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因為血脈不純,對於少數民族非常友好。武德九年(626年)九月,即位伊始的唐太宗說:“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貞觀元年(627年),又說:“朕以天下為家。”貞觀十八年(644年),又說:“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又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這些東西非常高大上,得到當世和後世的一致好評,唐太宗這樣幹主要是因為好大喜功,因為他對少數民族的懷柔政策,那些部落就送給他一個稱號——天可汗。


    唐太宗拒絕魏征,聽從溫彥博的意見,保全突厥的部落,遷到黃河以南,保留遊牧的習俗。不僅如此,還給突厥優厚的待遇,達到變態的程度。例如,他把突厥部落完整地遷到內地,給大量的財物、封官,居然占到中央五品以上官員的一半。


    涼州都督李大亮看不下去了,上奏說:“臣聞欲綏遠者,必先安近。中國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猶於枝葉。擾於根本,以厚枝附,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自古明王,化中國以信,馭夷狄以權。故《春秋》雲:“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


    唐太宗還是不聽。


    九年後,唐太宗出城去九成宮,路上,突厥貴族阿史那社率(被封為中郎將),發動叛亂,趁夜偷襲唐太宗的營帳。唐太宗這才醒悟,後悔地對侍臣說:“中國百姓,實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納魏征言,遂覺勞費日甚,幾失久安之道。”


    唐太宗雖然後悔了,遷移突厥到河北,但仍然沒有解決根本:“立李思摩為乙彌泥熟俟利苾可汗,以主之。”也就是說,還是保全突厥的部落,以突厥首領來領導,甚至恢複了突厥的可汗稱號,成為半獨立的國家。


    因為唐太宗是一座豐碑,後來唐高宗理所當然延續了這個政策。結果,公元682年,另一個突厥貴族骨咄祿又反叛,建立東突厥後汗國,完全獨立,重新成為中國的大患。唐朝在蒙古高原的統治,迅速崩潰。此後中國再也沒有統治過蒙古高原。蒙古高原繼續成為胡人侵華的陣地。


    到了唐玄宗這裏就更過分了,他大量招收胡人參軍,任為高級將領,隨同安祿山發動叛亂的15萬軍隊,就是來自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今人常懷念唐太宗的豐功偉績;也常扼腕痛惜安史之亂,讓中國從最輝煌的頂點跌落。卻沒想到,這安史之亂的根源恰恰來源於唐太宗。


    當然,我們官方的正史不會這樣認為,他們對於唐太宗高度評價:開明友善的民族關係政策和製度在唐代的長期實施,大大減少了漢族和少數民族間的隔閡,增強了各民族間的廣泛互補和血肉融合,實現了多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宏大局麵。正是在唐代,中華民族新的代稱——“唐人”形成,奠定了現代中華民族的基礎。


    唐朝中後期,北方少數民族把漢族按在地上摩擦,直到太祖建國,才最終把漢民族的頹勢完全扭轉過來,畢竟那些高科技隻有漢民族才玩得轉。到了後世,外國人都很奇怪——為什麽中國人從來都不提自己的血統?因為血統早已不純了,這產生了一個好的副作用——中國人幾乎沒有種族歧視。


    沒過多久,國子監的幾個監生們向唐誌發來信函,要求和唐誌在國子監辯論,辯論的主題是如何平定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他們接受了唐誌發明的蒙古高原的概念,同時避開了《國富論》這一他們不擅長的經濟領域。


    唐誌當然不理他們,將對將,兵對兵,你們沒那個資格和我辯論,除非你們的祭酒來。監生們找到令狐祭酒,要求他出麵,或者讓朝廷取締興業學校。令狐德棻一時間頭又大了,跟唐九郎辯論?唐九郎隻是一介白衣,年齡又小,我一大把年紀跟他辯論,這不是掉價嗎?至於取締興業學校,想都別想,這是興業公司的子弟學校,這麽多王公大臣和世家想把子弟進去,你來個取締,這是與天下人為敵啊。


    當然令狐德棻不會被這個問題困擾:“要不你們寫一篇策論,我幫你們送進去?”


