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會把健康的財政徹底拖垮,帝國不得不依靠臨時性的舉措過日子。在這種情況下,屯田就成為唯一的選項。把青海地區交給禦林軍防備吐蕃,也成為了朝廷的絕妙選項——你禦林軍在哪裏練兵不都是練兵?不如給我把青海看住了,朝廷也能減輕負擔。既然把青海交給禦林軍,還要自負盈虧,那就要好好想想該怎麽運作,薛仁貴隻管帶兵,後勤的問題他一直不管,都是唐誌去解決。
唐誌的目光盯住青海湖東邊的日月山,這裏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疊合區,日月山東側是青海的農業區,阡陌良田,一派塞上江南風光;西側是一望無際的牧場草原,草原遼闊,牛羊成群,是一幅塞外景色。山體兩側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實屬罕見。日月山體呈現紅色,故稱“赤嶺”。
日月山附近就是湟源鎮,這裏自古就是曆史上“羌中道”、“絲綢南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絲綢南路經日月山、青海湖,過柴達木盆地通往西域。唐代開辟的“唐蕃古道”也是從這裏前往河源去拉薩。這裏是會盟、和親、戰爭以及後世“茶鹽”、“茶馬”互市等等重要場所。
湟源顧名思義就是湟水之源,唐蕃古道有兩條,東路從湟源、玉樹、那曲到拉薩,西路從湟源、格爾木、那曲到拉薩。吐蕃要進攻大唐,肯定從東路而來,這裏的戰略位置特別重要。後來薛仁貴的大非川之戰就是發生在這條線上。
公元671年4月,薛仁貴帥5萬兵馬進攻吐蕃,經鄯州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薛仁貴深知吐蕃軍兵多將廣,且以逸待勞,唐軍須速戰速決,方能取勝。而烏海(今豆錯湖)險遠,輜重車馬不便往行,又易喪失戰機,故留郭待封率2萬人守護輜重、糧草,令其於大非嶺上憑險置柵,構築工事,使之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陣地。
隨後,薛仁貴即率主力,輕裝奔襲。兩軍於河口(今青海瑪多)遭遇。吐蕃軍猝不及防,大敗,傷亡甚眾,損失牛羊萬餘頭。薛仁貴乘勝進占烏海城,以待後援。但郭待封自恃名將郭孝恪之後,不服薛仁貴管製,擅自率後隊繼進,又未能及時與主帥會合。吐蕃軍抓住戰機,以20餘萬之眾邀擊其部,郭待封不能抵敵,輜重、糧草盡失。薛仁貴被迫退保大非川,最後大敗而還。
這次事件的影響非常大,吐蕃憑此戰一躍成為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西部豪強,吐穀渾亦成為吐蕃別部。自此,唐蕃間衝突頻仍,連年用兵,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最後兩方麵都筋疲力盡,都也走上衰弱。
這次戰役有一個關鍵點就是河口(瑪多縣),史書上沒有說清楚。青海的瑪多縣大家沒有印象,但是三江源可是大名鼎鼎,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瑪多,藏語意為“黃河源頭”,地處三江源,海拔4200米,而湟源隻有2500米。
