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治國理念
月下追範增,我不願烏江自刎 作者:風吹櫻花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隨著四十萬兵力揮師北上,楚國的總兵力得以保持在五十萬之數。
相較於擁有一千六百萬人口的楚國,五十萬兵力實乃微不足道,對楚國的經濟發展並無絲毫影響。
楚九年初春,皇宮大殿之上。
在經濟蓬勃發展之際,為了楚國的長遠未來,群臣紛紛進言獻策。
多數臣子提議,將部分百姓生活必需之物收歸國有,以牢牢掌控國內經濟之命脈。
眾人所言必需品,涵蓋了楚人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麵。
於穿衣而言,群臣建言,應由國家統一收購市麵上的所有錦緞、麻衣布料,借此謀取巨額利潤。
就食物而論,糧食、肉類、食用油、鹽等凡屬百姓日常所需之物,皆應由國家獨家售賣。
在住房方麵,應將土地收歸國有,並交由開發商統一建設,如此既能獲取高額收益,又可有力地引導百姓未來的生活走向。
至於出行,可效仿秦國所建直道,於楚國境內自南至北、由東至西構建四通八達之交通網絡。
待直道建設完備後,再以道路維護之名,對過往商人、百姓合理收取費用。
此外,亦有部分人出於楚國長治久安之考慮,建議將釀酒、鐵器、銅器、茶葉、陶瓷器、漆器等獲利豐厚之行業盡數收迴。
一係列治國策略呈報上來,項羽略加思索,他果斷地迴絕了所有提議。
首先,他深知,上述雖皆為暴利行業,然若國家獨攬,市井盈利之途必將寥寥無幾。
若無法讓百姓獲益,那他們必將毫無積極性可言。
人一旦喪失積極性,便難以望見努力後的曙光。
人無遠望,又同牛馬有何區別?
項羽的闡釋,眾臣子聽得如墜雲霧,他們目光狹隘,並未能領悟其中深意。
為更清晰地闡明內在緣由,項羽以後世諸葛亮為例,他詳盡地為群臣講述了一則發人深省的故事。
昔日,有一國,其國有一丞相,才華橫溢,舉世無雙。
此丞相上通天文,下曉地理,能征善戰,精於經商,善於理政,長於謀略。
觀其一生,實乃全才,幾無瑕疵。
在其存世之時,國家無論巨細事務,皆仰仗此人。
然而,後來此人離世,此國不久後便隨其消逝而被他國吞並。
項羽言及此處,群臣皆困惑不解。
既此人如此出類拔萃,為何因他之死,便遭致亡國之禍呢?
項羽解釋道,他在世時包辦一切事務,而他逝後,每個職位竟無人可勝任。
此人一生勞碌,既不信任他人,又未能給他人施展才華之機,最終自己也耗盡生命。
故而,一個諸葛亮難敵三個臭皮匠之論由此產生。
換言之,一人之才即便再高,亦難抵眾人之集思廣益。
諸位大臣不知諸葛亮為何人,項羽雖言及諸多方麵,然他們仍不明其深意。
關聯至控製國內衣食住行之上,他們顯然未見有何關聯。
群臣仍舊困惑,項羽則不願多加解釋。
他深信,唯有給予世人希望,方為國家迅速發展之強大動力。
若是憑借權力引導、壓製、阻礙世人之思維,那結局唯有一個,活水化為死水,長此以往,死水散發惡臭。
項羽施惠於民之舉措,眾人難以勸諫。
他們深知,項羽堅定主張之事,他們身為臣子實難改變。
然而,在國家安全方麵,項羽還是聽從了眾大臣之建議。
其建議關乎國之根本,總而言之,即兵權、司法與稅收。
首論兵權,此乃國家安穩之根本所在,隻要兵權緊握,一切變動皆可處於掌控之中。
再者,司法方麵,項羽要求整合完備法律,並使所有楚人知曉並遵守法律。
而司法之重要,更甚於皇權。
即便項羽本人觸犯法律,亦將受到應得之懲處。
此語一出,眾人皆驚。
自古皇權至高無上,豈料,項羽竟將司法視之如此重要。
其後,在項羽率先垂範的倡導下,楚國全境皆人人安其居、樂其業,乃至臻於夜不閉戶之境。
言歸正傳,至於賦稅,當在不損其根本的前提下,予以合理征收。
此外,項羽感懷諸王及眾諸侯之功績,特頒行蓄謀已久之————推恩令。
凡楚國勳貴、商賈、世家大族,臨終將其領地、財物對其所有子女平等分配。
此乃皇恩,屆時將由國家統一協調。
知悉項羽賞賜後人之舉,諸大臣皆感恩戴德,盛讚項羽皇恩浩蕩。
豈料,時光荏苒,百年之後,楚國想要尋覓一百戶之侯,亦將如同難如登天。
……………
伴隨一係列治國方略的陸續施行,項羽終得償所願,終於迎來了預先籌謀的佳音。
是日,皇宮後花園中,韓信行色匆匆,趕往皇宮,且一副心神不寧之態。
來至近前,見韓信神色有異,項羽瞥了一眼手中的魚食,他麵露狐疑。
“韓親王,何事如此驚惶?”
