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王仙芝·起義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大唐末年的關鍵問題。
其中,藩鎮割據問題,李世民已經有所見識;並且,這種地方割據的事情,即使沒有太過了解,自己也能推出來一二情況。
當然,在看到了龐勳等種種情況之後,李世民還是要承認,大唐末年的藩鎮割據問題,確實比他之前想象的要嚴重。
但是,對於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他確實是沒有想到過,竟然能夠有這麽嚴重。
宦官專權!
曆史上也並不是沒有。
譬如當年的漢朝,特別是東漢,幼帝一個個出現,外戚一個個登場,太後一個個攝政,然後宦官一個個專權,最終又有十常侍之亂——東漢的宦官問題,誰能說不嚴重?!
但是此時此刻,李世民覺得,比起東漢而言,大唐末期的宦官問題,好像還是要更加嚴重一些。
別的不說,至少在東漢時期,能夠影響到宦官專權的關鍵,還是因為太後以及太後連帶著的外戚這種還算正兒八經的掌權群體。
太後攝政嘛,這並不是什麽鮮見或者完全無法接受的事情。
也正因為太後和皇帝之間的權力鬥爭,所以才導致了東漢的不少皇帝選擇依靠自己身邊的宦官,給身邊的宦官放權,然後讓宦官們掌握大權、與外戚對上。
但是在東漢的時候,在徹底崩壞之前,皇帝如果對宦官不滿,那也是完全可以隨時想換就換、想殺就殺的——可是,大唐……?
雖然現在也並沒有講到大唐未來的皇帝們和宦官之間的爭鬥問題,但是李世民總覺得,大唐的這些宦官,其手中的權力和地位,以及影響力,和東漢的宦官們並不一樣。
像是這種直接擁立皇太子的事情吧……東漢的宦官們還是不能這麽幹脆利落地去做的。
可是,大唐的宦官們能夠做到。
完了!
大唐末期,宦官們能夠有這樣大的權力和地位……那大唐還怎麽可能有什麽救?!
李世民頓感無望,徹底無望。
同時,他也深深意識到了另一個問題:既然,三大問題中的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都遠比他想象中的情況還要嚴重,遠比他想象中的還要影響深遠;那麽,作為最後一個關鍵問題的朋黨之爭……
這又該是什麽樣的情況?又該是什麽樣的水平,發展到了什麽地步,擁有怎樣的影響力?!
【唐僖宗即位之後,他的第一個年號是乾符。】
【乾符二年,一場轟轟烈烈的起義爆發了。】
【這就是,王仙芝起義,以及緊隨其後的黃巢起義。】
【王仙芝,是唐朝濮州人,這個地方,如今位於山東菏澤市鄄城縣北,換言之,這又是一個山東地區的人——當年隋朝末年的起義,王薄以及其後的不少起義軍,同樣是發源於山東地區。】
【而王仙芝還具有一個非常有特點的職業:私鹽販子。】
【沒錯,就是之前提到過的,對於唐朝末年的各種局勢影響巨大的私鹽販子這一行當。】
【王仙芝作為一個私鹽販子,自然是各地奔走;而唐朝為了打擊私鹽買賣,同樣是嚴格執法,到處檢查緝捕。】
【為了更好地販賣私鹽,應對朝廷的緝捕和檢查,王仙芝特意四處拜師,習得了一身好武藝——是的,這還是一個懂得武藝的人。】
【而就在唐懿宗駕崩唐僖宗登基的這段時間內,關東地區出現大旱——是的,天災,特別是大旱,對於農民起義而言,同樣是重要的一劑催化劑,如同隋朝末年一樣。】
【而此時的唐朝官府也和當時的隋朝官府一樣,在大旱之下,不想著救助百姓,甚至不想著減免賦稅讓百姓能夠稍稍緩和一下,反而強行征收賦稅,強製徭役,導致越來越多的百姓走投無路。】
