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楊鎬的部署
爺爺萬曆,開局被我搶了皇位! 作者:炒麥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楊鎬是個謹慎的人,在沒有明確得到朝廷的旨意之前,他的應對辦法當然是以穩為主。
先從內地抽調一部分士兵,再給駐守鐵嶺、撫順的李如柏和劉綎發消息,詢問他們的意見,另外他派人前往蒙古人那裏詢問什麽情況。
之前經略過遼東的楊鎬,對於蒙古人內部之間的事情,了解的還是比較多的。
派往烏齊葉特部的人,是詢問舒哈克卓裏克圖是否真的要與大明為敵,若是真有這種想法,此戰過後,大明必然要扶持翁吉剌特部的宰賽和伯言進攻烏齊葉特部。
派往翁吉剌特部的人,則是勸說宰賽和伯言,內喀爾喀本就該是宰賽或者伯言作為盟主,你們此次和舒哈克卓裏克圖一起前來鬧事,是不是確定要尊舒哈克卓裏克圖為盟主。
若是如此,以後大明會考慮跟舒哈克卓裏克圖做生意。
至於派往林丹汗處的人,那就更簡單了。自從達延汗開始,大明與蒙古幾十年的和平。
大明從來沒想過要幹涉蒙古人內部的事情,反倒是奴兒哈赤與內喀爾喀和科爾沁部互相聯姻,明顯是想借助他們抗衡大明和林丹汗。
一旦奴兒哈赤此次得勝,難保內喀爾喀各部不會和奴兒哈赤結盟。
到那個時候,原本就不怎麽服林丹汗的內喀爾喀人,有可能會對他這個大汗發起挑戰。
林丹汗應該和大明聯合起來對付他們,大明和蒙古方可永葆和平。
至於奴兒哈赤那裏,楊鎬也派了人,要奴兒哈赤迷途知返,去除國號,重新歸附,大明可以既往不咎,否則大明天軍一道,不但奴兒哈赤人頭不保,女真人將會再次遭受犁庭掃穴!
本來就是來壯聲勢的舒哈克卓裏克圖表示,眼下冬天要來了,因為天氣寒冷他們沒有過冬的糧食,因此是來請求大明在遼東開放與大明的互市。
他願意以喀爾喀五部盟主的身份,歸順大明,幫助大明對付女真人。
至於宰賽和伯言除了也想互市之外,也願意歸順,並且想要大明做主奪迴盟主之位。
至於林丹汗,話語之中頗為狂妄,以四十萬蒙古國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自居,表示與女真人素無釁端,至於內喀爾喀乃是蒙古國所屬,向來溫順沒有叛逆之心。
不過如果大明想要他出兵幫助對付女真人,需要大明拿出誠意,增加互市的規模和種類,並且不能繞過他與蒙古部落暗中交易。
並且他出兵對付女真人,需要大明支付出兵費用,以及一部分糧食。
奴兒哈赤倒是沒有斬殺派去的人,相反迴了一封信,信中列舉了女真人對大明的七大恨。
我之祖父,未嚐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
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土,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顧縱,殃及縱者,詎明複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此恨二也;
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裏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
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
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穀,明不容留獲,遣兵驅逐,此恨五也;
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遺書詬言,肆行淩辱,此恨六也;
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擋之,脅我還其國,己以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於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
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我國也?
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此恨七也!
簡單來說就是明朝殺了他的爹和爺爺,指責他殺害大明百姓,他派人辯解,結果大明幫了他的使臣,逼他教了十個兇手給殺了,明朝驅趕原本是他地盤的地形。
其餘四大恨都是埋怨明朝幫助葉赫部。
看似很有道理,可實際上都是扯淡,除了第一條他爹、他爺爺的確是在亂軍中被明軍所殺。
其餘的都是他故意找的理由,女真人三部除了野人女真也就是東海女真,明朝在其他兩部設立了建州衛、建州左衛和建州右衛三衛。
不管是建州女真還是海西女真都是大明的衛所,哪有衛所之間互相攻打的道理。
況且海西四部,努爾哈赤已經吞並了三部,大明當然不能眼睜睜的看著葉赫部被吞並。
努爾哈赤對待大明完全不是臣屬對待君主的態度,而是國與國之間的對等態度。
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我國也,便是這個道理,他把自己當成了大明的藩屬,而不是管轄的衛所。
在等待迴信的時候,楊鎬已經知道,在開原總兵馬林的組織下,努爾哈赤對開原的進攻沒有什麽成效。
至於李如柏和劉綎倒是都同意救援,表示隻要楊鎬一聲令下,他們立刻率領軍隊救援開原。
就在他準備整兵兩萬救援開源的時候,朝廷的八百裏迴信來了。
看完了迴信之後,楊鎬陷入了思索。
他倒是沒覺得努爾哈赤會兵分三路,他更傾向於努爾哈赤有伏兵在開原附近,想要圍點打援。
不過朝廷的命令也不能不聽,思來想去,他讓巡按遼東的熊廷弼率領一萬新兵前往撫順,又派廣寧總兵張承蔭率領一萬新兵前往鐵嶺防守。
讓劉綎和李如柏率領兩萬兵馬,去支援開原。
剩下的一萬可戰之兵,由沈陽總兵侯世祿統領,駐紮在撫順和鐵嶺之間,隨時準備支援。
完成了兵馬的部署之後,他又派人給蒙古人迴信,言語中多有安慰,表示隻要他們不幫助努爾哈赤,他們提的條件,都可以慢慢商議。
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還拿出了一萬多兩銀子,送往三部。
