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願軍在夜晚的時候派遣偵察排對美軍陣地進行騷擾。軍美軍的戰史描述說:“整整一夜,高地的四周響起軍號、喇叭、哨子聲此起彼伏,中國誌願軍的少數偵察兵在美軍周圍轉來轉去,在不合時宜的時間,吹奏不合時宜的樂器。第一次與中國軍隊對陣的官兵,在不了解真實情況的狀態下,整夜不得安寧,被弄得神經過敏。這是一種原始的、但卻是極為有效的神經戰。因此,美軍給這個高地取名為‘喇叭高地’。”部隊拉練,正營職以上幹部配備有馬作保障,副營長、副教導員、連長、指導員是要輕裝指揮部隊,他們的行李要用挑夫給挑著,也就是在連隊找一些有勁能挑擔的人來幹這活。副連職以下幹部的行裝和我們戰士一樣,自己背著。
最辛苦的應該是騎兵了,騎兵“馬上是皇帝,下馬是奴隸”,因此當馬勤務也是件辛苦的事。淩晨三點開始喂馬,得先把馬草鍘短,一寸長的草要求鍘三刀。騎兵不光是喂馬,還要鍘草、清掃馬糞等,人講究衛生,馬也一樣講究。必須做到“四淨”:草淨、料淨、水淨、飼具淨。
雖然禦林軍有四輪車,但是車輛都要拉輜重,戰士的棉甲、武器都要自己裝備,因為牲口都要吃草料,消耗太大,馬匹太多後勤跟不上。機械比牲口消耗少,汽車停在那裏不用消耗,牲口不行,停下來還要吃。
唐誌準備的訓練科目都是在軍事網站看來的,很多骨灰級的老戰士對於當年拉練的艱辛也是刻骨銘心,都說拉練能鍛煉人。70年代珍寶島一戰,全軍都舉行野營拉練,那個時候是真苦。不過人都是賤骨頭,過好日子大家都沒什麽印象,日子越苦記憶越深。
在不斷的訓練中,禦林軍的指戰員和戰士逐漸學會了野戰、野戰、騎戰、撤退,長途奔襲、大迂迴穿插,每個戰士都在激烈的對抗中,從被動挨打到漸漸適應,最後開始反擊,迅速成為合格的軍人。
主要還是因為車陣的烏龜戰術了得,每到一個地方,戰車都圍成一圈,用鐵鏈連接,然後沿著戰車陣挖一條壕溝,土都堆積在戰車下方,明哨和暗哨分布出去,左衛軍幾次偷襲都被發現,沒有占到便宜。
但是老這樣也受不了,剛開始草木皆兵,稍微有風吹草動全營就緊急集合,本來走了一天大夥都困得不行,剛躺下沒多久又要起來,罵罵咧咧起來作戰,折騰半天,警報解除,又去睡覺。第二天準時起來趕路,一路上迷迷糊糊的,到了晚上又來一趟,長期下來誰受得了?
