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香港行(杉寶寶7)
絕地求生之LOL怪穿 作者:北戴星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海會塔:
海會塔是設在地藏殿下麵,塔內是排列整齊的靈骨龕位,安放骨灰的地方。海會塔素以風水極佳而稱著。
羅漢泉:
寺內的天然山泉,當年潛居於此修行的暢緣老和尚,就是吃它、用它。水從石縫中滲出,長年不增不減,取不盡用不竭。冬溫夏涼,清淨澄澈,而味甘美。
羅漢洞:
是一個天然嚴洞。1926年來自粵西的暢緣法師的在此加築上蓋,遂成今天寺內的羅漢洞。洞中溫度冬暖夏涼,無分四季,一入洞口熱惱盡除,消涼舒適,內供奉十八羅漢像,有的弓腰凸肚,有的骨瘦如柴,各具神態栩栩如生。
東林念佛堂:
東林念佛堂位於香港荃灣芙蓉山。本堂開山於1952年,為定西法師所建。堂處茂密的叢林中,清幽深邃,為專修淨土宗的道場。甫入山門即可見創於1970年的東林安老院。
1998年落成的大雄寶殿,殿宇巍峨,卷簷欲飛。樓下為大悲殿,供千手觀音菩薩像:樓上供娑婆三聖,中為釋迦牟尼佛,左為地藏菩薩,右為觀音菩薩,左右壁奉十八羅漢像。大悲殿後,過香花四溢之小庭園,極樂寶殿前石階旁立蓮花柱,殿內供奉西方三聖像,佛像前蓮花水晶燈旋轉不停,象征0常轉。寶殿右旁樓下為延壽堂,樓上為觀音閣。右旁樓下即為淨土正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紀念堂,內奉大師舍利塔。樓上為藏經樓,藏有清刻大字《龍藏》共7168卷,另有《頻伽藏》等佛經多部。延壽堂後為0殿,亦為藏法寶之所。
現東林念佛堂的僧眾,專修淨土,為十方比丘之選賢道場。寺院除諸佛菩薩聖誕舉行法會以外,即專修念佛法門。該寺山門額曰:“東林念佛堂”。聯為:“極樂蓮邦原從門入;阿彌陀佛祗在眼前。”簡潔的聯語,道出了念佛堂的建寺宗旨。
創寺曆史:
東林念佛堂開山祖師定西法師(1895-1962)原籍東北海城,俗家姓於,先祖致力耕讀,家頗小康,父母皆信佛。法師自幼已好跏跌坐,喜禮寺廟,研讀經書。十八歲即入佛教宣講堂為講員,時常與友人王福庭(後出家,即倓虛法師)、陸炳南(後出家,即樂果法師)談-道。1924年,定西法師赴南海普陀山,依法雨寺達圓大德受具足戒,後返住上海留雲寺。1929年,在諦閑大師傳千佛大戒0後,被公推為極樂寺第二任住持。定西法師並蒙諦老傳授天台正宗法卷,是為天台宗法第四十四世,後來寶一和尚也傳他法卷,為臨濟宗四十二世。法師教演天台,行修淨上,特重律學,四眾弟子求戒者甚多。1946年移錫於奉天(即今沈陽)南關般若寺,成立念佛堂,每日領眾行持不懈。1949年,應倓虛法師之請,與樂果法師一道來港,協助倓公創辦華南學佛院,並擔任主講凡三年。第一班學僧畢業後擬結茅蓬習靜以弘所學。1952年,荃灣南天竺住持茂蕊法師將其東園菜地借以為廬,並得各方善信集資修建淨室,初名東林淨舍。是追法東晉廬山,淨宗初祖慧遠建東林寺事。法師先派聖懷、達成、淨真三位法師購料興工,自己與三位法師各出資五百元,繼而永惺、妙境兩位法師出資二百元,再而濟濤、了一兩位法師各出資四百元,並得吳蘊齋居士及各護法幫忙,得以大概完成。豈料同年八月初五,山洪暴發,建築衝毀將半。各方聞訊紛紛施以援手,同年底複修完成初建。翌年,改淨舍為東林念佛堂。之後再得竹林禪院舍後樓地基千餘尺;竹林禪院又贈送東林後山地八千餘尺,修建大雄寶殿(今極樂寶殿)。
由於佛堂興修之地來自各方捐獻,恐產權未能歸一,定西法師遂擬籌組東林念佛堂向政府注冊,成立董事會。是時設永遠董事包括:定西、茂蕊、濟濤、聖懷、了一、永惺、聖照、智開、達成、洗塵、馬寬廣、淨真、妙境等,並向香港佛教聯合會備案,申明佛堂一切均為十方檀越布施,子孫眷屬均無權承繼,永為東林念佛堂常住所有。1962年正式獲政府批準,成立東林念佛堂有限公司董事會,是為佛教團體機構。此舉開香港佛教寺院之先河。東林念佛堂現任住持為淨真法師,已經是第六任了。
現時東林念佛堂的僧眾,專修淨土,為十方比丘之選賢道場。常設法會有:釋迦牟尼佛誕,藥師如來誕、阿彌陀佛誕、彌勒菩薩誕、觀世音菩薩誕、大勢至菩薩誕,文殊師利菩薩誕、普賢菩薩誕、準提菩薩誕、盂蘭法會、韋馱菩薩誕及伽藍菩薩誕等。
