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剛剛平定魏地,韓信和張耳便從平陽出發,沿著汾河河穀,向北踏上了伐代的征途。
此刻趙國意識到了韓信滅魏後,一定會把目標定在趙國身上。相國陳餘,長期耕耘趙國,不僅通古博今,還對趙國地形地勢非常熟悉。他敏銳地捕捉到韓信出兵的行軍方向,因太行山南北綿延千裏,是防禦漢軍的天然屏障。韓信若想從魏地侵入趙國,必定是北上攻取代國,再迂迴到趙國邊境。趙國和代國本來就是一家,陳餘還是代國的國王,隻不過他留在趙國輔佐趙王歇,成了趙國的相國。代國主持國政的是相國夏說。
陳餘便命令夏說率領代軍南下晉陽(今山西太原),然後從趙國派出軍隊由驍將戚公率領前出代國,配合夏說阻擊漢軍。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陳餘又調集趙國的主力部隊在代國進入趙國的井陘關修築堡壘。他想依據太行天險阻擋韓信的步伐。
這樣,陳餘在韓信前麵設置了兩道防守線。他對即將出征代國的戚將軍說:“晉陽的東麵是地勢險要的太行山,西麵有蒙山為屏障,南麵又有霍太山為門戶,北麵還控製著進入代、趙兩地的關卡,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戰國後期,因趙國力守晉陽,長期抵禦秦國的進攻,後來秦將蒙驁攻陷晉陽,失去了屏障的趙國沒過多久也滅亡了。如今韓信用兵不在蒙驁之下,你和夏說必須盡全力守住晉陽,要守住晉陽,就必須先守住晉陽南部的鄔縣(今山西介休東北)。”
戚公領命而去,他到了代國後,將陳餘臨行前交代的話跟夏說重複了一遍。告誡夏說,要把主戰兵力部署在鄔縣一帶。夏說非常認同陳餘的意見,但夏說覺得要想守住鄔縣,在其東北角的閼與(今山西和順)十分重要,如果閼與失守,鄔縣不保,鄔縣失守,晉陽也就完了。所以夏說為了防止韓信偷襲閼與,便調了一隊人馬去守閼與。
韓信從平陽出發後,派曹參為先鋒,沿著汾河北上,兵鋒直指鄔縣。在鄔縣東部與代趙兩國軍隊發生激戰。曹參身經百戰,手下精兵強將盡是漢軍精銳,夏說和戚公不敵曹參,戚公退迴鄔縣,夏說則率領殘兵退往閼與。兩人以為隻要守住鄔縣和閼與,韓信就不敢孤軍深入,冒險襲擊晉陽。
韓信初戰得勝,立馬抓住戰機,命令曹參率領本部人馬緊追夏說不放,要求盡快解決夏說後,再迴師解決盤踞在鄔縣的戚公。韓信自己則帶領張耳、張蒼、靳歙等主力部隊急行軍一百五十多裏路,直撲晉陽,由於代軍主力以及援代趙軍都在鄔縣和閼與,韓信輕鬆拿下晉陽。
曹參率軍追到閼與後,即刻猛攻城池,守軍已成驚弓之鳥,不戰而潰。夏說被俘,閼與被曹參所控。
占領閼與後,曹參按照韓信的吩咐,轉身向西,再次包圍了鄔縣。戚公得知閼與失守,自知鄔縣難保,於是棄城突圍。曹參指揮大軍窮追不舍,將戚公斬殺於戰場。就這樣,代軍以及援代趙軍都被韓信消滅了。
韓信在晉陽得知曹參殲滅了代軍和趙軍戚公部隊後,正醞釀著進攻趙國時,突然收到曹參派人送來一個壞消息,曹參迴滎陽了。
原來,正當韓信和代軍激戰鄔縣的時候,滎陽方麵漢王撐不住了。如果滎陽失守,就直接威脅到關中。漢王苦心經營的根據地一旦丟失,後果就嚴重了。漢王於是下令抽調曹參迴師滎陽救援。
不得已,曹參隻好率領主力南下迴到滎陽。
曹參主力一撤,韓信開辟北方戰場的計劃就成了半拉子工程。韓信的北伐軍中,最精銳的便是曹參的步兵和灌嬰的騎兵。
張耳帶來的三萬漢軍戰鬥力與前兩者差距甚遠。在張耳剛剛與韓信匯合的時候,因滎陽戰線吃緊,漢王已經將灌嬰的騎兵部隊調迴滎陽,隻留了兩千騎給韓信。現在又把曹參整支部隊給抽迴去,北伐軍隻剩張耳帶來的三萬人了,而且這三萬漢軍都是漢王臨時拚湊起來的。韓信北伐軍手下的戰將就數曹參和灌嬰能打,他們兩個被調走,韓信隻剩下靳歙這一員戰將了。張耳和張蒼畢竟是文人,打仗並不在行,韓信一下子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
韓信的情況是兵員不足,戰將缺乏,而趙國這邊的情況呢?