【於是,這些走投無路的百姓們,就選擇了聚集在王仙芝身邊。】
【而當年的私鹽販子經驗,也讓王仙芝對於組織人手、聚集人心、招攬人力……等各方麵,都頗有幾分經驗——其實,這也是唐朝末年,私鹽販子這一行當能夠造成那麽大影響的一個原因。】
【無他,私鹽販子們,都有比其他人更加充足的對抗官府、躲避稽查、應對稽查、組織人手、隱藏蹤跡、保守秘密……等方麵的經驗啊;而這些經驗,放在販賣私鹽上有用,放在起兵作戰方麵,也還是很有用處的。】
【總之,王仙芝在大量百姓前來投奔之後,當下更加堅定了發動起義、反抗朝廷的決心。】
【乾符二年,王仙芝在濮州濮陽發出檄文,斥責唐朝吏貪賦重稅,賞罰不平,並且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正式宣布起義。】
【王仙芝的起義軍在宣布起義後,很快就占領了長垣縣城,過程非常順利。沒過多久,起義軍又攻克了濮州、曹州兩地。而各地的百姓們也都紛紛參與起義,起義軍的人數在短時間內就發展到了數萬人。】
【乾符三年,王仙芝率領起義軍取得了汝州大捷。】
【在乾符三年七月的時候,唐軍與王仙芝義軍在沂州交戰,這個時候,唐軍更強而起義軍更弱一些;於是,王仙芝並不強心進攻,而是避實就虛,直接帶著自己的兵馬長途跋涉,繞開了沂州,並在八月的時候抵達了河南地區。】
【在抵達河南之後,王仙芝連連獲勝,在不到十天的時間裏就攻破了八座縣城,占領了陽翟(河南禹縣)和郟城(河南郟縣)。】
【河南,這個地方,對於唐朝而言極為敏感——沒別的原因,這裏和洛陽太近了,太近了啊!】
【雖然唐僖宗本人身在長安,但是洛陽對於唐朝而言同樣是舉足輕重,大量官員也在洛陽。】
------
王仙芝起義的時間,有說乾符二年,有說乾符元年,參考方積六《黃巢起義考》,采取乾符二年的說法。
其中,藩鎮割據問題,李世民已經有所見識;並且,這種地方割據的事情,即使沒有太過了解,自己也能推出來一二情況。
當然,在看到了龐勳等種種情況之後,李世民還是要承認,大唐末年的藩鎮割據問題,確實比他之前想象的要嚴重。
但是,對於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他確實是沒有想到過,竟然能夠有這麽嚴重。
宦官專權!
曆史上也並不是沒有。
譬如當年的漢朝,特別是東漢,幼帝一個個出現,外戚一個個登場,太後一個個攝政,然後宦官一個個專權,最終又有十常侍之亂——東漢的宦官問題,誰能說不嚴重?!
但是此時此刻,李世民覺得,比起東漢而言,大唐末期的宦官問題,好像還是要更加嚴重一些。
別的不說,至少在東漢時期,能夠影響到宦官專權的關鍵,還是因為太後以及太後連帶著的外戚這種還算正兒八經的掌權群體。
太後攝政嘛,這並不是什麽鮮見或者完全無法接受的事情。
也正因為太後和皇帝之間的權力鬥爭,所以才導致了東漢的不少皇帝選擇依靠自己身邊的宦官,給身邊的宦官放權,然後讓宦官們掌握大權、與外戚對上。
但是在東漢的時候,在徹底崩壞之前,皇帝如果對宦官不滿,那也是完全可以隨時想換就換、想殺就殺的——可是,大唐……?
雖然現在也並沒有講到大唐未來的皇帝們和宦官之間的爭鬥問題,但是李世民總覺得,大唐的這些宦官,其手中的權力和地位,以及影響力,和東漢的宦官們並不一樣。
像是這種直接擁立皇太子的事情吧……東漢的宦官們還是不能這麽幹脆利落地去做的。
可是,大唐的宦官們能夠做到。
完了!
大唐末期,宦官們能夠有這樣大的權力和地位……那大唐還怎麽可能有什麽救?!