李鄭屋漢墓: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位於九龍深水埗東京街41號,館內除了展示李鄭屋漢墓外,旁邊還有兩個展覽廳,介紹漢墓的曆史及展示其出土文物。該墓穴是香港政府於1955年興建李鄭屋邨時發現的,從中共發掘出58件文物。從墓磚銘文的字體、內容,以及出土文物等推斷,墓穴建於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所埋葬的相信是皇室貴胄。李鄭屋漢墓於1988年被列為受保護的法定古跡。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除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銅器外,還設有“李鄭屋漢墓”和“華南漢文化”兩個展覽,通過文字、圖像、照片、地圖、錄像和模型等輔助展品,介紹漢墓的地理環境、發現經過和墓室結構。李鄭屋漢墓是1955年政府在李鄭屋村夷平山坡,興建徙置大廈時發現的。從墓室的形製、墓磚銘紋及出土文物等推斷,該墓應建於東漢時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1988年李鄭屋漢墓被列為法定古跡,得以永久保存。為了穩定漢墓內部的濕度和溫度,減緩墓室的損耗,墓室不對外開放,但觀眾可以透過裝嵌在羨道門口的玻璃,窺探古墓的內貌。
曆史:
1955年於李鄭屋邨發現的漢墓1955年8月,香港政府為應付市民對公共房屋的需求,計劃在李鄭屋村興建徙置大廈。當建築工人進行夷平山坡時,無意發現了一個東漢墓穴。香港大學中文係係主任林仰山教授(fredericksequierdrake,1892-1974)於是帶領學生前往研究發掘。據當年的老街坊迴憶,在漢墓正式出土前,曾有建築工人用外衣包著古物運離現場。參考了林仰山等考古學家評估後,香港市政局加建了鋼筋水泥硬殼,以保護漢墓受風雨侵蝕。漢墓於1957年由香港市政局接管及開放予公眾參觀,墓內的出土文物都陳列在漢墓旁的展覽館內。1988年12月,李鄭屋漢墓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跡。
海會塔是設在地藏殿下麵,塔內是排列整齊的靈骨龕位,安放骨灰的地方。海會塔素以風水極佳而稱著。
羅漢泉:
寺內的天然山泉,當年潛居於此修行的暢緣老和尚,就是吃它、用它。水從石縫中滲出,長年不增不減,取不盡用不竭。冬溫夏涼,清淨澄澈,而味甘美。
羅漢洞:
是一個天然嚴洞。1926年來自粵西的暢緣法師的在此加築上蓋,遂成今天寺內的羅漢洞。洞中溫度冬暖夏涼,無分四季,一入洞口熱惱盡除,消涼舒適,內供奉十八羅漢像,有的弓腰凸肚,有的骨瘦如柴,各具神態栩栩如生。
東林念佛堂:
東林念佛堂位於香港荃灣芙蓉山。本堂開山於1952年,為定西法師所建。堂處茂密的叢林中,清幽深邃,為專修淨土宗的道場。甫入山門即可見創於1970年的東林安老院。
1998年落成的大雄寶殿,殿宇巍峨,卷簷欲飛。樓下為大悲殿,供千手觀音菩薩像:樓上供娑婆三聖,中為釋迦牟尼佛,左為地藏菩薩,右為觀音菩薩,左右壁奉十八羅漢像。大悲殿後,過香花四溢之小庭園,極樂寶殿前石階旁立蓮花柱,殿內供奉西方三聖像,佛像前蓮花水晶燈旋轉不停,象征0常轉。寶殿右旁樓下為延壽堂,樓上為觀音閣。右旁樓下即為淨土正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紀念堂,內奉大師舍利塔。樓上為藏經樓,藏有清刻大字《龍藏》共7168卷,另有《頻伽藏》等佛經多部。延壽堂後為0殿,亦為藏法寶之所。
現東林念佛堂的僧眾,專修淨土,為十方比丘之選賢道場。寺院除諸佛菩薩聖誕舉行法會以外,即專修念佛法門。該寺山門額曰:“東林念佛堂”。聯為:“極樂蓮邦原從門入;阿彌陀佛祗在眼前。”簡潔的聯語,道出了念佛堂的建寺宗旨。
創寺曆史:
