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貞是左衛大將軍,薛仁貴是右領軍中郎將,兩軍互別苗頭也是正常的。大概薛仁貴勇冠三軍,讓左衛很多人不爽。唐誌沒想到方天畫戟的修補需要這個多錢,大概用的是大馬士革鋼,而且工匠也是大馬士革工匠,要不然不需要這麽貴。伊朗古代鐵兵極為著名,當時的蒙古、印度、土耳其以及東方各國王室均聘用波斯良匠鑄兵,但是各國的兵器形狀不同,而製刃者又未留銘文,隨著年代的推移,人們已無法辨認這是波斯人造的,因此隻能用伊朗境內自用兵器為代表。從比較而言,波斯出產的熔冶花紋鋼刃,其脈絡猶如絲綢織紋,光澤奪目;印度出產的花紋鋼刃,其橫行脈絡常呈數十層雲梯形,即所謂穆罕默德梯,奇巧名貴;土耳其刀的花紋呈翻卷形,其脈絡猶如瑪瑙形。


    唐誌也算是個兵器愛好者,讓康有義搞了幾把大馬士革刀收藏,這種鋼刀在後世絕種了。後世商店裏的大馬士革刀批發出貨,那都是假貨,看來得讓慧君走一趟薛家,早點聯絡。


    從越王畫舫迴來,不久又遇到婁師德等一幫新科進士的遊船,又是一番熱鬧。康有義和李威見唐誌交遊這麽廣,都有點奇怪,他們都知道唐誌是個很少出家門的人,在唐家莊他甚至幾個月都不出門,出門也是有事,這些進士基本上和唐誌沒有交接,怎麽認識的?


    這次婁師德和張柬之是進士科,李琦是明法科,李威的兒子李建,還有其他新科進士都在這裏,這艘花船是平康坊一家青樓讚助的,這次崔綽沒有中,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唐朝科舉錄取的人數很少,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這次將近有60人,確實翻了倍了。至於像後世的大宋朝,動輒錄取幾百人,養著一夥官老爺,浪費國家財政,那是自己找不自在。


    唐誌照例給大家賀喜,婁師德這次是進士科狀元,這讓唐誌非常意外,原來的曆史上婁師德不是狀元,難道是因為和自己相遇,命運發生轉變?


    婁師德和眾位進士對唐誌非常感激,原來這次考試的策論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當然,試卷裏提示了什麽是中學,什麽是西學,如果對於兩者沒有深入思考的人肯定迴答不好。那天在得月樓和唐誌辯論的那些人都受益匪淺,做起策論來也是洋洋灑灑,言簡意賅,發人深省。當然,他們都學聰明了,包括李琦在內,都知道政治正確,要不然你就落榜吧。


    至於那些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答不出來也活該,因為現在有些事情不是聖賢書能夠解決的,如果對長安形勢反應遲鈍,將來如何治理一方。


    婁師德對唐誌道:“這次策論,咱們是粘了您的光,我已經跟吏部說了,將來分到興業公司去,我也想學會如何為民謀福利。”


    “歡迎至極啊,興業公司急需宗仁兄這樣的人才,泉州現在百廢待興,兄長一定能大有作為。”


    李琦遲疑了一下,上前道:“唐兄,上次你一番高論抱道懷德,超然理悟,如醍醐灌頂,讓我茅塞頓開。想起以前種種渾渾噩噩,山泊慚愧啊。這次我也向吏部申請,要求到興業公司。”


    唐誌沒想到李琦也想去興業公司,不過沒有拒絕的道理,“山泊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隻要我們心裏裝著人民,真心實意地為人民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人民群眾就惦記他、信任他、支持他,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我們做官是為人民服務的,不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離開了人民,我們將一無所有。一事無成;背離了人民的利益,我們這些人就會被人民和曆史所唾棄。”


    唐誌這些話的時候一本正經,揮動著雙臂,像一個下鄉視察的大隊幹部,讓這些年輕士子耳目一新。以前他們所受的教育就是做官要為民做主,沒想到唐誌還有這麽新鮮的說法。


    婁師德問道:“唐兄,如果我們到了泉州,該如何開展工作呢?”


