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帝建立部落聯盟到周朝分封,再到春秋戰國,唐誌結合地緣政治跟大家分析華夏民族是如何從點到麵擴張的,圍棋有一句行話“金角銀邊草肚皮”,這是說一個子下在盤上價值是不等的,下在角上最高,邊上其次,腹中最低。這是我國古來的俗諺。下在角上象金子一樣可貴,因為角上不僅得空多,而且易守難攻,先占據的一方可以以逸待勞;邊上便次一等,如銀子一般;中腹更次了,簡直象茅草一樣不值錢。


    爭霸中原也是這個道理。周王在分封的時候,把最好的中心地區分封給了自己的族人,那些邊緣莽荒之地全給了外姓。這樣的結果就是在春秋混戰時期,春秋五霸都是處於邊角之地,他們在和戎狄的鬥爭中不斷擴展自己的領土,做大做強,最後憑借自己強大的實力尊王攘夷,號令諸侯。


    當時的華夏民族遠沒有後來的強大,即是在關中地區,也有許多羌戎各族也在這裏繁衍棲息,周幽王就是在驪山之下被北方的犬戎部落殺死,西周被迫遷都到洛陽,從而讓隴右的秦國占據渭河平原,奠定統一天下的基業。


    因為武力沒有占據絕對優勢,春秋各國為了滅掉周邊的部落,無所不用其極。秦穆公以女色為誘餌,離間戎王和大臣由餘的關係,從而讓由餘為自己所用,最終擊敗了20餘個西戎部落;秦宣太後羋月和義渠王翟驪二人在一起私通長達30年之久被殺,最後義渠國被秦國占領;趙襄子為了滅掉代國(今大同蔚縣),先把姐姐嫁給代王,再設鴻門宴擊殺代王。


    接下來唐誌給大家分析幾個地緣板塊:關中平原、三晉之地、河洛地區、巴山蜀水、漢江平原、華北平原、江淮平原、江東平原,春秋戰國及其後來的戰爭都是圍繞著這些地緣板塊進行。受這些地緣限製,大家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曆朝曆代的戰爭總是發生在同一地點,或者是關卡、或者是渡口,因為當時的科學技術不可能克服地理交通條件的製約。


    最後說的是蒙古高原板塊,“大家都知道,對華夏威脅最大的是北方的遊牧民族,打倒一個匈奴,來了一個鮮卑,而且更強悍,最後入主中原。鮮卑漢化了,好不容易消化了,又來了一個突厥,突厥之後還會有新的遊牧民族興起,可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那麽北方遊牧民族到底是怎麽迴事呢?他們賴以生活的環境到底怎麽樣?這個問題搞清楚了,後麵才能考慮如何治理的問題……”


    蒙古高原可以分為三個地緣板塊,第一是被色欏格流域所覆蓋的,貝加爾湖南部這個類盆地區,這是北方遊牧民族的中心區域。因為在蒙古沙漠戈壁以北,所以被稱為漠北,貝加爾湖可謂大名鼎鼎了,因為蘇武就在這裏牧羊。


    這個類盆地地帶內部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河流眾多,且均勻分布。由周邊山脈上流入腹地的河水,首先是匯集到了一起(色欏格河),然後向北注入了貝加爾湖。


    第二個板塊就是被匈奴視為右翼的區域,由北至南緊密排列著東、西薩彥嶺,唐努烏爾山,杭愛山、阿爾泰山脈,以及阿爾泰山脈的東部延伸——戈壁阿爾泰山。


    山脈之間有幾塊大盆地,唐努烏梁海盆地和大湖盆地,俄國最大的河流—葉尼塞河就是發源於唐努烏梁海。葉尼塞河兩側部落的生產方式整體以漁獵為主,輔以畜牧。飛將軍李廣的後人李陵被匈奴封為第三號人物右賢王,就是管轄這裏。


    第三個板塊是大興安嶺西麓草場。左邊就是一片由肯特山、雅布洛諾夫山脈(興安山脈)、大興安嶺所圍就的“箕”狀地理單元。比南部戈壁區要幸運的是,走向基本與海岸線平行的肯特山、興安山脈,能夠從太平洋季風中,得到相對不錯的降雨量。


    有了這些生命之源,蒙古高原左翼,特別是靠近大興安嶺,同時能夠受大興安嶺西麓河流補給的區域,植被覆蓋狀況就要理想的多了。靠近大興安嶺的下遊地區,在和大興安嶺西麓河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蒙古高原最為優質的草原——唿倫貝爾大草原。


    自唿倫貝爾大草原以南,沿大興安嶺向南鋪設了一條草原走廊,這就是錫林郭勒草原。蒙內古的東部地區,對於中原王朝的威脅極大,很多發源於東北的少數民族就是利用這塊草場訓練騎兵,最後威脅南部漢族政權,甚至入主中原。