陳餘得知代國戰敗,戚公全軍覆沒後,便與趙王歇統領趙國大軍屯兵井陘道東麵出口(今山西和順縣),號稱二十萬大軍。在那個年代,從代國進入趙國,這是唯一的通道,不存在其他可供韓信選擇的路線。所以陳餘放心地把寶壓在井陘口,他要在這裏將韓信一網打盡。
井陘道是山西穿越太行山進入華北平原(趙國境)的主要通道。長數百裏,路兩邊是崇山峻嶺,山腳下一條小路非常狹窄、建在山嶺溝穀中,道路狹窄且坡高路陡,最陡處達到了45°以上,最窄處僅3米左右。
趙軍隻要守在東邊出口,靜候韓信曆盡千辛萬苦穿行出來,再以優勢兵力發動進攻,便可輕鬆拿下韓信。
陳餘信心滿滿,他知道楚漢正在滎陽激戰,韓信能帶到趙國的兵力不可能多,趙軍守在出口處以逸待勞,韓信必敗無疑。
這時,韓信也猶豫了。手下隻有臨時拚湊的三萬人,既無精兵,也無良將。以三萬弱旅對二十萬精兵,還要穿越井陘道,自己又是進攻方,還是疲憊之師。各種條件都十分不利,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沒有一樣占優。
迴顧彭城之戰,項王也是以三萬騎兵閃擊漢軍五十六萬,取得輝煌戰果。但是,項王的三萬是精銳騎兵,又是突然襲擊。韓信如今哪一點都不沾邊,他還能打得下去嗎?
能。
要不怎麽說韓信是戰神呢。
韓信經過反複思考,決定還是要打下去。他對張耳分析道:“現在的局麵非常困難,漢王在滎陽苦戰,抵禦項羽的進攻,不是到了危險時刻,不會抽調我們的主力。滎陽方麵對我們這裏寄予很大的希望,我們隻有不斷進攻,擴大戰果,才能從側麵給項羽造成威脅,迫使他首尾難顧,從而減輕滎陽的壓力。”
韓信站在漢王的立場看待戰局,寧願自己承擔風險也要為漢王分憂,確實沒有辜負漢王的重托。張耳作為副帥,又與陳餘有著深仇,他支持韓信的決策。
韓信又對張耳分析了陳餘的問題:“陳餘是一介書生,擅長高談闊論,戰場上隨機應變能力不足,作戰辦法不多。”張耳太了解陳餘了,他見韓信說道點上,頻頻點頭。
韓信接著分析了漢軍的優勢,他說:“我軍連接打了幾個大勝戰,軍威盛,士氣旺。敵軍已經被我們嚇破膽,隻要指揮得當,我們完全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定下決心後,韓信便派出偵察人員,潛入趙地,打聽,了解趙國方麵的動向。
不久之後,這些偵察人員陸陸續續迴來,反饋的消息令所有人大吃一驚,情況比預想的還要糟糕。
趙國得知代國滅亡後,舉國動員,征集了二十萬大軍,趙王歇和相國陳餘已經帶領趙軍從都城襄國(今河北邢台)出發,部署在井陘口一帶準備阻擊漢軍。
當漢軍將領們聽說趙國動員了二十萬大軍時,不由倒吸了一口涼氣。近乎十倍的兵力差距,這仗還怎麽打。
韓信對諸將說:“陳餘迂腐,不懂兵法。他集趙國全軍二十萬駐紮在井陘口,看起來聲勢浩大,但真正打起仗來,鋪展不開,能真正交戰的也不過幾萬人。隻要我們大勝一戰,趙軍必然崩潰,我們就能拿下趙國。”
雖然韓信這麽自信,但必竟太多的不利因素,大家對打一場大勝都沒有信心。
此刻趙國意識到了韓信滅魏後,一定會把目標定在趙國身上。相國陳餘,長期耕耘趙國,不僅通古博今,還對趙國地形地勢非常熟悉。他敏銳地捕捉到韓信出兵的行軍方向,因太行山南北綿延千裏,是防禦漢軍的天然屏障。韓信若想從魏地侵入趙國,必定是北上攻取代國,再迂迴到趙國邊境。趙國和代國本來就是一家,陳餘還是代國的國王,隻不過他留在趙國輔佐趙王歇,成了趙國的相國。代國主持國政的是相國夏說。
