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表露心跡
爺爺萬曆,開局被我搶了皇位! 作者:炒麥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八月十七,中秋才過去兩天。
往日喧鬧的正陽門大街,今日變得十分寂靜,道路兩旁五城兵馬司,錦衣衛,武驤、騰驤左右衛,三步一人、五步一崗,維持秩序。
皇帝的禦攆在前,而後是太子、太孫的攆駕,再往後便是文武百官隨行。
負責保護他們的是大明最為精銳的四衛營以及勇士營,四衛營是從武驤、騰驤左右衛近兩萬人中抽調最精銳的三千餘人組成的精銳。
勇士營則是從天下衛所挑選的精壯戰士,大約三千多人,勇武更在四衛營之上。
後來大明朝風雨飄搖,崇禎皇帝將勇士營、四衛營合並,有從武騰四衛抽調人手,組成了一萬餘人的勇衛營。
更選拔了孫應元、黃得功、周遇吉等猛將統領,他們戰場之上屢次大敗起義軍,可惜李自成打到北京的時候,他們正在南方戰場追剿張獻忠。
後來左良玉反叛,也是黃得功勤王救駕,南京淪陷還是黃得功抵抗清軍,最後戰死沙場。
看著外麵護衛的士兵,朱由校不由的想起了這支軍隊的命運。
當時的大明別說有十萬,即便是有五萬這樣的忠心的勇武之士,又何至於被幾萬人的滿清在北方肆意劫掠。
當然這也不能怪這些大明的士兵不賣命,吃不飽飯、拿不到糧餉,動不動欠餉半年、一年,說實話臨陣能放三槍絕對是對得起老朱家了。
“殿下為何歎氣?”
今日有幸坐在朱由校攆駕上的洪承疇不由開口問道。
“彥演,你飽讀詩書,可知曆朝曆代超過三百年的王朝有幾個?”
朱由校開向了洪承疇。
“周朝八百年,大漢四百年,大宋三百餘年。”
洪承疇的曆史絕對學的不錯,張口就說了出來。
“周朝八百年,不算春秋戰國不到三百年。春秋戰國五百餘年,諸侯爭霸、七國爭雄,最後秦一統天下。”
“大漢說是四百年,中間王莽代漢,光武中興,不亞於王朝更迭。”
“至於大宋,靖康之恥之時不過一百多年,此後更是與金、蒙作戰。”
“盛唐當年威名赫赫,可自從安史之亂,國都六陷、天子九遷,百姓流離失所,國運也不足三百年。”
“從我太祖皇帝建立大明至今已有249年,我不想做亡國之君、也不想我的子孫做亡國之君,更不想像大唐那樣國都六陷、天子九遷。”
朱由校對於這個說話嗤之以鼻。
“殿下多慮了,眼下大明國泰民安、天下太平,殿下怎麽可能是亡國之君?”
洪承疇沒想到今天朱由校居然會跟他說這麽一番話。
“彥演何必自欺欺人,本科殿試乃是我親自出的題,你們幾百人的卷子我也都一一看過。當然最後定下名次的不是我,不過你的卷子我是看的時間最長的。”
“今天下之田,藩王宗室所占四成,皆不納稅。這句話,我到現在還記得。”
“我雖然年幼,可蒙各位師傅教導,也知道天下興亡不是有命數,而在於土地兼並。”
“一般而言,王朝之初,經過十幾甚至幾十年的亂世。百姓死傷許多,大量無主之地被開墾耕種,這才有了所謂的盛世。”
“隨著天下太平,百姓繁衍生息,人多地少,一旦遇到災荒之年,百姓隻得賣地求生。土地兼並開始,再遇到災荒之年,無地可賣的百姓隻能揭竿而起。”
“又是天下大亂,於是又有新的王朝建立,如此周而複始。”
“之前你說大周八百餘年,可春秋戰國動亂幾百年,死傷的百姓何止數百萬?”
“大漢四百年,光武中興又死傷多少?”
“更不用說大宋金人南下、靖康之恥,便是我讀到此處都倍感屈辱。”
“如今我大明土地兼並至此,藩王宗室不納稅、北方陝西、陝西、河南三地幾乎收不了多少賦稅,山東是貧瘠之地。至於直隸,皇莊的數量也不少。”
“士紳不納稅,文風鼎盛的江西、江浙,又能收取多少賦稅?”
“天下近半土地不納賦稅,工商之稅聊勝於無,眼下氣候變化,越來越冷。陝西已經連續兩年大旱,其他各地糧食也出現了歉收的情況,朝廷依舊按照往年征稅。”
“那些平頭百姓,無形之中賦稅加重,一旦遇到大麵積的災害,我大明何以為繼?”
