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雁塔風雲
有道是“世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相連即文章。”正因如此,耶無害凝視著這大雁塔南門東麵的碑文,又不由地蕩起了片片思絮。他心裏知道,這列碑文乃是唐高宗李治為太子時所作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書其文者乃是當時的大書法家褚遂良。那楚楚秀麗動人的的字體,無不令人感到清新盎然,更令人聯想翩翩!而此時的三公子耶無害,他麵對著這清新秀麗的字體,自然而然地處在了翩翩的聯想之中。他聯想到他所曾經親手磨練過的諸多名家字體的形形色色,在這聯想的一瞬之間,他已將各具特色的字體與褚遂良的苗條秀麗作以短暫而又深刻的對比。而且他還聯想到他初來京都在長安碑林裏所欣賞到的唐文宗李昂開成年間鐫刻的《十三經》,尤其是號稱“楷書第一”的歐陽詢的傑作,揮毫豐潤飽滿的顏真卿精品,行筆清麗剛正的柳公權之書法,擅長鐵劃銀鉤的褚遂良的寶墨之跡,運筆婉轉曲流的李陽冰佳品,王羲之的集聖教序,符秦的廣武將軍碑文以及虞世南、張旭、懷素、智永、李隆基、史維則等人士的手筆刻石,這些堪稱國華精萃的書文,一一在耶無害的腦海裏閃耀而過,讓他感到一陣如“散花天女”般的輝煌,讓他感到五彩繽紛、眼花繚亂,更令他沉入一種無限的陶醉夢鄉;然而,雖然這百家薈萃而來的書法精品接連而現,但是,耶無害麵前這碑文上的褚遂良之筆法卻毫無遜色之跡,相反地,褚遂良的傳神之筆在群星璀璨之中更加顯得神采奕奕、別具一格。
片刻之後,耶無害不由自主,逆時針繞著大雁塔細細打量。隻見這高壯雄偉的大雁塔塔身呈方形角錐,各層塔壁之上都有突出牆外的磚砌隱柱、鬥拱、欄額和塔簷。而它每層的四麵都設有可向外眺望的磚券拱門,猶如這巨塔之上留置下來的千裏之眼,又似如塔身之上四通八達的順風之耳。這正如唐朝文人章八之所寫的《題慈恩寺塔》:
七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麵麵風。
卻訝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空中。
四梯暗踏如穿洞,絕頂初攀似出籠。
落日鳳城佳氣合,滿城春樹雨蒙蒙。
聽完這首看似平淡無奇的七言律詩,再說此時的三公子耶無害,隻見他很快已繞到塔身的西門,和剛才欣賞書法家褚遂良的碑文一樣,他又禁不住對西門的石刻圖案凝思鑒賞起來。隻見這西門的門楣之上,和底層的其他三座拱門的門楣一樣,上麵全布滿陰紋石刻圖案,有蔓草、雲龍、佛像等連綿的陰刻圖紋;而且這些圖案畫麵的布局嚴密緊湊,線條也是剛毅遒勁、氣度非凡,這自然而然為這座仿木結構的方形樓閣式磚塔添了姿、增了色,同時也使它的身價倍增。然而,在耶無害的眼裏,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卻遠不止這些,因為前有名家碑文石刻,後又要再現一碑名家書文刻石,更何況這西門的線刻殿堂圖卻是最為著名,而且這殿堂圖之中所呈現的殿堂重簷、鬥拱、筒瓦、簷角鐵馬及立柱等細部構造,全為大唐王朝遺留下來的珍貴之物。
等到三公子耶無害再次繞到大雁塔地正南門時,隻見他所推測想象之中應有的石刻碑文果然出現在他的眼前。這正是唐太宗李世民撰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並且由著名書法家褚遂良寫後鐫刻而成的唐代名碑。
至此,耶無害已繞大雁塔的底層盡情地欣賞一周,現在他已經望門而入,決定登塔了望一番古都長安的蒼老容顏。
然而,三公子耶無害絕然沒有想到,在這座古老的大雁塔之中竟隱藏著一種深暗無比的陰森殺氣!而且這股殺氣曾經彌漫了武林各門各派,使整個江湖及至天下人士惶惶不可終日;但是,這股陰暗的殺氣正是眾多武林正義人士立誌要趕盡殺絕的斜(邪)惡之氣,它們絕然逃脫不了正義的眼光與耳廓;雖然這股股陰森的殺氣不知何時為盡,而且也不知正義之士要付出多少血汗,甚至還要付出淒婉的淚水,可總有一天,這天下的江湖山川會變得更加明朗嫵媚,更加清澈安祥。
