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隋末·評論7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淵不可思議。
他根本不在乎李密不李密的——都是死人一個了,還在乎什麽?
而且李密之所以被殺,那也都是因為李密自己賊心不死,不安好心,一定要出去攪風攪雨、在歸順了大唐之後還不安分,大唐處死李密完全是應有之舉。
他的死因、罪過等方麵,早已蓋棺定論,沒有人能夠對此再說什麽,況且,朝中、天下也沒有幾個人願意對此再說些什麽。
——杜伏威也是同理。
即便有人覺得杜伏威可能死於什麽毒殺,那也沒有任何依據,更不要說杜伏威又不是被別人殺的,他完全就是自己承受不了心理壓力,最終自己把自己弄死的!
這樣的死因,又能怪罪到誰的頭上?
至於說後來認為他有罪,並且牽連家族子嗣……那要怪就去怪輔公拓唄,要是輔公拓不張口去咬杜伏威,大唐也不會覺得杜伏威也牽連進去了。
但是,對於後來這兩段評論,李淵就難以接受了——特別是後麵這一部分。
什麽叫李淵在曆史上毫無存在感?
他可是大唐的開國之君,是經曆過隋末亂世,一路打拚到現在的人!
但,什麽叫大唐的開國皇帝是李世民???
——李世民再怎麽樣,他也最多是大唐的二代皇帝,開國君主怎麽可能是他?!怎麽可能?!
開國皇帝,明明是他,明明是他李淵啊!
後來的人腦子裏都在想什麽?
不對,應該說,後來的人他們的書籍都是怎麽編纂的,能把他這個大唐名副其實的開國皇帝扔到一邊,隻講他的二兒子李世民?
即使他的二兒子在開國征戰方麵確實貢獻良多,但是那也不能就直接把他這個開國皇帝給拋之腦後吧?
而且不隻是把他這個開國皇帝直接忘記,更是讓他有了一個不大好的形象——雖然這段評論裏沒有直白地這麽說,但是李淵能夠體會得到他們話裏話外的潛在含義:
李淵沒有存在感,李淵甚至不被一些人認為是大唐的開國皇帝;而在一部分對李淵還有印象的人那裏,李淵的形象是完全負麵的。
至於說怎麽個負麵法?
可能,就是沒有上戰場打仗——可他已經是知天命的人了,而且又不是沒有兒子、沒有屬下,沒事兒為什麽要自己跑到戰場上去?
或者,沒有處理好太子和秦王之間的問題——他承認他沒有處理好,但那也是因為他既不想傷害老大,也不想傷害老二,所以才一直猶豫不決,左右為難……他不是總是覺得這兩方還有一些和好的可能嗎?
還有他的功績……他難道不是大唐的建立者嗎?他難道不是拉起來那麽多人脈、兵馬、各種資源,並且還將這些人員、兵馬、物資等處理妥當、合理分配的人嗎?
沒有他的功勞,大唐怎麽能夠迅速建立?
怎麽就能算是他不是大唐的開國之君了????
李淵百思不得其解,並且完全不能接受這種可能。
——相比起來,他的大兒子和二兒子在玄武門大打出手,然後以一方的死亡一方的徹底獲勝作為結局,並且後來還把他的實權奪走……這件事情,都變得更讓李淵能夠接受了呢。
雖然沒了一個,哦,可能是兩個兒子確實讓他心碎,自己被兒子逼迫失去實權也讓他難受,但……但那不是還沒發生嘛,而且自己的性命和自由看起來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可他的身後名——這可是一個很可能從現在開始就出了問題的東西!
-
而不少人在議論過李淵之後,也再度提起了李密的種種操作。
——無他,確實和這些評論說的一樣,李密明明出自名門,見識過種種險惡的朝堂風波,但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跳進了李淵挖下來的一個個坑裏麵……
誰能不對此有些吐槽呢?
“所以李密到底為什麽……”有人話一出口,又覺得沒有意義,自己搖頭道,“算了,咱們怎麽可能知道李密到底是怎麽想的,算了。”
“確實,但是這確實不太能理解啊,他又不是沒有進過朝堂……”一旁的人也覺得自己無法理解,“我記得他在隋朝是當過官的吧?”
這和其他的什麽家族子弟還不一樣——那些家族子弟,可能也就是受到過相關教育,理論上知道各種情況以及應該如何應對,但是卻沒有實際操作過,沒有任何的實際經驗,這樣一來,當事情真的發生的時候,應對不當也很能說得過去。
隻有滿腦子的理論,沒有實際操作,出什麽岔子也不算奇怪啊!
但是對於李密而言——他又不是沒有實際操作過,隋朝還在、他還沒有跑去楊玄感那裏之前,他也是在朝廷裏麵當過官的。
當過官,那就不是沒有實際經驗,按理來說怎麽也應該水平更高一些了……
不少人彼此對望,紛紛在心中感慨。
這可真是,富貴人家也有富貴人家的煩惱啊……
不過,也可能還是因為他們並不是那等權貴人家,對權貴人家的情況完全是胡思亂想、根本沒有一點真實的了解,所以才這麽不能理解李密的行為和想法。
說不定,那些個權貴人家,反而能夠明白、理解李密為什麽要這麽做。
-
實際上的權貴人家:以李密作為反麵教材,負麵案例,教育子孫。
他根本不在乎李密不李密的——都是死人一個了,還在乎什麽?
