隊長。瑞獅堂的人分配在棉蘭老島,所以雙方一直沒有見麵,禦史黃辰和羅明也有消息,黃辰戰死,羅明投敵,成了宋智的幕僚。
唐誌在經營泉州的時候,青海的禦林軍也沒有閑著。653年5月,唐朝軍隊從青海玉樹和四川鬆州分兩路對盤踞在青藏高原邊沿的黨項族和白蘭羌族發動進攻,年底,兩族投降。
654年5月,盤踞在結古鎮的禦林軍2萬人進攻吐蕃,占領囊謙、類烏齊、丁青、巴青、索縣5縣,並在索縣大敗吐蕃軍,繳獲牛羊3000餘匹。祿東讚派人求和,不許。
655年2月,第一艘風帆戰艦“美人魚”號下水,張璿帶領南洋艦隊全體船員和陸戰隊成員開始在海上訓練,補給都事先吊裝到船上。唐誌把後世海軍服裝和標識都照搬過來,陸戰隊員、工作人員和水手有常服和禮服之分,軍官都是大蓋帽,水手是無簷帽,軍服的色調是海軍藍和白色,陸戰隊員是大唐標準服裝和迷彩服,工作人員則是藍色夾克。
風帆戰艦上的英國皇家陸戰隊的服裝都是紅色的,是火槍射擊最好的靶子。1899年,英軍入侵南非,與當地的荷蘭人後裔布布爾人進行持續3年的“英布戰爭”。布爾人發現,英軍穿紅色軍服,在南非的森林和熱帶草原的綠色中格外醒目,極易暴露。布爾人從中受到啟發,立即將自己的服裝和槍炮改為草綠色,便於在密草叢林中隱藏。布爾人常常神不知鬼不靠近英軍,突然發動襲擊,打得英軍措手不及,而英軍想打卻難以發現目標。於是迷彩服在英軍中得到大力推廣,震旦陸軍的綠色軍服也是這樣來的。
唐誌和康有義來到碼頭送行,唐誌給官兵發表演講:“中國曆來是一個大陸國家,對於海洋了解得太少,心存畏懼。今天你們是第一代遠洋艦隊,你們是先行者,身負探索海洋、征服海洋、為華夏民族開拓生存空間的神聖曆史使命。海洋深處有廣闊的大陸、富饒的礦產,華夏民族的未來就寄托在你們身上。希望你們乘風破浪,勇往直前,挾雷掣電,氣衝雲海!”
唐誌的演講慷慨激昂,美人魚號的官兵熱血沸騰,群情激昂,康有義不動神色,心中暗歎,這唐九郎太會忽悠人了,當年我就是這樣被他忽悠上了賊船的。古人說三寸不爛之舌,我現在才明白,這張嘴太能說,明明知道他胡說八道,卻反駁不了,唯一能指望的就是他這舌頭爛掉,這樣他才騙不了人了。
在軍樂隊伴奏下,船員和海軍陸戰隊成員都陸續上艦,按照慣例,船長是最後一個就位的。此時張璿穿著海軍少將禮服,袖口繡著軍銜,向唐誌敬禮作別,轉身爬上繩梯。哨聲響起,船隊所有成員穿著常服在甲板上列隊迎接。
張璿在眾軍官的簇擁下來到艦尾樓,麵對全體船員宣布起航,於是船上的水手都忙碌起來,有人推動絞盤把鐵錨收起來,有人爬上船頂把帆桁上的軟帆解開,掛起風帆,戰艦終於慢慢啟動了。
康有義看著高聳入雲的風帆,心裏的一塊大石終於落地,為了這艘戰艦,興業公司填進去60萬錢,今天終於看到希望,下一步就是把南海和北海的地質水文搞清楚,開辟南洋和北海的航道。為了練兵需要,唐誌命令南洋艦隊占領流球島,他特地把流球島改為台灣島,同時命令張璿把琉球群島和海南島全部占領下來,建立遠洋基地,下一步就是掃蕩北海,占領濟州島作為進攻高句麗和百濟的基地。
這次康有義來到泉州和唐誌見麵,見到唐誌一歲多的嫡子唐暄。因為唐誌長期在泉州,薩爾金等人都陸續跟過來了,現在泉州成為唐誌的大本營,就連鄯州湟源高中生都跟著遷過來了。沒有唐誌看著,這些高中生的學業很成問題。
康有義帶來一個消息,李治已經廢王立武了。
其實這個風聲去年就有,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很多老臣極力反對。武咪咪還特地讓康有義試探薛仁貴和唐誌的口風,得到的迴答是“全憑聖人裁定”。
這次康有義來,是有了確切的消息,去年年底中書舍人李義府首起倡導“廢王立武”,得到李治和武則天的重賞,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大臣見機行事,也都轉而支持立武則天為後。元老李積又表態說“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使李治、武則天在廢立皇後的問題上的不利局麵一下扭轉過來了。去年11月,聖人頒下詔書,以‘陰謀下毒’的罪名,將王皇後和蕭淑妃廢為庶人,囚於別院;她們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嶺南。七天以後,李治再次下詔,將武則天立為皇後;與此同時,又將反對最力的宰相褚遂良外貶。
康有義道:“李義府因為首倡有功,被拜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封廣平縣男。他與許敬宗、王德儉、崔義玄、袁公瑜、侯善業等人相互援引,狼狽為奸,漸漸將長孫無忌這幫老臣排擠在外,看樣子長孫無忌的日子也不好過啊,可能也是被貶的下場。”