不要覺得這些銀子少,曆史上派往林丹汗的使臣帶的賞銀也就是四千兩而已,這些銀子買糧食夠1000多人吃一年。
對於蒙古人來說,這些糧食能夠幾千人過冬的了。
先從內地抽調一部分士兵,再給駐守鐵嶺、撫順的李如柏和劉綎發消息,詢問他們的意見,另外他派人前往蒙古人那裏詢問什麽情況。
之前經略過遼東的楊鎬,對於蒙古人內部之間的事情,了解的還是比較多的。
派往烏齊葉特部的人,是詢問舒哈克卓裏克圖是否真的要與大明為敵,若是真有這種想法,此戰過後,大明必然要扶持翁吉剌特部的宰賽和伯言進攻烏齊葉特部。
派往翁吉剌特部的人,則是勸說宰賽和伯言,內喀爾喀本就該是宰賽或者伯言作為盟主,你們此次和舒哈克卓裏克圖一起前來鬧事,是不是確定要尊舒哈克卓裏克圖為盟主。
若是如此,以後大明會考慮跟舒哈克卓裏克圖做生意。
至於派往林丹汗處的人,那就更簡單了。自從達延汗開始,大明與蒙古幾十年的和平。
大明從來沒想過要幹涉蒙古人內部的事情,反倒是奴兒哈赤與內喀爾喀和科爾沁部互相聯姻,明顯是想借助他們抗衡大明和林丹汗。
一旦奴兒哈赤此次得勝,難保內喀爾喀各部不會和奴兒哈赤結盟。
到那個時候,原本就不怎麽服林丹汗的內喀爾喀人,有可能會對他這個大汗發起挑戰。
林丹汗應該和大明聯合起來對付他們,大明和蒙古方可永葆和平。
至於奴兒哈赤那裏,楊鎬也派了人,要奴兒哈赤迷途知返,去除國號,重新歸附,大明可以既往不咎,否則大明天軍一道,不但奴兒哈赤人頭不保,女真人將會再次遭受犁庭掃穴!
本來就是來壯聲勢的舒哈克卓裏克圖表示,眼下冬天要來了,因為天氣寒冷他們沒有過冬的糧食,因此是來請求大明在遼東開放與大明的互市。
他願意以喀爾喀五部盟主的身份,歸順大明,幫助大明對付女真人。
至於宰賽和伯言除了也想互市之外,也願意歸順,並且想要大明做主奪迴盟主之位。
至於林丹汗,話語之中頗為狂妄,以四十萬蒙古國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自居,表示與女真人素無釁端,至於內喀爾喀乃是蒙古國所屬,向來溫順沒有叛逆之心。
不過如果大明想要他出兵幫助對付女真人,需要大明拿出誠意,增加互市的規模和種類,並且不能繞過他與蒙古部落暗中交易。
並且他出兵對付女真人,需要大明支付出兵費用,以及一部分糧食。
奴兒哈赤倒是沒有斬殺派去的人,相反迴了一封信,信中列舉了女真人對大明的七大恨。
我之祖父,未嚐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
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土,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顧縱,殃及縱者,詎明複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此恨二也;
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裏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
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
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穀,明不容留獲,遣兵驅逐,此恨五也;
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遺書詬言,肆行淩辱,此恨六也;
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擋之,脅我還其國,己以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於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
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我國也?
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此恨七也!
簡單來說就是明朝殺了他的爹和爺爺,指責他殺害大明百姓,他派人辯解,結果大明幫了他的使臣,逼他教了十個兇手給殺了,明朝驅趕原本是他地盤的地形。
其餘四大恨都是埋怨明朝幫助葉赫部。
看似很有道理,可實際上都是扯淡,除了第一條他爹、他爺爺的確是在亂軍中被明軍所殺。
其餘的都是他故意找的理由,女真人三部除了野人女真也就是東海女真,明朝在其他兩部設立了建州衛、建州左衛和建州右衛三衛。
不管是建州女真還是海西女真都是大明的衛所,哪有衛所之間互相攻打的道理。
況且海西四部,努爾哈赤已經吞並了三部,大明當然不能眼睜睜的看著葉赫部被吞並。
努爾哈赤對待大明完全不是臣屬對待君主的態度,而是國與國之間的對等態度。
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我國也,便是這個道理,他把自己當成了大明的藩屬,而不是管轄的衛所。
在等待迴信的時候,楊鎬已經知道,在開原總兵馬林的組織下,努爾哈赤對開原的進攻沒有什麽成效。
至於李如柏和劉綎倒是都同意救援,表示隻要楊鎬一聲令下,他們立刻率領軍隊救援開原。
就在他準備整兵兩萬救援開源的時候,朝廷的八百裏迴信來了。
看完了迴信之後,楊鎬陷入了思索。
他倒是沒覺得努爾哈赤會兵分三路,他更傾向於努爾哈赤有伏兵在開原附近,想要圍點打援。
不過朝廷的命令也不能不聽,思來想去,他讓巡按遼東的熊廷弼率領一萬新兵前往撫順,又派廣寧總兵張承蔭率領一萬新兵前往鐵嶺防守。
讓劉綎和李如柏率領兩萬兵馬,去支援開原。
剩下的一萬可戰之兵,由沈陽總兵侯世祿統領,駐紮在撫順和鐵嶺之間,隨時準備支援。
完成了兵馬的部署之後,他又派人給蒙古人迴信,言語中多有安慰,表示隻要他們不幫助努爾哈赤,他們提的條件,都可以慢慢商議。
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還拿出了一萬多兩銀子,送往三部。
不要覺得這些銀子少,曆史上派往林丹汗的使臣帶的賞銀也就是四千兩而已,這些銀子買糧食夠1000多人吃一年。
對於蒙古人來說,這些糧食能夠幾千人過冬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