於是戰士們都自我調整,和衣而睡,緊急集合的時候也不慌不忙,迅速趕到崗位上,有時候陣外鑼鼓喧嘩,他們還可以眯一會兒養養精神,有了戰場老兵的素質。
有時候敵人隻是佯攻,敲打一陣就走;有時候一晚上來兩趟,還有一次雇傭老鄉來敲鑼,讓人不厭其煩。大概左衛的將士們也喝了針葉湯,不畏夜戰。
最後特務連的戰士都撒出去,來了小股敵人自己就解決了,來人多了就迴去報告,這樣大家才能休息。執勤的特務連都在陣地上睡覺,放幾個暗哨。他們都納悶,左衛這些老爺兵今兒個怎麽這麽賣力,不辭疲勞,輪番上陣跟禦林軍過不去。
左衛比禦林軍多,他們可以分成幾波輪番上陣,而且有大車運送士兵,省下很多的體力。之所以這麽賣力,其實除了唐誌的200貫,李貞還下了命令,沒有幹倒禦林軍,隊長以上全部去皇宮掏糞一個月。
禦林軍和左衛有來有往打得非常熱鬧,薛仁貴看著迅速成長的戰士,心裏也是驚歎連連,這是近乎實戰了,甚至比實戰還要激烈,他沒想到唐誌有這一手。如果英格蘭的軍隊都是這樣訓練出來的,大唐的軍隊肯定擋不住。
和薛仁貴一起跟隨部隊行軍的還有鄯州都督府的長史孫昕,40多歲,督監王魁,30多歲,還有他們的隨行人員。孫昕本來是戶部司員外郎,這次任都督府長史,主要是主管鄯州行政,王魁原來是監察禦史,這次任都督府督監,可謂上了一個台階,曆練幾年迴京,一個侍禦史的官秩是跑不了的。
孫昕上任之前,長官對他特別交代,以薛將軍為首,不要和長官唱對台戲。這次鄯州都督府的責任巨大,將要麵對吐蕃的進攻,所以一切工作都要為軍事讓路。唐九郎負責建設兵團,主要是屯田和編練民兵,都督府要積極配合,如果將來禦林軍能建功,也少不了他一份功勞。
王魁的工作相對簡單,就是監督,所有的情況都要匯報,一般情況下不能幹擾都督府的工作。長官也別強調考察禦林軍和兵團政治部,這是唐九郎搞出來的新部門,有什麽作用還有待觀察。
對於禦林軍的野外拉練,他們也很好奇。禦林軍就是個草台班子,大都數都是入伍一年的,很多人根本沒有上過戰場。但是他們行軍、宿營、夜戰都像模像樣,而且這些官兵學習能力非常強,很快就適應演習的氣氛,看起來禦林軍練兵確實有一套。
薛仁貴唯一的一次幹預是左衛騷擾最厲害的時候,戰士們的神經都繃得很緊,還沒有適應這種高強度的戰場氣氛。他給指揮員的建議是要舒緩戰士們的情緒,不要發生炸營的事件,那樣損失就大了。
古代軍隊的炸營其實也屬於一種特殊的靈異事件,幾千名士兵有時候會同時尖叫嘶喊,有心理學家表示,炸營其實有可能是一種集體催眠現象。軍營是地道的肅殺之地,古代軍規有“十七條五十四斬”,當兵的都是提心吊膽過日子,經年累月下來精神上的壓抑可想而知。
到了大戰之前,人人生死未卜,不知明天還能不能活著迴來,人人都處在精神崩潰的邊緣。這時候隻要有一點風吹草動,可能隻是一個士兵做噩夢的尖叫,就可以引爆營中歇斯底裏的瘋狂氣氛,士兵徹底擺脫軍紀的束縛,有人抄起家夥有冤報冤有仇報仇,追殺軍官、仇人、不認識的戰友,第二天隻留下一地的屍體。
東晉時期,劉曜的軍隊就遭遇過兩次炸營。“曜前軍劉黑大敗季龍將石聰於八特阪。曜次於金穀,夜無故大驚,軍中潰散,乃退如澠池。夜中又驚,士卒奔潰,遂歸長安……軍中夜驚潰,唯遼不動,坐斬數十人,乃定。”
唐誌和薛仁貴討論部隊炸營的問題,薛仁貴也沒有好辦法,唐誌認為還是思想工作沒做好,太祖的軍隊就沒有發生炸營現象,光頭的部隊曾經發生過一次。
淮海戰役勝敗將定之際,孫元良率領16兵團從陳官莊突圍,跑到外邊一看,還剩四百多人。後來根據親曆人的還原才知道,孫部突圍時基本無損,撤退到蕭縣宿營,遭解放軍小股部隊夜襲。經一夜狂奔的孫部,認為已遠離戰場,數萬人幾乎同時倒下酣睡,連崗哨都沒放出。孫兵團官兵被圍多日強烈緊張後驟然放鬆,又驟然被襲,神經頓時崩潰,全軍驚叫而起,甚至自相殘殺,幾萬人的大軍就此潰散——可為考證的是,這是世界軍事史上萬人大規模“營嘯”的最後一次。
這個時候就是請老兵給大家講如何放鬆自己,如何忙裏偷閑休息,要學會如何在緊張的戰場養神。老鳥大部分時間都是眯著眼睛,一副半死不活的樣子,但是情況一來馬上警覺,迅速做出反應;那些菜鳥平時就東張西望,跳來跳去,消耗了大量的精力,情況一來就手忙腳亂,撲騰幾下就沒了力氣,它不死誰死?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唱歌、跳舞,這是緩解情緒最好的辦法,這個時候宣傳隊開始大顯神通,宣傳隊的戰士作為領隊開始組織大家拉歌。拉歌一般人都很清楚,軍訓的時候教官常常組織大家拉歌,這也是大家非常喜歡的娛樂節目。於是禦林軍吃過晚飯之後,各連開始拉歌:
(領):第一連,(合):來一個!
