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內閣反應
爺爺萬曆,開局被我搶了皇位! 作者:炒麥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別看英國公答應的很爽快,可朱由校心中並沒有底。
實際上就算不拉攏這些勳貴,清查九邊也不會出現問題。
現在大明的財政還行,九邊沒有欠餉,他爺爺、父親,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駕崩。
單單是給九邊的賞銀就有將近四百萬兩,哪怕是按照六十四萬人算,每人能分六兩銀子。
哪怕是下麵的將領貪汙一些,起碼每個人能分二兩銀子。
這個時候,就算是九邊的將領有什麽想法,下麵的士兵也不會支持。
拉攏勳貴,隻是朱由校為自己做的保險,同時也想看看這些勳貴到底還有多少影響力。
別說他們對九邊有控製力,就算是有牽製力或者一些影響力,就值得朱由校拉攏。
若是他們真的成了吉祥物,那就和那些宗室一樣,沒什麽作用了。
這樣的勳貴,沒有利用價值,說不定以後找機會還要讓他們出出血。
若是他們在軍方還有影響力,隻要軍隊不亂,朱由校就有把握以後加稅。
對於朱由校來說,銀子是最重要的,隻要有了錢,哪怕是和曆史一樣內憂外患,他也不怕。
可若是沒有銀子,隻能祭出大殺器,讓魏忠賢出馬,與那些文臣打擂台。
如果不是萬不得已,他不願意這麽做,因為魏忠賢也容易失控。
真把那些東林黨得罪死了,他也怕自己會像曆史上的朱由校的一般,落水不治身亡。
接下來幾天,朱由校的生活恢複了往日的平靜。
不過十天之後,事情有了變化,朱由校的聖旨傳到了九邊,都察院、兵部、五軍都督府還有錦衣衛的人也都派出人前往九邊。
九邊各地的總兵們,紛紛上疏認罪。
當然他們不會直接說自己吸兵血,全都是說,朝廷給的兵餉太少,若是按照朝廷定的兵額招募那麽多士兵,每個人每個月的餉銀不過區區六錢銀子。
這麽一來,將士們都沒有戰鬥力,反倒是現在每個人每個月起碼能領一兩以上,底層的士兵才會願意從兵。
至於那些老弱病殘,以前都是軍中兄弟,若是還鄉也不容易過活,現在軍中做一些雜活,雖然每個月領的兵餉不多,可吃飽喝足沒有問題。
他們還訴苦這麽多年,朝廷撥的銀兩不多,許多士兵的鎧甲都是四五十年前的,很多火器也都是幾十年前的。
除此之外,他們還將自己各部的人數報了上來。
最終給出的結果,和錦衣衛密探的結果差不多,除了遼東,其他八個邊鎮人數大概是二十八萬,其中八萬是老弱病殘。
在他們的口中,他們成了為朝廷考慮,花小錢辦大事,為同袍考慮,有情有義的忠臣。
“能把喝兵血吃空餉說的這麽冠冕堂皇,簡直無恥!”
“一定要嚴查到底,將他們全都繩之以法!”
內閣之中,韓爌一拍桌子,氣急敗壞的怒罵道。
“虞臣消消氣,這些人固然可氣,可不早就在咱們意料之中麽。”
“比起這些老夫更關心,他們怎麽如此識趣,還沒等朝廷清查的下去,就把實際情況都抖露了出來。”
方從哲笑嗬嗬的勸了韓爌一句,接著有些不解的看向眾人。
“陛下不是下旨,凡是主動坦白者既往不咎。”
劉一燝是個實在人,張口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季晦這話,你自己相信麽?”
“以前朝廷不是沒有查過,可曾查出來這麽大的漏洞?”
