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花雨》需要籌備很久,遠水解不了近渴,現在還得先把瀟湘館目前的問題解決掉。唐誌讓婢女把筆墨紙硯準備好,開始複製詩詞。大唐的詩雄壯的多,咱們來個婉約的。顧四娘和老吳見唐誌開始寫詩詞,有點好奇,以前沒聽說過九郎會作詩啊?據說他前幾天魂遊四大洲,難道是真的?
第一首出來了: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這是什麽鬼?藤是枯藤,樹是老樹,鴉是昏鴉,道是古道,風是西風,馬是瘦馬,陽是夕陽,人是斷腸人,還在天涯,這是什麽造型啊?這個一副半死不活的病秧子!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江城子·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岡。
《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
佇倚危樓風細細,
望極春愁,
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裏,
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
對酒當歌,
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甚矣吾衰矣。
悵平生、交遊零落,隻今餘幾!
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
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裏。
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
迴首叫、雲飛風起。
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
隨著一首首的詞出來,四娘越看越不對味,詞確實是好詞,怎麽全是這些無病呻吟、讓人意誌頹廢的靡靡之音?她不知道宋詞大多數都是這個調調,這和宋朝當時所處的大環境有關。
被後世文人津津樂道的魏晉風流和宋朝的士大夫都是外部環境壓抑之後的產物。達摩祖師的師父般若多羅尊者跟他說:“東土有大乘氣象,你要去度化他們。”所以就有了達摩祖師乘海船到東土來傳法。那麽東土的大乘氣象是怎麽來的呢?就是從魏晉南北朝的玄學開始的。
為什麽玄學在魏晉南北朝興起呢?因為當時社會動亂,特別是五胡亂華後的南北朝時期,中原正宗的王朝被趕到江南,偏安一隅,無力北伐。統治階層上到皇族顯貴,下到士族階層,整個知識精英都有一種深深的挫敗感。所以都想逃避現實,躲到玄學裏,崇尚自然,談空論玄。
當時達官名士,多宗老莊。社會各階層習《莊》之風蔚為大觀。帝王、貴戚、大臣、武夫、儒生、文人、藝士、婦女無不能之。餘風又流衍於北方。一直到了隋朝這股風氣才被遏止。因為隋朝統一南北,正宗的漢朝文化重入中原,知識分子的心氣又迴來了。
玄學講虛無,講無為,無形中和佛家的性空合拍了。於是很多研究玄學的人開始接觸大乘佛教經典,對釋迦佛講的性空極為推崇,佛教由是大行天下。
到了宋朝,士大夫們所遇到的情況和東晉士人差不多。宋朝一路北伐,到了燕雲十六州就再也無能為力了,契丹國的強大讓他們非常絕望。後來又加上西夏立國,軍事上又是失敗,後麵的南宋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兩宋軍民大多心中積有一團鬱結之氣,如嶽武穆“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蕭索寥落至極。而譏諷時勢、一抒胸中塊壘最不容易,借古諷今因此往往需要披上論史談古的說理外衣。
兩宋詞人中,擁躉最多者,辛棄疾當仁不讓。此人滿腔家國情懷,撞上了不得意的際遇。因此,詞作之中雄渾豪氣平添一種鬱結低迴的氣質。辛詞的豪,更像是悶灶鍋裏頭的豪氣,“吾廬小,在龍蛇影外,風雨聲中”,下筆不可謂無胸襟,但讀來總覺令人氣結。