(領):一二,(合):快快!
(領):一二三,(合):快快快!
(領):一二三四五,(合):我們等的好辛苦!
(領):一二三四五六七!(合):我們等的好心急!
……
唐誌平時教了不少歌曲,《一二三四》、《我的祖國》、《高原春光無限好》、《青藏高原》、《西海情歌》,有時候興致來了,大家就一起唱,特別是《披著羊皮的狼》這首歌是戰士們的最愛。歌聲飄蕩在曠野,在空中,化去了戰士的疲勞,撫平了戰士們緊繃的神經。
經過拉歌,薛仁貴明顯感覺到軍營的氣氛舒展開來,他把這一切都記錄下來。唐九郎的旁門左道不少,不過確實非常頂用。
埋伏在遠處高崗的左衛斥候舉著單筒望遠鏡了望,隨著一陣陣的歌聲傳來,此起彼伏,他們不知道禦林軍營地發生了什麽,都納悶呢。
這個情況匯報給斥候隊長周文宇,隊長親自前來查看,看了半天也沒弄清楚,“這些生瓜蛋子瞎折騰,不管他,今晚照常行動。”晚上的行動照例沒有撿到便宜。
康武騎著戰馬,提著長槍望著遠處的左衛斥候,對方也穿著棉甲,身上釘滿了固定鐵片的鉚釘,梅花點點。走出長安縣之後,對方就粘過來了,不過因為禦林軍的弩弓厲害,他們都是在1000步外盯著。
上次和小蘑菇相會之後,得到唐誌的允許,小蘑菇脫離文工團,沒有跟著去巡演,最後嫁給康武,年後和那些家屬一起出發。想起小蘑菇,康武心裏一陣溫暖,自己漂泊這麽多年,終於找到家的感覺。
康武的這杆長槍是自己設計的,中間扭開就是兩把短槍。現在禦林軍雖然會傳授大杆子,但是真正能煉精的不多,一般的戰士還是喜歡裝備唐刀。斥候需要弓馬熟嫻,武藝高強,馬上騎射是基本功。現在康武的特戰隊從特務連分離出來,專門從事偵查活動。
現在特戰隊和左衛的斥候打得有聲有色,原來被壓著打的情況得到很大的改善,現在特戰隊已經開始逼近左衛的營盤偵查,不斷抽調人員輪番和左衛的斥候格鬥,雖然傷亡慘重,被判定死亡的都隻能在營盤呆著,但是鍛煉了隊伍,禦林軍這是拿左衛來練兵了。隻是那些帶著紅袖章的導演部的人疲憊不堪,最後申請增加一倍的人手才行。
來而不往非禮也,禦林軍漸漸適應左衛進攻的節奏,有一天晚上左衛大部隊來襲之後退去,禦林軍悄悄墜在後麵,在他們鬆懈的時候突然發起進攻,把這批部隊全部吃下,接著奔襲十幾裏地,把對方的老巢連鍋端了,這一下左衛可能掏糞三個月都不止了。
李貞因為崔家的關係,對於唐誌比較關注,上次禦林軍的檢閱和戰陣演練他也去了,禦林軍的訓練方法他手上也有,這麽大的運動量和開銷把他給嚇了一大跳,左衛可沒有這麽多錢,這樣看來除了官兵沒有實戰經驗之外,禦林軍沒什麽缺點了。
這次拉練演習也印證了自己的猜測,這是一支有信念、有文化、能吃苦的軍隊,進步神速,單兵作戰技能一流,全部都是士官的水平,擴軍至5萬沒有任何問題。如果在鄯州和吐蕃作戰能夠取勝,這也是一支百戰之兵了。
最厲害的還是是禦林軍的政治部,唐九郎的政工幹部培訓教材,裏麵把全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沒有一點私利,讓戰士們知道為誰而戰,作戰意誌極強,也許這就是唐九郎講的新型的人民軍隊。
