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三年九月初九,重陽佳節。東京攝政王大婚,天下同賀。


    坦白說,重陽節並不是一個結婚的好日子,傳統意義上認為這是祭祖的日子,甚至於也被稱之為鬼節。


    這一天,會有先祖英靈迴歸人間。所以應該登高應和,並且佩戴茱萸減去鬼氣,並祝老人長壽。


    不過對於這一天大婚,朝廷也給出了說法:據說攝政王功法通玄,神通驚天,並不忌諱什麽鬼節的說法。


    反而要在天地人神鬼諸靈同在的情況下,娶九名公主。昭告趙氏列祖列宗,執掌趙宋權柄。


    算是進一步從玄學層麵來加強自己的名正言順的意思。


    要是趙家哪位先皇不同意,也可以出來說道說道嘛。


    當然,民間揣測,要是真有哪位涿郡趙氏先皇不同意出來了,說不得得被那位攝政王給打到同意的。


    不同意也不行!


    當然,這是民間無稽之人的言語。而在有識之士看來,這個意思就很明顯了:攝政王要在重陽節這一日舉行國禮級別的大祀!


    國之大事,在戎在祀!


    戎方麵,攝政王已然是天下兵馬大元帥,並且委實戰果裴然。


    其他的就不說了,現在除了半個河東,趙家丟失的江山都已經拿迴來了,還收了百年夙敵的西夏!


    西夏前皇帝李乾順被封為安心侯,還兼顧了一個鴻臚寺的閑職,領著一份工資開始在東京城老老實實過一個員外的日子。


    西夏雖然沒了,但也沒什麽人故意為難他,也沒像唐時貞觀皇帝非要別國皇帝跳舞來故意對其羞辱。


    妻小家眷俱在,除了那個來自金國的惡婦在國破之際自縊而亡,也沒誰受苦受難,還求個啥?安心侯過的的確安心。


    這份功績就足以令仁宗皇帝以後的所有趙家皇帝無言以對的。


    而在祀方麵,正是缺一場國禮級別的大祀,以正國體,以安國心。


    而不管說法怎樣,九月初九一大早,當許多東京市民走出家門,目光往北一看,頓時就驚著了。


    北邊出現了一座碑,一座好大的碑!


    那石碑聳立在東京城城北,原本金兵圍城之時建立的超大型營寨區域。後來被稱之為汴河大營,用來給朝廷訓練新軍的。


    此時此刻,汴河大營一側,卻正有一座高達三十丈、和一條真龍體長相仿的石碑聳立在原先的將台上。


    石碑四四方方,通體古樸。正北麵的碑身上,卻是刻著一行大字:


    華夏英雄永垂不朽!


    實際上,一些起的晚的東京市民們已經聽到了一大早去看那座碑迴來的士民嘴裏在來來迴迴念叨著三句話:


    自靖康以來,所有抵抗侵略的華夏英雄們永垂不朽!


    自有宋以來,所有安邦定國的華夏英雄們永垂不朽!


    自鴻蒙初開,所有建構天下的華夏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句碑文,銘刻在另外三麵上,字大愈鬥,隔的老遠都能看到。而無論士農工商,見到這三句話,無不是心神悸動,乃至於思緒起伏。


    等到那些起的晚一些的士民慌忙趕到那座碑前觀看,英雄碑周邊早已經有一批禦營軍士和殿前班直們列陣嚴整,充作儀仗。


    也有開封府的官員們在維持秩序,令四麵士民們排著隊一個個上去,奉上用紅紙紮的花燈。


    花燈是朝廷提前準備的,不用花錢買,每個人都能領一個,還能在上麵寫上自己家裏因為戰亂而戰死的親人名字。


    一方麵算是祭祀先靈,另一方麵也算是請先靈來共襄盛舉。


    攝政王大婚,無論是活人還是英靈,都能來喝一杯喜酒!


    這也隱含著另外一重意思:那就是戰亂年間而死的百姓,不論士農工商,他們都是英雄!


    他們本身,也算是被祭奠的“華夏英雄”之一!


    不分貴賤,不論出身,不論男女。


    都是英雄!