薛仁貴從大非川進兵烏海,在積石河口與吐蕃相遇,“擊破之,斬獲略盡,收其牛羊萬餘頭。”這裏史書也沒有說清楚,很有可能這裏的吐蕃軍隻是輜重兵。吐蕃軍神論欽陵,先20萬人圍殲唐軍輜重部隊,後又在大非川頓兵40萬圍攻薛仁貴率領的唐軍主力。在一次戰役中,集結如此巨量的軍隊,對國家的軍事動員能力、後勤供應能力都是嚴峻的考驗,吐蕃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吐蕃軍隊早期,並沒有專門的後勤建製,而是在出動軍隊時由士卒自行解決。這一製度造成的影響是,部落士卒不得不拖家帶口一起奔赴前線。部落中的老幼跟在軍隊之後放牧牛羊,隨時供給大軍糧草食品上的消耗。
但這種方式除造成軍隊行動遲緩之外,還有一個嚴重缺陷,前線打贏了還好,如果一旦戰場失利,老幼婦孺很難逃走,大量被唐軍俘獲。唐朝對此時吐蕃軍隊的評價是“輜重疲弱”。
很顯然,負責放牧牛馬的不會是吐蕃軍隊中的戰兵,而以老幼婦孺為主的協從人員,在在戰鬥中往往會與主力部隊脫節,被襲擊的唐軍大批俘虜,這便是唐史所記“吐蕃輜重疲弱”的原因。
這種全民皆兵、自帶後勤的方式,持續了很長時間。除了打仗,飲食等依舊操持遊牧習俗,隻是將打仗融入部落生活的一部分而已。這就是吐蕃人在部落軍事製度下,軍事生活的主要特點。所以,唐史中吐蕃軍隊動輒數十萬人,其實指的是整個部落軍隊的總人口,而不是戰鬥人員的數量。
大非川之戰後,受迫於後勤供應的壓力,吐蕃軍隊仍舊必須保持冬夏不同草場的輪牧特點,這也造成了唐蕃戰爭中非常明顯的節奏性。
夏季,吐蕃軍隊向青海草場遊牧,河隴軍力相對空虛,而河湟軍田中的農活較少(唐朝邊軍也是邊鎮屯田的主要勞動力),唐軍反擊主要集中於此時。而到了秋季,河湟麥熟,寇邊掠奪的收益明顯提高,吐蕃要來自己認為的“吐蕃麥莊”裏收獲唐軍幫忙種的麥子。
大唐後期兵疲將弱,財源枯竭,導致邊關不靖,有點像北宋時期契丹的打草穀。原州(今寧夏固原市)周邊是吐蕃主要的冬季牧場,歲歲秋防成了唐軍的主要工作,為了緩急防守壓力,唐軍每每以焚燒草場的方式防禦。“涇州(今甘肅涇川縣)西門外皆為賊境,樵蘇殆絕,收刈禾稼,(蕃軍)必布陣於野而收獲之。獲既失時,所得多空穗,於是涇人有饑憂焉。”
唐誌不免感歎,曆史的慣性非常強大,薛仁貴還是被推到這個位置。隻是自己不是郭待封,可不會眼紅薛仁貴的功勞。薛仁貴也是,自己帶著一大幫兄弟在前麵撈好處,其他人隻能喝湯,難怪人家不願意,這也說明唐朝的核定軍功的製度有問題。
既然朝廷沒有錢養禦林軍,經費都要自己解決,所以唐誌提出建立青海建設兵團,這是集農、工、商、軍於一體的準軍事組織,拿起武器戰鬥,放下武器屯田,受鄯州都督府的直接管轄,獨立核算,不受地方政府管理——唐誌對於大唐地方政府實在沒有信心。
現在鄯州的經濟支柱是皮貨、羊毛加工,可以在這裏設毛紡廠、皮革廠、酒廠,再把最賺錢的機械加工廠也建起來,屯田、放牧,這些都要專業人員,唐誌是一竅不通,需要朝廷配備。婁師德和一些新科進士正在商學院學習,本來是要打發到泉州的,這次讓他們一起先去鄯州。
同時還要召集一些知識分子過去開辦學校,特別是對於牧民的教育,要建流動學校,這樣就需要大量的有文化的人才,興業學校的學生太小,學業沒有完成,所以需要朝廷出麵解決。
在鄯州府湟源縣設立和雪區交易的茶馬互市,另外在隴右道鬆洲也設立茶馬互市,稅收歸興業公司。唐誌記憶中有三條和藏地茶馬互市的道路,雲南不在大唐的管轄範圍可以排除,其他兩個就是湟源和鬆洲了,這樣可以壟斷對藏地的茶葉貿易。
同時還要從大唐內部遷徙幾萬戶居民充實青海,那裏實在是地廣人稀,想屯田都沒有辦法。
青海的情況摸得差不多了,朝廷將青海的吐穀渾召迴,準備實行土地改革,這是個好事,但是,僅僅這樣還不夠。
唐誌問薛仁貴:“大哥,你說如果吐蕃傾全國之力來攻,我們需要多少軍隊才能抵擋?”