要不要建議聖人在全軍推廣?李貞搖了搖頭,聖人自有考量,自己還是不要去操這個心。
最辛苦的應該是騎兵了,騎兵“馬上是皇帝,下馬是奴隸”,因此當馬勤務也是件辛苦的事。淩晨三點開始喂馬,得先把馬草鍘短,一寸長的草要求鍘三刀。騎兵不光是喂馬,還要鍘草、清掃馬糞等,人講究衛生,馬也一樣講究。必須做到“四淨”:草淨、料淨、水淨、飼具淨。
雖然禦林軍有四輪車,但是車輛都要拉輜重,戰士的棉甲、武器都要自己裝備,因為牲口都要吃草料,消耗太大,馬匹太多後勤跟不上。機械比牲口消耗少,汽車停在那裏不用消耗,牲口不行,停下來還要吃。
唐誌準備的訓練科目都是在軍事網站看來的,很多骨灰級的老戰士對於當年拉練的艱辛也是刻骨銘心,都說拉練能鍛煉人。70年代珍寶島一戰,全軍都舉行野營拉練,那個時候是真苦。不過人都是賤骨頭,過好日子大家都沒什麽印象,日子越苦記憶越深。
在不斷的訓練中,禦林軍的指戰員和戰士逐漸學會了野戰、野戰、騎戰、撤退,長途奔襲、大迂迴穿插,每個戰士都在激烈的對抗中,從被動挨打到漸漸適應,最後開始反擊,迅速成為合格的軍人。
主要還是因為車陣的烏龜戰術了得,每到一個地方,戰車都圍成一圈,用鐵鏈連接,然後沿著戰車陣挖一條壕溝,土都堆積在戰車下方,明哨和暗哨分布出去,左衛軍幾次偷襲都被發現,沒有占到便宜。
但是老這樣也受不了,剛開始草木皆兵,稍微有風吹草動全營就緊急集合,本來走了一天大夥都困得不行,剛躺下沒多久又要起來,罵罵咧咧起來作戰,折騰半天,警報解除,又去睡覺。第二天準時起來趕路,一路上迷迷糊糊的,到了晚上又來一趟,長期下來誰受得了?
於是戰士們都自我調整,和衣而睡,緊急集合的時候也不慌不忙,迅速趕到崗位上,有時候陣外鑼鼓喧嘩,他們還可以眯一會兒養養精神,有了戰場老兵的素質。
有時候敵人隻是佯攻,敲打一陣就走;有時候一晚上來兩趟,還有一次雇傭老鄉來敲鑼,讓人不厭其煩。大概左衛的將士們也喝了針葉湯,不畏夜戰。
最後特務連的戰士都撒出去,來了小股敵人自己就解決了,來人多了就迴去報告,這樣大家才能休息。執勤的特務連都在陣地上睡覺,放幾個暗哨。他們都納悶,左衛這些老爺兵今兒個怎麽這麽賣力,不辭疲勞,輪番上陣跟禦林軍過不去。
左衛比禦林軍多,他們可以分成幾波輪番上陣,而且有大車運送士兵,省下很多的體力。之所以這麽賣力,其實除了唐誌的200貫,李貞還下了命令,沒有幹倒禦林軍,隊長以上全部去皇宮掏糞一個月。
禦林軍和左衛有來有往打得非常熱鬧,薛仁貴看著迅速成長的戰士,心裏也是驚歎連連,這是近乎實戰了,甚至比實戰還要激烈,他沒想到唐誌有這一手。如果英格蘭的軍隊都是這樣訓練出來的,大唐的軍隊肯定擋不住。
和薛仁貴一起跟隨部隊行軍的還有鄯州都督府的長史孫昕,40多歲,督監王魁,30多歲,還有他們的隨行人員。孫昕本來是戶部司員外郎,這次任都督府長史,主要是主管鄯州行政,王魁原來是監察禦史,這次任都督府督監,可謂上了一個台階,曆練幾年迴京,一個侍禦史的官秩是跑不了的。
孫昕上任之前,長官對他特別交代,以薛將軍為首,不要和長官唱對台戲。這次鄯州都督府的責任巨大,將要麵對吐蕃的進攻,所以一切工作都要為軍事讓路。唐九郎負責建設兵團,主要是屯田和編練民兵,都督府要積極配合,如果將來禦林軍能建功,也少不了他一份功勞。