李世民頓感無望,徹底無望。
同時,他也深深意識到了另一個問題:既然,三大問題中的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都遠比他想象中的情況還要嚴重,遠比他想象中的還要影響深遠;那麽,作為最後一個關鍵問題的朋黨之爭……
這又該是什麽樣的情況?又該是什麽樣的水平,發展到了什麽地步,擁有怎樣的影響力?!
【唐僖宗即位之後,他的第一個年號是乾符。】
【乾符二年,一場轟轟烈烈的起義爆發了。】
【這就是,王仙芝起義,以及緊隨其後的黃巢起義。】
【王仙芝,是唐朝濮州人,這個地方,如今位於山東菏澤市鄄城縣北,換言之,這又是一個山東地區的人——當年隋朝末年的起義,王薄以及其後的不少起義軍,同樣是發源於山東地區。】
【而王仙芝還具有一個非常有特點的職業:私鹽販子。】
【沒錯,就是之前提到過的,對於唐朝末年的各種局勢影響巨大的私鹽販子這一行當。】
【王仙芝作為一個私鹽販子,自然是各地奔走;而唐朝為了打擊私鹽買賣,同樣是嚴格執法,到處檢查緝捕。】
【為了更好地販賣私鹽,應對朝廷的緝捕和檢查,王仙芝特意四處拜師,習得了一身好武藝——是的,這還是一個懂得武藝的人。】
【而就在唐懿宗駕崩唐僖宗登基的這段時間內,關東地區出現大旱——是的,天災,特別是大旱,對於農民起義而言,同樣是重要的一劑催化劑,如同隋朝末年一樣。】
【而此時的唐朝官府也和當時的隋朝官府一樣,在大旱之下,不想著救助百姓,甚至不想著減免賦稅讓百姓能夠稍稍緩和一下,反而強行征收賦稅,強製徭役,導致越來越多的百姓走投無路。】
【於是,這些走投無路的百姓們,就選擇了聚集在王仙芝身邊。】
【而當年的私鹽販子經驗,也讓王仙芝對於組織人手、聚集人心、招攬人力……等各方麵,都頗有幾分經驗——其實,這也是唐朝末年,私鹽販子這一行當能夠造成那麽大影響的一個原因。】
【無他,私鹽販子們,都有比其他人更加充足的對抗官府、躲避稽查、應對稽查、組織人手、隱藏蹤跡、保守秘密……等方麵的經驗啊;而這些經驗,放在販賣私鹽上有用,放在起兵作戰方麵,也還是很有用處的。】
【總之,王仙芝在大量百姓前來投奔之後,當下更加堅定了發動起義、反抗朝廷的決心。】
【乾符二年,王仙芝在濮州濮陽發出檄文,斥責唐朝吏貪賦重稅,賞罰不平,並且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正式宣布起義。】
【王仙芝的起義軍在宣布起義後,很快就占領了長垣縣城,過程非常順利。沒過多久,起義軍又攻克了濮州、曹州兩地。而各地的百姓們也都紛紛參與起義,起義軍的人數在短時間內就發展到了數萬人。】
【乾符三年,王仙芝率領起義軍取得了汝州大捷。】
【在乾符三年七月的時候,唐軍與王仙芝義軍在沂州交戰,這個時候,唐軍更強而起義軍更弱一些;於是,王仙芝並不強心進攻,而是避實就虛,直接帶著自己的兵馬長途跋涉,繞開了沂州,並在八月的時候抵達了河南地區。】
【在抵達河南之後,王仙芝連連獲勝,在不到十天的時間裏就攻破了八座縣城,占領了陽翟(河南禹縣)和郟城(河南郟縣)。】
【河南,這個地方,對於唐朝而言極為敏感——沒別的原因,這裏和洛陽太近了,太近了啊!】
【雖然唐僖宗本人身在長安,但是洛陽對於唐朝而言同樣是舉足輕重,大量官員也在洛陽。】
------
王仙芝起義的時間,有說乾符二年,有說乾符元年,參考方積六《黃巢起義考》,采取乾符二年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