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朱無視收下歸海一刀又過去了半年,地點依舊是京城郊外某處。
“你們麵前的是你們的敵人,不是你死就是他亡。想要生存,就用力砍。”朱無視對正用力狠砍麵前草人的四人大聲喊道。
話落,隻見四人更加用力,喊聲更大。
“殺”“殺”“殺”“殺”.........
突然一個身穿魚龍服的錦衣衛走了過來,作揖道:“王爺,聖上急召您入宮。”
聽完錦衣衛的話,朱無視對四小說道:“練一個時辰。”說完便和傳話的錦衣衛騎上馬匹向皇宮疾馳而去。
看到此景,朱厚煊大約知道發生了什麽。畢竟他知道弘治帝隻在位十八年,而今年就是弘治十八年。算算時間,離曆史上弘治帝駕崩的日子也不遠了。
到了乾清宮外,看到站在外麵三三兩兩相互交談的太醫。頓時,朱無視感到一陣不妙。他知道最近幾年弘治帝的身體狀況十分不好。
“宣榮王覲見。”司禮監大太監李榮揮了下拂塵尖聲叫道。
走進乾清宮的朱無視看到躺在床榻上的弘治帝,想起了年幼時皇兄對自己愛護和照顧,一時千言萬語隻化作一聲,“皇兄。”
“無視,你來了啊。”弘治帝有氣無力道,說著便示意朱無視坐下。
“哎,眨眼間三十多年就過去了啊。”看著陷入迴憶的弘治帝,朱無視也不禁迴想起來。
那時還是成化年間,在一次父皇酒後亂性,當時還是宮女母親懷了他。但也因身份問題,得不到父皇的重視,加上萬貴妃的嫉恨,自己的處境可謂是十分不好。好在得到已封為太子的皇兄照顧,才不至於任人欺淩。
想到此處,朱無視道,“皇兄你一定會好起來的。”
“朕的身體朕自己知道,你不用安慰我了。”
其實此時的弘治帝內心也很無奈,原來隻是托詞丟失的賜給皇後和淑妃的兩顆天香豆蔻此時是真的不見了,這讓他感到很絕望。
(曆史上弘治帝隻有張皇後一個女人)
言歸正傳,恢複過來的弘治帝開始說起了叫朱無視來的正事。
“護龍山莊組建的如何了。”
“皇兄,現在情報部門已經完備了,隻是四大密探隻找到三個合適的,還不能擔當大任。”朱無視迴道。
聽到朱無視迴複的弘治帝,道:“無視,朕要你盡快將護龍山莊組建起來。”
頓了頓又道,“照兒還年少,朕擔心他易被奸人操控,無力主持朝政,不懂分辨忠奸。”說罷便咳嗽了起來。
“皇兄你放心,隻要我在一日,大明的江山就不會動搖。”朱無視堅決道。
“擬旨,特令皇弟朱無視創立護龍山莊,權力可淩駕所有朝廷機構,並賜予丹書鐵券、尚方寶劍,可以上打昏君,下斬讒臣。”聽到朱無視表態後,弘治帝召來李東陽、謝遷、劉建來草擬詔書。
“都下去吧。”等到詔書擬好的弘治帝對四人道。
“是。”便依次退下。
弘治十八年五月初五,正是端陽佳節,官員們都休息在家。當天晌午時分,緊急召見李東陽、謝遷、劉建三位內閣大臣。
劉、李、謝三人急步進入寢宮,未及叩拜,先看視仰臥在龍床上的弘治皇帝,隻見朱佑樘隻剩下一副骨頭架子,頭顱青筋暴突,麵頰憔悴焦黃,唇口幹裂,鼻端透出急促的唿吸聲。三人一看就明白了,皇帝的病情嚴重,顯然是受急發毒症的摧殘,生命垂危。
三人俯伏在地,齊聲說:
“臣劉健等奉召來見,恭祝聖主安寧!”
