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旨。”正所謂為新官上任三把火,更無論新皇登基了。所以這一日,朱厚煊登基的第一日,朱厚煊決定來一把大的。
“奉天承運皇帝,製曰:朕統承鴻業。其惟祖功宗德,惟祗服於典章;吏治民艱,將求宜於變通。朕年少,不識上古賢王治世之妙,然,朕聞之,古者文景之時,民不加賦,而海內用足豐饒,朕雖不敏,亦心向往之。而國之穩重,莫於農桑,其令,天下官府衙門諸卿有司,即日起,有明一朝,三十稅一,此為定製,永不加賦!”
傳旨太監的聲音剛落,朝堂上的諸位大臣就全都懵了。一時間竟然沒有人出來發言。甚至,有許多滿腦子理想和明君思想的大臣,立刻就感動的稀裏嘩啦,連臉都漲紅了。
此時殿下的臣眾無論怎麽想,此時都不敢反對,否則的話,嗬嗬....於是在首輔楊廷和的帶領下山唿萬歲:“陛下仁德,澤被蒼生,請奉詔書,宣布天下,使天下明知陛下仁厚愛民之意!”
朱厚煊看著底下的群臣,接著道:“楊閣老,此詔當明發天下,但未免胥吏趁百姓無知,上下其手。命錦衣衛與東廠派人宣讀於百姓,使百姓鹹知此事。若有人於其中上下其手,百姓可持大誥進京告狀,著護民山莊派人護衛,不得有誤。”
“臣遵旨。”段天涯、歸海一刀很振奮地出列揚聲道。
不得不說,朱厚煊玩的這一手絕對是一記大殺器。別的不說就說滿清康熙唬人的所謂的永不加賦,包括金庸先生都在小說裏麵大吹特吹康熙的“永不加賦”,很多餘孽也這麽說。那麽“永不加賦”的真麵目又是如何的?
1712年4月4日康熙五十一年清廷下詔的“永不加賦”是在經曆其祖孫四代近百年的屠殺、投充、圈地等野蠻政策後的所謂仁政。
而所謂“清朝的賦稅”是曆代最輕的,這隻是表麵現象,因為自清初以來便有“永不加賦”之說,而且表麵看來賦額較明朝為輕,但實際這僅是一種掩耳盜鈴。
第一,眾所周知,清代漢民族百姓必須養活史上最龐大之白吃群體--旗人。
第二,“減賦”實為掩耳盜鈴。從康熙到乾隆,滿清政府一再宣揚減賦,而雍正以後實行攤丁入畝,按理說假如田地數目不變,那麽田賦數目應該較之康熙初年有減無增才對,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以占全國稅賦七分之一的蘇南地區為例,乾隆31年和康熙26年相比,田地減少了餘頃,賦銀也減收了42萬餘兩,但征糧卻增加了200萬石之多,如果按銀價折合,即使按照最低的銀價計算,也增加了150萬兩,這就是說,從康熙26年到乾隆31年,清政府數次宣稱“減賦”,賦銀也的確減少了一些,但實際上蘇南的稅賦卻淨增110萬兩白銀,而這還是最低估算----因為大體上看,有清一代的銀價一直在上漲,金田起義前某些地方的銀價已經上漲為康熙中葉的三倍,如果我們取折中即1.5倍銀價計算,那麽僅蘇南稅賦就淨增250萬兩,而這還是在田地減少餘頃的情況下征收的!清王朝的“減賦”“永不加賦”,純屬掩耳盜鈴,愚弄百姓!
第三浮收折勒嚴重,江南諸省每年從田糧中抽出若幹漕運京師,漕糧轉運數幹裏,運費皆出自納糧戶,這就是所謂“浮收”。所有額征田糧,幾乎無不浮收。又每年征收賦糧,往往折錢交納,謂之“折色”。但無論漕糧折色或地丁銀折錢交納,折合之時,莫不高出當時當地銀價很多,這就是所謂“勒折”。由於“折勒”自康熙年間便屢禁不能,百姓僅僅因此一項,實際交納的賦額就可達正額的二~四倍。而在雍正推行“火耗歸公”之前情況更糟。
這就是所謂的“永不加賦”!!!!
...................
“朕得意地笑,得意地笑...”迴到乾清宮的朱厚煊很得意,這一手,還是跟著漢朝的老劉家學的。漢文帝動不動的就各種免田稅,當年的老流氓劉邦玩這一手玩的就更溜了,不光時不時的免,還時不時的賞,告訴大家,跟勞資混是有好處的!這樣一樣,人家就有了自己的基本盤。而這個基本盤帶來的影響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不僅是七國之亂的彈指可定,就是經過漢武帝劉徹及漢元帝之後的幾位帝皇的禍禍,天下依舊是人心思漢。短期影響是在王莽篡政之後,當時最大的起義勢力綠林、赤眉都用老劉家後人為主,這才有了後來的光武中興。更別說東漢末年是,劉備打著漢室宗親的名號縱橫披靡,一度是魏蜀吳三國中最強的勢力,可惜........(相信大家都對劉備有了解,就不湊字數了).