武咪咪登上皇後的位置,讓康有義喜懼參半。現在他隻想早點在南海找一塊地方落腳,遠離朝廷這個是非中心。唐誌擔心的是長孫澤的安全,如果長孫無忌被貶,他肯定會受影響,看來還是把他調入南海艦隊為好,讓他躲到南洋躲過這一劫。隻是那曲戰役的準備在即,等打完這一戰再說吧。
那曲位於邏些(拉薩)北部,地處唐古拉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及岡底斯山脈之內,湖泊星羅棋布。吐蕃在此設“孫波如”,共轄11個東岱,作為吐蕃向西域和河湟江岷地區擴張的基地。
從河湟唐蕃古道進軍到類烏齊,這些路段地處青藏高原的邊沿地帶,因為橫斷山脈即可以攔截到太平洋、印度洋兩方麵刮過來的水氣;又可以讓這兩大洋的水氣,順著河穀爬升,輸送到高原腹地,這裏的降水還是比較豐富的,牧場、農田和人口還是比較多的。
但是從類烏齊往西走到索縣,就進入青藏高原的腹地。索縣位於藏北高原與藏東高山峽穀的結合部,地處怒江上遊的索曲河流域,地理位置和戰略價值非常重要。吐蕃的軍糧馬匹,有一半是出自藏北高原的那曲。如果這裏被禦林軍占領,那麽吐蕃可以說要亡國了,所以那曲之戰可能會引起大唐和吐蕃的戰略決戰。
後世的青藏高原上氣候惡劣,人們耐以生存的物資很少,但是在唐朝時期,世界氣候進入溫暖濕潤時期,溫暖多雨的氣候,加上高山冰雪融化,讓高原出現少有的牛羊遍地的繁榮景象,也讓吐蕃政權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強大的唐朝東平高句麗、北驅突厥,卻啃不下西邊的吐蕃。這個中緣由,除了因為高原獨特的地理環境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朝實在太大了,唐朝幅員遼闊、國力強盛。但也恰恰是因為他太大了,導致四麵樹敵,兵力過於分散。
唐初李世民時期,因為忙於跟高句麗、突厥的爭霸,而對吐蕃的入侵選擇了隱忍、忽視。也正是在這段時間裏,吐蕃迅速崛起,特別唐蕃和親之後,吐蕃的國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所以到了唐高宗之後,吐蕃才足以與唐朝抗衡。
為了對付強大的吐蕃軍隊,禦林軍在高原訓練了5萬牧民軍隊,還搞了一個短訓班,培養牧民的底層士官。沒有辦法,這些人的文化太低,無法在國子監和禦林軍校這些高等學校讀書。這幾年禦林軍校的畢業生全部去青藏高原,通天河的石拱橋已經修好,大唐的戰爭物資開始向高原上輸送,為這次大戰做準備。
大唐的步步緊逼讓祿東讚焦頭爛額,連輸兩場戰役讓他的威信跌入低穀,雖然平息了叛亂,但是貴族的不滿情緒卻越積越厚,大唐指名道姓要把祿東讚押送長安受審,這個目的沒有達成,大唐是不會罷兵的,這祿東讚把我們整個吐蕃都拖進了戰爭的深淵。
祿東讚也被唐朝大軍的戰略搞得沒了脾氣,他本來以為唐軍會千裏奔襲邏些,沒想到大唐的策略是蠶食,挖一塊肉慢慢消化,接著再挖一塊肉,毫不在意戰爭的持續時間和消耗的人力物力,這是要把吐蕃拖垮啊!看樣子要和禦林軍做一次了結,要不然吐蕃和自己都要失血而死。
655年5月,禦林軍在索縣築城駐軍3萬,對那曲地區的牧場掃蕩,劫掠牧民和牛羊,吐蕃也在這裏駐軍15萬,和禦林軍的騎兵在高原上追逐,互有勝負。薛仁貴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練兵之地,開始分批次把禦林軍各部在這裏輪戰。
現在禦林軍已經擴充到兩個軍5萬人,還有婁師德率領的建設兵團10萬基幹民兵,完全有能力和吐蕃打一場戰略決戰,祿東讚也派人下戰書約戰,但是薛仁貴一點也不著急,不緊不慢地和吐蕃對峙。現在著急的是祿東讚,而且現在是吐蕃的地盤上,吐蕃人急於求戰複仇,同仇敵愾,所謂哀兵必勝,即使戰勝了也元氣大傷,薛仁貴肯定不會如他們所願。現在他把吐蕃耗在這裏,把吐蕃人鼓起的士氣慢慢消耗幹淨,等這些哀兵變成疲兵、死兵再動手。
對於薛仁貴的策略祿東讚無可奈何,總不能帶著大軍來爭奪索縣,如果唐軍像結古鎮一樣來一個防守反擊,那自己可就完蛋了。現在自己帶著大軍在那曲和唐軍對峙,邏些那幫貴族蠢蠢欲動,如果不是害怕禦林軍土地改革,解放農奴,他們早就發動政變了。現在有些人暗地裏聯絡禦林軍,特別是那幫王族的混蛋,竟然想拉攏禦林軍來對付自己,真是不知死活,大唐能給你們什麽好處?最多是吧你們遷徙到長安城,做一個清閑王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