    唐誌點點頭:“這個問題問得好,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如何為人民服務,很簡單,就是為人民排憂解難。不需要你去給農民種田,因為你的農活沒人家幹得好,也不需要你去做工,工人師傅比你能幹,你們應該去解決他們解決不了的實際問題。


    比如農民的糧食賣不出去了,你就要聯係商人幫他們賣出去;道路不好走,你們就要想盡辦法修路;武夷山耕地很少,你們就要想盡辦法搞其他產業,比如茶葉,幫助農民開山種茶,聯係商人把茶葉銷到揚州、洛陽、長安,甚至廣州、南洋、天竺。興業公司有什麽好的項目可以賺錢,你們可以請公司的人到你們那裏開工廠,你給他們解決工業用地、招收工人、修建道路,讓他們在你這裏能賺錢。


    這樣有什麽好處呢?第一是稅收,你的轄區有一筆財政收入;第二是就業,農民可以做工賺錢養家;第三可以帶動一大批人興辦工廠,這裏麵的好處多了去了。總之一句話,幫助大家發財致富,就能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說得好啊!”眾人都鼓起掌來,說的太好了,原來做官可以這樣做的。其實這些都是後世政府機關招商引資的東西。後世政績就看gdp,那些資本家特別是外商都是祖宗,隻要你來投資,你讓我做孫子都行。


    在經濟落後的縣市還出現這種情況:鄉政幹部下崗到深圳去拉投資,你幹啥都行,就是不能迴來,家裏老小發給生活費。你們在窮鄉僻壤呆久了,坐井觀天,自以為了不起,讓你出去開開眼界,讓你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有人剛到深圳求職,說自己是是鄉政府辦公室主任,碰了幾次灰之後,再也不敢提了。


    那種激烈的思想衝擊是革命性的,他們這才知道在大都市,自己能不能活下去都是問題。落後地區和沿海地區最大的差別就是幹部觀念不同,最後導致工作作風大為不同,最後導致沿海地區的幹部向內陸調,南方幹部向北方調,唐誌就知道當年章省在2000年還沒有省內高速,直到從魔都空降一個幹部來才解決這個問題。


    唐誌和他們談了很久,這是興業公司第一批行政幹部,這些都是年輕人,對於新生事物接受很快,需要好好引導,樹立一個好的幹部作風,可以影響一大批人。現在他們對未來很迷茫,特區泉州不知道將來會建成什麽樣子,就像當年80年代的國人一樣對於如何開放心裏沒底,所以太宗提出摸著石頭過河的法子。這個世界上對於大唐未來宏圖也隻有唐誌一個人是心裏有底的。唐誌告訴這些你跟人,泉州如何發展,如何改變,都有一個宗旨,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康有義和李威在角落裏看著唐誌和士子們侃侃而談,有點傻眼了。試問天下有誌者,胸中自有百萬兵,這唐誌胸中有百萬兵啊。唐誌倒不完全是忽悠,這是他在論壇上和其他網友討論的結果。後世有個說法叫製度優勢,震旦是什麽製度?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這不是停留在口號上的,而是落實在製度和行動上的。平時看不出來,在戰爭和災難麵前就會表現得淋漓盡致。


    士子們也發現,唐誌好像什麽都會,但是說到儒家經典就不太懂了,也不去爭辯,明說看得少,理解不透徹,也不會詩賦,琴棋書畫更不用說了。大家也都偷偷鬆了一口氣,唐九郎也不是無所不能。


    告別士子和康有義、李威,唐誌來到唐家的帷帳,這裏聚集了不少族人,還有一些依附於唐家的表親。興業公司在唐家鎮擺開這麽大的波勢,這些表親都托關係進了工廠做工,有能力的還被安排到領帶崗位,有了一筆俸祿,有的琢磨著把老婆孩子也接過來住,廠裏安排住房,還準備建新樓房,比宿舍可寬敞多了,還可以按揭。家裏的孩子也可以安排到興業小學上學,將來也有出息。