“陛下,小王魏地突發暴亂,死傷不下百人。……雖已平複,……然不得不向陛下稟報!”
“……哦?何故而起?”
“伯爵樊噲酒後率眾前往陳豨、臧荼府邸,他竟當眾斬殺兩位千戶列侯!”
“…斬殺陳豨、臧荼?”
“正是,陛下。”
“為何如此?”
“據樊噲事後所言,他痛恨兩人曾背叛漢國,自兩人受封魏地後,亦未曾前往劉盈所在之地拜謁。故而,樊噲心懷憤恨……”
“可乃劉盈主使?”
“樊噲死口咬定,非劉盈主使。”
“大膽!寡人親封之臣,他竟敢蓄意謀害?皇權何在,國法何在,寡人威嚴何在?”
“此事皆因小王管束不力,還望陛下息怒。”
項羽麵色陰沉,他抬手將手中的魚食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殺人者償命,速速依法處置樊噲。”
“是,陛下,小王這便派人前去處置。”
“不僅如此,劉盈雖為劉邦之子,然寡人向來對其不薄。樊噲乃其家臣,此事雖非劉盈指使,然追根溯源,他定然難辭其咎。”
“小王亦有同感。”
“傳寡人旨意,凡參與殺害陳豨、臧荼者,一律依律處斬。此外,剝奪劉盈之萬戶侯爵位,令其暫居魏地。”
“小王謹遵聖命。”
韓信趕忙應了一聲,隨即轉身匆匆離去。
望著韓信漸行漸遠的背影,項羽的嘴角微微上揚,一絲難以察覺的笑容若隱若現。
相較於擁有一千六百萬人口的楚國,五十萬兵力實乃微不足道,對楚國的經濟發展並無絲毫影響。
楚九年初春,皇宮大殿之上。
在經濟蓬勃發展之際,為了楚國的長遠未來,群臣紛紛進言獻策。
多數臣子提議,將部分百姓生活必需之物收歸國有,以牢牢掌控國內經濟之命脈。
眾人所言必需品,涵蓋了楚人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麵。
於穿衣而言,群臣建言,應由國家統一收購市麵上的所有錦緞、麻衣布料,借此謀取巨額利潤。
就食物而論,糧食、肉類、食用油、鹽等凡屬百姓日常所需之物,皆應由國家獨家售賣。
在住房方麵,應將土地收歸國有,並交由開發商統一建設,如此既能獲取高額收益,又可有力地引導百姓未來的生活走向。
至於出行,可效仿秦國所建直道,於楚國境內自南至北、由東至西構建四通八達之交通網絡。
待直道建設完備後,再以道路維護之名,對過往商人、百姓合理收取費用。
此外,亦有部分人出於楚國長治久安之考慮,建議將釀酒、鐵器、銅器、茶葉、陶瓷器、漆器等獲利豐厚之行業盡數收迴。
一係列治國策略呈報上來,項羽略加思索,他果斷地迴絕了所有提議。
首先,他深知,上述雖皆為暴利行業,然若國家獨攬,市井盈利之途必將寥寥無幾。
若無法讓百姓獲益,那他們必將毫無積極性可言。
人一旦喪失積極性,便難以望見努力後的曙光。
人無遠望,又同牛馬有何區別?
項羽的闡釋,眾臣子聽得如墜雲霧,他們目光狹隘,並未能領悟其中深意。
為更清晰地闡明內在緣由,項羽以後世諸葛亮為例,他詳盡地為群臣講述了一則發人深省的故事。
昔日,有一國,其國有一丞相,才華橫溢,舉世無雙。
此丞相上通天文,下曉地理,能征善戰,精於經商,善於理政,長於謀略。
觀其一生,實乃全才,幾無瑕疵。
在其存世之時,國家無論巨細事務,皆仰仗此人。
然而,後來此人離世,此國不久後便隨其消逝而被他國吞並。
項羽言及此處,群臣皆困惑不解。
既此人如此出類拔萃,為何因他之死,便遭致亡國之禍呢?