    唐誌把蒙古高原的西翼、中央區域、東翼,沿著大興安嶺往南一直到燕山、陰山、賀蘭山這些草原連成片,“這是蒙古高原的精華地帶,有草原就能繁衍生息,就有戰馬,如果統一就能形成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就能對漢民族的核心區域產生極大的威脅。”


    唐誌指著關中和山西,“遊牧民族占領河西走廊就能威脅關中平原,占領河套平原這能威脅三晉之地,占領這兩塊就能居高臨下威脅華北平原和河洛平原,繼而占領巴蜀之地,乘順江而下占領長江以南地區。


    所以守河西必定要守河套,守河套一定把蒙古高原的這三塊區域完全占領,特別是蒙古高原的東邊,也即是東北地區。”


    唐誌把東北地區畫一個圈,“這塊地方是重中之重,這裏是魚、牧、農民族混雜之地,在這裏興起的任何民族,隻要把東邊這一塊草原占領並且獲得戰馬,他們就有與華夏民族抗爭的勢力,比如過去的烏桓、鮮卑,現在的契丹。


    曆史上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是殺了一批又一批,有些是從中亞過來的,比如突厥,有些是東北的土著興起的,比如鮮卑,如果中原政府不能有效地占領控製蒙古高原,一旦中原內亂,這些遊牧民族就會南下占領肥沃的中原之地,進而占領華夏全境。”


    唐誌總結到:“曆史上北方的匈奴部落首先在中央區域統一各部,形成部落聯盟,然後向南入侵中原。走的路線就是先占領河套地區,然後向南發展,在大同平原一帶和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交戰,最後單於的10萬騎兵被趙將李牧坑了一把,除單於率少量親衛部隊突圍逃走外,進犯的10萬騎兵全部被殲。李牧在殲滅匈奴主力後,又乘勝前進,滅襤國(今河北蔚縣北),破東胡(今內蒙古東部)、降林胡(今山西北部),聲威大振。此後10多年,匈奴不敢進擾趙國邊境。


    後來是秦漢對匈奴的征伐,漢高祖劉邦建立政權的時候,匈奴這時已經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帝國,國勢強盛;漢朝剛經曆楚漢戰爭,國力匱乏,不是匈奴的對手,隻好提出和親政策。而這時匈奴也要先對付河西走廊的月氏,為避免兩麵作戰,便欣然同意,於是有了昭君出塞。


    後來匈奴趕走月氏,占領河西走廊之後,開始把目光轉向漢朝,而這時的漢朝處於漢武帝時期,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強盛,戰爭於是不可避免開始了。長期戰爭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到了東漢時期,北匈奴被迫西遷,南匈奴依附東漢稱臣,被漢光武帝安置在河套地區。


    匈奴衰落導致的後果就是鮮卑族的崛起,他們原來是東胡的一支,被匈奴人趕到東部的深山老林苟延殘息,匈奴被漢朝擊敗,他們重新迴到自己的家園,占領匈奴的領地,然後乘著中原內亂向南入侵,成為五胡亂華的最重要的一支力量。


    慕容鮮卑曾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乞伏鮮卑曾建立西秦。禿發鮮卑曾建立南涼等割據政權。拓跋鮮卑先建立代國和強大的中原王朝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鮮卑化的漢人高氏與宇文鮮卑分別建立北齊、北周。還有出自慕容鮮卑的吐穀渾。


    五胡亂華時期,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曆史上最為黑暗的一頁,也是漢族民麵臨最大危機的時期,這段時期,北方胡人入主中原,戰亂不斷,百姓居無定所,土地荒蕪。北方三分之二的漢人被屠殺,差點滅族,中華民族的文明傳承差點斷絕。”


    說到這裏,尉遲循儼低下了頭,算起來他們尉遲家也是鮮卑人。在魏晉南北朝以前,中原地區是沒有尉遲這個姓氏的。尉遲氏源自西域於闐,是塞種人,屬於印歐語係伊朗語族東伊朗語支。到西晉時期,尉遲部有一支開始東遷,來到了今天的山西境內。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的少數民族融入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成為華夏民族的一員。華夏民族最核心的傳承就是儒家文化,這是華夏族的根,沒有這個,我們就不能稱之為中國人。山東士族為什麽為世人敬仰,不是因為他們的祖先曾經輝煌過,而是他們倡導儒學教育,恢複漢族的文化傳統。魏晉以來,官學淪廢,學術中心移於家族,這些士族的家族教育就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形式。沒有文化這個內涵和外衣,山東士族什麽也不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初唐閑公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蓮花王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蓮花王子並收藏初唐閑公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