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欲望之爭
月下追範增,我不願烏江自刎 作者:風吹櫻花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為了借助楚國的世家大族之力,以輔政大臣名義示人的眾人皇選擇了沉默,並對其暗中支持。
世家大族的忠誠歸附,使得楚國朝堂之上重臣如雲,皆為眾人皇的忠實擁躉。
此後,眾人皇逐步將勢力拓展至楚國的各個領域。
其中,原本的十萬楚軍,其將領權力被剝奪後,轉而由人皇的親信牢牢掌控。
完全掌控楚國境內的十萬楚軍,眾人皇仍不滿足。
他們派遣使者前往諸王領地,企圖假借新任楚皇之名,責令諸王隻身返迴楚地悼念已逝的項羽。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派去的使臣相繼遭諸王斬殺。
這一舉動,不僅未能調迴諸王,反而徹底激怒了他們。
僅掌控原楚國的廣袤疆域,卻無法使境外諸王歸順,對此,眾人皇深感形勢不妙。
為了確保江山穩固,抵禦諸王的威脅,眾人皇不得不迅速擴充軍隊,以應對諸王的壓力。
一時間,原本安寧祥和的楚國變得愈發緊張,仿佛重迴戰亂之秋。
憑借楚國雄厚的根基,他們不費吹灰之力便招募了上百萬大軍。
眾人皇擁有了百萬雄師,奇怪的是,諸王並未有進一步的行動。
所有大王皆按兵不動,他們似乎漠不關心,又似在等待著什麽。
雙方相安無事,隨著時間的流逝,兩方竟如同陌生人一般,互不相擾。
多年過去,來到了楚四十五年。
諸王依然毫無動靜,眾人皇之間卻已產生嫌隙。
眾人雖仍以輔政大臣之名掌控朝政,但局勢穩定後,他們逐漸心生雜念。
在一些看似細微的問題上,他們常常借題發揮,將小事渲染放大,並憑借自身勢力與對方爭鬥不休。
在這些勢力當中,三皇五帝德高望重,自成一派。
夏朝人皇對商朝曾篡奪其天下心懷怨恨,與商朝人皇水火不容。
而商朝人皇依仗人多勢眾,在與夏朝人皇對峙的同時,又對三皇五帝的袖手旁觀心存不滿。
由於各自為政,又矛盾重重,在外部局勢穩定的情況下,他們經過激烈爭論,最終決定平分天下。
經過長時間的激烈辯論,最終,他們將楚國遼闊的疆域一分為三。
劃分之後,黃河以北直至大漠深處,歸三皇五帝所有。
自黃河向南,直至長江,由夏朝人皇掌管。
而長江以南,直至嶺南,乃是商朝人皇的領地。
地盤劃分完畢,百萬大軍也隨之被一分為三。
此外,原楚國遺留的豐厚財富和人口,也被公平分配。
楚四十五年秋末,中原大地再無楚國之名。
當項羽的四個皇子被處決後,萬裏疆域內呈現三國鼎立之勢。
後來,隨著楚王鍾離昧、匈奴王項聲、齊王田橫、趙王虞子期、韓王龍苴等人的相繼離世,境外諸王的兵權紛紛落入他們子孫後代的手中。
諸王離世後,新任大王因彼此相熟,相互間並未產生糾葛。
境外諸王暫且安定,而原楚國境內的三國勢力卻早已為了權力和欲望,彼此之間爭鬥得難解難分。
起初,原本的三國矛盾日起,漸起征伐。
繼而,當三國勢力大損時,各人皇紛紛據地建國。
漸漸的,三國演變為五十四國。
又曆經數年鏖戰,五十四國中,多位人皇殞命亡國。
伴隨戰事的持續升級,伴隨眾多國家的相互攻伐,其他勢力亦趁機崛起。
除卻尚未殞命的人皇,有人假托秦始皇之名,創立秦國,有人則假托周天子之名,組建周國。
亦有因緬懷項羽,再度以楚國之名揭竿而起。
除上述諸國,趙國、虞國、齊國、鄭國、魏國、李國、劉國……
此數百以姓氏為國名者紛湧而出,其疆土狹隘,人口或百人、或千人、或上萬人不等。
為爭奪天下之控製權,為謀取最終之帝王寶座,數百個大小國家之君王為一己私欲,展開了漫長持久之大戰。
中原之地戰亂不止,曆經數十年後,國家數量雖有所減少,然戰亂卻更為慘烈。
恰值此時,隨著外部諸王之殞逝,第三代大王不再顧念往昔情分。
他們不甘手握重兵,僅為一方大王。
為達最終之帝王目的,境外之楚軍忘卻其祖上之訓誡,亦開始四處征伐。
此時此刻,日出為楚、日中為楚、日落為楚之大地之上,四處皆在征戰,四處皆在廝殺。
而那些被項羽複活的五十四個人皇,此刻早已化為枯骨。
他們雖已逝去,但其人皇體質並未被天地所收容。
當他們於天際重逢,一番相互斥責在所難免。
“汝乃寡人後裔,竟敢篡逆皇位?”