薛仁貴思考了一下,“除了原來的守備部隊,至少需要5萬機動部隊主動出擊,要不然他們在城市周邊掠奪,我們毫無還手之力,大家都要餓肚子了。”
唐誌點點頭,對李積等大臣道,“現在青海的農田和牧場隻能養活守備部隊,如果完成土地改革,最多隻能多組建一萬人的機動部隊,還有4萬軍隊從何而來,請大家教我。”
這下輪到大臣們麵麵相覷,長孫無忌道:“青海不是有這麽多的牧民嗎,戰時都可以跟隨我軍一起出發,協同作戰。”
唐誌嗤之以鼻,“我們主動出擊就要深入敵境,如果被敵人圍剿需要堅定的作戰意誌,你說他們能勝任嗎?那些人都是打順風戰的,事態危機他們跑得比兔子還快,這些人隻能成為累贅。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而不是那些牧民。一共5萬軍隊,2萬人作為主攻部隊,這是完全脫產的;3萬作為輜重部隊,這是半脫產的,加上青海的守備軍,這麽多人,朝廷一分錢不出,如何養活?就是建設兵團也不行。”
大家都沒有好辦法,李治道,“你有什麽想法盡管說,我們肯定支持。”隻要不問他要錢,其他都好說。他把姐姐都豁出去了,肯定是支持。
唐誌道:“除了東部的吐穀渾,把西部吐穀渾也全部納入建設兵團的管轄,你們把那個伏順郡王也收了,我們在那裏搞土改,兩塊地方一起養活5萬大軍就差不多了。”
唐誌說完把後世新疆的地盤幾乎都劃過來了。西部吐穀渾的地盤主要在新疆,以新疆都善為都城,就是後來的吐魯番市。大非川戰役失敗之後,吐蕃把這些地方都占了,安史之亂後,吐蕃把安西四鎮也吞並了。
李積看唐誌的胃口這麽大,皺著眉頭道,“這樣安西都護府的地盤不就少了一半了?”
唐誌笑道;“無所謂,他們也可以擴張啊。比如天山北坡土地濕潤,可以種青稞,那裏還可以放牧,比南坡強多了。往西還有不少的綠洲,還可以讓他們往吐火羅(今阿富汗)發展,把吐火羅納入大唐的直接管轄。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把西突厥打趴下。”
長孫無忌不高興了,“你拉倒吧,沒有朝廷派出的大軍,能滅掉西突厥?現在阿史那賀魯反叛,朝廷派左武衛大將軍梁建方、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弓月道行軍總管,率3萬大軍進擊,情況怎麽樣還不知道呢。”
李積給薛仁貴和唐誌簡單介紹了情況。阿史那賀魯是西突厥的大將,646年,西突厥發生叛亂,賀魯率部眾幾千帳歸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撫慰厚待。當時唐朝正發兵討伐龜茲,就讓他們先行作為向導,任命賀魯為昆丘道行軍總管,宴飲於嘉壽殿,賞賜優厚,還脫下自己的袍子披在他身上。後來提拔他為左驍衛將軍、瑤池都督,將他的部眾安頓在庭州莫賀城。賀魯秘密招引散眾,廬帳也越來越多。高宗繼位,賀魯叛唐自立。
唐誌看看眾位將領,又看看李治,“看見沒有!我早就說過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要想邊關安定,那些貴族大臣都不能留,全部實行土地改革,把部眾都納入大唐管轄,要不然邊境永無寧日。現在西吐穀渾剛好被大唐打斷了脊梁骨,吞並正是時候。”
褚遂良道:“這怎麽行?羈縻州那些部落也是看到我大唐對他們優撫,所以才願意歸順,現在政策改動,他們都會反叛了。”
唐誌道,“一步一步來嘛,沒讓全部土改,先把那些我們境內的部落搞定,邊疆的等到下一步,西吐穀渾正是成熟了的。”
這個倒是沒問題,大家都同意,李治警告道:“這些地盤都歸禦林軍,將來可不要吃敗仗,要不然軍法從事。”
唐誌也知道厲害:“給我三年時間,三年內吐蕃進攻,我們需要朝廷出兵,三年後就沒問題了。薛將軍怎麽說?”
