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陽奉陰違
爺爺萬曆,開局被我搶了皇位! 作者:炒麥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朝鮮自稱小中華,事事都願意學中華。
就連黨爭也不例外,眼下大明的黨爭已經開始了,為首的便是東林黨和齊楚浙黨,此後在天啟朝達到了頂峰,東林黨和閹黨對壘。
朝鮮雖然國家不大,可玩的更花。
有老派、新派,也就是勳舊派和士林派的爭端。
後來又分分裂出了,東西兩黨。
東黨又分裂出了南黨、北黨,北黨又分裂出了大北小北。
大明一個省大的地方,好幾派人爭來鬥去。
此時的朝鮮國王是李琿,一個日本入侵時,被匆匆立為世子的倒黴蛋。
後來日本被趕走,他的老爹又覺得這小子功高震主,不願意將王位傳給他,甚至想廢除他世子的位置。
大北的諸位大臣據理力爭,都被他老爹李昖罷官流放。
就在他要被廢除的時候,李昖駕鶴西去。
他這才能正式登上王位,不過當時明朝覺得他還有哥哥在,不應該是他繼位。
當然這也是明朝的官員們,不願意朝鮮出現不是長子繼位的情況。
不過後來他賄賂了前來考察的官員,成功得到了明朝的冊封。
為了永絕後患,他還讓人幹掉了自己的大哥臨海君李珒。
正式登基之後,他沒有一味地任用對自己有恩的大北黨,甚至拉攏了不少的南黨。
就這一點來說,他比朱常洛要強的太多。
不過或許是有點做賊心虛,他總想找點事幹,樹立一下自己的權威。
一般而言,這個時候的君主都有一個選擇,就是對外發動戰爭,或者搞個大工程。
比如朱棣五征蒙古,鄭和下西洋搞得萬國來朝。
可對於朝鮮來說,這都行不通。
朝鮮與日本隔海相望,二十年前日本差點滅了朝鮮,現在朝鮮當然沒有膽子進攻日本。
陸上接壤的國家就是大明和建州人。
大明是宗主國,沒有大明早就滅了,他們就算是舉全國之兵進攻大明,也隻會讓遼東將士喜獲軍功。
至於女真人,還沒有統一的時候,就經常襲擾朝鮮,現在統一之後有數萬大軍,也不是他們能招惹的。
看來看去,不管是發動戰爭,還是搞個什麽大工程都不太可能。
就在這個時候,邊關的守將命人傳來消息,建州女真的首領努爾哈赤遣使前來,想要上貢。
看到這個消息,李琿先是一喜,緊接著臉色就陰沉了下來。
你踏馬自立為汗,而且還剛剛跟大明幹了一架,我收你當小弟,難不成是老壽星上吊,嫌命長?
這要是被大明知道了,都不用派兵前來,隻是一道聖旨,有的是人願意請他退位。
可這送上門的朝貢國,要是不要,總覺得心裏難受。
這事還不能跟朝臣商議,思來想去,他派人去見了後金的使臣,朝貢之事斷然不可,不過這互市的事情,倒是可以商量一二。
朝鮮已經知道了,明朝禁止商人與女真人做生意。
可不知道是由於覺得朝鮮與女真人一直有仇,還是怎麽迴事,並沒有下旨朝鮮也遵守這個命令。
如此一來,他們便可以裝作不知道,繼續跟女真人做生意。
朝鮮主要的特產就是人參,不過常年挖人參,導致山上也沒有多少野生人參了,現在當地的居民都可以嚐試種植人參。
可女真人有人參啊,不光有人參還有大量的皮貨。
現在明朝在膠州設立了市舶司,從朝鮮到膠州簡直不要太近了。
賣出去的皮貨,可以進口大明的絲綢、瓷器、茶葉,還能換迴大量的銀子。
明朝的稅收不多,朝鮮的稅收就更少了,能從海貿獲利也是他們願意看到的。
之前女真都是直接和大明做貿易,現在朝鮮不介意做個中間商,賺取一部分的差價。
這些貿易,還可以由官商來做,到時候賺的錢可以流入王室。
誰不能窮奢極欲,說到底不還是有錢沒錢麽?