甚至是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匈奴人劉淵都打著劉漢的旗號,說自己有漢室血脈,才徹底的覆滅西晉政權司馬家殘餘勢力。(東晉是世家推出來的,可以說是世家勢力)
現在朱厚煊也玩了這麽一手,隻怕全大明的百姓都會成為朱厚煊的基本盤,有了這樣強大的後盾,朱厚煊表示等到朕改革的時候,跟朕做對的都是渣渣……
而至於朱厚煊短期內如何填補農稅空缺,畢竟明朝時的政府收入農稅大概占75%,鹽稅大概占10%,剩下的皇莊收入亂七八糟的大概占5%,商稅隻占10%左右。對於這,朱厚煊表示老子此時就是天下最大的商人,尤其是在接受萬三千商業實力之後,更是一個巨無霸,巨到當時的朱厚照都不敢強行接受,“老子不差錢。”
明朝由於在開國初期,商業被元朝掠奪性的破壞,所以明朱元璋為了恢複商業,宣布對大部分商業免稅(帝諭戶部曰:“曩者奸臣聚斂,稅及纖悉,朕甚恥焉。自今軍民嫁娶喪祭之物,舟車絲布之類,皆勿稅。”)征收的商稅也很輕(凡商稅,三十而取一,過者以違令論。)
到了後來基本上就不收了,一直到萬曆年間才重新征收商稅,而就算如此明朝的商業稅收也極其,極其,極其少(重要的事說三遍),而且從不調整。1502年,戶部向弘曆皇帝提交了一份長長的報告,列舉了國家所有的主要收入項目。其中最重要的是田賦王額,它大約占全部收入的75%。每年的收入總量,達稅糧26,799,341千石。
說到這大家想必都明白明朝的商稅其實很不合理,這是因為朱元璋因為不懂商業,把商稅定在三十稅一。那些商人和士大夫階層勾結,簡直富得流油。而且明朝還有海禁,手工藝人被稱為匠戶,隻要一人是匠戶,子子孫孫就都是匠戶。沒辦法脫這個賤籍。限製了發明創造。再加上繁重的徭役,一個在江蘇的農民可能會分到讓他送一車磚到北京這樣的徭役。後果就是破產,活不下去。而且明朝的苛捐雜稅也多,但這也主要是士紳階層亂收稅,錢都流到他們那裏去了。再加上明朝的衛所製度,那根本就不是在養兵,是在養農民。
“商稅一定要五稅一,十稅一...嗯...海禁也一定要開。”想到這,朱厚煊對這一世的老祖宗朱元璋就感到欲哭無淚,不過好在現在自己是最大的商人,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本章完)
“奉天承運皇帝,製曰:朕統承鴻業。其惟祖功宗德,惟祗服於典章;吏治民艱,將求宜於變通。朕年少,不識上古賢王治世之妙,然,朕聞之,古者文景之時,民不加賦,而海內用足豐饒,朕雖不敏,亦心向往之。而國之穩重,莫於農桑,其令,天下官府衙門諸卿有司,即日起,有明一朝,三十稅一,此為定製,永不加賦!”
傳旨太監的聲音剛落,朝堂上的諸位大臣就全都懵了。一時間竟然沒有人出來發言。甚至,有許多滿腦子理想和明君思想的大臣,立刻就感動的稀裏嘩啦,連臉都漲紅了。
此時殿下的臣眾無論怎麽想,此時都不敢反對,否則的話,嗬嗬....於是在首輔楊廷和的帶領下山唿萬歲:“陛下仁德,澤被蒼生,請奉詔書,宣布天下,使天下明知陛下仁厚愛民之意!”
朱厚煊看著底下的群臣,接著道:“楊閣老,此詔當明發天下,但未免胥吏趁百姓無知,上下其手。命錦衣衛與東廠派人宣讀於百姓,使百姓鹹知此事。若有人於其中上下其手,百姓可持大誥進京告狀,著護民山莊派人護衛,不得有誤。”
“臣遵旨。”段天涯、歸海一刀很振奮地出列揚聲道。
不得不說,朱厚煊玩的這一手絕對是一記大殺器。別的不說就說滿清康熙唬人的所謂的永不加賦,包括金庸先生都在小說裏麵大吹特吹康熙的“永不加賦”,很多餘孽也這麽說。那麽“永不加賦”的真麵目又是如何的?