方從哲有些哭笑不得,真不知道這個劉一燝是真的老實,還是裝傻充愣。
“我倒是聽說,本月十六散朝之後,陛下將朝中勳貴留下,還在乾清宮賜宴。”
孫如遊淡淡地說了一句。
“這就說得通了,老夫之前以為,他們沒有多少實力了,沒想到居然還有這般影響力。”
“不過這也不算是壞事,起碼咱們知道了九邊到底是什麽情況,也不知道陛下是怎麽想的。”
“是要他們補足兵額,還是默認現在這種情況。”
“若是補足兵額,邊關將領肯定要求增加開支,眼下朝廷什麽情況,想必你們也清楚。”
“按照遼東的標準,就算是現在這些兵力,每年起碼要多支出近四百萬兩,若是補足兵額,隻怕是一千萬兩都打不住。”
“眼下天氣大寒,若不是有瑞薯、玉米、馬鈴薯,北方百姓吃飯都是問題,眼下也不過是勉強糊口。”
“朝廷想要多征稅,隻能從商人下手,那天的朝會陛下已經有這個想法了,本朝鹽稅雖說確實低了些,可也是讓利於民。”
“真如宋朝一樣,一斤鹽收二十多文稅,朝廷倒是可以征收千萬以上白銀,可苦的還是百姓。”
方從哲說起這些事情,也覺得頭疼,從理智上說,向商人多收稅是對的,可從利益上來說,這顯然是不對的。
別看韓爌一副這些人都該死的樣子,要是朝廷真的多收稅,他背後的晉商能坐得住?
那些晉商錢以前錢多的沒處花,存地窖、修房子不心疼,可你要說多交稅,誰都不願意。
也就是前兩年朝廷以修繕三大殿的名義,攬了幾百萬兩銀子,這才讓這些土財主們,有了花錢的地方。
修墳的修墳,蓋房子的蓋房子,總算是能花出去一些銀子了。
“首輔說的是啊,朝廷為了防範遼東屯兵十四萬,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是個頭。”
何宗彥跟著說道。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總不能真讓建奴自立吧,若是坐視不管,遲早也是一個禍害。”
吳道南看了一眼何宗彥。
“不管怎麽說,這也是一件好事,咱們還是好好議議陛下說的增發鹽引以及開發台灣之事。”
“真如福建奏報,台灣能開墾數萬頃良田,收稅多少倒是其次,這些土地每年也能產出不少的糧食。”
“若是都能開發出來,江浙等地也能少種一些糧食,多種一些桑樹,多產蠶絲。”
方從哲將話題拉迴了正軌。
一聽這話,眾人可都不困了,內閣中幾人,大部分都是江南人士,如今海貿到底多賺錢,他們心中有數。
現在不是泰西人銀子不夠,而是沒有那麽多的土地種桑樹,絲綢產量跟不上。
地主、農民也都不傻,眼看天氣越來越寒冷,糧食的價格勢必會抬升,真到了饑荒的年月,糧食才是硬通貨。
實際上就算不拉攏這些勳貴,清查九邊也不會出現問題。
現在大明的財政還行,九邊沒有欠餉,他爺爺、父親,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駕崩。
單單是給九邊的賞銀就有將近四百萬兩,哪怕是按照六十四萬人算,每人能分六兩銀子。
哪怕是下麵的將領貪汙一些,起碼每個人能分二兩銀子。
這個時候,就算是九邊的將領有什麽想法,下麵的士兵也不會支持。
拉攏勳貴,隻是朱由校為自己做的保險,同時也想看看這些勳貴到底還有多少影響力。
別說他們對九邊有控製力,就算是有牽製力或者一些影響力,就值得朱由校拉攏。
若是他們真的成了吉祥物,那就和那些宗室一樣,沒什麽作用了。
這樣的勳貴,沒有利用價值,說不定以後找機會還要讓他們出出血。
若是他們在軍方還有影響力,隻要軍隊不亂,朱由校就有把握以後加稅。
對於朱由校來說,銀子是最重要的,隻要有了錢,哪怕是和曆史一樣內憂外患,他也不怕。
可若是沒有銀子,隻能祭出大殺器,讓魏忠賢出馬,與那些文臣打擂台。
如果不是萬不得已,他不願意這麽做,因為魏忠賢也容易失控。
真把那些東林黨得罪死了,他也怕自己會像曆史上的朱由校的一般,落水不治身亡。
接下來幾天,朱由校的生活恢複了往日的平靜。
不過十天之後,事情有了變化,朱由校的聖旨傳到了九邊,都察院、兵部、五軍都督府還有錦衣衛的人也都派出人前往九邊。
九邊各地的總兵們,紛紛上疏認罪。
當然他們不會直接說自己吸兵血,全都是說,朝廷給的兵餉太少,若是按照朝廷定的兵額招募那麽多士兵,每個人每個月的餉銀不過區區六錢銀子。
這麽一來,將士們都沒有戰鬥力,反倒是現在每個人每個月起碼能領一兩以上,底層的士兵才會願意從兵。
至於那些老弱病殘,以前都是軍中兄弟,若是還鄉也不容易過活,現在軍中做一些雜活,雖然每個月領的兵餉不多,可吃飽喝足沒有問題。
他們還訴苦這麽多年,朝廷撥的銀兩不多,許多士兵的鎧甲都是四五十年前的,很多火器也都是幾十年前的。
除此之外,他們還將自己各部的人數報了上來。
最終給出的結果,和錦衣衛密探的結果差不多,除了遼東,其他八個邊鎮人數大概是二十八萬,其中八萬是老弱病殘。
在他們的口中,他們成了為朝廷考慮,花小錢辦大事,為同袍考慮,有情有義的忠臣。
“能把喝兵血吃空餉說的這麽冠冕堂皇,簡直無恥!”