對於李琿來說,手裏有了錢,也能搞一些民生工程,提升一下自己在民間的威望。
實際上現在的李琿在朝鮮人心中的威望就不低,當年他老爹在日本人打來之後,一口氣跑到了鴨綠江邊。
要不是大臣們攔著,他都願意內附大明了。
自己在大明境內當個王爺也是美滋滋的事情。
可即便是大臣們攔著,他還是覺得朝鮮境內不安全,最後隻得將朝廷一分為二。
自己帶著一些親信過江,跑到了大明境內,讓世子李琿率領大臣們在朝鮮組織抵抗。
結果就是李琿幹的還不錯,協助大明趕走了日本人。
日本人走了之後,他老爹害怕這個兒子功高震主,動不動就表示要退位,借以敲打這個兒子。
要不是他死的早,隻怕李琿也當不了這個大王。
不過可惜的是,哪怕是在民間有威望,說到底他的繼位和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相違背。
老百姓再支持,掌握話語權和朝鮮權利的還是那些大臣們。
甚至他都想好了,若是海貿能賺些錢,也能讓渡一些利益,換取原本不讚成他的大臣支持。
對於他這種陽奉陰違的行為,朝鮮大臣們倒是不覺得有什麽。
既然大明沒有明令我們禁止和女真人貿易,那麽貿易也就沒什麽問題。
大不了我們嚴格管控不讓鐵器、火器之類的重要軍事物資進入女真人那裏便是了。
朝廷上下達成了一致,後金的使臣也不再說什麽上貢的事情,於是乎他們就來到了朝鮮的首都平壤。
李琿以及他們的群臣還不知道,這些人到底抱著什麽目的前來。
此時他們雙方商談的倒是十分順利,互市做貿易,都是雙方願意的,簡直可以說是一拍即合。
後金沒有專門的商人,朝鮮方麵也是官商出麵,收益直接都收歸上層。
至於說普通百姓,能賺點腳夫的辛苦錢,就不錯了,還想要什麽自行車。
當然該有的姿態還是要做的,比如訓斥了一番使臣,要他們感恩大明,不要與大明為敵,早日請罪才是正道。
對於這些話,後金的使臣的就當他是喝多了酒說胡話,也不在意。
就這樣,原本有仇的兩家,在利益的驅動下,比曆史還早實現了互市。
對於這件事情,大明朝是兩眼一抹黑,一點都不知道。
就連黨爭也不例外,眼下大明的黨爭已經開始了,為首的便是東林黨和齊楚浙黨,此後在天啟朝達到了頂峰,東林黨和閹黨對壘。
朝鮮雖然國家不大,可玩的更花。
有老派、新派,也就是勳舊派和士林派的爭端。
後來又分分裂出了,東西兩黨。
東黨又分裂出了南黨、北黨,北黨又分裂出了大北小北。
大明一個省大的地方,好幾派人爭來鬥去。
此時的朝鮮國王是李琿,一個日本入侵時,被匆匆立為世子的倒黴蛋。
後來日本被趕走,他的老爹又覺得這小子功高震主,不願意將王位傳給他,甚至想廢除他世子的位置。
大北的諸位大臣據理力爭,都被他老爹李昖罷官流放。
就在他要被廢除的時候,李昖駕鶴西去。
他這才能正式登上王位,不過當時明朝覺得他還有哥哥在,不應該是他繼位。
當然這也是明朝的官員們,不願意朝鮮出現不是長子繼位的情況。
不過後來他賄賂了前來考察的官員,成功得到了明朝的冊封。
為了永絕後患,他還讓人幹掉了自己的大哥臨海君李珒。
正式登基之後,他沒有一味地任用對自己有恩的大北黨,甚至拉攏了不少的南黨。
就這一點來說,他比朱常洛要強的太多。
不過或許是有點做賊心虛,他總想找點事幹,樹立一下自己的權威。
一般而言,這個時候的君主都有一個選擇,就是對外發動戰爭,或者搞個大工程。
比如朱棣五征蒙古,鄭和下西洋搞得萬國來朝。
可對於朝鮮來說,這都行不通。
朝鮮與日本隔海相望,二十年前日本差點滅了朝鮮,現在朝鮮當然沒有膽子進攻日本。
陸上接壤的國家就是大明和建州人。
大明是宗主國,沒有大明早就滅了,他們就算是舉全國之兵進攻大明,也隻會讓遼東將士喜獲軍功。
至於女真人,還沒有統一的時候,就經常襲擾朝鮮,現在統一之後有數萬大軍,也不是他們能招惹的。
看來看去,不管是發動戰爭,還是搞個什麽大工程都不太可能。
就在這個時候,邊關的守將命人傳來消息,建州女真的首領努爾哈赤遣使前來,想要上貢。
看到這個消息,李琿先是一喜,緊接著臉色就陰沉了下來。
你踏馬自立為汗,而且還剛剛跟大明幹了一架,我收你當小弟,難不成是老壽星上吊,嫌命長?