1712年4月4日康熙五十一年清廷下詔的“永不加賦”是在經曆其祖孫四代近百年的屠殺、投充、圈地等野蠻政策後的所謂仁政。
而所謂“清朝的賦稅”是曆代最輕的,這隻是表麵現象,因為自清初以來便有“永不加賦”之說,而且表麵看來賦額較明朝為輕,但實際這僅是一種掩耳盜鈴。
第一,眾所周知,清代漢民族百姓必須養活史上最龐大之白吃群體--旗人。
第二,“減賦”實為掩耳盜鈴。從康熙到乾隆,滿清政府一再宣揚減賦,而雍正以後實行攤丁入畝,按理說假如田地數目不變,那麽田賦數目應該較之康熙初年有減無增才對,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以占全國稅賦七分之一的蘇南地區為例,乾隆31年和康熙26年相比,田地減少了餘頃,賦銀也減收了42萬餘兩,但征糧卻增加了200萬石之多,如果按銀價折合,即使按照最低的銀價計算,也增加了150萬兩,這就是說,從康熙26年到乾隆31年,清政府數次宣稱“減賦”,賦銀也的確減少了一些,但實際上蘇南的稅賦卻淨增110萬兩白銀,而這還是最低估算----因為大體上看,有清一代的銀價一直在上漲,金田起義前某些地方的銀價已經上漲為康熙中葉的三倍,如果我們取折中即1.5倍銀價計算,那麽僅蘇南稅賦就淨增250萬兩,而這還是在田地減少餘頃的情況下征收的!清王朝的“減賦”“永不加賦”,純屬掩耳盜鈴,愚弄百姓!
第三浮收折勒嚴重,江南諸省每年從田糧中抽出若幹漕運京師,漕糧轉運數幹裏,運費皆出自納糧戶,這就是所謂“浮收”。所有額征田糧,幾乎無不浮收。又每年征收賦糧,往往折錢交納,謂之“折色”。但無論漕糧折色或地丁銀折錢交納,折合之時,莫不高出當時當地銀價很多,這就是所謂“勒折”。由於“折勒”自康熙年間便屢禁不能,百姓僅僅因此一項,實際交納的賦額就可達正額的二~四倍。而在雍正推行“火耗歸公”之前情況更糟。
這就是所謂的“永不加賦”!!!!
...................
“朕得意地笑,得意地笑...”迴到乾清宮的朱厚煊很得意,這一手,還是跟著漢朝的老劉家學的。漢文帝動不動的就各種免田稅,當年的老流氓劉邦玩這一手玩的就更溜了,不光時不時的免,還時不時的賞,告訴大家,跟勞資混是有好處的!這樣一樣,人家就有了自己的基本盤。而這個基本盤帶來的影響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不僅是七國之亂的彈指可定,就是經過漢武帝劉徹及漢元帝之後的幾位帝皇的禍禍,天下依舊是人心思漢。短期影響是在王莽篡政之後,當時最大的起義勢力綠林、赤眉都用老劉家後人為主,這才有了後來的光武中興。更別說東漢末年是,劉備打著漢室宗親的名號縱橫披靡,一度是魏蜀吳三國中最強的勢力,可惜........(相信大家都對劉備有了解,就不湊字數了).
甚至是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匈奴人劉淵都打著劉漢的旗號,說自己有漢室血脈,才徹底的覆滅西晉政權司馬家殘餘勢力。(東晉是世家推出來的,可以說是世家勢力)
現在朱厚煊也玩了這麽一手,隻怕全大明的百姓都會成為朱厚煊的基本盤,有了這樣強大的後盾,朱厚煊表示等到朕改革的時候,跟朕做對的都是渣渣……
而至於朱厚煊短期內如何填補農稅空缺,畢竟明朝時的政府收入農稅大概占75%,鹽稅大概占10%,剩下的皇莊收入亂七八糟的大概占5%,商稅隻占10%左右。對於這,朱厚煊表示老子此時就是天下最大的商人,尤其是在接受萬三千商業實力之後,更是一個巨無霸,巨到當時的朱厚照都不敢強行接受,“老子不差錢。”
明朝由於在開國初期,商業被元朝掠奪性的破壞,所以明朱元璋為了恢複商業,宣布對大部分商業免稅(帝諭戶部曰:“曩者奸臣聚斂,稅及纖悉,朕甚恥焉。自今軍民嫁娶喪祭之物,舟車絲布之類,皆勿稅。”)征收的商稅也很輕(凡商稅,三十而取一,過者以違令論。)
到了後來基本上就不收了,一直到萬曆年間才重新征收商稅,而就算如此明朝的商業稅收也極其,極其,極其少(重要的事說三遍),而且從不調整。1502年,戶部向弘曆皇帝提交了一份長長的報告,列舉了國家所有的主要收入項目。其中最重要的是田賦王額,它大約占全部收入的75%。每年的收入總量,達稅糧26,799,341千石。
說到這大家想必都明白明朝的商稅其實很不合理,這是因為朱元璋因為不懂商業,把商稅定在三十稅一。那些商人和士大夫階層勾結,簡直富得流油。而且明朝還有海禁,手工藝人被稱為匠戶,隻要一人是匠戶,子子孫孫就都是匠戶。沒辦法脫這個賤籍。限製了發明創造。再加上繁重的徭役,一個在江蘇的農民可能會分到讓他送一車磚到北京這樣的徭役。後果就是破產,活不下去。而且明朝的苛捐雜稅也多,但這也主要是士紳階層亂收稅,錢都流到他們那裏去了。再加上明朝的衛所製度,那根本就不是在養兵,是在養農民。
“商稅一定要五稅一,十稅一...嗯...海禁也一定要開。”想到這,朱厚煊對這一世的老祖宗朱元璋就感到欲哭無淚,不過好在現在自己是最大的商人,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