而且李密之所以被殺,那也都是因為李密自己賊心不死,不安好心,一定要出去攪風攪雨、在歸順了大唐之後還不安分,大唐處死李密完全是應有之舉。
他的死因、罪過等方麵,早已蓋棺定論,沒有人能夠對此再說什麽,況且,朝中、天下也沒有幾個人願意對此再說些什麽。
——杜伏威也是同理。
即便有人覺得杜伏威可能死於什麽毒殺,那也沒有任何依據,更不要說杜伏威又不是被別人殺的,他完全就是自己承受不了心理壓力,最終自己把自己弄死的!
這樣的死因,又能怪罪到誰的頭上?
至於說後來認為他有罪,並且牽連家族子嗣……那要怪就去怪輔公拓唄,要是輔公拓不張口去咬杜伏威,大唐也不會覺得杜伏威也牽連進去了。
但是,對於後來這兩段評論,李淵就難以接受了——特別是後麵這一部分。
什麽叫李淵在曆史上毫無存在感?
他可是大唐的開國之君,是經曆過隋末亂世,一路打拚到現在的人!
但,什麽叫大唐的開國皇帝是李世民???
——李世民再怎麽樣,他也最多是大唐的二代皇帝,開國君主怎麽可能是他?!怎麽可能?!
開國皇帝,明明是他,明明是他李淵啊!
後來的人腦子裏都在想什麽?
不對,應該說,後來的人他們的書籍都是怎麽編纂的,能把他這個大唐名副其實的開國皇帝扔到一邊,隻講他的二兒子李世民?
即使他的二兒子在開國征戰方麵確實貢獻良多,但是那也不能就直接把他這個開國皇帝給拋之腦後吧?
而且不隻是把他這個開國皇帝直接忘記,更是讓他有了一個不大好的形象——雖然這段評論裏沒有直白地這麽說,但是李淵能夠體會得到他們話裏話外的潛在含義:
李淵沒有存在感,李淵甚至不被一些人認為是大唐的開國皇帝;而在一部分對李淵還有印象的人那裏,李淵的形象是完全負麵的。
至於說怎麽個負麵法?
可能,就是沒有上戰場打仗——可他已經是知天命的人了,而且又不是沒有兒子、沒有屬下,沒事兒為什麽要自己跑到戰場上去?
或者,沒有處理好太子和秦王之間的問題——他承認他沒有處理好,但那也是因為他既不想傷害老大,也不想傷害老二,所以才一直猶豫不決,左右為難……他不是總是覺得這兩方還有一些和好的可能嗎?
還有他的功績……他難道不是大唐的建立者嗎?他難道不是拉起來那麽多人脈、兵馬、各種資源,並且還將這些人員、兵馬、物資等處理妥當、合理分配的人嗎?
沒有他的功勞,大唐怎麽能夠迅速建立?
怎麽就能算是他不是大唐的開國之君了????
李淵百思不得其解,並且完全不能接受這種可能。
——相比起來,他的大兒子和二兒子在玄武門大打出手,然後以一方的死亡一方的徹底獲勝作為結局,並且後來還把他的實權奪走……這件事情,都變得更讓李淵能夠接受了呢。
雖然沒了一個,哦,可能是兩個兒子確實讓他心碎,自己被兒子逼迫失去實權也讓他難受,但……但那不是還沒發生嘛,而且自己的性命和自由看起來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可他的身後名——這可是一個很可能從現在開始就出了問題的東西!
-
而不少人在議論過李淵之後,也再度提起了李密的種種操作。
——無他,確實和這些評論說的一樣,李密明明出自名門,見識過種種險惡的朝堂風波,但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跳進了李淵挖下來的一個個坑裏麵……
誰能不對此有些吐槽呢?
“所以李密到底為什麽……”有人話一出口,又覺得沒有意義,自己搖頭道,“算了,咱們怎麽可能知道李密到底是怎麽想的,算了。”
“確實,但是這確實不太能理解啊,他又不是沒有進過朝堂……”一旁的人也覺得自己無法理解,“我記得他在隋朝是當過官的吧?”
這和其他的什麽家族子弟還不一樣——那些家族子弟,可能也就是受到過相關教育,理論上知道各種情況以及應該如何應對,但是卻沒有實際操作過,沒有任何的實際經驗,這樣一來,當事情真的發生的時候,應對不當也很能說得過去。
隻有滿腦子的理論,沒有實際操作,出什麽岔子也不算奇怪啊!
但是對於李密而言——他又不是沒有實際操作過,隋朝還在、他還沒有跑去楊玄感那裏之前,他也是在朝廷裏麵當過官的。
當過官,那就不是沒有實際經驗,按理來說怎麽也應該水平更高一些了……
不少人彼此對望,紛紛在心中感慨。
這可真是,富貴人家也有富貴人家的煩惱啊……
不過,也可能還是因為他們並不是那等權貴人家,對權貴人家的情況完全是胡思亂想、根本沒有一點真實的了解,所以才這麽不能理解李密的行為和想法。
說不定,那些個權貴人家,反而能夠明白、理解李密為什麽要這麽做。
-
實際上的權貴人家:以李密作為反麵教材,負麵案例,教育子孫。