    國子監有所行動,遞上去的策論不止一篇,因為他們的意見也沒有統一,祭酒也上奏,要求把興業學校納入國子監的監管之中。


    令狐德棻的行為引起了朝堂武勳階層的不滿,你國子監想幹啥?也想往興業公司插一腿?還監管?興業學校的教材你能看懂嗎?《國富論》你能看懂嗎?你的明算科敢跟興業學校的學生比算術嗎?你的監生遞過來的那些策論都是老生常談,沒有什麽新意,一群閉門造車的不知天高地厚的狂生!


    其他人不愛聽了,興業公司的股份太難搞,我們這些中層領導幹部都沒份,雖然放開了分公司的股份,但是大頭都歸你們總公司了,你們大塊吃肉,就剩一點湯給咱們喝,這像話嗎?於是四品以下的很多官員都站在祭酒一邊,要求把興業學校納入國子監的管理。


    俗話說“清酒紅人臉,錢帛動人心。”這些朝臣借題發揮想渾水摸魚,高高在上的唐高宗李治心裏跟明鏡似的。少府寺丞李威給自己偷偷發來密函,把唐家莊和興業學校的所見所聞都作了匯報,這是極西之地英格蘭傳過來的最新科技,他們的重商主義和我們孔孟之道完全不是一個路數,但是確實獨辟蹊徑,獨樹一幟,也是可以借鑒的。


    唐誌把《國富論》給李威的時候,裏麵附了一本小冊子,裏麵闡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宗旨,也說明了重商主義的危害和如何揚長避短的方法,讓李威茅塞頓開,鬆了一口氣。中學為體,就是依照老祖宗留下來的治國理念為根本,同時把西方的科學技術拿來為己用,這樣就擺正了兩者之間的關係。唐誌也說明了要重視工商業者,要提高他們的地位,要不然科學技術就會停止,就會落後,就會挨打。


    唐誌的訓練班和沿革地理是從另外的渠道傳到李治的耳朵裏,讓李治耳目一新。他也知道剛開始唐九郎沒有想搞這個訓練班,他隻是弄了一個形意門,有點像江湖練武門派,帶著自己幾個家丁搖大杆子。後來為了讓一個歌舞坊起死迴生,帶著他們一群狐朋狗友在舞坊跳舞,賺了不少錢,他這幫弟兄們服氣了,要求拜師學藝,最後才有了這個訓練班。也正因為如此,他把翊衛的名額弄丟了。


    本來這就是一群紈絝子弟閑的蛋痛鬧著玩的,沒想到裏麵這麽大的學問。據說這沿革地理是他魂遊四大部洲來的,步兵操典是西方英格蘭傳來的,但是四大部洲裏麵沒有英格蘭嗎?還有哪些技術,不是唐九郎自己搞來的?他又為什麽要把昭武九姓拉進來呢?


    拂菻來的使者和商人提供的消息,那裏的算術和幾何都有,有一本《幾何原理》,比東土確實更加先進,大西洋中是有一個亞特蘭蒂斯大陸,據說沉入海底了,於是有了很多的傳說,不過英格蘭倒是沒有聽說過,但是誰也不能否認。


    據康有義說這些先進的技術是從大西洋中的用格蘭傳過來的,一艘英格蘭的風帆戰艦被颶風吹到歐洲大陸,他們偷偷上岸,為了躲避沿海國家的追捕一路向東,最後來到昭武九姓的地盤,被康有義家族偷偷接納,就連康國王室都不知道。


    這個時候正值星月教滅了波斯,即將入侵昭武九姓的地盤,為了抵禦星月教,康有義建議九大公國聯合起來成立聯邦合眾國,建立統一的軍隊,再依靠天可汗的幫助,也許可以擋住星月教的蔓延。可是那些人目光短淺,拒絕了康家的提議,失望之餘,他們來到大唐搞起了這個興業公司,目的除了賺錢,還希望朝廷能幫他們編練一支軍隊打迴去。


    這些消息都是少府寺丞李威秘密傳來的,李治和幾個近臣討論了很久,一時間拿不定主意。這些東西雲裏霧裏,讓人看不真切,不過這些技術確實是真的,而且還有煉鋼技術,這些是騙不了人的。而且這個興辦的公司皇家占了4成,大臣占了3臣,昭武九姓隻占了3成,大頭咱們都得去了。