弘治未答。張皇後用手勢招唿他們起立,並同樣用手勢命內侍搬來座墊,賜坐。
弘治微微睜開眼睛,凝神望向榻前的三位重臣,喘著粗氣說道:
“朕自登基,便與三位卿家相處。多年以來,可說君臣相知。朕總是惦記著三卿襄輔之功……”
弘治焦黃的臉頰逐漸透出一片燥紅。他神智衰弱,仍勉力支撐,兩眸閃現著一種臨近衰竭卻又亢奮的神色。劉健、李東陽和謝遷俱已悲痛垂淚,張皇後更是泣不成聲。
弘治繼續動情地說:
“朕今年三十六歲,十八歲時繼承憲宗純皇帝基業,今又十八年,本期與諸卿共相扶持,使天下大治。但是,上月突發惡疾,髒腑絞痛。寢食俱廢,服太醫藥,了無療效,反而日見加重,看來沉屙難起,壽限已到,是要與先生們訣別了……”
劉健強忍著錐心的哀痛,安慰說:
“皇上龍體素健,一時患病,是必能康複的,臣等切盼!”
弘治口角掛上一絲苦笑,搖頭說:
“朕自知之。人命壽夭是不能勉強的……”
又斷斷續續地說:
“朕本平庸,但不敢過惡為非,隻是多思少斷,缺乏作為。明知內外諸司弊端日積,本欲聽納先生等之言,痛加改革,以複祖宗之故,但總認為除弊不能過驟,故此一再因循。……優柔誤朕,朕誤國家……先生等以及百官們,前此曾多上諫章,指出朕在位以來,對外戚太厚,賜予太廣,宦官權勢太盛,文武冗官太多,朕深知所言都很在理,但朕寬於納言,而怯於改過,未敢輕有裁革罰謫。身居寶位,未履帝職。朕不自律,誰能律朕?人之將死,其言也哀,後悔已經不及。朕死後,先生等當以此起草遺詔,並為嗣皇帝警誡。”
弘治這一番言詞條理清晰,切中實情,顯然是在病中反複思考過,實乃肺腑之言。三位內閣大學士感動慟哭,伏地叩首。因為說到對外戚太厚,顯然是指曆來受群臣指斥的張皇後兄長張延齡等諸多不法之事,張皇後為此也下跪在地,涕淚交流。
弘治似乎看不到皇後和三位重臣的反應,他繼續倚枕喃喃自語,聲音雖然細微,卻充滿感情,思路清晰,這是他在離開人世前的最後迴顧:
“朕並非昏聵暴戾之主,但亦非振作有為之君……朕守祖宗法度未敢荒怠,但未能弘揚祖德,嚴肅朝綱,實是有負祖宗的重托……”
弘治閉目歇息,寢殿的氣氛更加凝重,但是誰也想不到該如何答話,似乎一切語言都是多餘的了。這時隻有病人的粗重喘息聲,皇後和三臣的低低哽咽聲。
過了好一陣,弘治睜開眼睛,似乎又來了精神。話題一轉,著重交代後事:
“朕身後,陵墓建築不準過費,隨葬器物,必宜簡樸,玄宮內隻停放朕及將來皇後的兩副靈柩,朕無妃嬪,玄宮可以節省安靜,總在與民休息。皇太子厚照年已十五,未選婚,不必拘泥三年大喪不婚的老規矩,可命禮部籌備,於今年辦理大婚。”
將這兩件事交待完畢,弘治似乎還有氣力,還有重要的話要說。他示意讓伏跪在地的人都起來,並招攏他們都走近前來。張皇後仍坐在榻邊,一手扶持著皇帝的病軀,另一手還在抹淚。劉、李、謝三人躬身恭立,隻聽到弘治鄭重地叮囑:
“皇太子年輕,又好嬉遊逸樂,近來有關他漸涉荒蕩的傳聞,朕也知道,這是朕最放心不下的大事,請先生們認真輔導他,要幫助他讀書明白道理,勉為令主。”
弘治邊說邊下淚,緊執著劉健的手,並親切地輪番望向李東陽、謝遷,語帶懇托地說:“三位卿家都是顧命大臣,輔導嗣君不易。……希望能銘記朕訣別之言……”
話未說完,弘治已將近氣竭力盡,他睜眼強望,口角歪斜顛動,吐音間斷不清,但仍似意猶未盡,情難割舍,恍似油盡燈枯前的最後一絲火焰,現在也臨近熄滅了。張皇後慌忙命傳太醫。劉健等飲泣叩拜辭出,由太監王嶽送到東角門外。
垂危的弘治仍忽有所悟,掙紮著對張皇後叮囑:
“皇後和皇太子還是要親切和睦才好。”
張皇後滿臉羞愧,哀泣著低聲迴答:
“皇上放心,皇上放心吧!”