在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的少數民族吸取了大量的中原文化,也接收了大量中原的鍛造工藝,而且按照中原文明建立禮製,這個時候不能把他們看作是未開化的民族。公元10世紀,遼帝國是名副其實的東亞霸主。契丹人的疆域東瀕日本海、西抵阿爾泰山,幅員萬裏。而在帝國的力量輻射範圍內又建立起堪比中原政權的東亞封貢體係,高麗、北宋、迴紇、西夏等國家都不得不向耶律皇帝輸誠納貢。
在對周邊勢力征服過程中,契丹人海納百川,建立了一支戰力碾壓北宋、體係完備不輸於唐朝的武裝力量。弓騎兵、重騎兵、重裝步弓手等等,各兵種俱全。和北宋一樣,遼軍的攻城器械是在唐朝的基礎上發展出來,囊括了壕橋、雲車、各種人力拋射機等必備的武器。哪怕是令宋粉坐地排卵的床*弩,遼軍亦有裝備,但兩者之間的質量有如雲泥之別。比起宋人的些粗製濫造,遼國生產的攻城器械質量上乘,稱“鋒鍔銛利、俱披以鐵”,遼國攻城武器相比北宋是絲毫不落後的。
後來的西夏和金國也是如此,西夏雖然國小力弱,但正好處於中國古代盛產良馬的河套和西涼一帶,這也使得宋朝始終缺乏戰馬,所以也打造出一支很強悍的重甲騎兵部隊——鐵鷂子。騎兵是西夏軍隊中的核心軍種,其精銳鐵騎號稱“鐵鷂子”,編製為3000人,這支軍隊人和馬皆全身覆蓋鎧甲,而且是重甲,史稱刺斫不入。
《宋史·兵誌》記載:“(西夏)有平夏騎兵,謂之‘鐵鷂子’者,百裏而走,千裏而期,最能倏往忽來,若電擊雲飛。每於平原馳騁之處遇敵,則多用鐵鷂子以為衝冒奔突之兵”。
《宋史》的這段記載很扯淡,鐵鷂子是重裝騎兵,怎麽能“倏往忽來,若電擊雲飛”?這也是文人治國的悲哀,他們根本不懂軍事,也不追根究底,隨著性子胡編亂造。
西夏的鐵鷂子穿的盔甲的甲片是冷鍛技術打造的。西夏鐵礦多,銅礦少,所以西夏便主要開發鐵礦,研究鐵合金的鑄造工藝。冷鍛技術的出現,不同於以前的熱鍛加工,它使得鎧甲更加堅硬,還變薄了,減輕了重量。在同等重量的鎧甲中,它的防禦力是最好的,在同樣防禦力的鎧甲中,它是最輕的。
這樣的鎧甲披在身上和馬背上,減輕了重量,提高了速度,減輕了作戰時的壓力。冷鍛鎧甲不容易被射穿,這是讓弓兵很頭疼的。即使射穿,也不至於一箭致命。有史料記載,西夏的鎧甲皆冷鍛而成堅滑光瑩,非勁弩可入。再加上西夏特製的神臂弓,在麵對遼國和宋國的擠壓下也毫不示弱,存在了很長時間,後來蒙古滅夏的時候也經過很長時間,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後來的金國繼承了遼國的遺產,弄出了“鐵浮屠”,浮屠是佛教名詞,佛塔就叫浮屠,“鐵浮屠”顧名思義就是鐵塔的意思。
據史料記載,“鐵浮屠”是從頭到腳、從人到馬全部用一種特殊的鐵甲裹得嚴嚴實實的“重裝騎兵”。隻露出一雙眼睛和四個馬蹄,遠遠望去就好像一座鐵塔。這是金軍部隊精銳中的精銳,一般的古代戰場兵器很難刺穿破壞這種鎧甲,在當時可以說是無堅不摧、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時間成為南宋時期戰場上的噩夢,讓人聞風喪膽。
鐵浮屠和拐子馬不是一迴事。拐子馬應該是輕騎兵,擺在中軍的兩側,鐵浮屠負責正麵衝撞敵方的部隊,等敵軍隊形大亂之後,再用拐子馬從兩翼衝鋒,擴大戰果。
重裝騎兵就像春秋時期的戰車、後世的重型坦克部隊,綜合國力達不到,很難造出這樣一支部隊的。我大宋綜合戰力和部隊裝備都不占優勢,再加上偃武興文,國力積弱,苟且偷生,當然投降派大受歡迎,誰要提北伐,就是不識時務,都要靠邊站。
投降派說起來也不是沒有道理,既然打不過,那就和對手坐下來慢慢談,錢能解決的都不是問題。至於那些主戰派,隻是一味地說打,問題是兵馬何來?糧草怎麽解決?你憑什麽和人家戰?隻會張開大嘴瞎囔囔,3兩的鴨子4兩的嘴,能有什麽用。所以說投降派是現實主義者,主戰派是理想主義者。在大宋投降派占了上風也是有道理的,如果讓那些主戰派占了上風,那是要亡黨亡國滴。
明朝朱元璋的時候,元朝的勢力衰敗,燕雲十六州很快就拿迴來了。後來明朝的衛所製度的腐朽,最後山西北部的大同平原這些地方遭到蒙古騎兵的攻擊,名存實亡。後來東北後金興起,明朝就衰落得更不成樣子了,就連最新的高科技——火炮火槍都沒有女真人玩得好,被滅國也是命中注定的。