    現在暫時沒有同意他們練兵,將來即使同意他們組織軍隊,這些將帥和士兵都是大唐的,那還不是用他們的錢給大唐練兵嗎?打下了昭武九姓的地盤,讓他們成立一個什麽合眾國,這也是一個附庸國,遲早也是我大唐的,算來算去這都是一個穩賺不賠的買賣。


    康有義說英格蘭的技術生澀難懂,沒有大智慧很難悟透這些道理,據說他在瀟湘館和唐九郎偶然相識,問了唐九郎幾個算術問題,沒想到他一聽就懂,而且還可以舉一反三,對於這些技術有很高的天賦,於是兩人一拍即合,首先搞出了白酒和白砂糖,一炮而紅,賺了個缽滿盆滿。接下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於是有了這個興業公司和興業學校。唐九郎也就入了皇家和大臣的法眼。


    算起來唐誌是自己的外甥,不過皇家的公主太多,而且當時自己年齡還小,對於豫章公主和她的兩個孩子也沒有什麽印象。不過最近重建永安宮的事情讓唐誌的姐姐唐元珍大放異彩,攪動朝野上下,硬是把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辦成了,讓人大開眼界。不過這件事情總是透著詭異,讓人不得不懷疑這背後有高人指點,而這個高人很有可能是唐誌這小子。


    唐誌高舉華夏民族這個大旗,讓人要忠於華夏民族這個整體利益,不要僅僅維護自己家族的個人利益,所謂大河有水小河滿。這一說法雖然不是忠於皇家一族的利益,不過和先聖說的“天下為公”如出一轍,這也算他說得過去。另外就世家那德性,想要他們忠於皇室根本就不可能的,他們奉行的是“鐵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室。”忠於華夏總比忠於他們自家要好。


    昭武九姓提出要在泉州搞特區,把莆田鹽場給他們,這也沒有什麽,你一個泉州搞得再好能造反嗎?人是大唐的人,誰會跟著你們?至於在海外殖民,南海都是皇家和大臣們瓜分了,昭武九姓和山東世家都在天竺、波斯經營,而且掛著大唐總督的旗號,他們也翻不了天去,山高路遠,怎麽也威脅不了大唐的根基。


    不過大唐忽然一夜之間冒出這麽多技術,整個事情透著詭異,很有可能唐九郎和昭武九姓狼狽為奸,而這唐九郎就是那個狽子,以後可要把唐九郎盯緊了。是不是給他一個官做,把他捆在自己身邊?


    李治走神的時候,朝堂內的爭論已經白熱化了,大概因為李治一聲不吭,這時有些禦史膽氣壯了,竟然提出把興業公司納入朝廷管理,不能為私人所有。李治示意長孫長孫無忌說話。


    長孫無忌向前一步,曰:“陛下,臣有本要奏。”


    眾人一看太尉無忌出場了,大概要給這件事情下一個結論,都等著看他說什麽。


    “請講。”


    “陛下,令狐祭酒說要把興業學校納入國子監管轄,那就說明國子監有大學問可以教興業學校的學生。唐誌說蒙古高原是禍亂之源,都要掌握在朝廷手中,而首當其衝的就是河套地區。不如我們就拿河套作一個策論,讓國子監的學生和興業學校的學生比一比,看誰的策論高明,我們這些大臣都可以做評判。國子監贏了,興業學校納入國子監管理,如果輸了,那就讓監生們不要鬧騰!”


    令狐德棻老臉一紅,這話說得有點重了,讓監生們不要鬧騰,其實是讓我不要鬧吧。自己暗中放任監生鬧事,瞞不過長孫無忌這個老狐狸,現在讓國子監真槍真刀地幹,國子監真要被興業學校幹翻了,我這老臉也沒處擱了!


    令狐德棻正要爭辯幾句,就聽皇上開口,“就這麽定吧,三天後你們都交一份策論上來。至於興業學校,門下省給他們發一個敕牒通知他們,散會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初唐閑公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蓮花王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蓮花王子並收藏初唐閑公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