此時,耶無害攀登著盤旋而上的樓梯,隨著內部光線的逐漸黑暗,他漸漸感覺雙腿象灌滿鉛水一般,使他每登一階都要艱難地邁出沉重的一腳,使他感覺黑幽幽的前方是那麽的漫長又渺茫,仿佛這昏暗的盤梯會走向一個與世隔絕的黑色 天堂,也仿佛這盤梯會伸向一個無窮無盡的深淵……
眼前的昏暗、心中的沉悶終於使得三公子耶無害慢慢趨向一縷光線傳來的地方。但是,幾經這昏暗而又旋旋而上的盤梯之道,耶無害仿佛已迷失方向,更不知道他究竟已鑽到大雁塔的第幾層。
終於,耶無害的麵前已豁然開朗,他麵對著這磚砌拱門之外廣闊低遠的景象不覺鬆了一口氣,他剛才那種壓抑沉悶的心情也終於有所舒展,而且他已辨認出他此時所高居在上的地方正是大雁塔第六層的西門之外。
於是,耶無害縱眼西北望去,隻見一座密簷式方形磚塔正在與他遙遙相對。耶無害憑著自己一雙火眼金睛般的眼力透過層層迷霧,已能清楚地數見這座密簷式磚塔共有十五層,而且逐層向中心頂點收斂,呈流暢的卷殺輪廓;它的每一層的四而都設有圓形的拱門,使得這座高聳的的磚塔遠望而去更顯得玲瓏秀雅、別具一格!
此時此刻,這座渺小玲瓏的磚塔,在耶無害的眼裏更象他在夢境之中所見到的托塔李天王·李靖手中的震妖寶塔;然而,他對這座長安城內排居第二的磚塔卻是久已不漠生。很久以前,耶無害就曾經聽他的儒學名師曹呂莊介紹過這座僅次於大雁塔的小雁塔。並且在一年之前,他就曾經親自攀登過小雁塔,當然對它外表雕刻精美、線條流暢的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圖也作過細細細鑒賞;而且他還從曹呂莊先生那裏得知,這座小雁塔修建於唐中宗李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因比慈恩寺大雁塔小,故名小雁塔。這塔座落在大薦福寺內,而這大薦福寺乃是由初名大獻福寺改換而成,寺址原為隋煬帝楊廣居藩時之舊居,至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武則天為唐高宗李治獻福而建立大獻福寺。
彌望著那雲裏霧裏而又遠遠的的小雁塔,三公子耶無害的眼波禁不住緩緩流動。那是一種幽藍幽藍而又充塞豪情與憂慮的眼神,是它在尋覓著光明的前程和正義之道,是它在觸物生情感受著一切,是它在驅逐著陰險與黑暗的眼光,是它此時在俯視著古城長安的蒼老容顏和那已蒙蒙不清的涇、渭之水。
這時,一陣西風迎麵吹來,吹動耶無害的長發和衣衫在風中飄擺,吹動耶無害一顆破碎的心在隨波逐流。此時此景,高高在上的他,又怎能不想起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派詩人杜甫·杜子美筆下那“沉鬱頓挫”的《登慈恩寺塔》?他可是文壇詩界號稱“詩聖”的大家風範,隻可惜當世生活得太淒涼悲苦。“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芧”,“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最終,他遇江水暴漲,連餓數日。縣令送來白酒牛肉,遂暴飲暴食以解腹中之饑,大醉,一昔卒。就是這樣,他最終死於由潭州開往嶽陽的一條小船上,時年770年,杜甫59歲。
遙想昔日之事,耶無害望著古都長安的內外,他的腦海裏又迴蕩起杜甫那激昂慷慨的詩歌聲——
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
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
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許久,這沉重的詩歌聲才慢慢在耶無害的耳邊消失,他的眼神又重迴到他所登臨的大雁塔之上。直到這時,他方才意識到自己還未攀登到大雁塔的絕頂之處。“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自然而然,他會想到,既然來到此處,哪有不登至極高之理?況且他登塔的目的也就是要攀登上它的最高一層,不登到最高之處豈不惘為好漢一名?更惘來於一世!
想至此處,三公子耶無害決心重迴到昏暗的樓梯去攀援到它的盡頭。但是,有誰能想到,那兒將會有什麽樣的事情在等候著他?