    來這裏半年多了,唐誌很少和這些親戚見麵,一般的事情都由父親和姐姐處理了,這次還是第一次和大家聚會。對於長安城傳奇般的唐九郎,大家都很好奇,唐誌的姨娘陳氏領著唐誌給大家一一拜會,唐誌表現出晚輩子弟的素養,嬸嬸舅母、表哥表妹叫個不停,收獲了不少的讚美,直誇陳氏有福氣。


    接下來又是茶話會和座談會,族中的長輩和晚輩都聚在一起閑聊。大家聽說聖人給興業公司的護衛隊賜名禦林軍,都讓自己的弟子加入進來,又聽說禦林軍招兵要考策論和騎術,這可為難了不少人,家裏讀書人不多,有幾匹馬也是用來拉車耕田的。市麵上的戰馬要4-5千錢,沒幾人買得起,還有飼料呢?一般人家可養不起。府兵如果立下戰功授勳官,朝廷會出錢給你買馬,每個月還有飼料錢,這樣養馬才不會成為一種負擔。


    秦漢以來,軍爵是一個很重要的製度,到了隋唐,漸漸形成兩套製度,一套是以各種大夫為名的散職名號,一套則是以都督、將軍等周隋武職為名的散實官。戰場立功,加官進爵,在科舉製度沒有形成的時候,這是普通人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所以漢唐軍隊能打也是出了名的。到了宋朝,偃武興文,以文統武,軍爵製度敗壞,最終軍隊的戰力一年不如一年。


    陳世貴是唐誌的舅舅,也是一個商人,代表大家提出疑問:“九郎,你說這軍隊不就是上陣殺敵,搏取軍功嗎,哪裏還要讀書識字?再說能讀書識字能力還會去當兵呢?禦林軍還要考騎射,很多人買不起馬,不就進不去了?”


    唐誌解釋道:“這次禦林軍培養的學生將來是作將領的,要帶兵打仗肯定要會兵法,會騎馬。就像朝廷招親、翊、勳三衛,都要能識字、騎戰的,不識字的那是一般的府兵。”


    唐代承襲隋代以衛統府(軍府)之製,十六衛中,除左右金吾衛掌宮中及京城警備,左右監門衛掌諸門禁衛,左右千牛衛統率千牛備身等為皇帝侍從儀衛外,其餘諸衛分掌五府之內軍和諸折衝府之外軍番上宿衛京城。十六衛都在宮殿之南,唐代稱為南衙軍,與守衛皇宮北門、由招募配充的兵士組成的所謂北衙軍,分掌禁衛。


    長安十二衛是大唐的衛府軍製,衛府製,就是以“衛”統“府”。“衛”(十二衛),既是衛戍京師的禁兵,又是統領天下“府兵”的領導機構。唐朝“十二衛”遙領天下657個折衝府(軍府),居中禦外,衛戍京師,是府兵和禁軍的合一。換句話說,衛就是全國的軍區司令部,直轄一部分禁軍守衛京城。折衝府就是地方武裝部,平時軍區司令部不能調動折衝府的府兵,隻有戰時中央臨時授權調動,打完戰之後各地的府兵又迴到地方。


    唐太宗時期,皇帝從府兵中挑選佼佼者,擔任皇帝隨身侍衛,於玄武門置“左右屯營”,又被稱為“百騎”,以招募製和私屬化為基本特色。


    因為十二衛官署在皇宮之南,所以史稱“南衙府兵”,與守衛皇宮北門﹑由招募配充的兵士組成的“北衙禁軍”交錯宿衛,相互牽製。


    除此之外,還有保衛東宮的負責東宮(太子宮)宿衛的六率,六率和十六衛一樣,六率所領之兵也分內軍(東宮親﹑勳﹑翊三府)和外軍(折衝府)。


    內軍指左右翊衛下屬的親、勳、武三衛,統轄的五軍府和另屬東宮的三衛三府之兵,均由高官子弟充當,也就是門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初唐閑公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蓮花王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蓮花王子並收藏初唐閑公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