因為外部環境的極度惡劣,加上因為陸地絲綢的隔斷,中原地理環境的相對閉塞,發展出了宋明理學和陽明心學,禍國殃民。這也是順理成章的。大唐初期中期胸懷博大,海納四方,到了後期因為外侵和內亂,統治者開始走上極端,把外來的宗教和商人一起排斥,於是有了滅佛之舉,外來宗教全部取締,重新走上了封閉排外的道理。
中東的星月教也是這樣,剛開始建立帝國的時候相當了不起,因為他們是來自於大漠深處的蠻人,根本沒有自己的文化,所以對外麵的一切知識都感興趣,整理翻譯了很多古希臘羅馬的著作,為西方後來的文藝複興奠定了理論基礎。三個世紀之後,隨著星月帝國的衰落,他們最後也走上了自我封閉和排外的道路,極端的原教旨主義盛行,拒絕西方新興科技,最後成了後世的恐怖主義的溫床。
神奇的是,在唐誌穿越之前的米國也開始進入這個怪圈循環。一戰和二戰時期的米國成為自由世界的燈塔,不斷地向外輸出其價值觀,也是世界人民移民的目的地。現在的米國呢?隔離牆,種族主義的興起,對全球化的反動,一步步把自己和外部世界隔離開了,再加上金融資本的貪婪,米國的衰落不可避免。所以世界人民都有點看不懂,高唱民主自由,建立了世界經濟秩序的米國怎麽開始關起門來過日子,而社會主義的震旦竟然高舉經濟全球化的大旗?
清初的知識分子對明朝之何以衰、何以亡問題的探究與反思,使其對宋明理學特別是空談心性的陽明心學有了深切的認識.故而他們大力倡導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思想。
學以致用,是先秦孔派儒學的傳統,在先秦時期,儒家以天下為己任,以王者之師自居,試圖通過“格君心之非”來塑造理想君主,並從而重新建立統一的社會價值係統,“經世致用”主要是建構一種合理化的社會秩序和政治形式。
宋代興起的新儒學即所謂理學(包括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在一定程度上拋棄了這個傳統,專講道德性命、修身養性,不務實際。特別到明末的王陽明後學,束書遊談,幾近狂禪,學問與社會實際嚴重脫節。
清初學者在總結明亡教訓的基礎上,深感必須返虛就實,矯正學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顏元“其說於程朱陸王皆深有不滿,蓋元生於國初,目擊明季諸儒,崇尚心學、放誕縱恣之失,故力矯其弊,務以實用為宗。”這種以實用為宗的學風,也就是他們提倡的經世致用的新學風。
第一首出來了: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這是什麽鬼?藤是枯藤,樹是老樹,鴉是昏鴉,道是古道,風是西風,馬是瘦馬,陽是夕陽,人是斷腸人,還在天涯,這是什麽造型啊?這個一副半死不活的病秧子!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江城子·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岡。
《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
佇倚危樓風細細,
望極春愁,
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裏,
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
對酒當歌,
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甚矣吾衰矣。
悵平生、交遊零落,隻今餘幾!
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
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裏。
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
迴首叫、雲飛風起。
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
隨著一首首的詞出來,四娘越看越不對味,詞確實是好詞,怎麽全是這些無病呻吟、讓人意誌頹廢的靡靡之音?她不知道宋詞大多數都是這個調調,這和宋朝當時所處的大環境有關。