有道是“世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相連即文章。”正因如此,耶無害凝視著這大雁塔南門東麵的碑文,又不由地蕩起了片片思絮。他心裏知道,這列碑文乃是唐高宗李治為太子時所作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書其文者乃是當時的大書法家褚遂良。那楚楚秀麗動人的的字體,無不令人感到清新盎然,更令人聯想翩翩!而此時的三公子耶無害,他麵對著這清新秀麗的字體,自然而然地處在了翩翩的聯想之中。他聯想到他所曾經親手磨練過的諸多名家字體的形形色色,在這聯想的一瞬之間,他已將各具特色的字體與褚遂良的苗條秀麗作以短暫而又深刻的對比。而且他還聯想到他初來京都在長安碑林裏所欣賞到的唐文宗李昂開成年間鐫刻的《十三經》,尤其是號稱“楷書第一”的歐陽詢的傑作,揮毫豐潤飽滿的顏真卿精品,行筆清麗剛正的柳公權之書法,擅長鐵劃銀鉤的褚遂良的寶墨之跡,運筆婉轉曲流的李陽冰佳品,王羲之的集聖教序,符秦的廣武將軍碑文以及虞世南、張旭、懷素、智永、李隆基、史維則等人士的手筆刻石,這些堪稱國華精萃的書文,一一在耶無害的腦海裏閃耀而過,讓他感到一陣如“散花天女”般的輝煌,讓他感到五彩繽紛、眼花繚亂,更令他沉入一種無限的陶醉夢鄉;然而,雖然這百家薈萃而來的書法精品接連而現,但是,耶無害麵前這碑文上的褚遂良之筆法卻毫無遜色之跡,相反地,褚遂良的傳神之筆在群星璀璨之中更加顯得神采奕奕、別具一格。
片刻之後,耶無害不由自主,逆時針繞著大雁塔細細打量。隻見這高壯雄偉的大雁塔塔身呈方形角錐,各層塔壁之上都有突出牆外的磚砌隱柱、鬥拱、欄額和塔簷。而它每層的四麵都設有可向外眺望的磚券拱門,猶如這巨塔之上留置下來的千裏之眼,又似如塔身之上四通八達的順風之耳。這正如唐朝文人章八之所寫的《題慈恩寺塔》:
七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麵麵風。
卻訝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空中。
四梯暗踏如穿洞,絕頂初攀似出籠。
落日鳳城佳氣合,滿城春樹雨蒙蒙。
聽完這首看似平淡無奇的七言律詩,再說此時的三公子耶無害,隻見他很快已繞到塔身的西門,和剛才欣賞書法家褚遂良的碑文一樣,他又禁不住對西門的石刻圖案凝思鑒賞起來。隻見這西門的門楣之上,和底層的其他三座拱門的門楣一樣,上麵全布滿陰紋石刻圖案,有蔓草、雲龍、佛像等連綿的陰刻圖紋;而且這些圖案畫麵的布局嚴密緊湊,線條也是剛毅遒勁、氣度非凡,這自然而然為這座仿木結構的方形樓閣式磚塔添了姿、增了色,同時也使它的身價倍增。然而,在耶無害的眼裏,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卻遠不止這些,因為前有名家碑文石刻,後又要再現一碑名家書文刻石,更何況這西門的線刻殿堂圖卻是最為著名,而且這殿堂圖之中所呈現的殿堂重簷、鬥拱、筒瓦、簷角鐵馬及立柱等細部構造,全為大唐王朝遺留下來的珍貴之物。
等到三公子耶無害再次繞到大雁塔地正南門時,隻見他所推測想象之中應有的石刻碑文果然出現在他的眼前。這正是唐太宗李世民撰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並且由著名書法家褚遂良寫後鐫刻而成的唐代名碑。
至此,耶無害已繞大雁塔的底層盡情地欣賞一周,現在他已經望門而入,決定登塔了望一番古都長安的蒼老容顏。
然而,三公子耶無害絕然沒有想到,在這座古老的大雁塔之中竟隱藏著一種深暗無比的陰森殺氣!而且這股殺氣曾經彌漫了武林各門各派,使整個江湖及至天下人士惶惶不可終日;但是,這股陰暗的殺氣正是眾多武林正義人士立誌要趕盡殺絕的斜(邪)惡之氣,它們絕然逃脫不了正義的眼光與耳廓;雖然這股股陰森的殺氣不知何時為盡,而且也不知正義之士要付出多少血汗,甚至還要付出淒婉的淚水,可總有一天,這天下的江湖山川會變得更加明朗嫵媚,更加清澈安祥。
此時,耶無害攀登著盤旋而上的樓梯,隨著內部光線的逐漸黑暗,他漸漸感覺雙腿象灌滿鉛水一般,使他每登一階都要艱難地邁出沉重的一腳,使他感覺黑幽幽的前方是那麽的漫長又渺茫,仿佛這昏暗的盤梯會走向一個與世隔絕的黑色 天堂,也仿佛這盤梯會伸向一個無窮無盡的深淵……