東林念佛堂開山祖師定西法師(1895-1962)原籍東北海城,俗家姓於,先祖致力耕讀,家頗小康,父母皆信佛。法師自幼已好跏跌坐,喜禮寺廟,研讀經書。十八歲即入佛教宣講堂為講員,時常與友人王福庭(後出家,即倓虛法師)、陸炳南(後出家,即樂果法師)談-道。1924年,定西法師赴南海普陀山,依法雨寺達圓大德受具足戒,後返住上海留雲寺。1929年,在諦閑大師傳千佛大戒0後,被公推為極樂寺第二任住持。定西法師並蒙諦老傳授天台正宗法卷,是為天台宗法第四十四世,後來寶一和尚也傳他法卷,為臨濟宗四十二世。法師教演天台,行修淨上,特重律學,四眾弟子求戒者甚多。1946年移錫於奉天(即今沈陽)南關般若寺,成立念佛堂,每日領眾行持不懈。1949年,應倓虛法師之請,與樂果法師一道來港,協助倓公創辦華南學佛院,並擔任主講凡三年。第一班學僧畢業後擬結茅蓬習靜以弘所學。1952年,荃灣南天竺住持茂蕊法師將其東園菜地借以為廬,並得各方善信集資修建淨室,初名東林淨舍。是追法東晉廬山,淨宗初祖慧遠建東林寺事。法師先派聖懷、達成、淨真三位法師購料興工,自己與三位法師各出資五百元,繼而永惺、妙境兩位法師出資二百元,再而濟濤、了一兩位法師各出資四百元,並得吳蘊齋居士及各護法幫忙,得以大概完成。豈料同年八月初五,山洪暴發,建築衝毀將半。各方聞訊紛紛施以援手,同年底複修完成初建。翌年,改淨舍為東林念佛堂。之後再得竹林禪院舍後樓地基千餘尺;竹林禪院又贈送東林後山地八千餘尺,修建大雄寶殿(今極樂寶殿)。
由於佛堂興修之地來自各方捐獻,恐產權未能歸一,定西法師遂擬籌組東林念佛堂向政府注冊,成立董事會。是時設永遠董事包括:定西、茂蕊、濟濤、聖懷、了一、永惺、聖照、智開、達成、洗塵、馬寬廣、淨真、妙境等,並向香港佛教聯合會備案,申明佛堂一切均為十方檀越布施,子孫眷屬均無權承繼,永為東林念佛堂常住所有。1962年正式獲政府批準,成立東林念佛堂有限公司董事會,是為佛教團體機構。此舉開香港佛教寺院之先河。東林念佛堂現任住持為淨真法師,已經是第六任了。
現時東林念佛堂的僧眾,專修淨土,為十方比丘之選賢道場。常設法會有:釋迦牟尼佛誕,藥師如來誕、阿彌陀佛誕、彌勒菩薩誕、觀世音菩薩誕、大勢至菩薩誕,文殊師利菩薩誕、普賢菩薩誕、準提菩薩誕、盂蘭法會、韋馱菩薩誕及伽藍菩薩誕等。
李鄭屋漢墓: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位於九龍深水埗東京街41號,館內除了展示李鄭屋漢墓外,旁邊還有兩個展覽廳,介紹漢墓的曆史及展示其出土文物。該墓穴是香港政府於1955年興建李鄭屋邨時發現的,從中共發掘出58件文物。從墓磚銘文的字體、內容,以及出土文物等推斷,墓穴建於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所埋葬的相信是皇室貴胄。李鄭屋漢墓於1988年被列為受保護的法定古跡。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除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銅器外,還設有“李鄭屋漢墓”和“華南漢文化”兩個展覽,通過文字、圖像、照片、地圖、錄像和模型等輔助展品,介紹漢墓的地理環境、發現經過和墓室結構。李鄭屋漢墓是1955年政府在李鄭屋村夷平山坡,興建徙置大廈時發現的。從墓室的形製、墓磚銘紋及出土文物等推斷,該墓應建於東漢時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1988年李鄭屋漢墓被列為法定古跡,得以永久保存。為了穩定漢墓內部的濕度和溫度,減緩墓室的損耗,墓室不對外開放,但觀眾可以透過裝嵌在羨道門口的玻璃,窺探古墓的內貌。
曆史:
1955年於李鄭屋邨發現的漢墓1955年8月,香港政府為應付市民對公共房屋的需求,計劃在李鄭屋村興建徙置大廈。當建築工人進行夷平山坡時,無意發現了一個東漢墓穴。香港大學中文係係主任林仰山教授(fredericksequierdrake,1892-1974)於是帶領學生前往研究發掘。據當年的老街坊迴憶,在漢墓正式出土前,曾有建築工人用外衣包著古物運離現場。參考了林仰山等考古學家評估後,香港市政局加建了鋼筋水泥硬殼,以保護漢墓受風雨侵蝕。漢墓於1957年由香港市政局接管及開放予公眾參觀,墓內的出土文物都陳列在漢墓旁的展覽館內。1988年12月,李鄭屋漢墓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