陳餘便命令夏說率領代軍南下晉陽(今山西太原),然後從趙國派出軍隊由驍將戚公率領前出代國,配合夏說阻擊漢軍。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陳餘又調集趙國的主力部隊在代國進入趙國的井陘關修築堡壘。他想依據太行天險阻擋韓信的步伐。
這樣,陳餘在韓信前麵設置了兩道防守線。他對即將出征代國的戚將軍說:“晉陽的東麵是地勢險要的太行山,西麵有蒙山為屏障,南麵又有霍太山為門戶,北麵還控製著進入代、趙兩地的關卡,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戰國後期,因趙國力守晉陽,長期抵禦秦國的進攻,後來秦將蒙驁攻陷晉陽,失去了屏障的趙國沒過多久也滅亡了。如今韓信用兵不在蒙驁之下,你和夏說必須盡全力守住晉陽,要守住晉陽,就必須先守住晉陽南部的鄔縣(今山西介休東北)。”
戚公領命而去,他到了代國後,將陳餘臨行前交代的話跟夏說重複了一遍。告誡夏說,要把主戰兵力部署在鄔縣一帶。夏說非常認同陳餘的意見,但夏說覺得要想守住鄔縣,在其東北角的閼與(今山西和順)十分重要,如果閼與失守,鄔縣不保,鄔縣失守,晉陽也就完了。所以夏說為了防止韓信偷襲閼與,便調了一隊人馬去守閼與。
韓信從平陽出發後,派曹參為先鋒,沿著汾河北上,兵鋒直指鄔縣。在鄔縣東部與代趙兩國軍隊發生激戰。曹參身經百戰,手下精兵強將盡是漢軍精銳,夏說和戚公不敵曹參,戚公退迴鄔縣,夏說則率領殘兵退往閼與。兩人以為隻要守住鄔縣和閼與,韓信就不敢孤軍深入,冒險襲擊晉陽。
韓信初戰得勝,立馬抓住戰機,命令曹參率領本部人馬緊追夏說不放,要求盡快解決夏說後,再迴師解決盤踞在鄔縣的戚公。韓信自己則帶領張耳、張蒼、靳歙等主力部隊急行軍一百五十多裏路,直撲晉陽,由於代軍主力以及援代趙軍都在鄔縣和閼與,韓信輕鬆拿下晉陽。
曹參率軍追到閼與後,即刻猛攻城池,守軍已成驚弓之鳥,不戰而潰。夏說被俘,閼與被曹參所控。
占領閼與後,曹參按照韓信的吩咐,轉身向西,再次包圍了鄔縣。戚公得知閼與失守,自知鄔縣難保,於是棄城突圍。曹參指揮大軍窮追不舍,將戚公斬殺於戰場。就這樣,代軍以及援代趙軍都被韓信消滅了。
韓信在晉陽得知曹參殲滅了代軍和趙軍戚公部隊後,正醞釀著進攻趙國時,突然收到曹參派人送來一個壞消息,曹參迴滎陽了。
原來,正當韓信和代軍激戰鄔縣的時候,滎陽方麵漢王撐不住了。如果滎陽失守,就直接威脅到關中。漢王苦心經營的根據地一旦丟失,後果就嚴重了。漢王於是下令抽調曹參迴師滎陽救援。
不得已,曹參隻好率領主力南下迴到滎陽。
曹參主力一撤,韓信開辟北方戰場的計劃就成了半拉子工程。韓信的北伐軍中,最精銳的便是曹參的步兵和灌嬰的騎兵。
張耳帶來的三萬漢軍戰鬥力與前兩者差距甚遠。在張耳剛剛與韓信匯合的時候,因滎陽戰線吃緊,漢王已經將灌嬰的騎兵部隊調迴滎陽,隻留了兩千騎給韓信。現在又把曹參整支部隊給抽迴去,北伐軍隻剩張耳帶來的三萬人了,而且這三萬漢軍都是漢王臨時拚湊起來的。韓信北伐軍手下的戰將就數曹參和灌嬰能打,他們兩個被調走,韓信隻剩下靳歙這一員戰將了。張耳和張蒼畢竟是文人,打仗並不在行,韓信一下子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
韓信的情況是兵員不足,戰將缺乏,而趙國這邊的情況呢?