眼前的昏暗、心中的沉悶終於使得三公子耶無害慢慢趨向一縷光線傳來的地方。但是,幾經這昏暗而又旋旋而上的盤梯之道,耶無害仿佛已迷失方向,更不知道他究竟已鑽到大雁塔的第幾層。
終於,耶無害的麵前已豁然開朗,他麵對著這磚砌拱門之外廣闊低遠的景象不覺鬆了一口氣,他剛才那種壓抑沉悶的心情也終於有所舒展,而且他已辨認出他此時所高居在上的地方正是大雁塔第六層的西門之外。
於是,耶無害縱眼西北望去,隻見一座密簷式方形磚塔正在與他遙遙相對。耶無害憑著自己一雙火眼金睛般的眼力透過層層迷霧,已能清楚地數見這座密簷式磚塔共有十五層,而且逐層向中心頂點收斂,呈流暢的卷殺輪廓;它的每一層的四而都設有圓形的拱門,使得這座高聳的的磚塔遠望而去更顯得玲瓏秀雅、別具一格!
此時此刻,這座渺小玲瓏的磚塔,在耶無害的眼裏更象他在夢境之中所見到的托塔李天王·李靖手中的震妖寶塔;然而,他對這座長安城內排居第二的磚塔卻是久已不漠生。很久以前,耶無害就曾經聽他的儒學名師曹呂莊介紹過這座僅次於大雁塔的小雁塔。並且在一年之前,他就曾經親自攀登過小雁塔,當然對它外表雕刻精美、線條流暢的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圖也作過細細細鑒賞;而且他還從曹呂莊先生那裏得知,這座小雁塔修建於唐中宗李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因比慈恩寺大雁塔小,故名小雁塔。這塔座落在大薦福寺內,而這大薦福寺乃是由初名大獻福寺改換而成,寺址原為隋煬帝楊廣居藩時之舊居,至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武則天為唐高宗李治獻福而建立大獻福寺。
彌望著那雲裏霧裏而又遠遠的的小雁塔,三公子耶無害的眼波禁不住緩緩流動。那是一種幽藍幽藍而又充塞豪情與憂慮的眼神,是它在尋覓著光明的前程和正義之道,是它在觸物生情感受著一切,是它在驅逐著陰險與黑暗的眼光,是它此時在俯視著古城長安的蒼老容顏和那已蒙蒙不清的涇、渭之水。
這時,一陣西風迎麵吹來,吹動耶無害的長發和衣衫在風中飄擺,吹動耶無害一顆破碎的心在隨波逐流。此時此景,高高在上的他,又怎能不想起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派詩人杜甫·杜子美筆下那“沉鬱頓挫”的《登慈恩寺塔》?他可是文壇詩界號稱“詩聖”的大家風範,隻可惜當世生活得太淒涼悲苦。“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芧”,“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最終,他遇江水暴漲,連餓數日。縣令送來白酒牛肉,遂暴飲暴食以解腹中之饑,大醉,一昔卒。就是這樣,他最終死於由潭州開往嶽陽的一條小船上,時年770年,杜甫59歲。
遙想昔日之事,耶無害望著古都長安的內外,他的腦海裏又迴蕩起杜甫那激昂慷慨的詩歌聲——
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
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
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許久,這沉重的詩歌聲才慢慢在耶無害的耳邊消失,他的眼神又重迴到他所登臨的大雁塔之上。直到這時,他方才意識到自己還未攀登到大雁塔的絕頂之處。“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自然而然,他會想到,既然來到此處,哪有不登至極高之理?況且他登塔的目的也就是要攀登上它的最高一層,不登到最高之處豈不惘為好漢一名?更惘來於一世!
想至此處,三公子耶無害決心重迴到昏暗的樓梯去攀援到它的盡頭。但是,有誰能想到,那兒將會有什麽樣的事情在等候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