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進行,蒸餾的生產車間已經做好,開始生產白酒、花露水和香水。唐誌特地讓張浩申請了四架弩*弓。大唐實行府兵製士兵的裝備都要自己準備,劍、刀、槍、盔甲、弓箭、弩*弓等等裝備都要申請報備的,府衙同意你才能裝備,要不然就算私藏兵器,以謀反論處。


    有史料記載唐軍弩手的額定殺傷距離是225米,而弓手的額定殺傷距離是90米。南北宋交接時期,西夏察哥建議置強弩軍對付宋軍,他說:“國家用鐵鷂子以馳騁平原,用步跋子以逐險山穀,然一遇陌刀法,鐵騎難施;若遇神臂弓,步奚自潰。蓋可以守常,不可以禦變也。夫兵在審機,法貴善變,羌部弓弱矢短,技射不精,今宜選蕃漢壯勇,教以強弩,兼以標牌,平居則帶弓而鋤,臨戎則分番而進,以我國之短,易中國之長,如此,無敵於天下矣。”崇宗采納察哥的建議,建立強弩軍。


    真正的西夏神臂弓,它的弩身的製作複雜,已經達到了神秘的狀態。而且弩身的製作材料還絕對要求原產地:主要材料,是西夏所產的一種韌勁十足的木材;關鍵配件,要用西夏所產的,一種成年公犛牛的巨角。這種犛牛牛角很長,顏色黃黑相間,還自帶花紋。


    製作步驟同樣神秘。隻知道要先將牛角切成長長的薄片,然後,再根據弓的不同部位,選擇不同長度,再用特殊熬製的膠,將薄片逐一粘起來。這才是西夏神臂弓的靈魂所在,因為在沒有碳纖維和納米材料的古代,唯有這兩各材料組合在一起,才能讓人把一支又一支鋒利的利箭,在150多步之外,準確地射入敵人的胸膛。


    大宋的神臂弓的製作方法就是黨項人李定貢獻出來的。因為沒有這種公犛牛的角,始終複製不出西夏神臂弓。西夏神臂弓能射300步,有效射程大概是150步,近距離射擊的話,一般的鎧甲都擋不住,所以是宋朝陌刀方陣的克星。正是有了這個利器,西夏才能在宋、遼之間三足鼎立,擋住了兩國的進攻。


    唐誌仔細研究到手的唐弩,弓臂用柘木膠粘合,弓弦用多股生牛筋與絲線絞合而成,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長二尺有五寸,鐙子和箭頭都是用鐵鍛造而成,四棱錐的箭鏃寒光閃閃。四具弩弓的大小差不多,但是零件不能互換,說明秦朝的青銅武器的製式武器標準化生產方式不適合鐵器。


    自1974年秦始皇陵兵馬俑坑集中出土一批秦兵器以來,關於秦兵器的研究,都發現了秦國兵器的兩個方麵的特點,一是標準化製式化,這體現了秦兵器製造工業在設計指導和管理思想上的先進性,二是青銅兵器的絕大占有比例,較之普遍認識的戰國時代鐵器大發展大普及的曆史背景看,又反映出相對“落後”的一麵。


    以秦兵馬俑坑出土的秦兵器為觀察對象,如數量最多的青銅箭鏃,4萬枚箭鏃中,隻有7支與其它形製不同,在同型式的箭鏃中,隨機抽取172枚,同一鏃不同主麵的相應尺寸誤差僅為幾微米,同一鏃和不同鏃的主麵輪廓的不重疊誤差分別小於0.15和0.16mm。與箭鏃配合使用的發射器具弩機,從全部28套中抽取13套,發現各零件尺寸亦基本相同,特別是銷和銷孔的間隙配合有較高精度,零件互換不成問題。


    秦朝以後為什麽製式武器的標準化生產方式消失了呢?是因為鐵器和青銅器的生產工藝不同。


    新生的鋼鐵武器雖然性能優越,但是在生產工藝上卻與技術成熟的青銅鑄造工藝不同,若要發揮鋼鐵兵器既韌且強的特性,非要經過鍛打成鋼才可以,而鐵的延展性,決定了在鍛打多把武器的時候,很難保證不同件之間的尺寸形態一致,或為了求得規格的一致,需要多次手工修正,因而需要耗費更多時間和更多人力,特別是對於箭鏃這種消耗量大,但單體體積小的兵器而言,鍛打難度更高。


    青銅的生產工藝為模範鑄造,隻需一件標準器製模,然後翻製多個範型,即可一次批量澆鑄出多個一致的鑄件,再經過簡單的銷磨修整,即可達到同批產品誤差極小的要求。觀察戰國到秦代的青銅兵器的刃部,可見細密規整平行的磨痕,說明這些青銅兵器在修磨階段,應該是使用了簡單機械砂輪的打磨開刃工藝,從這個角度看,顯然青銅兵器較之當時的鐵兵器更滿足標準化生產中的簡化原則。


    基於戰術運用的需求,以及秦強調社會生產生活方方麵麵納入程式化行政管理的要求,兵器生產以銅為先就成了必然選擇。在大規模步兵集團作戰為主流戰陣方式的戰國中後期戰爭中,武器裝備整體上的標準化自然比單一武器的高性能更優先,秦先進的標準化武器製造管理,與采用性能相對落後的青銅,實是這一邏輯下的兩麵。


    唐誌踩著鐙子上弦,放上弩箭,瞄準,“嗖!”一聲,射入對麵20米遠的木靶子,入木三分。射擊距離近的目標很容易,50米以上就難了,需要專門訓練。


    “真不錯!”唐誌讚歎道,這把弩*弓的有效射程也是90米,是用最原始的材料製成的。他知道後世有人複製宋朝的弩弓,最長的射程是200米,有效射程也是90米。


    古代軍事器具的記載都是文人,這些家夥根本不會精確計算,所以有時候神臂弓的射程是“三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秥。”有時候又是“二百四十步,入榆木半秥。”太操蛋。