陳餘得知代國戰敗,戚公全軍覆沒後,便與趙王歇統領趙國大軍屯兵井陘道東麵出口(今山西和順縣),號稱二十萬大軍。在那個年代,從代國進入趙國,這是唯一的通道,不存在其他可供韓信選擇的路線。所以陳餘放心地把寶壓在井陘口,他要在這裏將韓信一網打盡。
井陘道是山西穿越太行山進入華北平原(趙國境)的主要通道。長數百裏,路兩邊是崇山峻嶺,山腳下一條小路非常狹窄、建在山嶺溝穀中,道路狹窄且坡高路陡,最陡處達到了45°以上,最窄處僅3米左右。
趙軍隻要守在東邊出口,靜候韓信曆盡千辛萬苦穿行出來,再以優勢兵力發動進攻,便可輕鬆拿下韓信。
陳餘信心滿滿,他知道楚漢正在滎陽激戰,韓信能帶到趙國的兵力不可能多,趙軍守在出口處以逸待勞,韓信必敗無疑。
這時,韓信也猶豫了。手下隻有臨時拚湊的三萬人,既無精兵,也無良將。以三萬弱旅對二十萬精兵,還要穿越井陘道,自己又是進攻方,還是疲憊之師。各種條件都十分不利,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沒有一樣占優。
迴顧彭城之戰,項王也是以三萬騎兵閃擊漢軍五十六萬,取得輝煌戰果。但是,項王的三萬是精銳騎兵,又是突然襲擊。韓信如今哪一點都不沾邊,他還能打得下去嗎?
能。
要不怎麽說韓信是戰神呢。
韓信經過反複思考,決定還是要打下去。他對張耳分析道:“現在的局麵非常困難,漢王在滎陽苦戰,抵禦項羽的進攻,不是到了危險時刻,不會抽調我們的主力。滎陽方麵對我們這裏寄予很大的希望,我們隻有不斷進攻,擴大戰果,才能從側麵給項羽造成威脅,迫使他首尾難顧,從而減輕滎陽的壓力。”
韓信站在漢王的立場看待戰局,寧願自己承擔風險也要為漢王分憂,確實沒有辜負漢王的重托。張耳作為副帥,又與陳餘有著深仇,他支持韓信的決策。
韓信又對張耳分析了陳餘的問題:“陳餘是一介書生,擅長高談闊論,戰場上隨機應變能力不足,作戰辦法不多。”張耳太了解陳餘了,他見韓信說道點上,頻頻點頭。
韓信接著分析了漢軍的優勢,他說:“我軍連接打了幾個大勝戰,軍威盛,士氣旺。敵軍已經被我們嚇破膽,隻要指揮得當,我們完全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定下決心後,韓信便派出偵察人員,潛入趙地,打聽,了解趙國方麵的動向。
不久之後,這些偵察人員陸陸續續迴來,反饋的消息令所有人大吃一驚,情況比預想的還要糟糕。
趙國得知代國滅亡後,舉國動員,征集了二十萬大軍,趙王歇和相國陳餘已經帶領趙軍從都城襄國(今河北邢台)出發,部署在井陘口一帶準備阻擊漢軍。
當漢軍將領們聽說趙國動員了二十萬大軍時,不由倒吸了一口涼氣。近乎十倍的兵力差距,這仗還怎麽打。
韓信對諸將說:“陳餘迂腐,不懂兵法。他集趙國全軍二十萬駐紮在井陘口,看起來聲勢浩大,但真正打起仗來,鋪展不開,能真正交戰的也不過幾萬人。隻要我們大勝一戰,趙軍必然崩潰,我們就能拿下趙國。”
雖然韓信這麽自信,但必竟太多的不利因素,大家對打一場大勝都沒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