朱由校看著臉色越來越紅的洪承疇,聲音雖然不高,可語氣中的憂慮表露無遺。
“殿下聖明,臣有罪。”
聽到最後,洪承疇跪倒在地,羞愧難當。
“起來吧,我沒有責備你的意思,若不是有你的卷子,我還沒想過眼下大明是這種情況。”
朱由校伸手將他扶了起來,開口說道。
“臣惶恐。”
洪承疇坐了起來,沒有一開始的那種激動心情了。
“方才我說,我看你的卷子時間最長,當時閱卷的幾位主考顯然也知道這個情況,甚至皇爺爺也是知道的,因此他才給了你一個不怎麽好聽的伴讀身份。”
“你今年24,我12,說起來比我大一旬,都是數蛇的。日後我登基之時,你也是正當之年,你是我看好的第一個人,希望你日後不要讓我失望才是。”
朱由校看向了洪承疇。
“臣甘願為殿下肝腦塗地死而後已。”
洪承疇知道朱由校這話是什麽意思,當即又要跪下,卻被朱由校攔了下來。
“肝腦塗地不必,鞠躬盡瘁即可。我更希望你建功立業,榮歸故裏。試想幾十年後,你是救時宰相,迴到故鄉。我也能成為中興之主,麵對列祖列宗。”
“我希望後世對你我的評價是,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不但中興大明,而且真正的能做到遠邁漢唐!”
“若真是如此,我此生無憾。”
這還是朱由校第一次對別人表露心跡。
他說的這都是心裏話,也是他這一輩子的誌向。
既然重生這一世,若是大明幾十年後照樣滅亡,那還有什麽意思。
能不能讓大明變成日不落帝國,朱由校不知道,他也不敢想。
現在他的願望就是,徹底平定東北,安定國內,奪迴西域,收服草原。
要是時間能夠允許,國力能夠允許,拿下南洋,占據西伯利亞,那更是再好不過了。
“臣一定牢記殿下的這番話,將次作為臣畢生的誌向,輔佐殿下再造大明!”
洪承疇聽到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遠邁漢唐幾個字,隻覺得氣血上湧,恨不得現在就能看到那番景象。
他知道這句話出自蘇軾《蘇文忠公全集·告文宣王祝文》中的迴狂瀾於既倒,支大廈於將傾。
不過殿下這麽一改,不管是挽還是扶,都是個人的行為,更顯得孤單了許多。
他哪裏知道,朱由校根本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隻是前世看lol聽到的這句很有氣魄的話。
往日喧鬧的正陽門大街,今日變得十分寂靜,道路兩旁五城兵馬司,錦衣衛,武驤、騰驤左右衛,三步一人、五步一崗,維持秩序。
皇帝的禦攆在前,而後是太子、太孫的攆駕,再往後便是文武百官隨行。
負責保護他們的是大明最為精銳的四衛營以及勇士營,四衛營是從武驤、騰驤左右衛近兩萬人中抽調最精銳的三千餘人組成的精銳。
勇士營則是從天下衛所挑選的精壯戰士,大約三千多人,勇武更在四衛營之上。
後來大明朝風雨飄搖,崇禎皇帝將勇士營、四衛營合並,有從武騰四衛抽調人手,組成了一萬餘人的勇衛營。
更選拔了孫應元、黃得功、周遇吉等猛將統領,他們戰場之上屢次大敗起義軍,可惜李自成打到北京的時候,他們正在南方戰場追剿張獻忠。
後來左良玉反叛,也是黃得功勤王救駕,南京淪陷還是黃得功抵抗清軍,最後戰死沙場。
看著外麵護衛的士兵,朱由校不由的想起了這支軍隊的命運。
當時的大明別說有十萬,即便是有五萬這樣的忠心的勇武之士,又何至於被幾萬人的滿清在北方肆意劫掠。
當然這也不能怪這些大明的士兵不賣命,吃不飽飯、拿不到糧餉,動不動欠餉半年、一年,說實話臨陣能放三槍絕對是對得起老朱家了。
“殿下為何歎氣?”
今日有幸坐在朱由校攆駕上的洪承疇不由開口問道。
“彥演,你飽讀詩書,可知曆朝曆代超過三百年的王朝有幾個?”
朱由校開向了洪承疇。
“周朝八百年,大漢四百年,大宋三百餘年。”
洪承疇的曆史絕對學的不錯,張口就說了出來。
“周朝八百年,不算春秋戰國不到三百年。春秋戰國五百餘年,諸侯爭霸、七國爭雄,最後秦一統天下。”
“大漢說是四百年,中間王莽代漢,光武中興,不亞於王朝更迭。”
“至於大宋,靖康之恥之時不過一百多年,此後更是與金、蒙作戰。”
“盛唐當年威名赫赫,可自從安史之亂,國都六陷、天子九遷,百姓流離失所,國運也不足三百年。”
“從我太祖皇帝建立大明至今已有249年,我不想做亡國之君、也不想我的子孫做亡國之君,更不想像大唐那樣國都六陷、天子九遷。”
朱由校對於這個說話嗤之以鼻。
“殿下多慮了,眼下大明國泰民安、天下太平,殿下怎麽可能是亡國之君?”