薛仁貴道:“如果給我5萬大軍,我一定把吐蕃消滅。”
既然禦林軍要駐紮到鄯州,那禦林軍今後的工作就要重新安排,禦林軍準備擴建一個師,一萬人左右。張浩教導隊繼續主持第二年禦林軍校的招生培訓工作,張漩這次到泉州去其實是組建海軍陸戰隊,先期準備編練1000人,山東世家的子弟很多要轉到陸戰隊去,這些都要先分配好。
唐誌的目光盯住青海湖東邊的日月山,這裏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疊合區,日月山東側是青海的農業區,阡陌良田,一派塞上江南風光;西側是一望無際的牧場草原,草原遼闊,牛羊成群,是一幅塞外景色。山體兩側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實屬罕見。日月山體呈現紅色,故稱“赤嶺”。
日月山附近就是湟源鎮,這裏自古就是曆史上“羌中道”、“絲綢南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絲綢南路經日月山、青海湖,過柴達木盆地通往西域。唐代開辟的“唐蕃古道”也是從這裏前往河源去拉薩。這裏是會盟、和親、戰爭以及後世“茶鹽”、“茶馬”互市等等重要場所。
湟源顧名思義就是湟水之源,唐蕃古道有兩條,東路從湟源、玉樹、那曲到拉薩,西路從湟源、格爾木、那曲到拉薩。吐蕃要進攻大唐,肯定從東路而來,這裏的戰略位置特別重要。後來薛仁貴的大非川之戰就是發生在這條線上。
公元671年4月,薛仁貴帥5萬兵馬進攻吐蕃,經鄯州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薛仁貴深知吐蕃軍兵多將廣,且以逸待勞,唐軍須速戰速決,方能取勝。而烏海(今豆錯湖)險遠,輜重車馬不便往行,又易喪失戰機,故留郭待封率2萬人守護輜重、糧草,令其於大非嶺上憑險置柵,構築工事,使之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陣地。
隨後,薛仁貴即率主力,輕裝奔襲。兩軍於河口(今青海瑪多)遭遇。吐蕃軍猝不及防,大敗,傷亡甚眾,損失牛羊萬餘頭。薛仁貴乘勝進占烏海城,以待後援。但郭待封自恃名將郭孝恪之後,不服薛仁貴管製,擅自率後隊繼進,又未能及時與主帥會合。吐蕃軍抓住戰機,以20餘萬之眾邀擊其部,郭待封不能抵敵,輜重、糧草盡失。薛仁貴被迫退保大非川,最後大敗而還。
這次事件的影響非常大,吐蕃憑此戰一躍成為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西部豪強,吐穀渾亦成為吐蕃別部。自此,唐蕃間衝突頻仍,連年用兵,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最後兩方麵都筋疲力盡,都也走上衰弱。
這次戰役有一個關鍵點就是河口(瑪多縣),史書上沒有說清楚。青海的瑪多縣大家沒有印象,但是三江源可是大名鼎鼎,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瑪多,藏語意為“黃河源頭”,地處三江源,海拔4200米,而湟源隻有2500米。