    ……


    不管此前東京士民們是不是對於“一下子娶九個公主”這種事兒會不會暗中調笑,或者有類似於羨慕嫉妒恨之類的情緒。


    當他們真的在列陣齊整的披甲軍士儀仗中領了花燈,寫上親人姓名,再送到那絕對堪稱龐大的英雄碑下專門的供奉台階上的時候,氣氛就不由自主的變得肅穆起來。


    便是一些大著膽子的婦人前來,念及過往,思緒起伏。卻也沒有號哭,隻是紅了眼眶,默默垂淚。


    台子中間有著一座香爐,正在升騰起嫋嫋香火……卻是趙恆斬殺了鍾相後爆出來的信仰香爐,此時立在碑前,有專門的吏員看著上香。


    當然,這畢竟是大喜的日子,總是哭也不好的。


    所有前來祭祀的女子,不管大小老幼,奉上花燈後都能領一根二尺長的紅頭繩,也算是沾沾喜氣了。


    而這種祭祀,官府也沒人專門的通知大家去,都是一傳十十傳百,民間自發前去的。


    卻已然絡繹不絕,乃至於需要專門劃出一塊地方來供人排隊了。


    等到了吉時,便有開封府的衙役帶著府兵們來到天街維持秩序。


    隨後,那位年輕的攝政王穿著一身大紅袍、胸前掛著大紅花,頭上戴著那頂已然出了名的玉冠,兩邊擺開儀仗,仿佛如同尋常新郎官一樣走馬遊街。


    鑼鼓齊鳴,熱熱鬧鬧的。更有一些吏員拎著裝滿了用紅紙包著的糖塊或者幹果蜜餞,見到有小孩子就撒一把過去。


    然後又有各級官員,包括幾位執政相公在內,也同時出府,跟在攝政王身後,匯聚成河。各級紫緋青綠官袍之上,也多多少少都戴著象征喜慶的紅花。


    這般朝廷儀仗,真算得上是恢弘浩蕩。最起碼對於東京城來說,也確實難得一見朝廷諸公盡數匯聚的場麵。


    這也算是攝政王在借勢了,借助著國祀這種大事,順便幫自己去迎親……有宋以來,沒有哪個公主出嫁能有這種派頭。


    至少對於皇家來說,這也算得上是絕對的莊重。


    等到攝政王帶著一群朝臣走馬遊街了整個內城,最終來到宣德門跟前。早有知宗正寺皇叔趙士?帶著趙氏宗親們在此候著。


    攝政王帶著滿朝公卿壓陣,前來迎娶趙家公主,可想而知,這幅場麵絕對會成為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東京市民津津樂道的話題。


    一下子娶九個又如何?攝政王有這種本事,讓整個朝堂都來給他捧場,如何不能娶九個?


    ……


    話說,有宋一朝都講究個與民同樂,乃至於皇家在很多規矩方麵都是跟民間一樣的。


    所以攝政王娶親的模式,也跟民間大差不差,隻不過有些小小的區別。


    據說在此之前三書六禮都是齊備的,如今前來迎親,自有平章軍國重事李綱李公相作為主禮之人,代表男方,與代表女方的皇叔趙士?交涉。


    然後一應簡化的流程之後,再進入皇宮,又拜見元佑太後。


    繁瑣的規矩之後,九位新娘子便從皇宮各個宮殿被接出,乘著八抬步輦,身披皇後才能穿著的華章彩袍。


    然後先是去了攝政王府,算是接迴了家。


    緊接著,元佑太後自皇宮出發,趕往城外英雄碑所在之地。這個時候大家才知道,原來趙氏宗廟已然遷至英雄碑旁的祠堂裏。


    有“華夏英雄永垂不朽”這一行字鎮著,總不能說此舉是對趙家先祖不敬吧?


    他們真的有靈,也得誠惶誠恐的!


    再然後,幾位執政相公也趕往了英雄碑廣場,最後,則是完成了一些基本禮節的攝政王帶著九位新婦,也前往英雄碑廣場。


    這就是真正的舉辦國祀大典了,這才是重頭戲……幫攝政王接親,隻是順帶的而已。


    而當國祀開始,穿著一身袞服的元佑太後作為主祀之人,著實讓東京市民感歎:攝政王真是抬舉這位太後!


    其他的不說,自從那位號稱“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的章獻明肅太後劉娥之後,趙宋家哪個太後能有機會穿上一身袞服的?


    攝政王果然是鐵了心的不當皇帝的……這種時候,他就算真的披上一身十二章袞冕,難道還有人能說啥嗎?


    把元佑太後推出來作為主祀之人,就算世人都知道元佑太後隻是供養著的吉祥物,也屬實是吉祥物的巔峰了。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大宋,女妖好多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眼萬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眼萬念並收藏這個大宋,女妖好多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