項羽解釋道,他在世時包辦一切事務,而他逝後,每個職位竟無人可勝任。
此人一生勞碌,既不信任他人,又未能給他人施展才華之機,最終自己也耗盡生命。
故而,一個諸葛亮難敵三個臭皮匠之論由此產生。
換言之,一人之才即便再高,亦難抵眾人之集思廣益。
諸位大臣不知諸葛亮為何人,項羽雖言及諸多方麵,然他們仍不明其深意。
關聯至控製國內衣食住行之上,他們顯然未見有何關聯。
群臣仍舊困惑,項羽則不願多加解釋。
他深信,唯有給予世人希望,方為國家迅速發展之強大動力。
若是憑借權力引導、壓製、阻礙世人之思維,那結局唯有一個,活水化為死水,長此以往,死水散發惡臭。
項羽施惠於民之舉措,眾人難以勸諫。
他們深知,項羽堅定主張之事,他們身為臣子實難改變。
然而,在國家安全方麵,項羽還是聽從了眾大臣之建議。
其建議關乎國之根本,總而言之,即兵權、司法與稅收。
首論兵權,此乃國家安穩之根本所在,隻要兵權緊握,一切變動皆可處於掌控之中。
再者,司法方麵,項羽要求整合完備法律,並使所有楚人知曉並遵守法律。
而司法之重要,更甚於皇權。
即便項羽本人觸犯法律,亦將受到應得之懲處。
此語一出,眾人皆驚。
自古皇權至高無上,豈料,項羽竟將司法視之如此重要。
其後,在項羽率先垂範的倡導下,楚國全境皆人人安其居、樂其業,乃至臻於夜不閉戶之境。
言歸正傳,至於賦稅,當在不損其根本的前提下,予以合理征收。
此外,項羽感懷諸王及眾諸侯之功績,特頒行蓄謀已久之————推恩令。
凡楚國勳貴、商賈、世家大族,臨終將其領地、財物對其所有子女平等分配。
此乃皇恩,屆時將由國家統一協調。
知悉項羽賞賜後人之舉,諸大臣皆感恩戴德,盛讚項羽皇恩浩蕩。
豈料,時光荏苒,百年之後,楚國想要尋覓一百戶之侯,亦將如同難如登天。
……………
伴隨一係列治國方略的陸續施行,項羽終得償所願,終於迎來了預先籌謀的佳音。
是日,皇宮後花園中,韓信行色匆匆,趕往皇宮,且一副心神不寧之態。
來至近前,見韓信神色有異,項羽瞥了一眼手中的魚食,他麵露狐疑。
“韓親王,何事如此驚惶?”
“陛下,小王魏地突發暴亂,死傷不下百人。……雖已平複,……然不得不向陛下稟報!”
“……哦?何故而起?”
“伯爵樊噲酒後率眾前往陳豨、臧荼府邸,他竟當眾斬殺兩位千戶列侯!”
“…斬殺陳豨、臧荼?”
“正是,陛下。”
“為何如此?”
“據樊噲事後所言,他痛恨兩人曾背叛漢國,自兩人受封魏地後,亦未曾前往劉盈所在之地拜謁。故而,樊噲心懷憤恨……”
“可乃劉盈主使?”
“樊噲死口咬定,非劉盈主使。”
“大膽!寡人親封之臣,他竟敢蓄意謀害?皇權何在,國法何在,寡人威嚴何在?”
“此事皆因小王管束不力,還望陛下息怒。”
項羽麵色陰沉,他抬手將手中的魚食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殺人者償命,速速依法處置樊噲。”
“是,陛下,小王這便派人前去處置。”
“不僅如此,劉盈雖為劉邦之子,然寡人向來對其不薄。樊噲乃其家臣,此事雖非劉盈指使,然追根溯源,他定然難辭其咎。”
“小王亦有同感。”
“傳寡人旨意,凡參與殺害陳豨、臧荼者,一律依律處斬。此外,剝奪劉盈之萬戶侯爵位,令其暫居魏地。”
“小王謹遵聖命。”
韓信趕忙應了一聲,隨即轉身匆匆離去。
望著韓信漸行漸遠的背影,項羽的嘴角微微上揚,一絲難以察覺的笑容若隱若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