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榮最先發難,陳餘得知消息後。索性也不裝了,他拋棄魚竿,也準備大顯身手。衣錦還鄉的西楚霸王剛剛建立的秩序,被幾個地區小霸王撕得粉碎。


    陳餘,就是那個與張耳“刎頸交”人。當初巨鹿之戰時,陳餘率數萬趙軍駐紮在城北,各國聯軍是緊挨著陳餘邊上駐紮的,他是六國聯軍的總協調員。章邯投降時,陳餘的勸降信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於兵權被張耳奪去,陳餘沒能跟隨項羽入關,與封王失之交臂。曾經有說客對項羽說:“陳餘和張耳一樣有功於趙,應該給陳餘一個好的待遇。”項羽因陳餘沒有跟隨自己入關,於是就給陳餘封了個候,並將陳餘現在捕魚的南皮附近三個縣都封給陳餘。


    陳餘得知自己僅僅撈了一個候,地盤隻有三個縣,不由惱羞成怒,他憤恨地說道:“我和張耳同樣的功勞,如今張耳封王,唯獨我陳餘是個侯,這項羽做事也太不公平了。”由此,他對張耳由愛生恨,早就將“刎頸交”扔到黃河裏喂魚了。


    陳餘所轄的南皮等三縣在趙國東部,緊挨著齊國。當陳餘看到齊王田榮統一了齊地後,就派使者聯絡田榮,請求田榮幫助他攻打張耳的常山國。田榮正愁同盟太少,見陳餘主動靠攏,不由喜出望外,馬上派遣齊軍進入常山國,協助陳餘攻打張耳。


    同時,他讓彭越南下不斷騷擾楚國,意圖使項羽無法抽身北上。


    十月,在田榮的幫助下,陳餘組織轄區內三個縣所有的兵力,對張耳發起進攻。終於趕跑了張耳,占領了襄國(趙都城今河北邢台),然後把趙王歇從代地接了迴來,仍舊擁立為趙王。趙王歇非常感激陳餘,就把陳餘封為代王。陳餘認為,國家剛剛安定下來,趙王歇又過於羸弱,於是便決定留下來輔佐趙王,另派相國夏說去駐守代地。


    被陳餘趕出襄國的張耳成了喪家之犬。他跟左右親信商量,有的主張往南投靠楚國,有的主張往西,投靠漢王,張耳起初是準備前往楚國,投靠西楚霸王的。他對左右說:“雖然漢王和我有交情,但項羽的勢力強大,我又是項王封的趙王,所以我打算到楚國去。”


    張耳左右親信有一個姓甘的對張耳說:“漢王入關時,天上五星聚於東井,東井是秦的分地,先到的必成霸業,現在楚國雖然強大,但天下最終還是屬於漢國。”張耳反複考慮後,率領左右逃往了漢地,投靠了漢王。


    張耳與陳餘的“刎頸交”成了“刎頸仇”。後來,漢王東征攻擊楚國時,曾聯絡趙國共同出兵,陳餘表示:“隻有殺了張耳我才肯出兵。”漢王不想枉殺故友,但又希望趙國出兵協助,於是將一個長相酷似張耳的囚犯殺了,把人頭送到趙國。陳餘見了人頭便出兵協助漢王。誰知漢王在彭城被項王打敗,陳餘聽說張耳還活著,立馬又背叛了漢王。


    張耳和陳餘由“刎頸交”轉而反目成仇,初期應該是張耳過於苛求造成的。陳餘說的沒有錯,就他這點兵力,想要與王離的秦軍決戰,無異於以卵擊石。陳餘並非貪生怕死,也沒有投敵叛變,他隻是在尋找機會,協調友軍,組織力量營救。


    從張耳的角度看,他們之間是生死之交,自己被困在城裏,隨時都有城破人亡的危險,而陳餘手握重兵卻遲遲不見救兵到來。之前像兒子般孝敬自己的陳餘到底想幹什麽,怨恨之心油然而生。其實張耳的親生兒子張傲也帶兵趕來救援,他同樣在巨鹿城外不敢擅動。


    解圍之後陳餘賭氣交出兵權,其實隻是一種姿態,他覺得張耳與自己的感情深厚,一定會盡力挽留自己。沒想到弄巧成拙,張耳竟然真的收走兵權。世上最可恨的不過是親人的背叛。陳餘負氣出走後,這對“刎頸交”的仇恨就此結下。


    張耳與陳餘畢竟是凡人,人性的弱點在他們身上都體現的淋淋盡至。但領袖級的大人物往往能夠克服人性的弱點,他們的胸襟和情懷以及誌向讓他們拋開個人恩怨,著眼未來而放下心結。漢王這一點上遠遠超過了張、陳二人。為何他能在秦末無數支實力派隊伍中脫穎而出,與其領袖風格、氣質是分不開的。後麵發生的無數精彩故事,充分佐證了這個觀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月當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金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金生並收藏漢月當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