    不過記載宋兵訓練的書中有“神臂弓垛遠百二十步,給箭十隻,取五中為合格,軍中少得該賞。”這說明神臂弓的有效射程大概為120步,這是比較合理的。《嶽飛全傳》中說考武舉,一般人的箭靶是120步遠,嶽飛射了240步,算是神箭手了,當然,這也是演義,作不得準。


    這把弩弓沒什麽好改裝的,最多是加兩個滑輪成為複合弓。問題是現在現在沒有軸承,滑輪生產不出來,還得再等一等。


    “九郎,這個車間太重要了,是不是再招收四個護衛?”張浩建議道。這裏要安排上半夜、下半夜值班,每班最好兩人,這樣原來的隊員不夠。


    “再招十個,這些你做安排,要知根知底的人,以後會有很多人眼紅,要早做準備。以後我們還要到莊子裏去搞新農村建設,需要很多的人,這些你要多做打算。”


    新農村建設?這是什麽東東?張浩沒有問,反正酒廠和香水廠就用了不少人,今後還需要更多?或許九郎手上還有更多的神技。


    鐵鍋、折扇、豆腐都生產出來了,唐誌開始培訓得月樓、瀟湘館和唐府的廚師做炒菜。在後世關於吃的節目太多了,想不會都難。糖醋魚、紅燒肉、迴鍋肉等等,現在唐誌教他們一些炒菜的基本技巧,其他都要靠他們自己摸索,發揚光大。


    現在大唐的市場上隻有糖條,這種糖條要經過榨汁、過濾、煮熬和風幹共四道傳統工序製成。


    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學習熬糖法。歐陽修、宋祁撰的《新唐書》中有這樣的記載:“貞觀二十一年,始遣使自通天子,獻波羅樹,樹類白楊。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詔揚州諸蔗,柞沈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


    用土法製取白糖、冰糖等新品種要在後世才出現。公元674年有人發明用滴漏法製取土白糖。唐大曆年間(766~779),僧人鄒和尚在四川遂寧首創了窨製糖霜(冰糖)的技術,創造了一整套甑蒸、釜熬、煎蒸、灌甕相接和取霜方法,生產出色、香、味俱佳的糖霜。大唐的糖製品不僅銷售國內各地,還遠銷波斯、羅馬等地,促進了國際間的貿易往來。


    《天工開物·甘嗜》記載了製取白砂糖和冰糖的技術。唐誌又空開一件屋子,準備生產白砂糖和冰糖,這些糖的原料都是直接用糖條加工製作的,所以工序少了很多。炒菜、月餅等等很多食品都要用到白砂糖,唐誌決定暫時不出售,隻是作為食物的配料來用。八月十五馬上就要到了,正是月餅銷售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得月樓正好有烤爐。


    月餅內餡采用核桃仁、杏仁、芝麻仁、瓜子、山楂、蓮蓉、紅小豆、棗泥、蛋黃等,把熬好的糖漿讓他們加工成月餅,這其中糖漿是最關鍵的技術。為了保密起見,還是就在這裏熬好以後拿過去。


    現在看來這個小院子越來越不夠用了,還得想辦法搞一個生產基地,到莊園裏去?保衛工作又是一個問題。不過這些都是下一步的事了。


    現在折扇已經生產出來三十多吧,做工都很粗糙,不過暫時可以用,以後就讓珠寶店做高檔的,這些精細活還是他們拿手。除了竹子、木頭,其他還有象牙的,玳瑁的,檀香的,沉香的都可以試著生產出來。


    既然扇子到了,《紙扇書生》就可以排練了。當然唐誌不會專門表演扇子舞,還要加上劍舞,《紙扇書生》也改換作李白的《少年行》:


    君不見長安(淮南)少年遊俠客,白日球獵夜擁擲。


    唿盧百萬終不惜,報仇千裏如咫尺。


    少年遊俠好經過,渾身裝束皆綺羅。


    蘭蕙相隨喧妓女,風光去處滿笙歌。


    ……


    扇子舞是現成的,後麵的劍舞是唐誌的拿手好戲,沒有不成功的。唐誌把他的那些哥們全部叫到一起,聽說要他們排練上台演戲,大夥都不幹了。


    “九郎,你怎麽會想到讓我們上台表演?還是瀟湘館!我這要是一上台,迴家就會被我老爹打斷腿!”說話的是秦瓊的孫子秦晙秦四郎。秦府家教森嚴,他要是上台表演,他老爹有可能真把他的腿給打折了。


    “九郎,你不會是認真的吧?”李思順李五郎問唐誌,“你的翊衛的名額已經報上去了,你要來這麽一下,這個名額可能要取消了。”李五郎是李積的孫子,這家夥有內幕消息。


    嗯?還有這個說法?那不正好合我的意?


    “不這樣不行啊!”唐誌假惺惺長歎一聲,“咱們瀟湘館的生意不好,大家都知道,我已經準備了不少節目,現在就要一個火炬把這些節目全部點燃,那就是中秋節。我準備在中秋節搞一個中秋晚會,瀟湘館的吹拉彈唱太單薄,要有一個群舞來營造節日的氣氛,這樣才能吸引大家的目光。


    你們想一想,朝廷淩煙閣二十四功臣的後輩子孫全都在瀟湘館賣力取悅觀眾,這是多大的噓頭?大家肯定都要來看一看!瀟湘館的名聲出去了,生意好了,大家的貸款就能還了。告訴你們啊,以後是吃肉還是喝粥就看這一錘子買賣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初唐閑公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蓮花王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蓮花王子並收藏初唐閑公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