被後世文人津津樂道的魏晉風流和宋朝的士大夫都是外部環境壓抑之後的產物。達摩祖師的師父般若多羅尊者跟他說:“東土有大乘氣象,你要去度化他們。”所以就有了達摩祖師乘海船到東土來傳法。那麽東土的大乘氣象是怎麽來的呢?就是從魏晉南北朝的玄學開始的。
為什麽玄學在魏晉南北朝興起呢?因為當時社會動亂,特別是五胡亂華後的南北朝時期,中原正宗的王朝被趕到江南,偏安一隅,無力北伐。統治階層上到皇族顯貴,下到士族階層,整個知識精英都有一種深深的挫敗感。所以都想逃避現實,躲到玄學裏,崇尚自然,談空論玄。
當時達官名士,多宗老莊。社會各階層習《莊》之風蔚為大觀。帝王、貴戚、大臣、武夫、儒生、文人、藝士、婦女無不能之。餘風又流衍於北方。一直到了隋朝這股風氣才被遏止。因為隋朝統一南北,正宗的漢朝文化重入中原,知識分子的心氣又迴來了。
玄學講虛無,講無為,無形中和佛家的性空合拍了。於是很多研究玄學的人開始接觸大乘佛教經典,對釋迦佛講的性空極為推崇,佛教由是大行天下。
到了宋朝,士大夫們所遇到的情況和東晉士人差不多。宋朝一路北伐,到了燕雲十六州就再也無能為力了,契丹國的強大讓他們非常絕望。後來又加上西夏立國,軍事上又是失敗,後麵的南宋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兩宋軍民大多心中積有一團鬱結之氣,如嶽武穆“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蕭索寥落至極。而譏諷時勢、一抒胸中塊壘最不容易,借古諷今因此往往需要披上論史談古的說理外衣。
兩宋詞人中,擁躉最多者,辛棄疾當仁不讓。此人滿腔家國情懷,撞上了不得意的際遇。因此,詞作之中雄渾豪氣平添一種鬱結低迴的氣質。辛詞的豪,更像是悶灶鍋裏頭的豪氣,“吾廬小,在龍蛇影外,風雨聲中”,下筆不可謂無胸襟,但讀來總覺令人氣結。
在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的少數民族吸取了大量的中原文化,也接收了大量中原的鍛造工藝,而且按照中原文明建立禮製,這個時候不能把他們看作是未開化的民族。公元10世紀,遼帝國是名副其實的東亞霸主。契丹人的疆域東瀕日本海、西抵阿爾泰山,幅員萬裏。而在帝國的力量輻射範圍內又建立起堪比中原政權的東亞封貢體係,高麗、北宋、迴紇、西夏等國家都不得不向耶律皇帝輸誠納貢。
在對周邊勢力征服過程中,契丹人海納百川,建立了一支戰力碾壓北宋、體係完備不輸於唐朝的武裝力量。弓騎兵、重騎兵、重裝步弓手等等,各兵種俱全。和北宋一樣,遼軍的攻城器械是在唐朝的基礎上發展出來,囊括了壕橋、雲車、各種人力拋射機等必備的武器。哪怕是令宋粉坐地排卵的床*弩,遼軍亦有裝備,但兩者之間的質量有如雲泥之別。比起宋人的些粗製濫造,遼國生產的攻城器械質量上乘,稱“鋒鍔銛利、俱披以鐵”,遼國攻城武器相比北宋是絲毫不落後的。
後來的西夏和金國也是如此,西夏雖然國小力弱,但正好處於中國古代盛產良馬的河套和西涼一帶,這也使得宋朝始終缺乏戰馬,所以也打造出一支很強悍的重甲騎兵部隊——鐵鷂子。騎兵是西夏軍隊中的核心軍種,其精銳鐵騎號稱“鐵鷂子”,編製為3000人,這支軍隊人和馬皆全身覆蓋鎧甲,而且是重甲,史稱刺斫不入。
《宋史·兵誌》記載:“(西夏)有平夏騎兵,謂之‘鐵鷂子’者,百裏而走,千裏而期,最能倏往忽來,若電擊雲飛。每於平原馳騁之處遇敵,則多用鐵鷂子以為衝冒奔突之兵”。
《宋史》的這段記載很扯淡,鐵鷂子是重裝騎兵,怎麽能“倏往忽來,若電擊雲飛”?這也是文人治國的悲哀,他們根本不懂軍事,也不追根究底,隨著性子胡編亂造。
西夏的鐵鷂子穿的盔甲的甲片是冷鍛技術打造的。西夏鐵礦多,銅礦少,所以西夏便主要開發鐵礦,研究鐵合金的鑄造工藝。冷鍛技術的出現,不同於以前的熱鍛加工,它使得鎧甲更加堅硬,還變薄了,減輕了重量。在同等重量的鎧甲中,它的防禦力是最好的,在同樣防禦力的鎧甲中,它是最輕的。
這樣的鎧甲披在身上和馬背上,減輕了重量,提高了速度,減輕了作戰時的壓力。冷鍛鎧甲不容易被射穿,這是讓弓兵很頭疼的。即使射穿,也不至於一箭致命。有史料記載,西夏的鎧甲皆冷鍛而成堅滑光瑩,非勁弩可入。再加上西夏特製的神臂弓,在麵對遼國和宋國的擠壓下也毫不示弱,存在了很長時間,後來蒙古滅夏的時候也經過很長時間,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後來的金國繼承了遼國的遺產,弄出了“鐵浮屠”,浮屠是佛教名詞,佛塔就叫浮屠,“鐵浮屠”顧名思義就是鐵塔的意思。