“同為人皇,汝可行,吾為何不可?”
“……………”
一人皇怒斥道:“子謀父位,父殺其孫,祖孫相殘,實乃不知廉恥。”
“………………”
在怒罵聲中,因怒不可遏,他們由爭吵升級為拳腳相向。
五十四人之間展開一場激戰,待力竭之時,他們又一同望向地麵。
一眼望去,曾經繁花似錦的楚國已蕩然無存,而今,四處戰火紛飛、滿目瘡痍。
戰後,瘟疫四起,人口大量凋零。
數十年的鏖戰加瘟疫,原本的一億人,現今僅存數百萬。
即便如此,他們仍爭鬥不休。
觀其態勢,若不決出勝負,絕不會罷手。
激戰過後,各方勢力鳴金收兵,而幸存的百姓則在悲聲痛哭。
被哭聲吸引,眾人皇俯身向前。
仔細聆聽,一老嫗模樣的人哭訴道:“七子去,一子歸………”
聞此,眾人皇心中雖悲痛萬分,得知尚有一子歸來,他們心中稍感慰藉。
再往下看,他們驚愕不已。
隻見,歸來的子嗣已淪為失去手腳的廢人。
深受觸動之際,他們又目睹了更為駭人的一幕。
一些骨瘦如柴的老人為了果腹,親手將死去的孩子交予他人。
而換迴的,卻是別家已逝孩童。
一人皇駭然道:“易子而食乎?”
另一人皇惶恐至極,連連搖頭。
“非也,非也,項羽能使人人豐衣足食,吾等緣何不能?”
言及項羽,眾人皇皆麵露悔恨之色。
遙想當年,項羽使他們複活,並將江山一並交予眾人。
然富庶之楚國落於他們之手,短短數十載,竟被眾人摧殘成了煉獄。
更為悔恨的是,項羽已逝,其再無重現之可能。
失了項羽,眾人皇仿若風中殘葉,漂泊無依,亦毫無希冀。
一人皇念及此,他昂首向天,怒號道:“再無重生之望,永無重生之望矣!”
眾人皇悔恨不已之時,天空中傳來了冷笑聲:“哈哈哈,縱觀古今,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乃天道也!”
聞聽笑言,眾人皇齊齊看向天空。
一人皇質問道:“汝乃何人,世人曾多次遭受戰亂所困,汝為何視而不見,又為何旁而觀之?”
世家大族的忠誠歸附,使得楚國朝堂之上重臣如雲,皆為眾人皇的忠實擁躉。
此後,眾人皇逐步將勢力拓展至楚國的各個領域。
其中,原本的十萬楚軍,其將領權力被剝奪後,轉而由人皇的親信牢牢掌控。
完全掌控楚國境內的十萬楚軍,眾人皇仍不滿足。
他們派遣使者前往諸王領地,企圖假借新任楚皇之名,責令諸王隻身返迴楚地悼念已逝的項羽。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派去的使臣相繼遭諸王斬殺。
這一舉動,不僅未能調迴諸王,反而徹底激怒了他們。
僅掌控原楚國的廣袤疆域,卻無法使境外諸王歸順,對此,眾人皇深感形勢不妙。
為了確保江山穩固,抵禦諸王的威脅,眾人皇不得不迅速擴充軍隊,以應對諸王的壓力。
一時間,原本安寧祥和的楚國變得愈發緊張,仿佛重迴戰亂之秋。
憑借楚國雄厚的根基,他們不費吹灰之力便招募了上百萬大軍。
眾人皇擁有了百萬雄師,奇怪的是,諸王並未有進一步的行動。
所有大王皆按兵不動,他們似乎漠不關心,又似在等待著什麽。
雙方相安無事,隨著時間的流逝,兩方竟如同陌生人一般,互不相擾。
多年過去,來到了楚四十五年。
諸王依然毫無動靜,眾人皇之間卻已產生嫌隙。
眾人雖仍以輔政大臣之名掌控朝政,但局勢穩定後,他們逐漸心生雜念。
在一些看似細微的問題上,他們常常借題發揮,將小事渲染放大,並憑借自身勢力與對方爭鬥不休。
在這些勢力當中,三皇五帝德高望重,自成一派。
夏朝人皇對商朝曾篡奪其天下心懷怨恨,與商朝人皇水火不容。
而商朝人皇依仗人多勢眾,在與夏朝人皇對峙的同時,又對三皇五帝的袖手旁觀心存不滿。
由於各自為政,又矛盾重重,在外部局勢穩定的情況下,他們經過激烈爭論,最終決定平分天下。
經過長時間的激烈辯論,最終,他們將楚國遼闊的疆域一分為三。
劃分之後,黃河以北直至大漠深處,歸三皇五帝所有。
自黃河向南,直至長江,由夏朝人皇掌管。
而長江以南,直至嶺南,乃是商朝人皇的領地。