“一定要嚴查到底,將他們全都繩之以法!”
內閣之中,韓爌一拍桌子,氣急敗壞的怒罵道。
“虞臣消消氣,這些人固然可氣,可不早就在咱們意料之中麽。”
“比起這些老夫更關心,他們怎麽如此識趣,還沒等朝廷清查的下去,就把實際情況都抖露了出來。”
方從哲笑嗬嗬的勸了韓爌一句,接著有些不解的看向眾人。
“陛下不是下旨,凡是主動坦白者既往不咎。”
劉一燝是個實在人,張口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季晦這話,你自己相信麽?”
“以前朝廷不是沒有查過,可曾查出來這麽大的漏洞?”
方從哲有些哭笑不得,真不知道這個劉一燝是真的老實,還是裝傻充愣。
“我倒是聽說,本月十六散朝之後,陛下將朝中勳貴留下,還在乾清宮賜宴。”
孫如遊淡淡地說了一句。
“這就說得通了,老夫之前以為,他們沒有多少實力了,沒想到居然還有這般影響力。”
“不過這也不算是壞事,起碼咱們知道了九邊到底是什麽情況,也不知道陛下是怎麽想的。”
“是要他們補足兵額,還是默認現在這種情況。”
“若是補足兵額,邊關將領肯定要求增加開支,眼下朝廷什麽情況,想必你們也清楚。”
“按照遼東的標準,就算是現在這些兵力,每年起碼要多支出近四百萬兩,若是補足兵額,隻怕是一千萬兩都打不住。”
“眼下天氣大寒,若不是有瑞薯、玉米、馬鈴薯,北方百姓吃飯都是問題,眼下也不過是勉強糊口。”
“朝廷想要多征稅,隻能從商人下手,那天的朝會陛下已經有這個想法了,本朝鹽稅雖說確實低了些,可也是讓利於民。”
“真如宋朝一樣,一斤鹽收二十多文稅,朝廷倒是可以征收千萬以上白銀,可苦的還是百姓。”
方從哲說起這些事情,也覺得頭疼,從理智上說,向商人多收稅是對的,可從利益上來說,這顯然是不對的。
別看韓爌一副這些人都該死的樣子,要是朝廷真的多收稅,他背後的晉商能坐得住?
那些晉商錢以前錢多的沒處花,存地窖、修房子不心疼,可你要說多交稅,誰都不願意。
也就是前兩年朝廷以修繕三大殿的名義,攬了幾百萬兩銀子,這才讓這些土財主們,有了花錢的地方。
修墳的修墳,蓋房子的蓋房子,總算是能花出去一些銀子了。
“首輔說的是啊,朝廷為了防範遼東屯兵十四萬,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是個頭。”
何宗彥跟著說道。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總不能真讓建奴自立吧,若是坐視不管,遲早也是一個禍害。”
吳道南看了一眼何宗彥。
“不管怎麽說,這也是一件好事,咱們還是好好議議陛下說的增發鹽引以及開發台灣之事。”
“真如福建奏報,台灣能開墾數萬頃良田,收稅多少倒是其次,這些土地每年也能產出不少的糧食。”
“若是都能開發出來,江浙等地也能少種一些糧食,多種一些桑樹,多產蠶絲。”
方從哲將話題拉迴了正軌。
一聽這話,眾人可都不困了,內閣中幾人,大部分都是江南人士,如今海貿到底多賺錢,他們心中有數。
現在不是泰西人銀子不夠,而是沒有那麽多的土地種桑樹,絲綢產量跟不上。
地主、農民也都不傻,眼看天氣越來越寒冷,糧食的價格勢必會抬升,真到了饑荒的年月,糧食才是硬通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