據史料記載,“鐵浮屠”是從頭到腳、從人到馬全部用一種特殊的鐵甲裹得嚴嚴實實的“重裝騎兵”。隻露出一雙眼睛和四個馬蹄,遠遠望去就好像一座鐵塔。這是金軍部隊精銳中的精銳,一般的古代戰場兵器很難刺穿破壞這種鎧甲,在當時可以說是無堅不摧、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時間成為南宋時期戰場上的噩夢,讓人聞風喪膽。
鐵浮屠和拐子馬不是一迴事。拐子馬應該是輕騎兵,擺在中軍的兩側,鐵浮屠負責正麵衝撞敵方的部隊,等敵軍隊形大亂之後,再用拐子馬從兩翼衝鋒,擴大戰果。
重裝騎兵就像春秋時期的戰車、後世的重型坦克部隊,綜合國力達不到,很難造出這樣一支部隊的。我大宋綜合戰力和部隊裝備都不占優勢,再加上偃武興文,國力積弱,苟且偷生,當然投降派大受歡迎,誰要提北伐,就是不識時務,都要靠邊站。
投降派說起來也不是沒有道理,既然打不過,那就和對手坐下來慢慢談,錢能解決的都不是問題。至於那些主戰派,隻是一味地說打,問題是兵馬何來?糧草怎麽解決?你憑什麽和人家戰?隻會張開大嘴瞎囔囔,3兩的鴨子4兩的嘴,能有什麽用。所以說投降派是現實主義者,主戰派是理想主義者。在大宋投降派占了上風也是有道理的,如果讓那些主戰派占了上風,那是要亡黨亡國滴。
明朝朱元璋的時候,元朝的勢力衰敗,燕雲十六州很快就拿迴來了。後來明朝的衛所製度的腐朽,最後山西北部的大同平原這些地方遭到蒙古騎兵的攻擊,名存實亡。後來東北後金興起,明朝就衰落得更不成樣子了,就連最新的高科技——火炮火槍都沒有女真人玩得好,被滅國也是命中注定的。
因為外部環境的極度惡劣,加上因為陸地絲綢的隔斷,中原地理環境的相對閉塞,發展出了宋明理學和陽明心學,禍國殃民。這也是順理成章的。大唐初期中期胸懷博大,海納四方,到了後期因為外侵和內亂,統治者開始走上極端,把外來的宗教和商人一起排斥,於是有了滅佛之舉,外來宗教全部取締,重新走上了封閉排外的道理。
中東的星月教也是這樣,剛開始建立帝國的時候相當了不起,因為他們是來自於大漠深處的蠻人,根本沒有自己的文化,所以對外麵的一切知識都感興趣,整理翻譯了很多古希臘羅馬的著作,為西方後來的文藝複興奠定了理論基礎。三個世紀之後,隨著星月帝國的衰落,他們最後也走上了自我封閉和排外的道路,極端的原教旨主義盛行,拒絕西方新興科技,最後成了後世的恐怖主義的溫床。
神奇的是,在唐誌穿越之前的米國也開始進入這個怪圈循環。一戰和二戰時期的米國成為自由世界的燈塔,不斷地向外輸出其價值觀,也是世界人民移民的目的地。現在的米國呢?隔離牆,種族主義的興起,對全球化的反動,一步步把自己和外部世界隔離開了,再加上金融資本的貪婪,米國的衰落不可避免。所以世界人民都有點看不懂,高唱民主自由,建立了世界經濟秩序的米國怎麽開始關起門來過日子,而社會主義的震旦竟然高舉經濟全球化的大旗?
清初的知識分子對明朝之何以衰、何以亡問題的探究與反思,使其對宋明理學特別是空談心性的陽明心學有了深切的認識.故而他們大力倡導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思想。
學以致用,是先秦孔派儒學的傳統,在先秦時期,儒家以天下為己任,以王者之師自居,試圖通過“格君心之非”來塑造理想君主,並從而重新建立統一的社會價值係統,“經世致用”主要是建構一種合理化的社會秩序和政治形式。
宋代興起的新儒學即所謂理學(包括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在一定程度上拋棄了這個傳統,專講道德性命、修身養性,不務實際。特別到明末的王陽明後學,束書遊談,幾近狂禪,學問與社會實際嚴重脫節。
清初學者在總結明亡教訓的基礎上,深感必須返虛就實,矯正學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顏元“其說於程朱陸王皆深有不滿,蓋元生於國初,目擊明季諸儒,崇尚心學、放誕縱恣之失,故力矯其弊,務以實用為宗。”這種以實用為宗的學風,也就是他們提倡的經世致用的新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