地盤劃分完畢,百萬大軍也隨之被一分為三。
此外,原楚國遺留的豐厚財富和人口,也被公平分配。
楚四十五年秋末,中原大地再無楚國之名。
當項羽的四個皇子被處決後,萬裏疆域內呈現三國鼎立之勢。
後來,隨著楚王鍾離昧、匈奴王項聲、齊王田橫、趙王虞子期、韓王龍苴等人的相繼離世,境外諸王的兵權紛紛落入他們子孫後代的手中。
諸王離世後,新任大王因彼此相熟,相互間並未產生糾葛。
境外諸王暫且安定,而原楚國境內的三國勢力卻早已為了權力和欲望,彼此之間爭鬥得難解難分。
起初,原本的三國矛盾日起,漸起征伐。
繼而,當三國勢力大損時,各人皇紛紛據地建國。
漸漸的,三國演變為五十四國。
又曆經數年鏖戰,五十四國中,多位人皇殞命亡國。
伴隨戰事的持續升級,伴隨眾多國家的相互攻伐,其他勢力亦趁機崛起。
除卻尚未殞命的人皇,有人假托秦始皇之名,創立秦國,有人則假托周天子之名,組建周國。
亦有因緬懷項羽,再度以楚國之名揭竿而起。
除上述諸國,趙國、虞國、齊國、鄭國、魏國、李國、劉國……
此數百以姓氏為國名者紛湧而出,其疆土狹隘,人口或百人、或千人、或上萬人不等。
為爭奪天下之控製權,為謀取最終之帝王寶座,數百個大小國家之君王為一己私欲,展開了漫長持久之大戰。
中原之地戰亂不止,曆經數十年後,國家數量雖有所減少,然戰亂卻更為慘烈。
恰值此時,隨著外部諸王之殞逝,第三代大王不再顧念往昔情分。
他們不甘手握重兵,僅為一方大王。
為達最終之帝王目的,境外之楚軍忘卻其祖上之訓誡,亦開始四處征伐。
此時此刻,日出為楚、日中為楚、日落為楚之大地之上,四處皆在征戰,四處皆在廝殺。
而那些被項羽複活的五十四個人皇,此刻早已化為枯骨。
他們雖已逝去,但其人皇體質並未被天地所收容。
當他們於天際重逢,一番相互斥責在所難免。
“汝乃寡人後裔,竟敢篡逆皇位?”
“同為人皇,汝可行,吾為何不可?”
“……………”
一人皇怒斥道:“子謀父位,父殺其孫,祖孫相殘,實乃不知廉恥。”
“………………”
在怒罵聲中,因怒不可遏,他們由爭吵升級為拳腳相向。
五十四人之間展開一場激戰,待力竭之時,他們又一同望向地麵。
一眼望去,曾經繁花似錦的楚國已蕩然無存,而今,四處戰火紛飛、滿目瘡痍。
戰後,瘟疫四起,人口大量凋零。
數十年的鏖戰加瘟疫,原本的一億人,現今僅存數百萬。
即便如此,他們仍爭鬥不休。
觀其態勢,若不決出勝負,絕不會罷手。
激戰過後,各方勢力鳴金收兵,而幸存的百姓則在悲聲痛哭。
被哭聲吸引,眾人皇俯身向前。
仔細聆聽,一老嫗模樣的人哭訴道:“七子去,一子歸………”
聞此,眾人皇心中雖悲痛萬分,得知尚有一子歸來,他們心中稍感慰藉。
再往下看,他們驚愕不已。
隻見,歸來的子嗣已淪為失去手腳的廢人。
深受觸動之際,他們又目睹了更為駭人的一幕。
一些骨瘦如柴的老人為了果腹,親手將死去的孩子交予他人。
而換迴的,卻是別家已逝孩童。
一人皇駭然道:“易子而食乎?”
另一人皇惶恐至極,連連搖頭。
“非也,非也,項羽能使人人豐衣足食,吾等緣何不能?”
言及項羽,眾人皇皆麵露悔恨之色。
遙想當年,項羽使他們複活,並將江山一並交予眾人。
然富庶之楚國落於他們之手,短短數十載,竟被眾人摧殘成了煉獄。
更為悔恨的是,項羽已逝,其再無重現之可能。
失了項羽,眾人皇仿若風中殘葉,漂泊無依,亦毫無希冀。
一人皇念及此,他昂首向天,怒號道:“再無重生之望,永無重生之望矣!”
眾人皇悔恨不已之時,天空中傳來了冷笑聲:“哈哈哈,縱觀古今,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乃天道也!”
聞聽笑言,眾人皇齊齊看向天空。
一人皇質問道:“汝乃何人,世人曾多次遭受戰亂所困,汝為何視而不見,又為何旁而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