王魁的工作相對簡單,就是監督,所有的情況都要匯報,一般情況下不能幹擾都督府的工作。長官也別強調考察禦林軍和兵團政治部,這是唐九郎搞出來的新部門,有什麽作用還有待觀察。
對於禦林軍的野外拉練,他們也很好奇。禦林軍就是個草台班子,大都數都是入伍一年的,很多人根本沒有上過戰場。但是他們行軍、宿營、夜戰都像模像樣,而且這些官兵學習能力非常強,很快就適應演習的氣氛,看起來禦林軍練兵確實有一套。
薛仁貴唯一的一次幹預是左衛騷擾最厲害的時候,戰士們的神經都繃得很緊,還沒有適應這種高強度的戰場氣氛。他給指揮員的建議是要舒緩戰士們的情緒,不要發生炸營的事件,那樣損失就大了。
古代軍隊的炸營其實也屬於一種特殊的靈異事件,幾千名士兵有時候會同時尖叫嘶喊,有心理學家表示,炸營其實有可能是一種集體催眠現象。軍營是地道的肅殺之地,古代軍規有“十七條五十四斬”,當兵的都是提心吊膽過日子,經年累月下來精神上的壓抑可想而知。
到了大戰之前,人人生死未卜,不知明天還能不能活著迴來,人人都處在精神崩潰的邊緣。這時候隻要有一點風吹草動,可能隻是一個士兵做噩夢的尖叫,就可以引爆營中歇斯底裏的瘋狂氣氛,士兵徹底擺脫軍紀的束縛,有人抄起家夥有冤報冤有仇報仇,追殺軍官、仇人、不認識的戰友,第二天隻留下一地的屍體。
東晉時期,劉曜的軍隊就遭遇過兩次炸營。“曜前軍劉黑大敗季龍將石聰於八特阪。曜次於金穀,夜無故大驚,軍中潰散,乃退如澠池。夜中又驚,士卒奔潰,遂歸長安……軍中夜驚潰,唯遼不動,坐斬數十人,乃定。”
唐誌和薛仁貴討論部隊炸營的問題,薛仁貴也沒有好辦法,唐誌認為還是思想工作沒做好,太祖的軍隊就沒有發生炸營現象,光頭的部隊曾經發生過一次。
淮海戰役勝敗將定之際,孫元良率領16兵團從陳官莊突圍,跑到外邊一看,還剩四百多人。後來根據親曆人的還原才知道,孫部突圍時基本無損,撤退到蕭縣宿營,遭解放軍小股部隊夜襲。經一夜狂奔的孫部,認為已遠離戰場,數萬人幾乎同時倒下酣睡,連崗哨都沒放出。孫兵團官兵被圍多日強烈緊張後驟然放鬆,又驟然被襲,神經頓時崩潰,全軍驚叫而起,甚至自相殘殺,幾萬人的大軍就此潰散——可為考證的是,這是世界軍事史上萬人大規模“營嘯”的最後一次。
這個時候就是請老兵給大家講如何放鬆自己,如何忙裏偷閑休息,要學會如何在緊張的戰場養神。老鳥大部分時間都是眯著眼睛,一副半死不活的樣子,但是情況一來馬上警覺,迅速做出反應;那些菜鳥平時就東張西望,跳來跳去,消耗了大量的精力,情況一來就手忙腳亂,撲騰幾下就沒了力氣,它不死誰死?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唱歌、跳舞,這是緩解情緒最好的辦法,這個時候宣傳隊開始大顯神通,宣傳隊的戰士作為領隊開始組織大家拉歌。拉歌一般人都很清楚,軍訓的時候教官常常組織大家拉歌,這也是大家非常喜歡的娛樂節目。於是禦林軍吃過晚飯之後,各連開始拉歌:
(領):第一連,(合):來一個!