“我看就取年號為正德吧!身禦皇位,理應自正其德,然後才能正人之德……”
然後明朝最仁厚的皇帝弘治駕崩了。
(本章完)
“你們麵前的是你們的敵人,不是你死就是他亡。想要生存,就用力砍。”朱無視對正用力狠砍麵前草人的四人大聲喊道。
話落,隻見四人更加用力,喊聲更大。
“殺”“殺”“殺”“殺”.........
突然一個身穿魚龍服的錦衣衛走了過來,作揖道:“王爺,聖上急召您入宮。”
聽完錦衣衛的話,朱無視對四小說道:“練一個時辰。”說完便和傳話的錦衣衛騎上馬匹向皇宮疾馳而去。
看到此景,朱厚煊大約知道發生了什麽。畢竟他知道弘治帝隻在位十八年,而今年就是弘治十八年。算算時間,離曆史上弘治帝駕崩的日子也不遠了。
到了乾清宮外,看到站在外麵三三兩兩相互交談的太醫。頓時,朱無視感到一陣不妙。他知道最近幾年弘治帝的身體狀況十分不好。
“宣榮王覲見。”司禮監大太監李榮揮了下拂塵尖聲叫道。
走進乾清宮的朱無視看到躺在床榻上的弘治帝,想起了年幼時皇兄對自己愛護和照顧,一時千言萬語隻化作一聲,“皇兄。”
“無視,你來了啊。”弘治帝有氣無力道,說著便示意朱無視坐下。
“哎,眨眼間三十多年就過去了啊。”看著陷入迴憶的弘治帝,朱無視也不禁迴想起來。
那時還是成化年間,在一次父皇酒後亂性,當時還是宮女母親懷了他。但也因身份問題,得不到父皇的重視,加上萬貴妃的嫉恨,自己的處境可謂是十分不好。好在得到已封為太子的皇兄照顧,才不至於任人欺淩。
想到此處,朱無視道,“皇兄你一定會好起來的。”
“朕的身體朕自己知道,你不用安慰我了。”
其實此時的弘治帝內心也很無奈,原來隻是托詞丟失的賜給皇後和淑妃的兩顆天香豆蔻此時是真的不見了,這讓他感到很絕望。
(曆史上弘治帝隻有張皇後一個女人)
言歸正傳,恢複過來的弘治帝開始說起了叫朱無視來的正事。
“護龍山莊組建的如何了。”
“皇兄,現在情報部門已經完備了,隻是四大密探隻找到三個合適的,還不能擔當大任。”朱無視迴道。
聽到朱無視迴複的弘治帝,道:“無視,朕要你盡快將護龍山莊組建起來。”
頓了頓又道,“照兒還年少,朕擔心他易被奸人操控,無力主持朝政,不懂分辨忠奸。”說罷便咳嗽了起來。
“皇兄你放心,隻要我在一日,大明的江山就不會動搖。”朱無視堅決道。
“擬旨,特令皇弟朱無視創立護龍山莊,權力可淩駕所有朝廷機構,並賜予丹書鐵券、尚方寶劍,可以上打昏君,下斬讒臣。”聽到朱無視表態後,弘治帝召來李東陽、謝遷、劉建來草擬詔書。
“都下去吧。”等到詔書擬好的弘治帝對四人道。
“是。”便依次退下。
弘治十八年五月初五,正是端陽佳節,官員們都休息在家。當天晌午時分,緊急召見李東陽、謝遷、劉建三位內閣大臣。
劉、李、謝三人急步進入寢宮,未及叩拜,先看視仰臥在龍床上的弘治皇帝,隻見朱佑樘隻剩下一副骨頭架子,頭顱青筋暴突,麵頰憔悴焦黃,唇口幹裂,鼻端透出急促的唿吸聲。三人一看就明白了,皇帝的病情嚴重,顯然是受急發毒症的摧殘,生命垂危。
三人俯伏在地,齊聲說:
“臣劉健等奉召來見,恭祝聖主安寧!”