薛仁貴從大非川進兵烏海,在積石河口與吐蕃相遇,“擊破之,斬獲略盡,收其牛羊萬餘頭。”這裏史書也沒有說清楚,很有可能這裏的吐蕃軍隻是輜重兵。吐蕃軍神論欽陵,先20萬人圍殲唐軍輜重部隊,後又在大非川頓兵40萬圍攻薛仁貴率領的唐軍主力。在一次戰役中,集結如此巨量的軍隊,對國家的軍事動員能力、後勤供應能力都是嚴峻的考驗,吐蕃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吐蕃軍隊早期,並沒有專門的後勤建製,而是在出動軍隊時由士卒自行解決。這一製度造成的影響是,部落士卒不得不拖家帶口一起奔赴前線。部落中的老幼跟在軍隊之後放牧牛羊,隨時供給大軍糧草食品上的消耗。
但這種方式除造成軍隊行動遲緩之外,還有一個嚴重缺陷,前線打贏了還好,如果一旦戰場失利,老幼婦孺很難逃走,大量被唐軍俘獲。唐朝對此時吐蕃軍隊的評價是“輜重疲弱”。
很顯然,負責放牧牛馬的不會是吐蕃軍隊中的戰兵,而以老幼婦孺為主的協從人員,在在戰鬥中往往會與主力部隊脫節,被襲擊的唐軍大批俘虜,這便是唐史所記“吐蕃輜重疲弱”的原因。
這種全民皆兵、自帶後勤的方式,持續了很長時間。除了打仗,飲食等依舊操持遊牧習俗,隻是將打仗融入部落生活的一部分而已。這就是吐蕃人在部落軍事製度下,軍事生活的主要特點。所以,唐史中吐蕃軍隊動輒數十萬人,其實指的是整個部落軍隊的總人口,而不是戰鬥人員的數量。
大非川之戰後,受迫於後勤供應的壓力,吐蕃軍隊仍舊必須保持冬夏不同草場的輪牧特點,這也造成了唐蕃戰爭中非常明顯的節奏性。
夏季,吐蕃軍隊向青海草場遊牧,河隴軍力相對空虛,而河湟軍田中的農活較少(唐朝邊軍也是邊鎮屯田的主要勞動力),唐軍反擊主要集中於此時。而到了秋季,河湟麥熟,寇邊掠奪的收益明顯提高,吐蕃要來自己認為的“吐蕃麥莊”裏收獲唐軍幫忙種的麥子。
大唐後期兵疲將弱,財源枯竭,導致邊關不靖,有點像北宋時期契丹的打草穀。原州(今寧夏固原市)周邊是吐蕃主要的冬季牧場,歲歲秋防成了唐軍的主要工作,為了緩急防守壓力,唐軍每每以焚燒草場的方式防禦。“涇州(今甘肅涇川縣)西門外皆為賊境,樵蘇殆絕,收刈禾稼,(蕃軍)必布陣於野而收獲之。獲既失時,所得多空穗,於是涇人有饑憂焉。”
唐誌不免感歎,曆史的慣性非常強大,薛仁貴還是被推到這個位置。隻是自己不是郭待封,可不會眼紅薛仁貴的功勞。薛仁貴也是,自己帶著一大幫兄弟在前麵撈好處,其他人隻能喝湯,難怪人家不願意,這也說明唐朝的核定軍功的製度有問題。
既然朝廷沒有錢養禦林軍,經費都要自己解決,所以唐誌提出建立青海建設兵團,這是集農、工、商、軍於一體的準軍事組織,拿起武器戰鬥,放下武器屯田,受鄯州都督府的直接管轄,獨立核算,不受地方政府管理——唐誌對於大唐地方政府實在沒有信心。
現在鄯州的經濟支柱是皮貨、羊毛加工,可以在這裏設毛紡廠、皮革廠、酒廠,再把最賺錢的機械加工廠也建起來,屯田、放牧,這些都要專業人員,唐誌是一竅不通,需要朝廷配備。婁師德和一些新科進士正在商學院學習,本來是要打發到泉州的,這次讓他們一起先去鄯州。
同時還要召集一些知識分子過去開辦學校,特別是對於牧民的教育,要建流動學校,這樣就需要大量的有文化的人才,興業學校的學生太小,學業沒有完成,所以需要朝廷出麵解決。
在鄯州府湟源縣設立和雪區交易的茶馬互市,另外在隴右道鬆洲也設立茶馬互市,稅收歸興業公司。唐誌記憶中有三條和藏地茶馬互市的道路,雲南不在大唐的管轄範圍可以排除,其他兩個就是湟源和鬆洲了,這樣可以壟斷對藏地的茶葉貿易。
同時還要從大唐內部遷徙幾萬戶居民充實青海,那裏實在是地廣人稀,想屯田都沒有辦法。
青海的情況摸得差不多了,朝廷將青海的吐穀渾召迴,準備實行土地改革,這是個好事,但是,僅僅這樣還不夠。
唐誌問薛仁貴:“大哥,你說如果吐蕃傾全國之力來攻,我們需要多少軍隊才能抵擋?”