(領):一二,(合):快快!
(領):一二三,(合):快快快!
(領):一二三四五,(合):我們等的好辛苦!
(領):一二三四五六七!(合):我們等的好心急!
……
唐誌平時教了不少歌曲,《一二三四》、《我的祖國》、《高原春光無限好》、《青藏高原》、《西海情歌》,有時候興致來了,大家就一起唱,特別是《披著羊皮的狼》這首歌是戰士們的最愛。歌聲飄蕩在曠野,在空中,化去了戰士的疲勞,撫平了戰士們緊繃的神經。
經過拉歌,薛仁貴明顯感覺到軍營的氣氛舒展開來,他把這一切都記錄下來。唐九郎的旁門左道不少,不過確實非常頂用。
埋伏在遠處高崗的左衛斥候舉著單筒望遠鏡了望,隨著一陣陣的歌聲傳來,此起彼伏,他們不知道禦林軍營地發生了什麽,都納悶呢。
這個情況匯報給斥候隊長周文宇,隊長親自前來查看,看了半天也沒弄清楚,“這些生瓜蛋子瞎折騰,不管他,今晚照常行動。”晚上的行動照例沒有撿到便宜。
康武騎著戰馬,提著長槍望著遠處的左衛斥候,對方也穿著棉甲,身上釘滿了固定鐵片的鉚釘,梅花點點。走出長安縣之後,對方就粘過來了,不過因為禦林軍的弩弓厲害,他們都是在1000步外盯著。
上次和小蘑菇相會之後,得到唐誌的允許,小蘑菇脫離文工團,沒有跟著去巡演,最後嫁給康武,年後和那些家屬一起出發。想起小蘑菇,康武心裏一陣溫暖,自己漂泊這麽多年,終於找到家的感覺。
康武的這杆長槍是自己設計的,中間扭開就是兩把短槍。現在禦林軍雖然會傳授大杆子,但是真正能煉精的不多,一般的戰士還是喜歡裝備唐刀。斥候需要弓馬熟嫻,武藝高強,馬上騎射是基本功。現在康武的特戰隊從特務連分離出來,專門從事偵查活動。
現在特戰隊和左衛的斥候打得有聲有色,原來被壓著打的情況得到很大的改善,現在特戰隊已經開始逼近左衛的營盤偵查,不斷抽調人員輪番和左衛的斥候格鬥,雖然傷亡慘重,被判定死亡的都隻能在營盤呆著,但是鍛煉了隊伍,禦林軍這是拿左衛來練兵了。隻是那些帶著紅袖章的導演部的人疲憊不堪,最後申請增加一倍的人手才行。
來而不往非禮也,禦林軍漸漸適應左衛進攻的節奏,有一天晚上左衛大部隊來襲之後退去,禦林軍悄悄墜在後麵,在他們鬆懈的時候突然發起進攻,把這批部隊全部吃下,接著奔襲十幾裏地,把對方的老巢連鍋端了,這一下左衛可能掏糞三個月都不止了。
李貞因為崔家的關係,對於唐誌比較關注,上次禦林軍的檢閱和戰陣演練他也去了,禦林軍的訓練方法他手上也有,這麽大的運動量和開銷把他給嚇了一大跳,左衛可沒有這麽多錢,這樣看來除了官兵沒有實戰經驗之外,禦林軍沒什麽缺點了。
這次拉練演習也印證了自己的猜測,這是一支有信念、有文化、能吃苦的軍隊,進步神速,單兵作戰技能一流,全部都是士官的水平,擴軍至5萬沒有任何問題。如果在鄯州和吐蕃作戰能夠取勝,這也是一支百戰之兵了。
最厲害的還是是禦林軍的政治部,唐九郎的政工幹部培訓教材,裏麵把全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沒有一點私利,讓戰士們知道為誰而戰,作戰意誌極強,也許這就是唐九郎講的新型的人民軍隊。
要不要建議聖人在全軍推廣?李貞搖了搖頭,聖人自有考量,自己還是不要去操這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