這要是被大明知道了,都不用派兵前來,隻是一道聖旨,有的是人願意請他退位。
可這送上門的朝貢國,要是不要,總覺得心裏難受。
這事還不能跟朝臣商議,思來想去,他派人去見了後金的使臣,朝貢之事斷然不可,不過這互市的事情,倒是可以商量一二。
朝鮮已經知道了,明朝禁止商人與女真人做生意。
可不知道是由於覺得朝鮮與女真人一直有仇,還是怎麽迴事,並沒有下旨朝鮮也遵守這個命令。
如此一來,他們便可以裝作不知道,繼續跟女真人做生意。
朝鮮主要的特產就是人參,不過常年挖人參,導致山上也沒有多少野生人參了,現在當地的居民都可以嚐試種植人參。
可女真人有人參啊,不光有人參還有大量的皮貨。
現在明朝在膠州設立了市舶司,從朝鮮到膠州簡直不要太近了。
賣出去的皮貨,可以進口大明的絲綢、瓷器、茶葉,還能換迴大量的銀子。
明朝的稅收不多,朝鮮的稅收就更少了,能從海貿獲利也是他們願意看到的。
之前女真都是直接和大明做貿易,現在朝鮮不介意做個中間商,賺取一部分的差價。
這些貿易,還可以由官商來做,到時候賺的錢可以流入王室。
誰不能窮奢極欲,說到底不還是有錢沒錢麽?
對於李琿來說,手裏有了錢,也能搞一些民生工程,提升一下自己在民間的威望。
實際上現在的李琿在朝鮮人心中的威望就不低,當年他老爹在日本人打來之後,一口氣跑到了鴨綠江邊。
要不是大臣們攔著,他都願意內附大明了。
自己在大明境內當個王爺也是美滋滋的事情。
可即便是大臣們攔著,他還是覺得朝鮮境內不安全,最後隻得將朝廷一分為二。
自己帶著一些親信過江,跑到了大明境內,讓世子李琿率領大臣們在朝鮮組織抵抗。
結果就是李琿幹的還不錯,協助大明趕走了日本人。
日本人走了之後,他老爹害怕這個兒子功高震主,動不動就表示要退位,借以敲打這個兒子。
要不是他死的早,隻怕李琿也當不了這個大王。
不過可惜的是,哪怕是在民間有威望,說到底他的繼位和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相違背。
老百姓再支持,掌握話語權和朝鮮權利的還是那些大臣們。
甚至他都想好了,若是海貿能賺些錢,也能讓渡一些利益,換取原本不讚成他的大臣支持。
對於他這種陽奉陰違的行為,朝鮮大臣們倒是不覺得有什麽。
既然大明沒有明令我們禁止和女真人貿易,那麽貿易也就沒什麽問題。
大不了我們嚴格管控不讓鐵器、火器之類的重要軍事物資進入女真人那裏便是了。
朝廷上下達成了一致,後金的使臣也不再說什麽上貢的事情,於是乎他們就來到了朝鮮的首都平壤。
李琿以及他們的群臣還不知道,這些人到底抱著什麽目的前來。
此時他們雙方商談的倒是十分順利,互市做貿易,都是雙方願意的,簡直可以說是一拍即合。
後金沒有專門的商人,朝鮮方麵也是官商出麵,收益直接都收歸上層。
至於說普通百姓,能賺點腳夫的辛苦錢,就不錯了,還想要什麽自行車。
當然該有的姿態還是要做的,比如訓斥了一番使臣,要他們感恩大明,不要與大明為敵,早日請罪才是正道。
對於這些話,後金的使臣的就當他是喝多了酒說胡話,也不在意。
就這樣,原本有仇的兩家,在利益的驅動下,比曆史還早實現了互市。
對於這件事情,大明朝是兩眼一抹黑,一點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