洪承疇沒想到今天朱由校居然會跟他說這麽一番話。
“彥演何必自欺欺人,本科殿試乃是我親自出的題,你們幾百人的卷子我也都一一看過。當然最後定下名次的不是我,不過你的卷子我是看的時間最長的。”
“今天下之田,藩王宗室所占四成,皆不納稅。這句話,我到現在還記得。”
“我雖然年幼,可蒙各位師傅教導,也知道天下興亡不是有命數,而在於土地兼並。”
“一般而言,王朝之初,經過十幾甚至幾十年的亂世。百姓死傷許多,大量無主之地被開墾耕種,這才有了所謂的盛世。”
“隨著天下太平,百姓繁衍生息,人多地少,一旦遇到災荒之年,百姓隻得賣地求生。土地兼並開始,再遇到災荒之年,無地可賣的百姓隻能揭竿而起。”
“又是天下大亂,於是又有新的王朝建立,如此周而複始。”
“之前你說大周八百餘年,可春秋戰國動亂幾百年,死傷的百姓何止數百萬?”
“大漢四百年,光武中興又死傷多少?”
“更不用說大宋金人南下、靖康之恥,便是我讀到此處都倍感屈辱。”
“如今我大明土地兼並至此,藩王宗室不納稅、北方陝西、陝西、河南三地幾乎收不了多少賦稅,山東是貧瘠之地。至於直隸,皇莊的數量也不少。”
“士紳不納稅,文風鼎盛的江西、江浙,又能收取多少賦稅?”
“天下近半土地不納賦稅,工商之稅聊勝於無,眼下氣候變化,越來越冷。陝西已經連續兩年大旱,其他各地糧食也出現了歉收的情況,朝廷依舊按照往年征稅。”
“那些平頭百姓,無形之中賦稅加重,一旦遇到大麵積的災害,我大明何以為繼?”
朱由校看著臉色越來越紅的洪承疇,聲音雖然不高,可語氣中的憂慮表露無遺。
“殿下聖明,臣有罪。”
聽到最後,洪承疇跪倒在地,羞愧難當。
“起來吧,我沒有責備你的意思,若不是有你的卷子,我還沒想過眼下大明是這種情況。”
朱由校伸手將他扶了起來,開口說道。
“臣惶恐。”
洪承疇坐了起來,沒有一開始的那種激動心情了。
“方才我說,我看你的卷子時間最長,當時閱卷的幾位主考顯然也知道這個情況,甚至皇爺爺也是知道的,因此他才給了你一個不怎麽好聽的伴讀身份。”
“你今年24,我12,說起來比我大一旬,都是數蛇的。日後我登基之時,你也是正當之年,你是我看好的第一個人,希望你日後不要讓我失望才是。”
朱由校看向了洪承疇。
“臣甘願為殿下肝腦塗地死而後已。”
洪承疇知道朱由校這話是什麽意思,當即又要跪下,卻被朱由校攔了下來。
“肝腦塗地不必,鞠躬盡瘁即可。我更希望你建功立業,榮歸故裏。試想幾十年後,你是救時宰相,迴到故鄉。我也能成為中興之主,麵對列祖列宗。”
“我希望後世對你我的評價是,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不但中興大明,而且真正的能做到遠邁漢唐!”
“若真是如此,我此生無憾。”
這還是朱由校第一次對別人表露心跡。
他說的這都是心裏話,也是他這一輩子的誌向。
既然重生這一世,若是大明幾十年後照樣滅亡,那還有什麽意思。
能不能讓大明變成日不落帝國,朱由校不知道,他也不敢想。
現在他的願望就是,徹底平定東北,安定國內,奪迴西域,收服草原。
要是時間能夠允許,國力能夠允許,拿下南洋,占據西伯利亞,那更是再好不過了。
“臣一定牢記殿下的這番話,將次作為臣畢生的誌向,輔佐殿下再造大明!”
洪承疇聽到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遠邁漢唐幾個字,隻覺得氣血上湧,恨不得現在就能看到那番景象。
他知道這句話出自蘇軾《蘇文忠公全集·告文宣王祝文》中的迴狂瀾於既倒,支大廈於將傾。
不過殿下這麽一改,不管是挽還是扶,都是個人的行為,更顯得孤單了許多。
他哪裏知道,朱由校根本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隻是前世看lol聽到的這句很有氣魄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