弘治未答。張皇後用手勢招唿他們起立,並同樣用手勢命內侍搬來座墊,賜坐。
弘治微微睜開眼睛,凝神望向榻前的三位重臣,喘著粗氣說道:
“朕自登基,便與三位卿家相處。多年以來,可說君臣相知。朕總是惦記著三卿襄輔之功……”
弘治焦黃的臉頰逐漸透出一片燥紅。他神智衰弱,仍勉力支撐,兩眸閃現著一種臨近衰竭卻又亢奮的神色。劉健、李東陽和謝遷俱已悲痛垂淚,張皇後更是泣不成聲。
弘治繼續動情地說:
“朕今年三十六歲,十八歲時繼承憲宗純皇帝基業,今又十八年,本期與諸卿共相扶持,使天下大治。但是,上月突發惡疾,髒腑絞痛。寢食俱廢,服太醫藥,了無療效,反而日見加重,看來沉屙難起,壽限已到,是要與先生們訣別了……”
劉健強忍著錐心的哀痛,安慰說:
“皇上龍體素健,一時患病,是必能康複的,臣等切盼!”
弘治口角掛上一絲苦笑,搖頭說:
“朕自知之。人命壽夭是不能勉強的……”
又斷斷續續地說:
“朕本平庸,但不敢過惡為非,隻是多思少斷,缺乏作為。明知內外諸司弊端日積,本欲聽納先生等之言,痛加改革,以複祖宗之故,但總認為除弊不能過驟,故此一再因循。……優柔誤朕,朕誤國家……先生等以及百官們,前此曾多上諫章,指出朕在位以來,對外戚太厚,賜予太廣,宦官權勢太盛,文武冗官太多,朕深知所言都很在理,但朕寬於納言,而怯於改過,未敢輕有裁革罰謫。身居寶位,未履帝職。朕不自律,誰能律朕?人之將死,其言也哀,後悔已經不及。朕死後,先生等當以此起草遺詔,並為嗣皇帝警誡。”
弘治這一番言詞條理清晰,切中實情,顯然是在病中反複思考過,實乃肺腑之言。三位內閣大學士感動慟哭,伏地叩首。因為說到對外戚太厚,顯然是指曆來受群臣指斥的張皇後兄長張延齡等諸多不法之事,張皇後為此也下跪在地,涕淚交流。
弘治似乎看不到皇後和三位重臣的反應,他繼續倚枕喃喃自語,聲音雖然細微,卻充滿感情,思路清晰,這是他在離開人世前的最後迴顧:
“朕並非昏聵暴戾之主,但亦非振作有為之君……朕守祖宗法度未敢荒怠,但未能弘揚祖德,嚴肅朝綱,實是有負祖宗的重托……”
弘治閉目歇息,寢殿的氣氛更加凝重,但是誰也想不到該如何答話,似乎一切語言都是多餘的了。這時隻有病人的粗重喘息聲,皇後和三臣的低低哽咽聲。
過了好一陣,弘治睜開眼睛,似乎又來了精神。話題一轉,著重交代後事:
“朕身後,陵墓建築不準過費,隨葬器物,必宜簡樸,玄宮內隻停放朕及將來皇後的兩副靈柩,朕無妃嬪,玄宮可以節省安靜,總在與民休息。皇太子厚照年已十五,未選婚,不必拘泥三年大喪不婚的老規矩,可命禮部籌備,於今年辦理大婚。”
將這兩件事交待完畢,弘治似乎還有氣力,還有重要的話要說。他示意讓伏跪在地的人都起來,並招攏他們都走近前來。張皇後仍坐在榻邊,一手扶持著皇帝的病軀,另一手還在抹淚。劉、李、謝三人躬身恭立,隻聽到弘治鄭重地叮囑:
“皇太子年輕,又好嬉遊逸樂,近來有關他漸涉荒蕩的傳聞,朕也知道,這是朕最放心不下的大事,請先生們認真輔導他,要幫助他讀書明白道理,勉為令主。”
弘治邊說邊下淚,緊執著劉健的手,並親切地輪番望向李東陽、謝遷,語帶懇托地說:“三位卿家都是顧命大臣,輔導嗣君不易。……希望能銘記朕訣別之言……”
話未說完,弘治已將近氣竭力盡,他睜眼強望,口角歪斜顛動,吐音間斷不清,但仍似意猶未盡,情難割舍,恍似油盡燈枯前的最後一絲火焰,現在也臨近熄滅了。張皇後慌忙命傳太醫。劉健等飲泣叩拜辭出,由太監王嶽送到東角門外。
垂危的弘治仍忽有所悟,掙紮著對張皇後叮囑:
“皇後和皇太子還是要親切和睦才好。”
張皇後滿臉羞愧,哀泣著低聲迴答:
“皇上放心,皇上放心吧!”
“我看就取年號為正德吧!身禦皇位,理應自正其德,然後才能正人之德……”
然後明朝最仁厚的皇帝弘治駕崩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