薛仁貴思考了一下,“除了原來的守備部隊,至少需要5萬機動部隊主動出擊,要不然他們在城市周邊掠奪,我們毫無還手之力,大家都要餓肚子了。”
唐誌點點頭,對李積等大臣道,“現在青海的農田和牧場隻能養活守備部隊,如果完成土地改革,最多隻能多組建一萬人的機動部隊,還有4萬軍隊從何而來,請大家教我。”
這下輪到大臣們麵麵相覷,長孫無忌道:“青海不是有這麽多的牧民嗎,戰時都可以跟隨我軍一起出發,協同作戰。”
唐誌嗤之以鼻,“我們主動出擊就要深入敵境,如果被敵人圍剿需要堅定的作戰意誌,你說他們能勝任嗎?那些人都是打順風戰的,事態危機他們跑得比兔子還快,這些人隻能成為累贅。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而不是那些牧民。一共5萬軍隊,2萬人作為主攻部隊,這是完全脫產的;3萬作為輜重部隊,這是半脫產的,加上青海的守備軍,這麽多人,朝廷一分錢不出,如何養活?就是建設兵團也不行。”
大家都沒有好辦法,李治道,“你有什麽想法盡管說,我們肯定支持。”隻要不問他要錢,其他都好說。他把姐姐都豁出去了,肯定是支持。
唐誌道:“除了東部的吐穀渾,把西部吐穀渾也全部納入建設兵團的管轄,你們把那個伏順郡王也收了,我們在那裏搞土改,兩塊地方一起養活5萬大軍就差不多了。”
唐誌說完把後世新疆的地盤幾乎都劃過來了。西部吐穀渾的地盤主要在新疆,以新疆都善為都城,就是後來的吐魯番市。大非川戰役失敗之後,吐蕃把這些地方都占了,安史之亂後,吐蕃把安西四鎮也吞並了。
李積看唐誌的胃口這麽大,皺著眉頭道,“這樣安西都護府的地盤不就少了一半了?”
唐誌笑道;“無所謂,他們也可以擴張啊。比如天山北坡土地濕潤,可以種青稞,那裏還可以放牧,比南坡強多了。往西還有不少的綠洲,還可以讓他們往吐火羅(今阿富汗)發展,把吐火羅納入大唐的直接管轄。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把西突厥打趴下。”
長孫無忌不高興了,“你拉倒吧,沒有朝廷派出的大軍,能滅掉西突厥?現在阿史那賀魯反叛,朝廷派左武衛大將軍梁建方、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弓月道行軍總管,率3萬大軍進擊,情況怎麽樣還不知道呢。”
李積給薛仁貴和唐誌簡單介紹了情況。阿史那賀魯是西突厥的大將,646年,西突厥發生叛亂,賀魯率部眾幾千帳歸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撫慰厚待。當時唐朝正發兵討伐龜茲,就讓他們先行作為向導,任命賀魯為昆丘道行軍總管,宴飲於嘉壽殿,賞賜優厚,還脫下自己的袍子披在他身上。後來提拔他為左驍衛將軍、瑤池都督,將他的部眾安頓在庭州莫賀城。賀魯秘密招引散眾,廬帳也越來越多。高宗繼位,賀魯叛唐自立。
唐誌看看眾位將領,又看看李治,“看見沒有!我早就說過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要想邊關安定,那些貴族大臣都不能留,全部實行土地改革,把部眾都納入大唐管轄,要不然邊境永無寧日。現在西吐穀渾剛好被大唐打斷了脊梁骨,吞並正是時候。”
褚遂良道:“這怎麽行?羈縻州那些部落也是看到我大唐對他們優撫,所以才願意歸順,現在政策改動,他們都會反叛了。”
唐誌道,“一步一步來嘛,沒讓全部土改,先把那些我們境內的部落搞定,邊疆的等到下一步,西吐穀渾正是成熟了的。”
這個倒是沒問題,大家都同意,李治警告道:“這些地盤都歸禦林軍,將來可不要吃敗仗,要不然軍法從事。”
唐誌也知道厲害:“給我三年時間,三年內吐蕃進攻,我們需要朝廷出兵,三年後就沒問題了。薛將軍怎麽說?”
薛仁貴道:“如果給我5萬大軍,我一定把吐蕃消滅。”
既然禦林軍要駐紮到鄯州,那禦林軍今後的工作就要重新安排,禦林軍準備擴建一個師,一萬人左右。張浩教導隊繼續主持第二年禦林軍校的招生培訓工作,張漩這次到泉州去其實是組建海軍陸戰隊,先期準備編練1000人,山東世家的子弟很多要轉到陸戰隊去,這些都要先分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